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剧城市意象研究
10687400000027

第27章 后记

人的一生真是充满着很多偶然。2002年,当我从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选择做一名报社记者时,刘向凯总监竟然邀请我这位“杂牌军”加盟到天津电视台。带着童年的梦想、怀着更多的憧憬,当年的7月我正式走进了距南开大学东门只有一步之遥的天津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大院里。

转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则又是一个偶然。两年多的记者、编导经历让我的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多部作品获得国家以及省级奖励。然而我在电视理论学习上显得步履维艰,于是决定报考有着电视传媒“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传媒大学。犹豫再三,提笔给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仲呈祥先生写信,并说明了报考电视艺术学博士的愿望。其实,当时的心态很平和,觉得做仲先生的博士生比较遥远,因为仲先生既是一位身处高位的文化官员,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哪会轻易理会我的一封信件呢?然而四天后,仲先生从北京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接纳我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

感谢我所尊敬的博士生导师仲呈祥先生,让我有机会在他的门下聆听教诲。能求学于仲呈祥教授门下,是我今生最大的幸事。仲先生坦荡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都是我最好的模范,也是我永远的追求。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我所尊敬的各位先生,感谢胡智锋、高鑫、曾庆瑞、周月亮、张晶、张凤铸、蒲震元、王伟国、张一玮、张国涛等先生给我的专业指导。感谢南开大学学习期间我的硕士指导老师乔以钢先生。感谢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北京大学的彭吉祥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丁亚平先生,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先生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张育华先生、李兴国先生和关玲先生。

在天津电视台工作的三年是我最幸运的一次人生阅历。感谢天津电视台刘向凯总监把我引向电视这一行业,感谢我的好领导、好同事刘春光、赵龙江、赵杉、李胜利、赵南辉等。

2008年10月,我进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工作站,在此我得深深感谢董天策教授,感谢范以锦、林如鹏、刘家林、杨先顺、谭天、张晋升、申启武、星亮、蒋建国、陈伟军以及陈林侠等先生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陈国钦、张斌、张金尧、黄学建、曾昭辉、牛慧清、张阿利、张新英、宋法刚、孔令顺、蔡海龙、郑傲、张武江、朱宏军、吴小军等同学,还有在北京工作的何勇、叶再春、许晓勇、陈力、朱于国、陈国汪、张小光、彭小斌等。正是有了这些哥儿们,我在北京过得充实快乐。感谢他们的真挚友情!

21世纪的前十年是最值得我留恋的十年。仍记得在云南拍纪录片期间给我做向导的伐木工人以及藏区的牧民,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活多了几分真诚的感动、几分精彩的回忆;仍记得去内蒙古地市级电视台支教时那次贯穿东西的旅行,我真正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美景;仍记得我经常光顾的南开大学东门口那个叫“童年板栗”的小店铺,还有那个十分精致的小书店……一切都是那样清晰,又是那样渐渐离我远去。

21世纪的前十年,我在菁菁南开园里停留了三年,天津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大院里也留下了我三年的光阴,在核桃林旁六号楼里我又思索了三年。若干个三年后我又将停留在何方呢?人的一生就这样充满着创意与想象,幸运的是,生命中有许多值得我去尊敬和爱的人,因为有了他们,我在旅途中才感到充实和自信。感谢我所尊敬和爱的人!

本书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做了部分修改,感谢责任编辑杜小陆所做的大量工作。

王玉玮

201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