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无毒善其身
10686700000023

第23章 引“毒”入“口”

口腔黏膜知多少

口可算得上生物进化史上的一大亮点,我们每天为了补充能量而进食,为了与他人交流而不断变化口型,炎热的夏天还可以偶尔体验一下冷饮的冰爽。但是,每当提起口腔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总是牙齿和舌头,除了这些,你对默默无闻的口腔黏膜了解多少呢?

口腔黏膜与皮肤一样,是覆盖在口腔表面的一层组织。可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皮”,虽然它没有牙齿和舌头那么“显赫”,可名堂却很大。

口腔黏膜就像是附着在口腔肌肉上的“汉堡”,由外向内依次分为上皮层、固有层、黏膜下层和基底膜。在这四层基本结构之间贯穿着各种各样的“调料”,比如脂肪、毛细血管、淋巴细胞、神经等。口腔的许多生理功能,例如味觉、感官、消化、免疫、分泌、屏障等作用,都有赖于健康的口腔黏膜。但是,口腔黏膜还有一项绝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的功能,这就是吸收。

口腔黏膜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也是为什么口腔黏膜总是呈现鲜红色的原因。一般而言,当属舌下黏膜的吸收功能最强,许多含服药物就是依此而设计。例如某些心脏病的速效药,使用时含于舌下,2~5分钟即可见效。经由口腔黏膜吸收的这些分子将由颈静脉收集起来,然后送到上腔静脉,直接到达血液循环系统,而避开了经由小肠黏膜吸收时必经肝脏的代谢途径。因此,经口腔黏膜吸收的物质也会最大限度上得以保存完好。

常言道:居安思危。我们虽然可以控制四肢去完成高难度动作,却无法控制口腔黏膜吸收哪些物质、不吸收哪些物质。于是,当我们还在被铺天盖地的华丽广告词蒙在鼓里的时候,口腔黏膜已经不分青红皂白地吸收了大量口腔用品中的化学物质,并且顺利逃过了肝脏的“安检”。

穿越世纪的毒牙膏

有一口洁白的牙齿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每当看见电视镜头上某某名人开怀一笑,露出一排闪亮的银牙时,观众难免会怦然心动,脑子里总有一个印象:牙齿是刷出来的。

的确,牙膏已经成为现代人每天生活的组成部分,早上出门要对着镜子秀秀刷出的满嘴泡沫,晚上睡前要怀着清洁口腔的执著再次拿起牙刷。如果古人看见时下这些包装甚为精美,功能是无所不能的膏状物,肯定要恨自己早早地投胎了几百年。

早期用来刷牙的主要是白垩土、动物骨粉、浮石甚至铜绿,直到19世纪还在使用牛骨粉和乌贼骨粉或者简单加工过的食盐。后来,人们终于耐不住对这些简陋材料的不满,在19世纪末,发明了一种刷牙的清洁剂——牙粉。它是用碳酸钙粉末掺进香料的薄荷配制而成的,刷牙时,润滑而又爽口。

1893年维也纳人塞格发明了牙膏并将牙膏装入软管中,从此牙膏开始大量发展并逐渐取代牙粉。20世纪40年代,由于新的摩擦剂、保湿剂、增稠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使牙膏产业逐渐兴盛起来。1945年,美国人率先在牙膏中添加氟化亚锡,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加氟牙膏。这项发明使得日后龋齿的发病率大大减少,一时间含氟牙膏风靡各地,但是也为广泛的健康问题埋下了隐患——氟。

人体缺乏氟会导致龋齿的发生,但是氟过量却会形成氟中毒,引发氟斑牙和氟骨症等疾病。氟斑牙:牙齿畸形、软化、牙釉质失去光泽、变黄;氟骨症:骨骼变厚变软、骨质疏松、容易骨折。氟中毒晚期往往有慢性咳嗽、腰背及下肢疼痛、骨质硬化、肌腱、韧带钙化和关节囊肥厚、骨质增生、关节变形等。另外,机体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某些重要系统也会被氟破坏,导致多种器官病变。美国政府发起的毒理学计划中的一项研究显示,雄鼠饮用了一系列氟化物浓度不同的水后(所有试验用水中的氟化物含量,均高于正常饮用水中的含量),骨肉瘤发病率与氟化物浓度呈正比关系。哈佛大学牙医学院的伊莉斯·贝辛在分析了103位曾接触过氟化物的骨肉瘤患者与215名健康对照者的生活习惯后,也认为氟化物是男性骨肉瘤发病的重要风险因子。

氟化物为什么会有这种“两面性”?根本原因在于,含有大量钙质的骨组织对氟化物有强烈的吸引力,进入人体后,99%的氟化物都不会被排出体外,而是积累在钙质丰富的牙齿和骨骼。大量、长期使用含氟牙膏以及口腔黏膜的快速吸收功能就成了氟在人体内积累的有利条件。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种类的牙膏都属于含氟牙膏。据统计,平均每人每次刷牙的时间在3到5分钟之间,也就是说牙膏要在我们的口腔内滞留至少3分钟,这一段时间足够使口腔黏膜吸收一定量的氟进入血液。即使每次进入体内的氟只有微乎其微的量,但时间久了,也会聚少成多。事实上,牙膏中可并不只含有氟,还会有甜味剂、色素、增稠剂、发泡剂等成分。这些成分或多或少都会与氟一起被口腔黏膜所吸收。

口香糖,曾经是“酷”的代名词

多少次在电影镜头中看美国大兵戴一副墨镜,口里慢悠悠地嚼着口香糖,除了一个“酷”找不出别的文字来形容。于是,今天我们就经常看到大街上“型男型女”边走边把口香糖嚼得啪啪作响。不管怎么样,相信你看完下面的材料后,一定会相信口香糖再也不会是“酷”的代名词。

最初,在很久远的古代,人们为了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常常咀嚼天然树脂。中美洲的玛雅人就相当喜爱嚼糖胶树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口香糖的出现,还要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1869年,摄影师亚当斯(thomas adams)生产了第一个以糖胶树胶制成的口香糖商品。次年,他推出一种以甘草精调味的口香糖“black jack”,并把口香糖从块状改为条状售卖,大受欢迎,至今还可在市场上找到。

时至今日,口香糖的制作工艺早已精益求精。然而,此时的口香糖早已非昔日的天然树胶,而是完完全全的人造化学品。

今天我们见的口香糖中,除了含有糖精、色素、香料、抗氧化剂等成分之外,普遍含有增塑剂。口香糖在被咀嚼的过程中,增塑剂会与糖一起溶解,相当一部分会被口腔黏膜吸收而进入人体。有研究指出,儿童每天如果吃4~8块口香糖,那么摄入的增塑剂就已经相当于人体中毒的剂量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使口香糖能变得柔软,经得起反复咀嚼,又必须添加石蜡(其他食品中都不允许加石蜡)。石蜡是石油产品,它不是食品,经过反复咀嚼,必然会把一部分石蜡咽下,这对健康是毫无益处的。并且最近经瑞士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含汞材料补过牙的人最好不要嚼口香糖,常嚼口香糖会损坏口腔中用于补牙的物质,使其中的汞合金释放出来,造成机体汞含量超标,对大脑、中枢神经和肾脏造成危害甚至引起死亡。

给口腔黏膜减负

口腔黏膜一年365天都在劳动,不但要忍受牙齿的非礼,还要忍受那些乱七八糟的食品的刺激。为什么不给口腔黏膜来点福利或者减减负呢?

如果你不害怕约会时被对方讨厌,或者你是百万富翁,完全可以进行全方位的高科技保养,那么你完全可以不刷牙。但是,镜头还是必须回到现实中来,下次逛超市的时候记得要买一管牙膏!

我国市场上牙膏主要分为三类,普通型、含氟型和药物型。不必担心不知道自己适合选用哪个类型,可以每个类型都买一款。专家建议:牙膏最好换着用。仔细想来不无道理,这样做既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量,又可以常常更换新口味,算得上两全其美。

为了你的孩子和家人的健康,请少用含氟牙膏为妙。只要保证好孩子的口腔卫生,完全可以不用担心会有龋齿。牙膏不是营养品,不要相信一天两到三次刷牙的建议,晚上睡前的一次刷牙已经足够。

你是不是勤俭持家?那么,挤牙膏的时候吝啬点,千万别超过1厘米。当然,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是减少每次与口腔接触的化学品。

刷完牙多漱几次口,直到没有泡沫为止,否则你就要忍受一会儿牙膏的涩味,直到口腔把这些外来物吸收干净。

至于口香糖,跟“它”说声再见吧,“酷”不是嚼出来的。有时间的话,不如来块美妙的巧克力或者一杯热乎乎的咖啡提提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