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0696300000038

第38章 推荐书简介(7)

十卷。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一○三九年),是丁度与宋祁等人奉诏修订《广韵》而成。主要修订人丁度(公元九九○年~一○五三年),字公雅,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代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此书仍按《广韵》分二百零六部;不同的是韵目和排列顺序略有变动,对“同用”的韵部也有新的改动和归并。其中反切改动较大,最明显的是把《广韵》后切上字的类隔切改成和音切,使反切用字符合当时的语音实况。小韵的首字之下先注反注,后释义,释义多用《说文》,而《说文》从缺者,就引其它书解释。此书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共收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个字,比《广韵》多了一倍,是古代韵书中收字最多的一部,其中包括异体、古体、俗体字,以及异读音。而内容偏重文字的形体和训诂,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可惜书中错字错音较多,索检极不方便。

《佩文韵府》

正集四百四十四卷,拾遗一百十二卷。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奉敕在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编撰而成,而以康熙的书斋“佩文斋”命名。主要编撰者张玉书(公元一六四二年~一七二五年),字素存,又号润甫,江苏丹徒人。清顺治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除本书之外还主编《康熙字典》一书。《佩文韵府》共收单字约一万个,以单字统词语,而以各词语的最后一字归类,按一百零六韵(绢:还是二○六韵?)排列。各韵部先列常用字,后列罕用字。各字头下先注后切,再训释,然后以该字为词尾的双音、三音、四音词、词组或成语等汇列。词语下标明出处、引证原文,有些并加以解释说明。最后列“对语”、“摘句”。此书在旧时用于查阅作文赋诗之辞藻,但其错误较多,且引文出处不详。

《马氏文通》

十卷。原名《文通》,是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汉语语法专着。作者马建忠(公元一八四五年~一九○○年),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清末语言学家。本书搜集先秦到唐韩愈期间诸经、史、子、集中的语言资料,并参考拉丁语法体系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加以分析整理为例句。全书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其中实字、虚字两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汉字;句读篇讲述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顿”相当于句子中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而“句”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成分、词组、分句的结构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不仅奠定中国语法学的基础,还开白话语法研究之先河,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缺点是有以拉丁语法强解汉语之处。

自然科学类

《黄帝内经》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素问》、《灵枢》的合称。《素问》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又有人体生理卫生知识。对人体病理、病因、症状以及诊断、治则、药物性味、功效配方、针炎、养生之道等论证颇为详尽,为中国的中医学理论之创立奠定了基础。《灵枢》又称《针经》,书中论述内容略同于《素问》。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两者互为补充,而经络、针灸方面比《素问》详实。《黄帝内经》不但是重要的医学文献,其中还包含着不少朴素之唯物观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金匮要略》

我国第一部研究杂病的医学专着。作者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被历代医家奉为“医圣”和“医方之祖”。《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共分三卷二十五篇。《金匮要略》是我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以论述内科为主的杂病医学。

《本草纲目》

共五十二卷十六部六十类,作者李时珍(公元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字东璧,号濒湖山人,蕲州人,明代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是作者在多年的民间考察,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并以《征类本草》为底本,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而成。前二卷为全书的总论,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脏腑标本用药式,以及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用药凡例和禁忌等。第三、四卷为百病主治药,列举百余种疾病常用药,以利临床选择。第五卷之后为药品各论,按水、火、土、金、石等十六部分,分六十二类,共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并以“释名”确定每种药物的名称。“集解”记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辨疑”、“正误”考订其品种真伪,以纠正历史文献记载之误。“修治”说明炮灸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其性味与功用;“附方”则搜集历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一万余则,插图一千一百余幅。

《本草纲目》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药物分类法,总结中国十六世纪前的药学理论,是明代药物学、植物学的珍贵遗产,其对研究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均具有参考价值。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

《梦溪笔谈》

笔记名,二十六卷,作者沈括(公元一○三一年~一○九五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北宋时科学家、政治家。《梦溪笔谈》系作者晚年居润州梦溪园而得名,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等,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其中对日蚀、化石及地壳成因的正确分析,都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另外,对保存一些重要的科技史料,如毕升的活版印刷术、指南针的装置方法、卫朴制奉元历,孙思恭解释彩虹成现学等。另外,还记载不少有关当时政治、军事、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此书文笔简约、准确流畅,不仅科学价值高,而且也是古代说明文写作的典范。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王祯农书》

古农书名。作者王桢,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活字印刷术的改进者。此书总结《齐民要术》以及中国在农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宋金时期南北方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具之创造发明。此书分三部分:一、农桑通诀,总论农业的各个方面;二、农器图谱,是全书的精要部分,列举图标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工具。三、百谷谱,包括农作物、果蔬、竹、木的栽培。书后并附有作者发明之先进的木活字排版方法《造活字印书法》。

《天工开物》

古代科技名著。十八卷分上、中、下三编。作者宋应星(公元一五八七年~一六六六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科学家。上篇六卷,内容包括谷类、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中编七卷,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以及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黄、榨油、制烛、造纸等;下编五卷,包括五金开采及治炼、兵器、火药、朱墨、产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彩琢等。其注重实地考察,如景德镇瓷,闽广蔗糖、嘉兴蚕、淮扬海盐等都是作者亲见。此书概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的技术资料,是中国科技史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物理小识》

十二卷。作者方以智(公元一六一一年~一六七一年),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清之际思想家、物理学家。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均有研究。《物理小识》之卷首为总论,表达了作者寓“通几”于“质测”和舍物则理亦无所得矣,以何格哉的根本思想。正文分天、历、风雷雨晹、地、占候、人身、饮食、衣服、医药、金石、器用、草木、鸟兽等共十五门类,涉及古代各种科学知识,在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知识的同时,兼收西方科学技术,其中有关炼焦与用焦的记载比英国达比早约一个世纪,并纠正利玛窦太阳半径说的错误。另提出“光肥影瘦”的理论,指出人眼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的发光体来得小。

《徐霞客游记》

古代地理游记。作者徐弘祖(公元一五八七年~一六四一年),字振之,别号霞客,明代江阴人,为地理学家、旅行家。足迹遍布云贵、两广等十六个省区,其按日记记载观察所得。书中主要记述作者从一六○七年至一六三九年间的旅行见闻,对各地山川风貌、河流水文、地质状况及植物分布等都作了记录,由此开辟地理学中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中有关石灰岩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人约两个世纪。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文笔生动,记述精详,常有出神入化之笔,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并为文学史家所称道。

历史与地理类

《尚书》

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内容上,《尚书》经过较长时期的汇集流传,到春秋战国才定型;记事上,起自尧舜时期,下迄春秋秦穆公。全书按时代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合编。其文体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其中大部分均为当时的原始记录(仅《虞书》、《夏书》等是后人追记),因此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尧典》记载了尧舜、禹的“禅让”故事;《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而《尚书》也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准,成为以后历史散文发展的源头。

《仪礼》

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共十七篇。相传为周公制作,又传为孔子订定。此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汇编。主要记载冠礼(成人礼)、婚礼、丧礼、朝礼、祭祀等传统礼仪的内容和程序,如:《士婚礼》中的记载纳采、成婚、拜见宗族的过程,举凡纳采时,主人如何站立,迎送、以及礼品的规格等礼仪,这些实际上都是从古代氏族社会用以团聚、组织、维系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宗法仪式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又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中礼仪的渊源,故被视为“礼”的根本。

《周礼》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编者搜集了周王室记邦礼之官六十九职,凡礼乐、卜祝、文史、星历、车旗之类等。如《夏官司马》记邦治之官七十职,专掌军事与封建,兼及王之车旗、护卫等;《秋官司寇》记邦禁之官六十六职,掌主刑法,论狱、刑禁、兼及盟约、宪令、辟除、外交等;《天官冢宰》记邦治之官六十三职,其职统摄六官,以吏治为专职,兼掌宫中事务;《地官司徒》记邦教之官七十八职,其职以教化为务,其职掌地方组织,凡地方组织、均土分民、征驸等。而《冬官司空》已亡佚,后来汉人补以《考工记》三十一篇,称《冬官考工记》记诸工事制作,并详其尺度。此书对研究先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法,多有可采史料。

《礼记》

四十九篇,后订为十二卷,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相传为戴圣编。戴圣,字次君,梁(河南商丘)人,西汉学者。戴德侄,后仓弟子,世称“小戴”,是今文礼“小戴学”的开创者。此书是古代各种有关礼仪文章的合编,多取材于周秦古书。其中《曲礼》、《丧服》、《祭义》等可以和《仪礼》有关篇目互相印证。如《王制》记爵、赐田、朝聘、学校、养老诸制;《月令》记四时气候与相应措施;《礼记》记大同、小康之说;《大传》记祖宗人亲之大义;《学记》记学校制度和教学方法;《乐记》记音乐原理;《坊记》言先王以制度坊民之事;《表记》记孔子论修养。特别是《中庸》、《大学》等名篇,更被尊为“四书”经典,是研究古代社会,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左传》

古代编年体史书,散文作品集。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共六十卷,十八万字。旧传为春秋末鲁太史左丘明所作,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应是西汉刘歆改编,而近代大多认为是战国初年时人根据各国史科编集而成。全书以“春秋”为纲,按鲁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等十三个国君依次记事,追述上溯周宣王而不及周贞定王。

全书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取材广泛,博采当时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故志、训、典、语、令及口头历史传说,不但反映了春秋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及各类代表人物的活动,而且还保存夏、商、周等时期的历史资料。此书文字简洁优美,谨严而分明,委曲而尽致,以简括语句写纷繁的事物,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善用极少笔墨刻画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不愧是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

《公羊传》

《春秋》“三传”之一。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公羊高所着。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公羊善于阴阳五行之学,主张“尊王攘夷”、“大一统”,颂扬汤武革命是以有道伐无道。书中着重从义理上阐释《春秋》“大义”,反映出秦汉时儒家的社会理论,具有鲜明的“天人合一”色彩,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对研究秦汉思想史、政治史等具有重要的史科价值。

《穀梁传》

“三传”之一,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西汉时才编成此书。相传为穀梁赤所著。穀梁赤,字无始,战国时鲁人,相传为子夏的弟子。此书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八一年)。和《公羊传》体裁相近,都从义理来解释《春秋》。其学虽与公羊同师,但其传义之精,多有公羊所不能及者,而叙事审慎质朴,是研究秦汉间和汉初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国语》

二十一卷,共二十一篇。亦称《春秋外传》,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包括:《国语》、《鲁语》,计一百九十六条目,七万余字。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所记时间起自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公元前九六七年至前四五三年。其记事比《左传》早二百四十六年,而两书内容相异者有九十四条。此书以着重记述人物言论为特征,对当代政治、外交、军事亦有所述。就史料价值而言,以周语、楚语较高,晋语、郑语、鲁语次之。

因与《左传》记事相参证,并多补其不足,故后人将《左传》称为《春秋内传》,将《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此书在历史编纂学上,首创分国记事之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战国策》

三十三卷,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部史料汇编,也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散文总集。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共四百八十六章。其因“战国时游士辅听用之国,谋之策谋”而得名,所记在《春秋》之后,即从公元前四五三年前,韩、赵、魏三家灭晋开始,到前二○九年秦二世继位为止,主要载录当时号称纵横家的谋臣及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辨论之言论。所有的传记、论辨、书信,都与各国时事有关,而以策士的阴谋权为中心,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特别是士人阶层的活动,有细致的记述和描绘,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此书文字华丽流畅,描写生动精彩,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刻画细腻深刻,所以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逸周书》

连序共十卷七十一篇。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先辞命的记言性史书。记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其中不少事实,可以和《史记》、《礼记》、《周记》等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如《克殷》所载周武王待首于太白事及《度邑》、《作各售》所载周分建洛邑等,皆是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此书的缺点是,文字多误脱,而各篇章形成年代一致,并间杂后人更动之作。

《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