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10694400000001

第1章 欧阳修:欧母画荻教子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天圣八年(1030公元)中进士,同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画荻教子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可惜的是,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年仅29岁的母亲郑氏,无依无靠,孤苦无助,生活没有了着落。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离家到随州(今湖北随县)投奔欧阳修的叔父,以便母子能得到其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读过几天书,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幼时的欧阳修家里穷,买不起纸笔,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起初只能靠记忆把《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背给儿子听,让他学着念、背诵,而欧阳修聪明过人,听一遍就能记住,这让母亲欣喜不已。与此同时,母亲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有一次母亲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据元朝丞相托克托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韩愈文风启迪思想

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读写,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书,她就让欧阳修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有一天,欧阳修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套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同意,他把书带回家里。书中的内容令其大开眼界,甚爱其文,手不释卷,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因韩愈的文风别具一格,欧阳修被他清新自然的文风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虽然这时的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然理解,但却为日后以他为代表人物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启迪下,一个要学习韩愈文风,革除当时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从此被点燃。

为人做事要有良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欧阳修刻苦精思,勤学好问,长大以后,他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第一名。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母亲郑氏总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而且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任职期间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当地老百姓所爱戴。欧阳修中进士做了官以后,母亲郑氏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郑氏对欧阳修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所以,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多的苦我也能吃。”之后,母亲对欧阳修又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思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谨认真,从不马虎。他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死刑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以此好好勉励自己。”母亲还对他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算太少,却常常没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母亲还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所有的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创作《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官职并不高,但他十分关心朝政,直言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许多大臣心中虽不以为然却只是默默同情范仲淹。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县(今安徽滁州)。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欧阳修到滁县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县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一方面描绘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亲民情怀,另一方面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记起。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上任伊始,他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发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住,向他讨说法。经过这场风波,考场的文风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摒弃那些不痛不痒、哗众取宠的文章,继而形成了朴素而自由、严谨而高雅的文风。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母一身正气,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不仅让他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本事,也教育成其光明磊落、敢说敢为的性格,受到后人的尊敬。

“教育心得”

作为母亲只有母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事求是,懂得直面艰难困苦;条件好有条件好的教育方法,条件差有条件差的教育方法,正如欧母“画荻教子”一样,要善于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学习和观察,并用好的思想、优秀的品质、作风去熏陶和影响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