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0696300000028

第28章 历史与地理类(4)

魏征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后曾出家为道士。但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落拓有大志,好读书,经史“多所通涉。”在隋末天下大乱和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的形势下,他参加了瓦岗军,后瓦岗军失败,他跟着李密一起降唐。魏征深得唐太宗李世民信任,官拜谏义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等。

《隋书》是唐初设立史馆后成于官方的一部官修史书。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命魏征等修隋史,参加编撰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李延寿、赵宏智等人。《隋书》由魏征负责主编。至贞观七年(公元六三六年)修成。《隋书》修成后,魏征参加位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

文理梗概

《隋书》分帝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隋书》帝纪五卷、《高祖纪》二卷,《炀帝纪》二卷,《恭帝纪》一卷。

志三十卷,写了十志,其中包括:《仪礼志》七卷,《音乐志》、《律历志》、《天文志》各三卷,《五行志》二卷,《百官志》、《地理志》各三卷,《食货志》、《刑法志》各一卷,《经籍志》四卷。虽然卷数只占《隋书》三分之一多,但其份量大略与纪传相等。《隋书》虽然也是成于众人之手,但作者都是学有专长,而且也多是参与重修《晋书》和负责撰写《晋志》的人,志书价值很高。

《隋书》列传五十卷,目录列名者凡三百三十传。其中有不少好的篇章,也有一些(如附传和类传中一些传)是凑数的,因而在《隋书》列传中所记史事和所载文献的史学价值,应当区别看待。列传在内容上,一方面是重文学,尚佛道;另一方面则重官阶、重器局(绢:?器宇)、重亲族间封建道德和重为官。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隋书·卷八十五·司马德戡》)

司马德勘,扶风雍人也。父元谦,仕周为都督。德戡幼孤,以屠豕自给。有桑门释粲,通德戡母娥氏,遂抚教之,因解书计。开皇中,为侍官,渐迁至大都督。从杨素出讨汉王谅,充内营左右,进止便僻,俊辩多奸计,素大善之。以勋授仪同三司。大业三年,为鹰扬郎将。从讨辽左,进位正议大夫,迁武贲郎将。炀帝甚昵之。

从至江都,领左右备身骁果万人,营于城内。因隋末大乱,乃率骁果反,语在化及事中。既获炀帝,与其党孟景等推化及为丞相。化及首封德勘为温国公,加光禄大夫,仍统本兵,化及意甚忌之。后数日,化及署诸将,分配士卒,乃以德勘为礼部尚书,外示美迁,实夺其兵也。由是怀怨,所获赏物皆赂于智及,智及为之言。行至徐州,舍舟登陆,令德勘将后军,乃与赵行枢、李本、尹正卿、宇文导师等谋袭化及,遣人使于孟海公,结为外助。迁延未发,以待使报。许弘仁、张恺知之,以告化及,因遣其弟士及阳为游猎,至于后军。德勘不知事露,出营参谒,因命执之,并其党与。化及责之曰:“与公戮共定海内,出于万死。今始事成,愿得同守富贵,公又何为反也?”德勘曰:“本杀昏主,苦其毒害。立足而下又甚之。逼于物情,不获已也。”化及不对,命送至幕下,缢而杀之,时年三十九。

【赏析】

本篇述事简炼,文笔严净。

妙言辑录

1.裁成义类,惩恶劝善。

2.动天地,感鬼神,格祖考(绢:?),谐邦国。

3.缉礼兴乐,欲救时弊。

4.礼失其制,则尊卑乘(绢:?是否应为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5.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三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6.偃辈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7.绝域君长,皆来朝页,九夷重译,相望于道。

8.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9.务加详备,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不隐。

10.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

专家评点

《隋书》是唐初史馆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纪传和十志又是由史官分两次修成的。全书述事简炼,文笔严净。书中虽有隐讳之处,但从总体看,基本上能做到据事直书。特别是史论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独到见解。

作者:欧阳修、宋祁等

成书时间:公元一○六一年

新唐书一语中的《新唐书》是一部系统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

书海溯源

宋仁宗(公元一○三二年~一○六三年)时,诏大臣宋绶讲授唐史。仁宗认为《旧唐书》修撰的不好,一是“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二是作者为“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因此决定重修,于庆历四年(公元一○四四年)发端自贾昌朝的倡议,翌年正月正式开局修撰。列传部分由宋祁(公元九九六年~一○六一年)撰修,工作始于庆历四年,成于嘉定三年(公元一○五八年);纪、志、表部分由欧阳修(公元一○○七年~一○七二年)负责,于至和元年(公元一○五四年)入局工作,至嘉定五年完成。全书修撰历时十七年。

参与《新唐书》修撰工作的还有当时名人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王尧臣等,反映了当时历史撰着的最高水平。按:“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欧阳)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祁)于传功深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纪、志、表书公名,而列传书宋公。”。

文理梗概

《新唐书》所记述历史时间同《旧唐书》,即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下至唐哀帝天起四年(公元九○七年),包括整个唐代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全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因志、表、列传部分为大卷,刻印时多分立子卷,所以实核为二百四十八卷。

《新唐书》是以《旧唐书》为基础削删增补而成,因此可对照《旧唐书》来研究唐朝的整个历史。《新唐书》与《旧唐书》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削删增补较大。本纪部分删去旧书的十分之七,增加《则天皇后传》;列传部分删去六十多传,增补三百多传,增加部分多属新史实。(二)增列恢复志表系。纪传体史书本应纪表志俱全,但自《汉书》以下至《新唐书》以前各部正史,均不设表系,这是一缺欠。《新唐书》恢复立表后,以下各部正史才又复设年表世系。(三)创造新传,扩充志书。针对唐朝盛世之实况,《新唐书》在列传上比《旧唐书》增加《藩镇》、《公主》、《藩将》、《奸臣》四传;在志书方面,新设《仪卫》、《选举》、《兵》三志,不但材料珍贵,而且丰富。尤其是《新唐书?地理志》,是一份研究中国水利史的绝佳资料,不可多得。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北狄》)

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比能稍桀骜,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地直京师东北五千里而赢,东距高丽,西奚,南营州,北靺鞨、室韦,阻冷陉山以自固。射猎居处无常。其君大贺氏,有胜兵四万,析八部,臣于突厥,以为俟斤。凡调发攻战,则诸部毕会;猎则部得自行。与奚不平,每斗不利,辄遁保鲜卑山。风俗与突厥大抵略侔。死不墓,以马车载尸入山,置于树颠。子孙死,父母旦夕哭;父母死则否,亦无丧期。

武德中,其大酋孙敖曹与靺鞨突地稽俱遣人来朝,而君长或小入寇边。后二年,君长乃遣使者上名马、丰貂。贞观二年,摩会来降。突厥颉利可汗不欲外夷与唐合,乃请以梁师都易契丹。太宗曰:“契丹、空厥不同类,今已降我,尚可索邪?师都,唐编户,盗我州部,突厥辄为助,我将禽之,谊不可易降者。”明年,摩会复入朝,赐鼓纛,由是常贡。帝伐高丽,悉发酋长与溪首领从军。帝还,过营州,尽召其长窟哥及老人,差赐绘采,以窟哥为左武卫将军。

【赏析】

本段记载契丹的起源、风土人情,以及与唐朝的关系。

妙言辑录

1.叙天宝后事,绝无伦类,取舍非工,不为史氏所称。

2.哀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

3.自古文人好相凌掩。

4.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为。

5.宁简无冗,宁避无俗。

6.沾之小人,窃天下炳。

7.炀帝失德,天丑其为。

8.不以怨毒相向,而先国家之忧。

9.木将坏,虫实生之。

10.出入之吝(绢:?),谓之有司。

专家评点

《新唐书》是一部记载唐代历史的专着。《新唐书》的成书晚《旧唐书》百余年,这期间陆续发现不少有关唐史的新资料,也有一些唐史研究的新成果问世。它增订补充不少《旧唐书》所缺略的重要史实。但《新唐书》在补充改正《旧唐书》的缺陷时,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在纪传方面删削简略太过。

作者:欧阳修

成书时间:公元一○五三年

新五代史一语中的《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撰的一部断代史。

书海溯源

欧阳修(公元一○○七年~一○七二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祖籍卢陵(今江西永丰),诞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宋代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氏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甚贫,以荻画地学书。修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甲科,调西京推官。嘉佑五年,拜枢密副史;六年参知政事,与韩琦同心辅政。熙宁初,与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师致仕。

《旧五代史》是适应宋初的政治需要,急忙修撰而成的。在欧阳修诞生的时候,北宋社会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显然,《旧五代史》已不足以解决新时代问题,该有一部新史取代旧史了。《新五代史》写作时间大约开始于公元一○三六年,基本完成于公元一○五三年,前后历经十八年左右的时间。欧阳修在世时对此书采取保密态度,甚至对朝廷征取也加以推拖。欧阳修去世后,才由朝廷征去,于熙宁十年(公元一○七七年)颁于天下。

文理梗概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二十四史中自唐代以后唯一一部私人修撰的正史。

《新五代史》四卷,其篇目如下:

本纪十二卷:梁太祖二卷、梁宋帝一卷、唐庄宗二卷、唐明宗一卷、唐愍帝、废帝一卷、晋高祖一卷、晋出帝一卷、汉高祖、隐帝一卷、周太祖一卷、周世宗、恭帝一卷;列传四十五卷:梁家人传一卷、唐家人传二卷、梁臣传三卷、唐臣传五卷、晋臣传一卷、汉臣传一卷、周臣传一卷、死节传一卷、死事传一卷、一行卷一卷、唐六臣传一卷、义儿传一卷、伶官传一卷、宦者传一卷、杂传十九卷;考三卷:司天考二卷、职方考一卷;世家年谱十一卷:吴世家一卷、南唐世家一卷、前蜀世家一卷、后蜀世家一卷、南汉世家一卷、楚世家一卷、吴越世家一卷、闽世家一卷、南平世家一卷、东汉世家一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四夷附卷三卷。

《新五代史》主要记载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九○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九六○年)共五十三年间的历史。其《梁本纪》也简略追溯到唐僖宗干符四年(公元八七七年),细说起来是记述了八十三年的历史。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梁本纪第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于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弒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弒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着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梁之旨也。”

【赏析】

本段用《春秋》笔法对梁的乱世进行诛伐。但挟击乱君乱臣,并不等于否定梁朝的历史地位。不“伪梁”,即是只否定梁篡唐的方面,而不否定梁做为一个朝代存在的事实。

妙言辑录

1.于正统则宜绝,于其国则不得??。(绢:为伪?)

2.礼者,所以别嫌而明微也。

3.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4.廉耻,立人之大节。

5.礼义,治人之大法。

6.人事者,天意也。

7.未有人心悦天下,而天意怒于上者;未有人理遂天下,而天道顺于上者。

8.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

9.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10.史者,国家之典法也。

专家评点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二十四中自唐代以后惟一一部私人修撰的正史。欧阳修有意模仿孔子作的《春秋》,寓褒贬,别善恶,藉以发挥自己的政治历史观点,因而他非常注意褒贬义例。藉五代乱世,口诛笔伐,要求拔乱返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欧史重在笔削加工,文笔确在薛史之上。但欧公并不太重视史实,从保存史料来说,其价值则不及薛史。

编者:司马光

成书时间:北宋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年)

资治通鉴一语中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书海溯源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做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四月受诏编书,到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十二月书成奏上,前后共十九年。

他在晋呈《通鉴》的表文中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生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可见,他编书的目的,是为给当时的帝王“周览”,以从中鉴戒得失。司马光的用心也为宋朝皇帝所欣赏,宋神宗便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著作。在司马光领导的书局里,有主编,有协修,有书吏。主编就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颁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则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文理梗概

《资治通鉴》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从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公元九五九年(周世宗显德六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按照时代顺序,编成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史。

《资治通鉴》专详治乱兴衰,着重记述各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突出记载历代战争的谋略及经过,也记载一些重要人物的事件和言行。不仅如此,更适当记载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以及礼乐兵刑、民族关系、社会风俗等。可以这样说,《通鉴》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比较全面反映历史内容的通史。

《资治通鉴》写战争是很有名的,不仅写得多而且写得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等,都写得很成功。拿赤壁之战来说,魏、蜀、吴三国包括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诸葛亮、周瑜、黄盖等文臣武将,先后有几十个人物登场。但《通鉴》不仅把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而且把许多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

时(按:这是指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得成都,又采取一些经济措施,使得蜀国府库充实的时候)议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赐诸将。赵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备从之。

【赏析】

读完这段故事后,一定会有不少人赞叹道:“想不到赵子龙还办过这么一件漂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