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约会要去必胜客
10694900000056

第56章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小心“心理账户”的陷阱

为什么同样是钱,有时却有很大的差别呢?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美籍华人奚恺元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我有一个学生,每次我找她来学校讨论问题的时候,她总要花上1个小时从家坐轻轨、转地铁、再转公交车赶过来,一路上的辛苦自然不言而喻。学生舍不得花钱,乘公交是很自然的事情。有一次在她临走时,我给了她100元钱作为她回去的交通费,结果我看到那天晚上她回去的时候一下楼就叫了辆出租车,潇洒地走了。从那以后,我发现只要我在她临走时给她点钱作为交通费,她就会叫出租车回家,俨然有些阔小姐的味道了;而如果哪次我没有给她交通费,不管多晚她照样坐地铁、换公交车回家。她告诉我这也是心理账户的影响:如果我付给她的100元钱是作为每日的工资或者劳务费的话,她肯定每次都会把那100元钱放放好,还是舍不得花,继续乘公交车;但是我给她的100元既然是作为交通费的,那就区别对待了。”

这种现象是不是也经常发生在你的身上呢?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会很容易地就把兼职赚来的钱花掉,而把正职所赚的钱存起来呢?难道兼职赚来的100块钱与正职赚到的100块钱有区别吗?没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点儿区别也没有。但是我们却总是做出类似的事情。再比如,你刚发了工资,朋友让你请客,你也许会觉得很为难,但是如果你额外得到了一笔奖金,朋友让你请客时,你十有八九会很爽快地答应。同样地,工资与奖金都是钱,根本没有任何区别。那你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人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用行为经济学上的一个观点来解释,就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萨勒提出了心理账户的概念: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述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理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有一次,某人和他的妻子到澳门旅游,一天晚上他在旅馆辗转反侧,突然看到地上有5个1元的硬币,恍惚问他感觉到15这个数字在硬币间一闪而过。某人认定这个数字能够带给他好运。于是他穿戴整齐地出了门,去附近的赌场赌博。这次他赌的是数字,他选择了数字15,然后用5元钱硬币作为赌注,输了就赔进去,赢了就得到35倍的数量。果然,15这个数字很神奇,他一上桌就给碰上了。于是他更加认定15带给他的魔力。他继续下注,一次又一次地,小球像装了吸铁石一样往15这个区域跑。他的钱从5元到175元到6125元……最后到了750万的时候,赌场的老板不愿意了,就不再让他继续玩下去了。某人正在兴头上,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他揣着刚刚赚来的750万去了附近的另一家赌场,玩一种类似的赌法。他依旧选择15作为自己的幸运数字。结果这次这个神奇的数字一次也没有中,某人输得分文不剩,最后只得沮丧地回到旅馆。此时妻子正着急地在楼下等候着他,见他回来忙问他上哪儿去了,他说去赌博了。妻子又问他是不是输钱了,输了多少。他回答说:“还行,就输了5块钱。”

事实上,他输的远远不止5块钱,他输的是750万!赌博赚来的750万和工作赚来的750万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很显然,他并没有把赌博赢来的那750万当作自己的收入看待。赌博赢来的钱在他的心里专门被放在一个账户。他没有把这个账户中的钱跟工作挣来的钱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看待。所以,即便是输掉了,也没觉得怎么心痛,最多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罢了。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经济决策都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心理账户和经济学意义上的账户最大的概念上的不同是: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每1块钱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是你捡来的1块钱还是你挣来的1块钱或者是得奖赢来的1块钱都是一样的,对你而言,你的总财富都多了l块钱;同样,你丢掉的1块钱和你用掉的1块钱或者被偷了的1块钱也是一样的,你的财富都少了1块钱。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和效应,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正常人往往会做出自相矛盾的判断和决定,离理性有很大的差距。现在,通过阅读本篇的内容,你已经对心理账户所导致的欠理性行为误区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知道错误的存在正是改进和避免错误最好的办法。同时,你要知道,钱是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和买彩票中奖得到的钱,如果数值相同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不应该在有了“意外之财”的时候大手大脚,也不必对自己的辛苦钱看得太紧;对于大钱和小钱也应该一视同仁。这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换个角度思考,考虑一下如果自己处在相反的或者其他的情形时会如何决策。

年轻人因为涉世不深,与商家打交道的水平不高,所以就更容易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把应该节省的钱花掉了,或者把应该花的钱省了下来,这两种都是不好的消费行为。所以每个人都要分清自己的“心理账户”,不要因为心理的原因,把钱分为“三六九等”。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我们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在经济学账户里,每1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1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账户有3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3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