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剧城市意象研究
10687400000023

第23章 提升城市意象影响力的发展策略

基于理想未来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城市意象战略无疑是一种让城市具有竞争力和光明前途的战略。城市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核心载体,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标志,因此,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是当代城市政府必须秉承的理念,城市意象战略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是一项为了城市的明天而进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城市意象影响力存在的问题

影视剧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城市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1.城市景观的过多描摹以及城市精神的缺失

城市是一种人类聚居形式,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显然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一个城市的人文资源。电视剧是一门融视听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观众对于荧屏上城市形象的理解,不能仅仅建立在城市功能性价值之上,而应依靠丰富的想象和特定的意义。正是由这些丰富的想象和特定的意义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精神内涵,才使得城市不仅仅只是个地名,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百年德行》、《故都子民》、《北京爷》、《大马路小胡同》、《带后院的四合院》、《四世同堂》、《皇城根》、《京都纪事》、《风雨丽人》、《空镜子》这些电视剧所描述的那种独特的都市民间的温情表达,也都投影到了胡同这种建筑形象上。在这些形象的物质意义深处,由于生活,才演绎成故事式的情态语义,正如西方学者宾格勒索所认为:“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是内化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法则,是体现城市独特风格的显著符号,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抽象理念。因此,城市精神在本质上说,就是城市的文化精神。城市精神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昭示着城市未来的精神风貌,引导着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导向与核心。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益活跃,不少传统的发达城市推土机式地大拆大建,高强度地快速开发,造成了城市建筑空间本身形态所传达的城市人文意象的断裂和空白,城市意象逐渐走向衰微和模糊。于是,一些电视剧由于过度注重城市景观的自然再现,从而忽略了对城市精神的审美追求。电视剧《逃亡香格里拉》中的拍摄大多是在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完成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反复出现蓝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成群的牦牛以及随处可见的喇嘛寺,还有那雪山中的峡谷、雪峰,所有的这些景象无一不流露出“香格里拉”的风采。然而,故事讲述的却是北京高科技公司青年才俊盛一朝为人正直,也因此得罪了老板,被炒了“鱿鱼”,心情郁闷的他因为酒后开车误撞了人,一念之差下,开始了逃亡香格里拉的旅程。由于剧作偏于追求现代都市爱情叙事,所以观众难以从剧作中体会到香格里拉那原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主题。

2.城市共性的泛滥以及个性的丧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部分现、当代作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相继问世。这些电视剧力图描绘市井细民生存的原生本真状态,以及置身其中的生活场景、浸润既久的风尚习俗和遥远而亲切的民间传说、掌故及古色古香的珍玩器物,并通过这些生存表象、生存背景的展陈,试图探究潜隐其间的历史深意、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使观众在这些文本的解读中,自觉地进行关于个体生命和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文化省察和体悟,并最终承续文化启蒙与再造以及文化的根本性构建的沉重历史使命与文化隐喻。

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组成。地形地貌、森林水力、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调……这些是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性、构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出现了明显的赶时髦和大杂烩的局面,盲目地模仿大城市高楼大厦的模式,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愈刮愈烈的所谓城市“标志性建筑热”,正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一点一点地污浊着城市的阳光和空气,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被无奈地挤到了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有些甚至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过把瘾》、《让爱作主》、《来来往往》、《小姐你早》、《口红》和《浮华背后》等电视剧充斥着荧屏的往往就是诸如酒吧、迪厅、大饭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仿佛离开了这些文化符号,就不能构成城市的空间。这样,观众看到了近乎千篇一律的城市,看到了大同小异的街景立面。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意象元素逐渐在缩减,消费主义意象元素占据着荧屏。由此,挖掘城市个性、塑造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意象成了当代电视剧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前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所说:“城市绝不是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体和工业加工贸易的聚集,城市是有着灵魂和记忆的生命体。它存在着,生长着,不断地给予我们以舒适、便利和精神上的慰藉。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是文化,城市的本质功能也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因此,深入研究城市主题是提升城市意象、发展城市旅游的最初课题。城市没有特征,城市旅游更谈不上特征,只有研究和发掘城市的意蕴和内涵,提升城市意象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3.城市负面形象的过多渲染

电影和电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宣传性和文化再造性等特征。一般来说,影视传播对城市正面形象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如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把重庆历史上最具有广泛认同感和传播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了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宣扬了重庆为民族承担的重任以及其甘愿牺牲和坚韧的精神品质。而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三峡好人》等影视作品,也是对重庆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良好展现。《婼玛的十七岁》这部影片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当地美妙绝伦的旅游资源,同时还对红河州哈尼梯田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重大的自然与社会意义都通过这部作品体现了出来。韩剧《大长今》热播后,韩国旅游局趁热打铁,不仅带动拍摄地济州岛、鹭岛的旅游热,而且开发出与影视内容相关的“大长今”文化旅游线路,同时极力推介《大长今》中的主要话题——韩国餐饮,带动了世界各地韩国料理餐馆的发展,此外韩国服饰、韩剧光碟等旅游纪念品销售也因此直线升温。

影视剧中的负面因素是否会对城市形象产生影响?在影视剧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暴力、色情、犯罪、灾难、贫穷、阴暗面等一些负面因素,有人认为这些会对城市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这样的认识混淆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是不了解受众对艺术信息的接受心理的表现。受众观看影视剧一般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上,对故事背景往往是忽视的,如果没有其他的信息提示,受众对其不会有什么印象。利用影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要点就是城市要主动地宣传提示自己和影视剧的关系,以让受众注意故事背景的城市信息。这种信息接受的选择性,决定了在利用影视剧传播城市形象时,一定要“只拣好的说”,即只宣传影视剧中对城市形象有利的信息,而对那些负面信息不要作任何形式的提示。不提示负面信息,受众往往会忽略它们或当作艺术想象欣赏,而一旦提示,受众就可能产生负面联想。据报道,《碟中谍3》曾因镜头中出现竹竿晾衣裤和打麻将情景“有损上海形象”而被“无限期延迟上映”,搞得老外有点尴尬,但也引发了一场令上海更尴尬的关于城市陋习的讨论。多此一举的维护城市形象的行为,反而放大了城市形象的缺陷,传播效果适得其反。韩国一部限制级电影取名《重庆》,该影片含有过度裸露的性镜头和颓废压抑的城市环境等因素。这部电影大部分都取景重庆的宾馆、棚户区,情节中充斥着不信任、放纵等灰暗色调的情节。此类影视作品的传播,会对重庆的城市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影视作品中对重庆城市形象的负面传播,构成了一种对重庆城市形象产生误读的拟态环境,观众在拟态环境中,会对重庆城市城市形象产生错误的认知。同样,山西省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内陆省份,人们至多从中学地理课本中了解到,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矿产地。然而,随着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电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在山西平遥等地取景,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晋商文化被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一系列事件之后,丰厚的历史遗迹和富有地域色彩的文化传统使山西曾经单薄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电视剧《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2006年),导演:刘惠宁。剧作把成都描绘成“色情之地”、“放逐之地”,受到许多观众的热议。曾经在2002年火爆一时的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由年轻的编剧贺然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该剧由曾执导过《半路夫妻》等热播剧的著名导演刘惠宁执导。主人公陈重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表面上拥有体面的职业和令人羡慕的婚姻。但在物欲横流的城市中,他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逐渐丧失了对所有人感情的信任。他与上司和同事钩心斗角,一心想置对方于死地,与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相互算计钱财,勾搭其女友。陈重残酷地把一切曾经美好的东西都摧残了,然后开始冷静地报复。该剧由于过于把成都描绘成“色情之地”、“放逐之地”,从而令许多观众以及评论家认为“有些内容不够健康,也有点低俗”。

4.城市意象书写的表面化

艺术符号“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理性认识的发源地”。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具有唤起强烈意象的特征”,也就是“可意象性”,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可读性”。

在一些乡村题材电视剧中,城市基本上是一个充满诱惑、梦想又冷酷无情的地方,是一个欲望化的地方,对城市的书写往往依靠视觉上的经验。剧作家通常用一个“乡下人”而非一个“城里人”的眼光去打量城市,从外部而非内部去感受和表达城市生活,往往使得作品停留在对城市表层生活的复制上,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认识城市本质的文化通道。从表面看这是乡村题材电视剧作家对城市文明的不适应性和排斥性所致,但更为重要的内在原因是他们的审美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没有建立起对城市的审美向度。社会在快速地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加剧,剧作家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面前没有及时建立起新的价值理念,只能在茫然无措中对乡土文明频频回顾,对代表工业文明的城市一味排斥。城市的经验并不能简单归结为“物质”,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因此,面对发展迅速、精神际遇颇为复杂的城市,剧作家们不应被自己的审美惰性所制约,应迅速找到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来统摄瞬息万变的都市经验,从中捕捉到深邃的存在本质,及时迅速地建立起一整套面对城市的审美经验,这是摆在当下乡村题材电视剧创作者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提升城市意象影响力的策略

1.加强城市意象个性化建设,提升城市品牌营销理念

深入了解一个城市的“城市意象”是进行城市营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整合,达成城市营销的最终目的。城市问题专家李建选认为,“经营城市要‘认识你自己,塑造你自己’;城市经营一靠竞争,二靠品牌。”打造城市品牌是经营城市的灵魂,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某种文化现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如“平遥国际摄影展”、晋中市的“晋商文化”和“中国民间艺术节”、青岛的“啤酒节”、海南三亚的“亚洲博鳌论坛”,都引起了城市品牌效应,上海、大连、深圳等内地城市也提出打造城市品牌的口号。武汉市为了提升武汉的知名度,改变武汉的传统形象,也提出要从塑造城市品牌的高度,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建设。以疗养避暑圣地著称的秦皇岛市,以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这座城市,提出了以大型经济文化活动展示城市总体形象,逐步熔铸城市无形资产,以城市无形资产的积累与释放塑造城市品牌的思路。

电视剧《闯关东》(2008年),导演:张新建、孔笙。以山东人东北“创业”勾连起百多年来现代东北文化的整体形成过程。大量的数据及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活跃的传媒方式,影视制作早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影视元素对于城市营销的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影视剧的拍摄、上映、热播带动了许多城市的营销,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影视与城市营销。据“携程旅行网”公布的一份针对2500名游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四成的游客会因为喜欢一部影视作品而专程去其拍摄外景地旅游。《非诚勿扰》首映后,不少人打电话去西溪湿地询问旅游详情,这使原本处于冬季旅游淡季的西溪已可预见“大红大紫”的旺季。这样,诗意水面上的仿古木船、秋雪庵附近的芦苇荡和文化创意园的别墅,再加上一句“西溪,且留下”,让西溪成为杭州又一张闻名全国的名片。《水浒传》让人知道水泊梁山,《西厢记》唱红了山西普救寺,《康定情歌》让人知道了跑马山,电视剧《乔家大院》带热了晋商文化。近年来,通过影视元素带动城市营销的例子比比皆是,《冬季恋歌》、《大长今》等韩剧的热播,在中国掀起了韩国旅游热;李安《断背山》在好莱坞获奖后,使得拍摄地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成了全球熟识的地方。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播出后,黑龙江各地的“闯关东”历史遗迹、文化背景地和移民聚居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北从黑龙江三江口的山东屯,西从大兴安岭的老金沟,东至牡丹江的林场,南至哈尔滨周边,“闯关东”历史遗迹和景点很多,都可以列入主题旅游的范围。黑河市旅游局对外积极宣传“看《闯关东》影视,游东北黑河”、“到东北走亲访友,回黑河看朱家大院”的口号,把北安农管局锦河农场作为黑河的重要旅游景点,将黑河旅游路线延伸到锦河农场二道河子村,同时抓好《闯关东》影视基地建设,加快展览馆、影视公园以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致力于把北安农管局锦河农场打造成影视创作基地。黑河市旅游局在锦河农场二道河子村建设“朱家大院”和“山东菜馆”,使其与现有的采金场、老金沟酒馆拍摄地形成一体,建设《闯关东》主题影视公园,并复制该剧道具,再现完整的《闯关东》拍摄场景;大力开发以鲁菜为特色的“山东菜系”,利用“山东菜馆”让广大游客在拍摄地能够品尝到纯正的山东鲁菜,以此丰富旅游内容,提高产品吸引力,增加旅游收入;对锦河农场二道河子村进行环境和道路整治,打造浓郁的关东农村风貌;加紧该地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举办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召开“《闯关东》拍摄地——印象黑河”旅游推介会,举办《闯关东》影视图片及片花展以及广场公众宣传等活动。

当今社会,品牌经济、品牌社会等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对于城市来讲,城市品牌的创立其实就是城市形象的塑造。各城市应抓住机遇提升自己的城市形象,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同时借助品牌产品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从长远看,进行城市资产经营,不仅要重视直接收益的经营项目,更要把城市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必须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着重打造城市“品牌”,不断实现城市自身增值。如山西省委宣传部以及山西电视台就根据山西的特点,着力打造山西“大院意象”文化群。随着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90年,乔家大院因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带旺了山西晋商大院的旅游,海内外游客从此络绎不绝。从1994年的《晋昌源票号》开始,山西陆续出现了《驼道》、《龙票》、《白银谷》等,这些电视作品不但取材于晋商的传奇故事,而且都是在当地实景拍摄,不但体现了晋商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山西一睹“大院文化”的风采。这些名宅大院不仅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它们本身也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瑰宝。被称为“华夏第一宅”的祁县王家大院,现存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大院内处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的石雕和木雕令人叹为观止。而位于乔家大院西南的平遥古城,是唯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汉民族古城,置身城中,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中国华尔街”的繁华盛况。

2.与城市形象自身的发展定位相结合

城市形象的定位是指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静态的、动态的比较优势,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态势和区域分工,确定出最具生机的城市个性特征,即确定城市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独有的发展优势位置。利用影视文化传播城市形象,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个性特征,将影视传播与城市发展定位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城市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形象定位最容易和影视文化达成传播默契。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其一,组织和引导剧作家创作有影响的能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现实主义作品和独具风格的城市故事,以传播城市的主导形象定位。如《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等优秀影视剧,非常形象地传播了当年深圳城市“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形象定位。《我的青春谁做主》也使江南雨巷、古镇西塘再次成为观众脑海中江浙旅行图的一部分。古典秀丽的乌镇,似水缠绵的爱情,浪漫唯美的画面……《似水年华》的大部分外景都在当时那块尚未完全开发的江南古镇“处女地”浙江乌镇拍摄,通过儒雅男主人公和干练女主人公的一次怦然心动,将最后的枕水江南——乌镇的深厚历史古韵、淳朴的江南民风打造成浙江又一张城市名片。其二,定期举办影视节庆活动并将之固定下来、延续下去,以传播城市的文化形象定位。国内著名的影视节事活动有: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广播影视博览会、中国电影华表奖、飞天奖、星光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如两年一度的长春电影节现已成功连续举办了9届,确立了长春“电影城”的文化定位。其三,拉长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影视剧生产、旅游景点建设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以传播城市旅游形象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和影视事业的发展,影视旅游步入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影视剧带热景区旅游的现象屡见不鲜,电影如《英雄》、《十面埋伏》等,电视剧如《康熙王朝》、《乔家大院》等的播映均带动了拍摄地的旅游热。

3.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再现本土文化意象

电视剧《钟鼓楼》(1992年),导演:鲁晓威。剧作绘就了一幅幅北京《清明上河图》式的都市风情画。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所在。根据邓友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那五》、《烟壶》通过对民俗风情、文物工艺、轶闻趣事的描绘,展现出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北京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市井风情。而根据陈建功、苏叔阳、刘心武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辘轳把胡同9号》、《夕阳街》、《钟鼓楼》等,对当代的北京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进行了深刻剖析,绘就了一幅幅北京《清明上河图》式的都市风情画,共同构筑了“京味”都市风情剧的强大阵营。根据冯骥才和林希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神鞭》、《三寸金莲》等,再现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天津卫三教九流的世相心态,冯骥才侧重于从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辫子、小脚入手,讲述世情传奇;林希则从市井下层落笔,为天津卫名不见经传的相士、“高买”、“蟀女”、青皮混混这一类的“天津闲人”立传,从而形成了“津味”一派。根据陆文夫、范小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裤裆巷风流记》等,则描绘了苏州小巷中各色各样的人物,既展示了苏州小市民的生存史,又揭示了苏州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变异,以这两人为代表形成了“苏味”一派。

根据方方、池莉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等小说文本落笔武汉三镇烦琐的市井风情,有着刻骨的真实,形成了泼辣、率真、坦诚的“汉味”一派。电视剧《南行记》、《傻儿师长》、《被告山杠爷》、《王保长新篇》等主要反映四川、重庆地区民众近现代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巴蜀地域风情和方言特色,形成了巴蜀派。巴蜀派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剧中富有幽默感的川方言的运用,大量方言在剧中的运用既幽默滑稽,又具音韵美和内涵美。川剧、川菜、茶馆既是巴蜀派电视剧的外在影像呈现,同时又是巴蜀派电视剧的内在文化表征。电视剧《半边楼》、《神禾塬》、《秦川牛》、《道北人》、《西安虎家》、《关中往事》、《关中刀客》等取材并反映陕西人民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陕西地区独有的生活习俗和地理风情,并能够在剧中体现出陕西人的精神气韵与性格特征,形成了陕派。陕派电视剧以展现三秦地区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着重描写历史与现实的衔接、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也着力揭示西部民众的心路历程以及生活方式的嬗变。此外,陕派电视剧偏好民俗的运用,民俗在剧中的设置和构架大大强化了陕派电视剧的文化感、历史感与厚重感。电影《秋喜》中地道的岭南风情体现在画面考究、细节完美、色调柔和中透着写实与写意,拍摄出一种南方鱼米之乡的情调和唯美。影片真实展现了旧岭南风情,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老广州,如天字码头、疍家渔船、海珠桥、老字号茶楼莲香楼、先施百货、爱群大厦、西关大屋、长街骑楼、路边地摊、珠江横水渡等旧貌。影片展现了广州早茶夜市、美味点心、老火汤、艇仔粥、乳鸽等岭南饮食特色。在舞台上粤剧名伶惠红莲汇集粤剧、粤绣等岭南文化:她身上的每一件旗袍都是手绣、手编、手绘的,体现了粤绣的精致之美;戏中所排演的粤剧《花田错》等也是当年最流行的粤曲小调,颇具代表性。影片中所表现的一些地道的老广州风情,让身处广州的观众都觉得新鲜趣致、颇为惊艳。电视剧《商界》、《和平年代》、《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等以反映岭南地域文化和南国民俗风情为中心,着力于时代变革、历史变迁以及倾力于塑造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形象为其主要结构模式,形成了粤派。因其如此,粤派电视剧大多疏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而把镜头聚焦在当代沸腾的现实生活上,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使这类电视剧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和商业气息。粤派电视剧的异军突起,表明了“广东人的当代精神——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和奉献精神的认定”张木桂,当代岭南文化特征的生动表现,南方电视学刊,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