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10696300000024

第24章 语言文字类(8)

北宋沉括着的《梦溪笔谈》,为我国科技史上一部综合性著作。书中记载我国古代技术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贡献。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能让我们从多层面认识当时的社会,增长多方面知识,相当于读一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很有裨益。

作者:宋应星

成书时间:公元一六三七年

天工开物一语中的《天工开物》是我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书海溯源

宋应星(公元一五八七年~约一六六一年),字长庚,奉新(今江西奉新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八岁考中举人,直至四十七岁才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教官)。在此期间,他将长期积累之有关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方面的丰富资料加工整理,编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于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刊行。之后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府。明亡后弃官回乡,不复出,直至去世。

《天工开物》吸收了前人成果,但主要还是宋应星的实地调查研究。

文理梗概

《天工开物》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凡十八卷,前有《序》,书中有插图一百二十三幅。

上篇六卷,记载稻、麦、黍、稷、梁、粟、麻、菽等的耕作技术和使用的农具,以及养蚕、织布、染色的技术、经验和使用的机械,并有制盐、熬糖等加工技术,主要都是有关食品和服装方面的内容。

中篇七卷,记载制陶、冶铸、舟车、制油、造纸等方面的情况与有关经验。

下篇五卷,包括金、银、铜、铁、锡的开采和冶炼,以及兵器、火药和朱、墨、酒的制作工艺和珠宝玉器的开采加工情况。

在这部著作中,有不少现代思想的萌芽,例如明确提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意思是:土地的性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物种的特性因水土情况而不断分化区分。见卷一《乃粒》),认为“人群分而物产异,来往贸迁,以成宇宙”(意思是:人类群居各地而物产各不相同,通货往来的贸易交流,才形成了世界。见卷九《舟车》),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映现了近代物种起源和商业流通思想,这是很宝贵的。当然,鉴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况和中国儒家传统的思维方式,他的许多见解还处于经验的阶段,而许多记载也还仅限于对观察见闻的记载。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天工开物·中篇·第九卷·海舟》)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日遮洋浅船,次者日钻风船(即海鳅)。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黑水洋、沙门岛等处,苦无大险;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瓜哇、笃泥等舶制度,工费不及十分之一。

凡遮洋运舡制,视漕舡长一丈六尺,阔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铁力木,?(绢:组字→舟念 )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凡外国海舶制度大同小异。闽广(闽由海澄开洋,广由香山岙)洋船,截竹两破排栅,树于两旁以抵浪。登、莱制度又不然。倭国海舶两傍列橹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朝鲜制度又不然。至其首尾各安罗经盘以定方向,中腰大横梁出头数尺,贯插腰舵,则皆同也。腰舵非与梢舵形同,乃阔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转,盖夹卫扶倾之义,其上仍横柄拴于梁上,而遇浅则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

凡海舟,以竹筒贮淡水数石,度供舟内人两日之需,遇岛又汲。其何国何岛合用何向,针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阻。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识力造到死生浑忘地,非鼓勇之谓也!

【赏析】

本篇介绍海舟的结构及使用情况。

妙言辑录

1.首山之采,肇自轩辕,源流远矣哉!

2.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

3.铸炮,西洋、红夷、佛郎机等用熟铜造。

4.凡钱通利者,以十文抵银一分值。

5.凡铸钱熔铜之罐,以绝细土末(打碎于土砖砂)和碳末为之(京炉用牛蹄足,未详何作用)。

6.人群分而物产异,来往贸迁,以成宇宙。

7.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

8.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国。

专家评点

《天工开物》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交通运输、兵器制造技术的重要文献,在科学技术地位比较低的古代中国,宋应星能潜心钻研,写出这样一部“大业文人,弃掷案头”、“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大著作,实在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

作者;徐弘祖

成书时间:公元十七世纪末

徐霞客游记一语中的《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以日记体写成的考察文献。

书海溯源

徐弘祖(公元一五八六年~一六四一年),字振之,号霞客,明代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出生于官僚家庭,自幼好奇书,而不为当时的科举制度所束缚。

霞客从二十二岁起开始旅行,泛舟太湖,登东、西洞庭山。之后又历游天台、雁岩、白岳、武夷、庐山、太和、罗浮、五岳以及佛教四大名山中的洛伽、九华、五台等名山。

在当时交通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霞客外出考察,有时坐船、骑马或乘轿,但主要是步行。旅途中还几次绝粮,数次遇盗,都濒临绝境。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霞客在一日行程结束后,总要把当日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霞客在旅途中以日记体裁所写的这些记录,在他去世的时候还只是一些初稿,没有编订成册。后逢战乱,原稿也散佚,幸亏霞客幼子徐寄苦心收集,才能刊刻成书,这就是现行的《徐霞客游记》。

文理梗概

《徐霞客游记》凡十卷,包括游天台、雁宕(雁荡)、黄山、武夷、庐山、嵩山、太华五台、恒山等诸山,以及游浙江、江右、楚地、粤西、黔、滇等地区的日记。其详细记载各地山川风貌、河流水文、地质状况和植物分布,勾勒出我国各个不同地区的特点。

从科学性的角度看,霞客晚年对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考察,较欧洲学者对岩溶地貌进行系统考察和分类要早二百多年。此外,他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否定了历来人们按照《禹贡》所载,认为长江导源于岷山的说法,而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正源。此外,有关西南水系的不少记载,也改正了当时官修《一统志》的讹误。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卷二上《浙游日记》)

十一日不及晨餐,与静闻从寺后蹑磴北止,觅白云洞,逾岭而北。岭岰忽下,洼如盂磬。披莽从之,一洞岈然,下坠深黑,疑即白云。仰问樵者曰:此洞窗也。白云在北,乃复上北行,两山夹中,又环成一洼,大且百丈,深数十丈,螺旋而下,中无滴水,倘置水甚中,即仙游鲤湖矣。然山顶四环,无一隙泻者,仅见此。又下,从峡西转,则为白云洞,洞门北向,门顶一石横裂,梁架于上,入洞仰窥,所称鹊桥者非耶!转而左,渐下渐黑,有门穹然,内似甚深,外有石屏遥峙。黑暗中,以杖探地而入,数十步,洞倍宽广,第无灯炬,四顾无所睹。返步出,抵穹门,初入黑甚者,至是历历可见,乃转屏出洞,逾岭还。饭而出寺,循旧路西下,二里至洪桥,未度,从桥左人居后上紫云洞。门西向,中垂柱四五,界为数重,琼窗翠幄,处处皆是,亦敞亦奥,肤色俱胜。洞北一奥,宛转邃深,亦以无炬返。下度洪桥,循涧而东,度石梁,水源洞即在其侧。洞门南向,正跨涧上,洞口垂石缤纷,中一柱自下属上,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纷纶,复辟一窦,幻作海蜃状。洞中上下分二层,下即涧水所出,隘束之。一层由洞门蹑磴上,入渐下,下则空广愈无极,但闻水声,亦以无炬不及穷。出坐洞口擎柱内,观石态古幻,始与静闻别洞源而去,循西岭出坞,又西南十五里,达兰溪南关。饭而登舟,刺行五里,泊横山头。

【赏析】

白云洞、紫云洞和水源洞在灵隐寺北,洞口垂石千姿百态,而洞广深邃。徐霞客与静闻游此三洞,皆因无炬而不及穷。

妙言辑录

1.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

2.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

3.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一辟一寰界。(绢:?)

4.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

5.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

6.高峰尽处,一石如劈。

7.碧莲峰里住人家。

8.勇山惟石,故多穿六之流(绢:?),而水悉澄清。

9.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10.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

专家评点

《徐霞客游记》乃千古奇书。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是一部极为珍贵的文学巨著。其笔力雄健,辞采飞扬,通过他的精心描绘,把瑰丽的中国山河,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前人评此书是世间的真文字、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