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隋唐五代风云人物大观
10686000000018

第18章 将相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2)

薛贻矩

薛贻矩(?~913年),字熙用,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县)人。薛贻矩风仪超凡,所交者皆为当时文场俊杰。唐乾符年间,薛贻矩中进士后,历任度支巡官、集贤校理、拾遗、殿中、起居舍人等职,其后又官拜翰林学土,加礼部员外郎、知制诰,转任司勋郎中。

唐乾宁年间,唐昭宗御驾至石门,薛贻矩因未能及时接驾,被罢官爵,事隔不久,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再践内署,并历任户部、兵部侍郎、学士等官职。

唐天复元年(898年),任两军中尉的宦官韩全诲、张弘彦与宰相崔胤争夺朝中大权。韩全诲等设计使昭宗罢崔胤官职。崔胤即急召朱温率兵入京相助。

十月,长安局势纷乱动荡,唐昭宗被阉官韩全诲等劫持西迁至凤翔(今陕西宝鸡),以避朱温兵锋。以后韩全诲等一干阉党兵败被杀,唐昭宗自凤翔还京后大剪阉寺。薛贻矩因替韩全诲等人作书立撰,大加褒扬,并全记于内侍省屋壁间,因而受到牵连被谪官职。

唐天祐初,朝廷任命薛贻矩为吏部侍郎,但他拒不赴任。由于朱温一向极欣赏薛贻矩的才华,于朝上竭力保荐,薛贻矩遂被拜为吏都尚书,不久又升为御史大夫。

此时,朱温势力逐渐扩大,大有取昭宗而代之之意。昭宗之势已日薄西山,遂于天祜四年(904年)春遣任御史大夫的薛贻矩持诏赴大梁(今河南开封),欲行舜、禹之事,传禅代之意。薛贻矩至大梁后先盛赞朱温功德,继而请就北面之礼,朱温虽谦让再三,但从此愈发器重薛贻矩,待之甚厚。不久,朱温于开平元年(907年)登基称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朱温登基伊始,薛贻矩即被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兼判户部,第二年夏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判度之,又迁为弘文馆大学土,充任转运使,官位由仆射至守司空。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九月,暴雨不止,梁太祖命宰臣薛贻矩禜定鼎门。乾化二年(913年)四月,梁太祖班师还京,文武大臣俱于东郊迎驾。时任宰臣的薛贻矩因抱病在假,不曾相迎,梁太祖闻讯甚为关怀,仍命且驻东京(今河南开封)养病待愈。10天以后薛贻矩病故,梁太祖隆重哀悼。命令雒苑使曹守珰前往吊唁祭奠,又下令停六、七、八日之朝事,丞相、文武奉诣登门抚慰其家属。薛贻矩从开平元年(901年)同平章事,至乾化二年(913年)死,担任后梁宰相6年。

薛贻矩一生从文,才华横溢,且颇善权谋,善观天下大势,使其在唐灭梁兴这一历史关键时刻,做出了较为明智的选择,而对唐朝统治的日益昏馈,毅然去唐投梁,力劝朱温登基称帝,并追随左右,对朱温建立帝王之业起了很大促进作用,成为后梁开国元勋。

史俨

史俨(?~916年),五代代州(今山西代县)人。先后事晋王李克用、吴王杨行密两主。

史俨精通骑射,勇猛过人,特别善于设伏制敌,生擒对手,每临战斗,身先士卒。唐末他追随李克用,受到重用,史俨也全心为主。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南下赴长安镇压黄巢起义军,唐乾宁中再赴长安平息三镇(邠州、凤翔、华州)之乱,史俨都效力军前,且立军功。讨伐三镇时,李克用大军进驻渭北。当时邠州节度使王行瑜党羽想劫唐昭宗到邠州,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党羽想劫唐昭宗到凤翔,两股党羽互相攻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昭宗出城逃奔终南山石门。史俨奉命前往石门护驾,派出骑兵四处巡守。昭宗返京时史俨一路侍卫,“盗贼不作”。史俨因护驾有功,升为检校右散骑常侍。

严本为李克用爱将,后转事割据江淮之地的吴王杨行密。杨行密对史俨倍加优待,视为上宾,为他选美妻,建华宅。史俨本为落难将军,有路难归,既受杨行密如此厚爱,自然愿意竭死以报。杨行密能够于清口大挫梁军(唐乾宁四年,897年),攻陷鄂州(今湖北武汉),擒节度使杜洪,并吞江西钟传(唐光化二年,899年),削弱与之抗争的吴越钱镠,最后成吴霸业,都有史俨的一份功劳。

周德威

周德威(?~918年),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今山西翔县东),五代时名将。

周德威初事唐晋王李克用,为帐中骑督,胆气过人,足智多谋,是一员难得的良将。唐乾宁年间,为铁林军使,后加检校仆射。移内衙军副,曾随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作为大将,他喜欢亲自出马交锋,亲身搏斗,身先士卒,非常骁勇,常使士气大振,曾先后生擒朱梁陈章和幽州(今北京)单延珪等勇将。

唐天复年间,李克用在蒲县(今山西永济)与朱温军交战失利,朱温部将朱友宁、氏叔琮进逼晋阳。当时诸军未集,普阳空虚,城中大恐。周德威和李嗣昭招募锐勇出城迎敌,以少胜多,擒生斩首,使晋阳城化险为夷。唐天祐三年(907年),周德威率部攻克潞州(今山西长治市),以功加检校太保,代州刺史。

同年朱温灭唐建后梁,改元开平,是为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后梁太祖遣将率兵10万筑夹城,围攻潞州。晋王李克用任周德威为行营都指挥使,将兵赴援。周德威率军到潞州后,以游骑攻击梁军夹城,斩梁兵千余,又与梁军激烈战斗,日数十战,生擒黄角鹰、方骨仑等梁将。李克用死后,周德威奉命还兵晋阳,当时众人对周德威外握重兵,疑心重重。周德威返回晋阳后,单骑入谒,伏柩大哭,哀不自胜,群情释然。周德威尔后又随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奔袭夹塞(今山西长治南北塞村)梁军,解潞州之围。周德威乘胜攻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后梁兵来援,便退守高平。李存勖班师后,以功加周德威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军节度使。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岐人攻灵县,周德威率军渡河迎敌,岐人退走。周德威被授番汉马步总管。朱温派兵袭击镇州时,周德威又奉命率万人为前锋屯兵赵州(今河北赵县)助镇州成德军守城待援,直到李存勖率大批部队赶到,二人合兵一处。当时,李存勖欲速战速决,击退梁兵。周德威分析两军情势,力劝李存勖郑重,等梁兵饥渴疲劳时再战,以此最后击败梁军。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周德成在李存勖率领下,于高邑(今属河北)大败梁军,斩首两万多,得梁军辎重无数,后又领命率军进攻魏州。这时,李存勖军后方受到幽州刘守光的威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李存勖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令周德威率兵出飞狐,与镇州王德明,定州程严等讨伐刘守光,先收涿州、降刺史刘知温。刘守光命单延珪率精甲万人出战,遇周德威于羊头岗。周德威生擒单延珪,幽州兵大败,斩首3000级,遂进军良乡、大城。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周德威率军攻陷幽州,俘获刘守光。李存勖以功行赏,任其为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丹兵南下,包围幽州,在外援未到情况下,周德威守城与契丹兵苦战百余日,独保幽州城,待李存勖援兵到后方击退契丹。

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欲取大梁,赴魏州调兵遣将。周德威率幽州军3万前往,屯于胡柳坡(今山东鄄城西南)。梁军将至,周德威劝谏李存勖以智取胜,先按军保栅,自以骑军骚扰敌人,使梁兵不能安营扎寨,直至饥乏交迫之时,再乘机进攻。但李存勖不听,反指责周德威胆怯怕敌,决意率军列阵迎战。周德威劝阻无效,便一同前往。李存勖与梁将王彦章大战,梁兵攻击李存勖的辎重部队,士卒大乱,涌入周德威军中,冲乱队形,周德威力战不支,阵亡在胡柳坡。李存勖收兵后,闻周德威战死,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立即追封周德威为太师,后唐明宗时加封太尉,配享庄宗庙,后晋高祖追封他为燕王。

北宋史学家欧阳修评周德威军事指挥艺术说,“德威老将,常务持重以挫人之锋,故其用兵,常伺敌之隙以取胜。”是五代时勇而多智的著名军事家。周德威为李存勖建立后唐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存璋

李存璋(?~922年),字德璜,五代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唐晋王李克用养子,军事将领。

李存璋先后追随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戎马一生。唐僖宗乾符二年(876年),李克用任云中守捉使,李存璋为其将校。因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削减军食,诸军不满,李存璋等借机纠集万人,发动兵变,拥李克用入云州,杀段文楚。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率部协助唐廷镇压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李存璋随军南下,因战功授国子祭酒,同时兼管万肚、雄威等军。

唐乾宁元年(894年),李存璋从李克用讨伐幽州节度使李匡俦,改义儿军使,唐光化二年(899年)授泽州刺史。唐天复二年(903年),云州都将王晖杀云州刺史,李克用遣李嗣昭讨之,李存璋随同前往。事后,李存璋改任教练使,检校司空。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军攻击围困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梁军时,李存璋率丁夫烧寨、破梁军夹营,开出两条通路,因功转任检校司徒。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李存璋迁汾州(今山西汾阳)刺史,战败攻打慈州的后梁大将尹皓。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梁太祖趁晋阳空虚,遣大将王檀率兵5万,自阳地关奇袭晋阳。李存璋闻讯率汾州兵驰援,入城固守,因功迁大同防御使、应(今山西应县)、蔚(今河北蔚县)、朔(今山西朔州)等州知兵马使。本年秋,契丹攻蔚州契丹主耶律阿保机遣使求索钱物,李存璋斩其来使。契丹兵逼云州,李存璋固守不退。武器不够,李存璋就把城中的古铁车熔铸为兵器,分给军士。契丹兵退后,李存璋因抵抗有功,加检校太傅,任大同军节度使,应、蔚等州观察使。

李存璋不仅长于征战,而且善于辅政。李克用临死前,托嘱宦官张承业与李存璋辅佐其子李存勖。李存璋不负先主厚望,尽心辅政。他先协助李存勖整饬军纪。因李克用部下多为边地部民,恃功自傲,难以约束,再加之李克用为笼络军心,一贯姑息纵容,以至“蕃邦人多干扰廛市,肆其豪夺,法司不能禁”。李存璋时任河东马步都虞候兼军城使,他抑强扶弱,严明法纪,“执其尤暴横者戮之,旬月间城中肃然。”他“弭群盗,务耕稼,去奸宄、息幸门,当时称其才干。”同时,他献计献策,消除内患。李克用之弟李克宁倚重权势,阴谋废李存勖自立,以河东之地降梁。事情泄露后,李存璋与张承业等支持李存勖,捕杀李克宁及其党羽。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李存璋病死干云州任上。后唐建立后,庄宗李存勖不忘李存璋辅弼征战之功,追赠太保,平章事。后晋高祖天福初(936年),追赠太师。

李嗣昭

李嗣昭卒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汾州太谷县(今山西太谷)人,五代时后唐大将。

李嗣昭本是农民的儿子。后唐太祖李克用出猎,落脚韩家,发现周围树林中郁郁有气,非常奇怪,便叫来主人询问。回答说家中刚生下一子。李克用以为此子有富贵气象,就用金帛换取婴儿,让其弟李克柔养以为子,起初名进通,后来才改为嗣昭。李嗣昭身材短小但胆勇过人。他曾经一度喜欢饮酒,李克用稍稍告诫、便一改旧习,终身不饮。李克用喜欢他谨慎仁厚,常常带他用兵打仗,并任用为衙内指挥使。

李嗣昭最初单独领兵作战,就表现勇猛。陕州(今河南陕县)王珙、王珂弟兄二人争斗,李克用衫钏谜寻镏蹒妫钏谜言今山西临猗南战败王珙,并俘虏3名大将。后梁派兵救王珙,李嗣昭又败之。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泽州李罕之袭击潞州,投降了后梁,后梁与派丁会接应李罕之。李嗣昭与丁会战于含山、俘虏战将1人,斩首3千级、夺取了泽州。第二年李克用派李君庆攻打后梁的潞州,李君庆战败,而李嗣昭接替后却一举攻克。光化三年(900年)李嗣昭又出师山东,攻取后梁的洺州。后梁太祖朱温亲自率军讨战,并设下埋伏,才以伏兵击败李嗣昭。

在唐代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后梁与后唐的争战异常激烈。唐天复元年(901年),后梁攻破河中夺取普、绛,慈、隰等地,乘胜大举进攻,包围太原。李嗣昭每天都以精锐部队出击敌人,终使梁军退出太原。李嗣昭复取汾州、又将慈州、隰州等地夺回。同年,梁军向西进犯京师,围攻凤翔,李嗣昭则乘机进攻梁的绛州、蒲县等地梁将朱友宁、氏叔琮率兵10万迎战,李嗣昭被迫退走。梁军于是又围太原,慈、隰、汾诸州又归梁。在这种形势下,李克用恐惧异常,计划出走云州,而李存信等则劝他投奔契丹,只有李嗣昭据理力争,以为不可,加之刘太妃也赞同李嗣昭的意见,李克用才中止出走。李嗣昭不分昼夜,每每以奇兵出击梁军,最后击退梁军,收复汾、慈、隰诸州。这期间,镇、定二州都以绝晋而附梁,晋外无大兵援助,内失数州,一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最终得以渡过危机,李嗣昭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嗣昭征战,不仅善奇善勇,而且还善智。唐天祐三年(906年)李嗣昭与周德威攻取潞州后,梁派兵10万前来夺取,并构筑夹城包围。梁太祖曾派人招降李嗣昭,李嗣昭斩其来使,闭城坚守,坚持一年多,直到后唐庄宗攻破夹城。后来因战斗失利,大将周德威战死,后唐庄宗畏惧,想收兵回还。李嗣昭分析:“梁军已胜,且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同意李嗣昭的看法,并派他侧面出击梁军所占领的无石山,而自己则率领银枪军边冲边喊:“今日之战得山者胜!”银枪军争先恐后地登山。梁军见势慌忙到山的西侧布阵,不料李嗣昭已从侧面上山,并发动快攻,于是梁军大败。这一仗的胜利,完全归功于李嗣昭的临危不惧和巧施计谋。

因周德威在此次战役中战死,李嗣昭权任幽州知府,数月后离任,临行时幽州人号哭不已,闭关挽留,李嗣昭只得深夜离开。这又见出他对老百姓的厚爱和恩德。

李嗣昭最后一次英勇战斗,是跟随后唐庄宗在望都攻击契丹。庄宗被契丹重重包围,李嗣昭率300名骑兵突围救出他。其时,庄宗派阎宝到镇州攻击张文礼,阎宝战败,于是李嗣昭代替他。镇州兵掠夺九门。李嗣昭用奇兵袭击。眼看镇军快被击败,尚有3人隐藏在破墙后反击。李嗣昭精神一振,驱马射之,不幸反被敌人射中头部。李嗣昭一看箭袋,已没有箭簇,就忍痛从头上拔下那枚箭,射死一敌人,返回营地,当即去世。

李嗣昭身为大将,在唐末五代的多事之秋,一生征战无数,表现出相当的智勇,最终血洒疆场,以身殉国,悲壮之极。

郭崇韬

郭崇韬(?~926年),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五代时后唐大臣。

郭崇韬为人机警,有政治才干,初为李克用典谒,出使凤翔,办事称旨;继随李克修,为河东教练使。李存勖继位后,对他尤为器重,天祐十四年(917年),任他为中门使,专掌机务,成为心腹。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充当谋臣,辅左李存勖夺取后梁政权。

天祐十八年(921年),郭崇韬随从李存勖攻打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包围了刘守恭的守将张文礼,久攻不克。此时,定州王都引契丹兵南至新乐,给晋兵造成巨大威胁。诸将人心恐慌。纷纷要求撤兵退回魏州(今河北大名、魏县一带)。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唐政权。郭崇韬被任命为检校太保,守兵部尚书,充枢密使。此时,后梁派大将王彦章在杨刘域(今山东东阿县北)围攻后唐军。李存勖引兵出战,结果大败而归。接着梁军又进攻郓州,李存勖向郭崇韬问计,郭崇韬建议佯作救郓州,引诱王彦章前来争夺。这样分散了梁军的兵力,从而战胜对方!李存勖采纳了郭崇韬的计策,急命他分兵筑垒,王彦章攻夺郓州心切,果然冒险前来争夺。当时正是酷暑天气,梁军攻垒不克,不少士兵中暑而死,兵力损失半数以上,只得退回杨刘城。李存勖从半道拦截,终于打败了王彦章。

有一个时期,后唐在军事上接连失利,被梁占取了一部分土地。又恰值李继韬在泽、潞叛变投梁;契丹依然不断地侵扰幽、涿二州。宣徽使李绍宏等人,提议放弃郓州,与梁罢兵议和,李存勖也认为成败难卜,并为此忧叹感伤。唯独郭崇韬不以为然,他根据梁军内部的虚实情况,大胆地为李存勖提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策略,即分兵坚守魏、博等五州,巩固杨刘防线,然后趁梁重兵在外,梁都汴京空虚,以主力从郓州出发,直捣汴京,半月之内天下可定。李存勖十分赞赏他的奇谋。第二天,唐庄宗即亲率大军攻击梁军,很快就活捉了王彦章。紧接着就向梁都挺进,八天之后即攻入汴京。从后唐出兵到灭梁只用了8天时间。

灭梁战争所以迅速取得重大的胜利,郭崇韬当然功居第一。于是,他被李存勖任命为侍中、成德军节度使,仍兼枢密使。此时,郭崇韬位兼将相,遂以天下为己任,遇事无所回避。常直言劝谏。后唐庄宗李存勖虽长于争战,但对政治一窍不通,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忧乐。天下既定之后,他贪图声色犬马的腐化享乐,宠信宦官和伶倌。郭崇韬屡加功谏而不听。宦官嫌他碍眼挡道,又害怕他的显赫地位和声望,于是就到处进行造谣和诽谤,李存勖也渐渐对郭崇韬产生了忌恨之心。

对于自己的不利处境和险恶前途,郭崇韬并未丧失警惕,而是保持着一个政治家特有的清醒头脑。从长安迁都洛阳以后,四方藩镇时常送来贿赂和赠遗,他违心地权且收下。第二年唐庄宗李存勖幸南郊时,郭崇韬把家中所藏财物全部奉献出来,用来赏赐有功将士。他以这样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廉洁,同时也使那些暗里诋毁他的人无话可说。后来唐庄宗到汴京时,他权行中书事,兼领冀州节度使,曾奏闻时务利害25条,请求庄宗施行,接着又陈述自己官职太高,权势过重,请求辞去节度使职务,只担任侍中和枢密使。再后来,为了消弥毁谤,他又主动请求免去枢密院事,但诽谤却依然没有停止。

同光二年(925年),客省使李严出使四川归来,称言四川可取。郭崇韬想建立大功,以改善自己目前处境,便向庄宗建议,派王子李继岌率兵代蜀。庄宗于是便任命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于是年九月率兵6万讨伐四川。后唐军粮饷欠缺,郭崇韬便首先招军储丰富的凤州、故镇,而后大军直指成都。由于蜀国过于腐朽,不堪一击,蜀主王衍闻风而降。唐军自洛阳出兵入成都平蜀,仪用了75天。

此次出师四川,李继岌名为西南行营都统,但郭崇韬望高权重,实际上全军都受他指挥,于是,宦官李从袭协助李继岌争权,在洛阳的宦官也竭力向后唐庄宗和刘皇后进谗言,说郭崇蹈入蜀有异心。后唐庄宗命宦官向延嗣入蜀,催郭崇韬班师。郭崇韬未到郊外迎接,向延嗣对此极为不满。向延嗣回到洛阳,向庄宗呈报灭蜀战利清单时诬蔑说:“臣问蜀人,知蜀中宝货皆入崇韬之门……。魏王府,蜀人赂遗不过匹马而已!”庄宗疑信参半,拟派宦官马彦珪入蜀查办,但刘皇后却自出密令交马彦珪,命李继岌杀死郭崇韬。同光四年(926年)正月,马彦珪至蜀,与李从袭等合谋,以魏王的名义召见郭崇韬,出伏兵将郭崇韬及其儿子一并杀死,籍没其家产。一个雄才大略、忠诚报国的政冶家,就这样遭受宦官的阴谋暗算,含冤离世。

郭崇韬秉性廉洁,为人明敏,头脑清醒,目光远大,善长应对,颇有才干,虽然谈不上是什么第一流的政治家,但在以沙陀族将领为骨干的河东军事集团中,的确是出类拔萃的军事参谋和政治人才,他不但能够审时度势,从军事战略的全局出发制定作战方略,而且能够谋及长远,从民心背向的政治高度分析把握形势。尤其是他在唐军处境危急的紧要关头,敢于置眼前的强敌于不顾,断然作出避实就虚,直捣敌巢的战略决策,敢于决战决胜,破釜沉舟,表现了过人的胆识和煤略。他帮助后唐庄宗灭掉宿敌后梁,使数十年的争战暂告平息,使饱经战祸的中原人民,有暂时的喘息机会,这在历史上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张宪

张宪(?~92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张宪自幼喜爱读书,“能鼓琴饮酒”,其文辞一向得到唐末强藩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赏识。李存勖做晋王时任张宪为天雄军节度使掌书记。李存勖灭梁建后唐,义委张宪为工部侍郎、租庸使。张宪后又任刑部侍郎、判吏部铨、东都副留守等职,“精于吏事,甚有能政”。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庄宗重臣郭崇韬讨伐西川(今四川)时,推荐张宪为相顶替自己。但宫中宦官,伶人怕张宪在朝中碍事,从中作梗,劝庄宗说:“宰相在天子面前,事有非是,尚可改作,一才之任。苟非其人,则为患不绌。”最终以“宪材诚可用,不如任以一方”为由,委以太原尹,北京留守。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三月,赵在礼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发动兵变,对在魏州的张宪亲属以“善待”,并写信派人劝降张宪。而张宪“斩其使,不发其书而上之,”以表明其忠君心迹。四月,庄宗被叛兵乱箭射死,李嗣源率军入京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庄宗弟永王李存霸被李嗣源击败逃到太原依附张宪,这时张宪左右鼓动,将李存霸拘押起来以待形势的发展,再做处理。张宪说,我本一个书生,无尺寸之功,庄宗对我恩情甚厚,我怎么能扣押其弟以观事变呢。同僚张昭远劝张宪“奉表明宗以劝进”,张宪“涕泣拒之。”在这种情况下乱兵杀李存霸,张宪也被杀。

李存勖称帝后,宠信宦官和伶官,迷恋女色,搜刮民脂,残暴荒淫,必然短命。张宪以俊才尽忠这样一个昏君,自是可悲。

安重霸

安重霸五代云州(今山西大同)人,前蜀、后唐武将。安重霸,为人狡诈奸滑,富有谋略,年轻时在代北(泛指今恒山及河北小五台以北地区)与李嗣源一同为晋王李存勖效力,因为犯罪,先逃到后梁,后又投奔蜀国(史称前蜀)。前蜀皇帝王建见他是北方人,擅长骑射,能带兵打仗,便委以重任。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是为前蜀后主。王衍年幼不谙政事,大权旁落于宦官王承休之手。王承休为了独揽朝纲,与成都尹韩昭外勾内连,大量采择奇花异草,献于王衍,使其无意过问朝政。前蜀文臣武将对王,韩二人专权无不切齿,只有安重霸曲意逢迎王承休,得到王承休的信任重用。

后梁末年,政局混乱,对岐下(今陕西、甘肃交界)一带统治薄弱。前蜀乘虚而入,派兵攻下秦(今甘肃天水市)、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县)三州。安重霸鼓动王承休在秦州设藩镇,得到王衍同意,王衍任命王承休为军帅,安重霸为副帅,在军卒中挑选了骁勇果敢之士数千人,号曰“龙武都”,屯兵于天水。一年多后,王承休欲求得藩镇节杖,就将陇西一带的花木献给王衍,又称赞秦州山水风光之美,人文荟萃之盛,请他到秦州一游。前蜀乾德六年(924年)十月,王衍携众数万人,从剑阁(今四川剑阁)出发巡游秦州,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县)遇到前来进攻的后唐军队,便率众狼狈而归。王承休得知后唐大兵压境,惊恐万状,赶忙求计于安重霸,安重霸答曰:“剑门天下之险,虽有精兵,不可过也。然公受国恩,闻难不可不赴,愿与公俱西”王承休平素信任安重霸,认为安重霸言之有理,故依从之,并将龙武都及新招集的近万名士卒归于安重霸麾下。但当王承休业已上马,蜀军开拔之时,安重霸却突然变卦,以担心陇西丢失为由,拒绝随王承休同往。王承休明知被安重霸所出卖,但事已至此,只得率军上路。蜀、唐交战,蜀军一触即溃,前蜀很快被后唐所灭。安重霸得到后唐李嗣源在河北起兵的消息,立即将秦、成等州献于后唐而对之称臣。

后唐天成(926年~929年)初年,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安重霸为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团练使,不久又任他为京师左卫大将军。安重霸常常以奸邪谄媚之心揣摩明宗的心思,投其所好,故得明宗的赏识宠信。明宗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授安重霸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后改西京(今河北大名县)留守,又升至京兆(今陕西西安)尹,一年后再改为云州节度使。不久,安重霸因身体不好而致仕,返回上党居所后病卒。

安重霸生活在封建军阀混战不已的五代十国时期,其政治立场完全随权力的枢轴而旋转。不论是在前蜀,还是在后唐,安重霸都对炙手可热的当权者竭尽顺应、巴结之能事,自己得以青云直上。这种毫无政治抱负,一切随政治风向强弱而转移的市侩哲学,在今天看来是可耻可鄙的。

安重诲

安重诲(?~931年)。应州(今山西应县)人,五代时期后唐大臣。安重诲年轻时即投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养子李嗣源军中,因骁勇善战,才识过人而逐渐得到李嗣源的赏识。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李嗣源引安重诲为心腹,安重诲视李嗣源为知己,二人结成莫逆。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发生兵变,庄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侍卫亲军前去平叛。李嗣源兵至魏州,反而利用兵变力量,与魏州士兵联合南下。李存勖为部下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安重诲因拥戴之功,益重受用,被任命为左领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一带)节度使,升侍中及中书令。

庄宗统治后期,宠信宦官与伶官,迷恋女色,横征暴敛,竭泽而渔、使得后唐君臣上下离心,民怨沸腾。明宗李嗣源继位后,铲除弊政,实行了一些为人民称道的改革。这期间,安重诲作为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以天下为己任,对内为治理江山社稷而出谋划策;对外为遏抑藩镇势力过强而穷尽智思。后唐明宗一朝,政治较清明,人民生活较安定,一时被称为“小康之局”,这与安重诲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明宗李嗣源虽为一国之至尊,但以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诲诵读。安重诲特设端明殿,招纳名土冯道与赵风,专门给明宗讲述治国安邦之经略,使其处理政务能力颇有长进。

明宗为人虽宽厚,温和,但仍带有沙陀人之遗风,杀人轻率不顾后果。马牧军使田令方所养之马瘦弱且死亡率高,论罪应处斩。安重海劝明宗道:“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明宗认为他言之有理,将田令方赦免了。明宗曾派回纥人侯三衔命回国。侯三到达甘肃醴泉县时,因该地僻狭,平素未备驿马,县令刘知章外出打猎,未能将马匹及时给侯三以致误事。侯三返回京城后,告知明宗,明宗大怒,令人将刘知章锁拿至京城问罪。安重诲认为诛杀刘知章不妥,力陈斩刘之害处,刘知章才得以幸免。安重诲为国尽忠效力,斗胆直言,使君主收回成命,实属难得。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势力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一大祸害。安重诲深感藩镇林立,有碍集权,试图在削夺藩镇实权问题上能有所作为。

当时,任西川节度使的孟知祥和任东川节度使的董璋蓄志谋反,由来已久。安重诲早就想将其裁抑,适遇两川守将更戍,便委派自己的精兵良将,逐渐将其地盘分割、蚕食。孟知祥、董璋二人察觉出安重诲的意图,颇不安宁。后来,安重诲派李严为西川监军,盂知祥发怒曰:“天下藩镇皆无监军,安得尔独来此?”将李严杀掉。安重诲又将东川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分割出来,曰保宁军,任命亲信李仁矩为阆州节度使,以挟制董璋,被董璋派人杀死。安重诲削藩之举虽未获得成功,但他为巩固后唐中央政权而解除藩镇军权,缩小其统治地盘,是有进步意义的。

长期的宦海生涯,使安重诲具有一定的洞察事物,防患于未然的政治远见。后唐明宗养子、潞王李从珂任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节度使,安重诲认为李从珂非李嗣源亲生,素日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日后必为国家隐患,便以内调李从珂为名,行削夺其军权之实。李从珂闻讯,纵容部下、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举兵反叛。明宗得知,派人诱降杨彦温,而安重诲则力主用兵,委派侍卫指挥使药彦稠、西京留守索自通率兵讨伐,斩杀杨彦温。安重诲以此为契机,奏请明宗罢免李从珂节度使一职,并多次暗示李从珂失职,应依法从重处置,以求拔本塞源,除恶务尽。这种作法,引起明宗不悦,君臣间发生激烈冲突,从此产生裂痕。直到安重诲被杀时,还大声疾呼:“其死无恨,但恨不与官家诛得潞王,他日必为朝廷之患。”果然,如安重诲所料,明宗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不久,长期觊觎帝位的潞王李从珂便取而代之了。

安重诲在明宗当政时因功获宠,成为权倾天下的人物。朝廷中军政要务,事无巨细,均予裁决,这些虽然使他做出了不少正确决策,但也使他滋生了专横跋扈、恣意妄行的作风。

一次安重诲外出,路经御史台门口,殿直马延无意冒犯了他,他当即拔剑将马延斩杀于御史台门口。宰相任圜掌管国家财政,因政见不一与安重诲发生争执,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而怏怏不乐,便以病为由辞职,退居磁州(今河北邯郸)。任圜府中有一歌妓,能歌善舞,生得温柔俏丽,安重诲欲纳之为妾,遭到任圜拒绝,二人关系更趋恶化。后来,朱守殷谋反,安重诲派兵假传圣旨到任圜家,诬任圜与朱守殷合谋叛乱,逼他“聚族酣饮而死。”这种置政敌于死地的做法,遭到了舆论的谴责,连安重诲本人也自觉理亏。

安重诲控制朝政,威慑百官,欺上瞒下,甚至明宗本人也畏他三分。夏州(今陕西靖边县)李仁福得知明宗喜好鹰鹞,便派人送来白鹰,安重诲拒绝纳之。待他一离开,明宗心痒难挠,急忙派人将白鹰悄悄带回宫中,然后弄到京城西郊嬉戏,一边玩,一边仍心有余悸地对随从说:“勿使重诲知也。”安重诲欺君擅权,对其心腹,偏听偏信,竭力袒护纵容,以致造成冤案。一次,安重诲派亲信韩玫、副供奉官乌昭遇出访吴越国。韩玫依仗安重诲权势,当众多次凌辱乌昭遇,并在酗酒后用马鞭抽打他,其劣迹很为吴越君臣所不服。吴越国王钱镠欲将此事告知安重诲,乌昭遇觉得有辱于后唐国,执意不让。韩玫返回后唐,反而在安重诲面前诬陷乌昭遇,说他面见钱镠,卑躬称臣,将朝廷机密泄露于钱镠。安重诲轻信谗言,未加查明就逮捕了乌昭遇,使其屈死于狱中。

安重诲身兼要职,独断专行,逐渐不能为明宗所容。捧圣都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上奏章弹劾安重诲私自招募士卒,整械备装,图谋不轨,这使对安重诲猜忌日深的明宗更为不安。此事虽经查证为小人诬陷,明宗亦将李行德、张俭等人灭族,但君臣间隔阂仍未消除。安重诲见自己威震人主,欲急流勇退,接连申请辞职,最后被批准以太子太师致仕。不久,明宗仍怕他心怀异志,任命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以监督安重诲。李从璋派重兵包围了安府,然后冲进安府,用大棒猛击安重诲夫妇头部,皆死于乱棒之下。

安重诲作为后唐明宗的股肱重臣,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懂得济世安邦之经略,辅佐明宗,使明宗在位的7年(926年~933年)里,战事稀少,屡有丰年,人民获得短期的休养生息。但他一旦在政治上得势,就不能礼贤下士,回避权宠,而是欺君蔽主,刚愎自用,最终以悲剧告终。

安元信

安元信(862年~936年)。字子言,唐五代时期代北(今山西代县)人,安元信出生将门,自幼习骑射,事唐末强藩李克用,曾跟从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唐僖宗光启年间(885年~887年),活动于唐西北的吐浑赫连铎部寇掠云中。李克用闻讯后即派安元信率兵前往抵御,结果在居庸关被赫连铎击败。因李克用治军严厉。性格急躁,安元信怕回去受罚,于是投奔定州王处存,受到厚待,被授为突骑都校。

唐昭宗乾宁(894年~897年)年间,王处存死,其子王郜嗣位。时值唐末另一强藩朱温北上进攻河朔,兵临定州城下。定州守军不足,素无战备,王郜新立,面对如此局面非常害怕,于是举家弃城西奔太原的李克用。安元信也随之而往,安元信到太原后,李克用并不责怪他,待之如初,并用为铁林军使。

唐天复元年(901年)四月,朱温部将葛从周从土门西击太原。安元信率军在太原南面的榆次设伏,击败葛从周的先锋军队。不久,朱温部将李思安进攻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李思安的副将秦武非常骁勇,一时无人敢与争锋。安元信不畏强敌勇敢出战,阵斩秦武,敌军为之沮丧,解围而去。李克用闻讯后特将自己所乘之马及所穿细铠仗赏赐给他,并迁升他为突阵都将。

唐天祜四年(907年),朱温以重兵围困李克用父于所辖的上党。李存勖继李克用为晋王后首先发大军解上党之围,安元信随军从征,战后因功被授予检校司徒、武州刺史。从此,安元信跟随李存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李存勖建唐(史称后唐)灭后梁,曾先后任安元信为博州刺史,大同军节度使及横海军节度使等职。

不久,李嗣源即位。是为后唐明宗。后唐明宗对安元信非常宠重,特加封他为同中书门下下平章事。之后安元信历任徐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归德军节度使及侍中等职。后唐明宗临危时,安元信入朝。后唐末帝即位后,又授他为潞州节度使,并加检校太尉。清泰三年(936年),安元信死于潞州任上,终年74岁。死后,朝廷赠太师。后晋高祖石敬塘以其声望素著,特令礼官定谥曰“忠懿”。

安元信生于将门,长于乱世,先后从李克用父子征战,为后唐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后唐建立后,他曾长期在地方任职,可说是后唐时期的勋旧之臣,他死后不久,后唐也就灭亡了。

王权

王权(864年~941年),字秀山,太原人,五代时后晋大臣。

王权出身于世代衣冠官僚家庭,曾祖父王起,唐时官至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册赠太尉;祖父王黾,官浙东观察使;父工荛,官右司员外郎。王权于唐末举进土,解褐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历左拾遗、右补阙,唐亡后事梁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历左谏议大夫、给事中,累迁御史中丞。后唐庄宗灭梁,贬王权为随州司马,月余后起为右庶子,迁户兵吏三侍郎、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判铨。清泰年间(934年~936年),王权知贡举,改户部尚书,一时官吏的铨选进级,没有不通过他的。

晋高祖石敬瑭即位,王权转为兵部尚书。天福年间(936年~943年),由于石敬瑭无耻地父事契丹主,契丹主遂遣使加徽号于石敬瑭,石敬瑭也向契丹主献徽号,于是就命王权衔其命出使契丹。王权认为自己虽父阻累世为中原丞相,未曾有过出使蕃邦而自称陪臣的先例,故说:“我虽不才,年今耄矣,岂能远使于契丹乎?违诏得罪,亦所甘心!”因而坚辞不行,坐罪停职,逾年以后,以太子少傅的名义致仕,天福六年(941年)而卒,终年78岁,赠左仆射。

出身书香门第,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王权,在这样政权频迭的背景和政治气氛之下,仍置个人的荣华富贵乃至身家性命于不顾,坚决拒绝了丧权辱国的出使契丹的诏命,真可谓高格独标,出污泥而不染。

李承嗣

李承嗣(866年~920年),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唐末五代时河东镇的著名骁将。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李承嗣随从李克用到关中镇压黄巢起义军,担任前锋。黄巢义军被镇压后,李承嗣因功授汾州司马,改榆次镇将。光启(885年~887年)初年,李承嗣又随从李克用到河南陈州、许州一带,攻打割据蔡州的藩镇秦宗权。当时,唐僖宗被宦官田令孜裹挟到宝鸡,邠宁节度使朱玫和风翔节度使李昌符等拥立李煴为皇帝。李克用派遣李承嗣率军万人支援鄜州,至渭桥迎接扈从僖宗。唐僖宗还朝后,赐封李承嗣为迎銮功臣、检校工部尚书,守岚州刺史,赏赐两万贯犒军钱。当时唐僖宗初还长安,三辅一带多盗贼,全赖李承嗣按兵警御,才使首都暂时为之安定。

朱全忠和李克用是当时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割据者,两人之间随之发生了—连串的恶战。起初是朱全忠派保义镇(辖邢州等三州)节度使孟方立进袭河东镇之辽州(今山西左权县),李承嗣奉李克用命在榆社设伏兵,截袭其归路,大败邢州兵,俘获邢州将领奚忠信,以功授洛州刺史。大顺元年(890年),唐昭宗在朱全忠和宰相张濬的怂恿下,决定对河东用兵,任命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使,率兵5万攻入河东境。当时,张濬所率之凤翔军(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部)在霍邑(今山西霍县)扎营筑垒。李承嗣率一军攻之,凤翔兵大败夜逃,李承嗣连夜追击至赵城,并会合河东大军围攻张濬所亲自坐镇的平阳(今山西临汾市),结果是唐军大败,朱全忠军也败退回河南。李承嗣以功改教练使、检校司徒。当时割据兖州的朱瑾,郓州的朱瑄,遭到朱全忠的连年攻击,向李克用求救。乾宁三年(896年),李克用派李承嗣率3千骑,假道于魏博镇(今河北大名、魏县一带),渡过黄河援救兖、郓两镇。不料由李克用亲自率领的后续部队,被魏博镇将领罗弘信击败,因此,李承嗣遂同河东隔绝。兖州、郓州失守后,朱瑄被杀,李承嗣与朱瑾以及河东将领史俨投奔淮南割据者杨行密,被任命为淮南行军副使。淮南镇得到李承嗣、史严这两位河东的著名骁将,如虎添翼,军声为之大振。对此,李克用深为惋惜,如同丧失了左右手,于是派遣赵岳出使准南,请求遣劝李承嗣等人。杨行密出于对付劲敌朱全忠的动机。答应了这个请求,并派遣陈令存出使河东,同李克用修好。

乾宁四年(897年)九月,朱全忠派遣庞师古、葛从周出师,希图一举削平淮南。当时,葛从周屯驻寿州,庞师古扎营清口。杨行密拟先赴寿州迎敌,李承嗣主张先对付清口,打败庞师古,葛从周就会自动败走,认为这是制敌的上策。于是,李承嗣与朱瑾率兵3万,在清口设伏兵,大败汴梁兵,生俘庞师古。这是朱全忠与杨行密的第三次大较量,此次大败后再也无力南下,淮南吴国因之得以保存。

清口大捷后,杨行密置酒高会,赏赐李承嗣钱万缗,因嘉其雄才,遂违背前诺,对李承嗣留而不遣,保举授检校太尉,领镇海军节度使,并予以种种优厚待遇。天祐九年(912年),淮南人听到后唐庄宗在柏乡大捷的消息,就以李承嗣为楚州节度使,以成犄角之势予以呼应。天祐十七年(920年)七月,李承嗣卒于楚州,时年55岁。

综观李承嗣生平事迹,早期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有罪;中期参与李克用、朱全忠军阀争战有过,后期赴准南击败朱全忠南侵之师而巩固吴国政权有功。因为淮南镇的存在,阻碍着北方军阀势力进入南方。仅从军事才能方面来讲,李承嗣既有勇力,又有谋略,戎马终生,大小数十战而胜多败少,战功卓著。在河东以沙陀人为骨干的军事集团中,李承嗣不愧为军事人才之翘楚。

张敬达

张敬达(?~936年),字志通,小字生铁,代州(今山西代县)人,五代时后唐将领。

张敬达少年时以善骑射事奉后唐庄宗,为厅直军使;因平河南有功,继加检校工部尚书。后唐明宗时,历捧圣指挥使,检较尚书左仆射,改河马步军都指挥使,超授检校司徒,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当时契丹“以借汉界水草”为借口,移帐南侵,张敬达常常聚兵于塞下,以阻遏其要冲。理丹人竟然不敢南下牧马,边境人民因此得以安宁。

清泰二年(935年),契丹屡次侵犯边境,后唐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驻忻州,以防辽寇边。后唐废帝猜疑石敬瑭有异志,于是以张敬达为北面兵马副总管、屯兵于代州,以分散和牵制石敬瑭的兵力。第二年夏天,又徙石敬瑭镇天平。遂以张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因此,石敬瑭在非反即死的情况下,就暗中投靠契丹,认贼作父,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晋小朝廷。于是后唐废帝就以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于是年六月兵围太原。

石敬瑭紧急中向契丹求救。是年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率兵5万,号称30万,自雁门关入援,击败张敬达。张敬达收兵在晋安地方(在晋阳城南)筑构城栅,契丹兵随即包围了晋安寨。此时,张敬达尚且有兵力5万人,马1万匹,被困时间一长,粮食就吃光了。副招讨使杨光远、次将安审琦等,劝说张敬达投靠石敬瑭的晋朝,遭到张教达的拒绝。杨光远在张敬达疏予防范的时候,伺机杀死张敬达而投降契丹。契丹耶律德光听到张敬达死讯,对他的忠贞深表哀悼,派人收葬了他的尸体,并告告诫自己的部曲和汉军的降将说:“为臣当如此人!”。由此可见,就连契丹人对于无耻的投降者也是十分卑视。

从个人品质而论,张敬达的确为一个忠贞不二的正人君子。尤其是他的以身殉国、临难不苟且的品格精神,同石敬瑭、桑维翰等人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极端无耻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在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五代藩将之中,的确极为少见。然而,纵观张敬达的一生,并无多大作为,在守太原的战役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王建立

王建立(871年~941年),字延绩,唐末五代时辽州榆社(今山西榆社县)人。

王建立出身于行伍军佐,骁勇善骑射。原为后唐代州刺史李嗣源部下的虞候将,因同契丹和后梁作战,屡建奇功,升任镇州节度副使(今河北正定县)、青州节度使(今山东益都县),还朝后,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充任集贤大学士,封开国公,已俨然为后唐王朝的宿将勋臣。后晋石敬瑭即位称帝后,又先后策封他为临淄士、东平土、韩王,更是优礼有加。

王建立充任李嗣源部下虞侯将时,驻扎在代州(今山西代县)。一次,后唐庄宗李存勖遣女使前来代州祭祀祖宗陵墓(晋王李克用的陵墓在代州),其随从人员骄纵不法,明火执仕抢掠百姓财物。王建立不畏皇家权势,秉公执法,对作恶多端的女使随从,予以严惩。此事果然触怒了庄宗,下令要拘捕王建立治罪。后经李嗣源的极力保护,终于了结此案。王建立不畏皇权的举动,深得百姓拥护,同时也深为李嗣源所赏识。从此对他更加倚重。

王建立一生历仕后唐、后晋两朝,期间虽经改朝换代,但并未经受浮沉坎坷,足见其识见才能有过人之处。然而,由于史料缺略不录,其生平的武功和政绩,已经难以考证。史称王建立“及位居方伯,为政严烈,闾里有恶迹者,必族而诛之。”这是指他任节度使职务时,对所辖州县有恶劣行径的人,必定要处以极刑。甚至满门抄斩。执法虽然严格,却也相当残酷。因此,当时人民称他为“王垛毳”。指责他杀戮过多,尸首堆集枕藉。这反映了他为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秩序,其手段的残酷的一面,也是当时封建军阀残忍本性的真实写照。但同五代时期那些屠伯们相比,王建立的严酷残忍,并不显得过分和越轨,其所作所为总还有一点法制的轨迹可循。从客观方面看,王建立的严苛残酷,也是当时极端混乱的社会环境所使然。

王建立晚年,信奉佛教,皈依禅宗,日常以斋僧念佛、参禅打坐为事,并舍施财物,修建寺庙,也不再滥施刑罚,残害无辜。这反映了他厌恶藩镇割据的扰攘纷争、寻求精神解脱的消极心态,其中也不能排除他对自己平生战伐杀戮的忏悔自赎的因素。老病残年之时,他非常怀念自己的故乡,顿萌落叶归根的念头,于是留下遗书说:“榆社之地,桑梓存焉。桑以养生,梓以送死。余生为寿宫刻铭石室;死当速葬,葬必从俭。”现今榆社县的西鱼头村,当是王建立的故里。1965年该村村民挖羊圈时,果真挖出了王建立的墓葬。正如王氏的遗嘱所言,墓室以石砌成,四壁雕刻图案花纹;墓中井未发现什么金玉珠宝之类的随葬品,只有一具石棺而已。另有墓志铭一方,记载着王建立的家世、功勋和爵位,还附记了其妻田氏的身世等,具有一定的考古及史料价值。

杨彦询

杨彦询(871年~941年),字成章,五代河中宝鼎(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人,历唐、后梁、后唐、后晋四朝。杨彦询13岁时,投奔青州主帅王师范门下。王师范尤好读书,家有藏书万卷,见杨彦询聪颖过人,就让他掌管书籍。杨彦询成年后,王师范对他更加信任,常常让他监护部兵。后来梁兵压境,王师范兵败投降,杨彦询也随他事梁。后梁太祖朱温即帝位后,杀王师范,杨彦询无处归附,遂到魏博杨师厚帐下为客将。魏博镇叛梁附晋王李存勖,杨彦询转而随之。李存勖灭后梁后,委杨彦询为引进副使,奉使吴、蜀。后唐明宗时,畅彦询为客省使、检校司徒,出使两浙归来后,授德州(今山东德州)刺史。

扬彦询行事谨慎,为人忠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即帝位后,改任他为羽林将军,后因石敬瑭在太原有谋反现象,又委他为北京副留守。石敬瑭在后唐清泰末年起事前,曾征求杨彦询的意见。杨彦询反问石敬瑭:不知太原有多少兵甲粮草,能与朝廷抗衡?请三思而后行。杨彦询本意在于劝阻石敬瑭,但石敬塘反意已决。石敬瑭的左右亲信要杀杨彦询,石敬瑭不同意。并且在建后晋即帝位后还委以重任,授杨彦询齐州(今山东济南)防御使、检校太保,很快又改任宣徽使。杨彦询随石教瑭入洛阳后,加左骁卫上将军。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扬彦询出任邓州(今河南邓县)节度使,一年后回朝任宣徽使,天福四年(939年)使于契丹,天福六年(941年)春授邢州(今河北邢台)节度使,检校太傅。此时,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谋反。安重荣虽是野心勃勃的武夫,但有民族气节,对石敬瑭甘愿当儿皇帝的行径极为不满,每当契丹使者来往经过,必辱之骂之,或杀之。石敬瑭惧怕契丹主问罪,就遣杨彦询出使契丹求情。契丹主指责使者被杀,杨彦询回荐说,这就卦象家里出了个坏儿子,父母管束不住,能把他怎么样呢?契丹主这才一消了气。后来安重荣起兵南向京城,契丹主才把杨彦询放还,这可能是杨彦询说了实话的缘故吧!

杨彦询为政有怜民之心,惠民之举。天福七年(942年),杨彦询被授以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检校太尉。在任期间,辖区发生蝗、旱灾,百姓大饥,杨彦询开仓贷赈,百姓因此而生还者甚多。后晋出帝开运之初(944年),杨彦询因患风湿麻痹病被罢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不久死于任上,终年74岁,追赠太子太师。

史建瑭

史建瑭(875年~921年),字国宝,雁门郡(今山西代县一带)沙陀人,五代时后唐将领,其父为白袍将史敬思。

史建瑭少以父荫,在军中任职,在李克用的关照下和征战中逐渐崭露头角得到器重。由于史建瑭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为一员屡立战功、智勇双全的名将。世人称之为“史先锋”。

唐光化年间,史建瑭率昭德军与李嗣昭攻汾州(今山西汾阳)。他冒着如雨箭矢率先登城,擒获叛将,并由此被授予检校工部尚书。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后梁太祖围攻潞州时,他又作为先锋与总管周德威一同驰援潞州。史建瑭自引精骑,设伏擒生,夜袭梁营,斩敌千计。致使梁县不敢离营。开平四年(910年),史建瑭为先阵,力战朱梁于柏乡。在开平五年(911年)的高邑之战中,他乘黄昏视野不清之机,率精骑长趋奔袭,夜入梁营,俘斩数千梁兵。他也因功加检校左仆射。李存勖大败朱梁班师时,史建瑭留守赵州。生擒来犯之梁将氏延赏。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后梁太祖率梁兵攻陷枣强,并扬言梁军50万将攻镇州、定州。当时晋军大队人马在幽州激战,仅李存审,史建瑭以3千骑兵屯守赵州。史建瑭、李存审乃以800骑兵奔冀州,设伏扼守于下博桥。数日后,梁军至,史建瑭捕俘梁兵先锋部队数百名,并聚而杀之。同时故意让数十人逃去散布沙陀军大队已至的舆论,以至梁兵军心不稳。甚为惊恐。翌日,史建瑭又与李存审各领百余名骑兵,装扮成梁军混入梁兵刍牧者之间,于黄昏至梨营,杀守门者,并纵火劫营,俘斩梁兵而还,其后又砍断数名被生俘梁兵的手臂,命令他们回去禀报其主帅:晋王主力即将与梁军决战。梁军闻此诈情,人心惶惶,无心再战,只得于当天晚上烧营而遁。

梁贞明二年(916年),李存勖大败梁将刘耶,收澶州。以史建瑭为刺史、检校司空、外御骑军都将,不久又任见、相二州刺史,屯于德胜。

后梁龙德元年(921年),镇州大将张文礼叛变,李存勖命阎宝征讨镇州,史建瑭为前锋马军都将,八月收赵州(今河北赵县),俘获刺史王鋋并进逼镇州。史建瑭在镇州城下作战中为流矢所中,医治无效,卒于军中,时年46岁。

史建瑭出身军旅世家,谙熟军事,英勇善战,实为一员良将,为李存勖消灭诸雄,争霸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安重荣

安重荣(?~942年),小字铁胡,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五代时后晋军事将领。安重荣出身累世勋阀。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父亲安全官至振武(治所在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臂力过人,能骑善射,曾担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三要职的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反叛,为了扩充实力,取后唐而代之,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安重荣见后唐朝廷腐朽虚弱,尽失人心,败亡已成定局,便率领1000余名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清泰三年(93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太晋皇帝。后晋国正止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治所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军节度使。

安重荣精明干练,处市决断,作为一个武夫,留意致道,勤于政务,每遇诉讼案件,亲临大堂明辩曲直,依法裁决。至于百姓徭役、课税、仓库耗羡等大事,他更是书必躬亲。这样,同僚及衙役们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镇州一带得以保境息民。

安重荣由一军卒起家,为时不久,即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他目睹后唐末帝李从珂、晋高祖石敬瑭靠兵变得践帝位的事实,也滋长了谋权篡位之心,曾对别人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安重荣平素倨傲跋扈,时有僭越之举,为当朝权贵所不容,心中常对此愤恨不已,只因羽翼未丰,时机未至而不敢贸然下手。

作为后晋王朝开国皇帝的石敬瑭,深知自己是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扶植下才登上帝位的。为博得主子的欢心,石敬瑭寡廉鲜耻,竞拜年纪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自己甘作儿皇帝,且始终不渝地坚持卑辞厚礼以奉契丹的治国方略。后晋朝廷中不少文武大臣对石敬瑭丧尽人格、唯契丹是从的作法心怀不满,颇有异议,但终不敢犯颜直谏。安重荣与这些明哲保身的封建官吏不同,他公开斥责石敬瑭对契丹逆来顺受、一味姑息纵容是“诎中原以尊夷狄,因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之耻也。”安重荣不但措辞强硬,而且,在具体行为上与石敬瑭针锋相对,每遇契丹使者路过镇州,安重荣总要奚落嘲讽他们一番,以泄心头之恨,有时甚至将狂妄傲慢的契丹使者抓住杀掉。后唐天福六年(941年),契丹一个名叫拽刺的使者经过镇州,与安重荣发生口角。拽刺出言不逊,安重荣勃然大怒,命人将其逮捕,并亲率一队骁勇士卒去幽州南部进行骚扰,将居住在那里的契丹人赶至博野(今河北博野一带),作为报复,此事震动了后晋朝野,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契丹的骄横气焰。

当时,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契丹统治者,对境内北边诸族横征暴敛,肆意抢掠,并胁迫各部落青壮年男子自备衣粮甲杖,扬言合力进犯中原。少数民族人民一则不堪于契丹巧取豪夺,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二则感到南侵出师不义,必遭失败,故不愿为契丹效命,他们中的吐谷浑、沙陀,突厥等部落首领纷纷携带部众老小、牛羊、车帐、辎重,跋山涉水,不辞艰险,义无反顾投奔中原王朝。黄河流域的党项、逸利、越利诸族部落首领也遣使送上契丹授予的委任状、诏书、旗帜等物,控诉在契丹奴役下的困顿劳苦之状,盼望后晋王朝联合诸部落,共同讨伐契丹,后晋割与契丹的幽云十六州的人民思归中原之心更为迫切。朔州节度使赵崇联台本城将校杀掉伪节度使刘山,也企盼回到后晋怀抱。安重荣对呻吟于契丹铁蹄之下的人民较为同情和支持,他招诱一些少数族部落进入塞北。耶律德光得知此事,立即责令石敬瑭,将这些人押送回辽,并要他严罚保护部民的官吏。石敬瑭拿到耶律德光的圣旨,感到左右为难,因为安重荣手握重兵,态度强硬,如若惹怒、后果不堪设想。石敬瑭奈何不得安重荣,只好对契丹使者忍辱含垢,卑辞谢罪,派供奉官张澄带领兵士2千余人,将已居住在并、镇、忻、代一带(今山西中部、河北西部一带)的少数族部百姓驱逐回原地,但少数族部的百姓去而复来,安重荣又将他们收留,安排妥当,顺势招兵买马,编冶甲兵,俟机发难。这时,石敬瑭接连传出圣旨,嘱咐安重荣对契丹依计而行,谨慎从事,当心契丹借机挑衅,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后晋君臣部需恪守成约,勤谨事奉。安重荣此时对石敬瑭仍抱有一线希望,他上了一份洋洋千言的奏章,其中一一细述了辽境内反抗浪潮势如汹涌、各部落向往中原王朝、盼归之心似箭、有的部落冒险弃暗投明以及朔州节度使倒戈的情况。提醒石敬瑭认清“诸蕃不招呼自至,荆州不攻伐而自归,虽系人情,尽由天意”的形势,强烈要求后晋朝廷顺乎民情,乘势发兵,征讨契丹。如此,所有受契丹压迫的部落会群起响应,后晋必能胜券稳操,大获全胜,上可洗国耻,下可慰人望。这份上书犹如一篇义正辞严的宣言书,展现了他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民族气节,道出了上下一致抗辽的心声。为了争取更多舆论的支持,安重荣又将奏章要旨书写成文,传阅于后晋文武大臣及四方藩镇,颇得朝野上下的理解与同情。

石敬瑭阅毕奏章,见安重荣反形已露,坐卧不宁,他亲至邺都(今河北大名县西北),连下十道诏书劝谕安重荣:“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吾因契丹而兴基业,尔因吾而致富贵,吾不敢忘,尔可忘耶!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太小不等,无自辱焉。”安重荣见石敬瑭一心卖国求荣,后晋危如累卵,前途黯淡,决心与他分道扬镳。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北巡邺都,京城空虚。安重荣致书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安从进,让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安从进一起兵,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这一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号召,很快聚集起饥民数万人扑向邺都,声言要觐见石敬瑭。队伍行至宗城(今河北威县30里),与前来镇压的杜重威部遭遇。双方交战之紧要关头,素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将士2万余人皆溃散,大部分冻饿、被杀而死,只有安重荣及10余名骑兵得以生还。他们用牲畜皮革做成铠甲,动员全城军民把守镇州城门。杜重威派大军重重包围镇州。素日苦于后晋暴敛媚敌的镇州军民在外无援兵、内缺粮草的情况下奋力死战,拒不投降,重创晋军。后来,安重荣手下一将领被晋军所收买,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守城军民2万余人壮烈牺牲。安重荣又率领仅存的吐谷浑数百名骑兵退至牙城,并力守御,终因饥困力竭,寡不敌众而失败。安重荣被后晋军队俘获。石敬瑭下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装在一个匣子里,向“父皇”耶律德光报功,时为天福七年(912年)正月。

石敬瑭为取得皇帝宝座,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认贼作父,对契丹称臣、割地、纳帛,无所不至,使中原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后晋文臣武将中唯有安重荣自恃忠心,旗帜鲜明地反对石敬瑭奴颜卑膝的投降政策,痛斥他饮鸩止渴的卖国行径,力所能及地保护北边诸族部民,遏制契丹人的狂妄野心,这种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心与民族气节值得后人称颂。

韩恽

韩恽(?~942年),字子重,五代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南郊)人,历仕唐、后唐、后晋三朝。

韩恽出身官僚世家。曾祖韩俊,为唐龙武大将军,祖父韩世则,任石州(今山西离石)司马;父亲韩逵,任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韩恽的兄弟都任军职,只有韩恽不同。他与儒士交游甚广。喜欢作歌赋诗,家中收集书籍数千卷,并以文才走上仕途。唐昭宗乾宁(894年~897年)中,韩恽被选为文学,担任交城、文水县令,后为太原少尹。

韩恽在初入仕时,只是一地方小官,他的妹妹被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纳为妾后,他才开始受到重用。李存勖平定赵、魏,任韩恽为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支使。李存勖即后唐帝位。授韩恽左散骑常侍,到洛阳后转授尚书、户部侍郎,后唐明宗天成初(926年)改任秘书监。

韩恽生性谨慎宽厚,为当朝宰相冯道所赏识,先为礼部尚书,后为户部尚书。后唐明宗死后,冯道为山陵使,负责殡葬事宜,推荐韩恽为他的副使。后唐未帝即位(934年)后,念韩恽多年劳苦。授其检校尚书右仆射、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第二年任他为太子宾客。

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得天下,因韩恽是先朝姻亲,故厚加礼遇,授他贝州(治所在今河北南宫东南)刺史。但新附晋的范延光据地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储粮备草,大有兴兵作乱之势,韩恽恐遭不测,迟迟不敢赴任。石敬瑭对此不满,仍授他太子宾客,不久改授兵部尚书。

天福七年(942年)夏,韩恽从石敬瑭于邺都,因患脚气病死于龙兴寺,终年60余岁。韩恽因文字而入仕,因皇亲而升官,无奈缺乏从政魄力,难怪史书上难以留下他的政声业绩。

武漳

武漳(880年~944年)。字巨川,五代时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

武漳出身将门,其父武玉曾任唐汾州别驾。武漳少年时即有勇略,精骑射,长成后值唐末大乱时期,他投身于强藩晋王李克用麾下,到李克用子李存勗时,官至定襄都虞侯。

李存勗继位之初,从太原率兵大举南下,解潞州之围,武漳随征。在战斗中,他率部将数名袭击敌军别寨,斩首千余级,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战后因功提升为太原衙前兵马使,后又改任匡圣军指挥使。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庄宗子魏王李继岌率大军攻前蜀,武漳从征,同年前蜀亡。后唐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节度副大使。武漳留蜀中辅助孟知祥。

孟知祥镇蜀之后,杀后唐所派监军李严,阴有自立之心,即派黄漳到太原迎接其家属,及返回至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节度使李从(左日右严)听说孟知祥杀李严,以为孟知祥已经反叛,于是将孟知祥家属扣留。武漳多方周旋,百计营谋,不得解脱。时后唐庄宗去世,后唐明宗新立,想对孟知祥施以恩信,于是特派使臣慰抚,并放其妻子至蜀,而武漳仍被李从(左日右严)阻留,直到后来李从(左日右严)归孟知祥,武漳才得以还成都。

武漳还成都后,孟知祥镇蜀日短,立足未稳,当时烽烟四起,战争频繁。武漳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四出征讨,屡建奇功,不久被拜封为检校仆射。之后,他仍不断开疆扩土,东讨北拓,大大增强了后唐在蜀的统清,又被授为绵州刺史。

孟知祥建蜀后,武漳被任为山南(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嶓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涢水以西,自重庆市至湖南岳阳市之间长江以北地区)节度使。当地自唐以来贫瘠,又久经战乱,武漳至时,农事荒疏,生民凋弊。他认为发展农业生产为当务之急,于是发动人民开凿水渠,灌溉农田数千顷,人受其利,几年后,即呈现出一派较为繁荣的景象。武漳也因此加封为平章事。后蜀后主孟昶广政七年(944年),武漳卒于山南任上,终年64岁。

武漳生当乱世,不仅能效命战场,东征西杀,而且生性淳朴敦厚,提倡节俭,廉洁奉公,重视农桑,政绩颇丰。

李从温

李从温(884年~946年),字德基,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县)人。李从温本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侄子。李嗣源微贱时,他执仆御的差使,后为李嗣源养子。李嗣源历任诸藩镇,李从温被署为牙校,管理厩库。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李嗣源奏请庄宗授李从温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累加检校司空,充北京(今太原市南郊晋源镇一带)副留守。

李嗣源即位是为后唐明宗。李从温更是飞黄腾达,历任安国、忠武、义武、成德、武宁五镇节度使,期间曾入朝为右武卫上将军,兼北面行营副招讨使,累加太傅、同平章事,制封兖王。

后晋高祖即位,李从温先后加侍中,加兼中书令,为忠武军节度使出镇许昌,开府仪同三司,封赵国公,累加食邑一万户,实食封一千二百户,开运二年(945年)改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二月卒于住所,年63岁,赠太师,追封陇西郡王。

李从温出身于仆御走卒之间,并无任何文才武略可资济代之用。但由于同后唐明宗的宗法血缘关系,居然官运亨通,历任藩翰,累居高位,封王食邑,作威作福。后晋高祖石敬瑭之所以对李从温优礼有加,也完全是戚属裙带关系所使然(石敬瑭是唐明宗的女婿,同李从温自然是郎舅关系)。封建宗法制度之腐朽,由此可见一斑。

药元福

药元福(884年~960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人。他在对契丹、党项扩张势力的抗击和削平诸国的兼并战争中屡立奇功,是五代后期一员有名的骁将。

药元福自幼胆量过人,骑马射箭,无所不能。最初,他在邢州帅守王檀部下为厅头军使,即以勇敢著称。后唐时历任拱卫、威和亲从马斗军都校、天平军内外马军都指挥使,后晋天福年间累迁至深州(今河北深县西)刺史。

后晋开运元年(943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侵。后晋少帝石重贵率兵至澶州(令河南濮阳)与契丹军对峙。当时,药元福任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守卫在后晋军队阵地的东部。敌军集中精锐部队,抢先发动了进攻。药元福与后晋另一将领慕容邺,各自率领200名骑兵迎战。他跃马冲入敌阵,舞动手中铁挝,连毙敌军数人,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契丹军队遭到迎头痛击,被打得溃不成军。

第二年,契丹军队再次南侵。药元福任右厢副排阵使,与李守贞、符彦卿等后晋将领率兵御敌于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外设拒马构成营寨。契丹出奇兵绕至后晋军队的后方,截断了后晋军队的粮食供应。后晋军队缺乏饮水,兵士、马匹都饥渴难耐。他们在营寨中匆匆凿井,土壁坍塌,也无法成功。契丹军队又顺风扬起尘土,一时天昏地暗,后晋军队连眼睛也睁不开。几位将领想等到风向反过去后再开战,药元福、李守贞等不以为然。他俩打开拒马,率领手下骑兵冲出营寨。其他将领见状,也率兵随后杀出。契丹军队措手不及,被杀得大败而逃。后晋军队一直追杀了20余里,歼灭了大批敌军,俘获了许多辎重粮草,契丹军队的统帅仅带着百余名骑兵逃走。这次战役之后,药元福被任命为威州(今宁夏同心东北)刺史。

后汉乾佑中,药元福前往凤翔讨伐王景崇。王景崇退至宝鸡,依山设栅栏为寨。后蜀数万人马来增援王景崇,后汉军都监李彦率数千人抵敌。因众寡悬殊,后汉军逐渐后退。这时,药元福领着数百名骑兵由后面赶来,下令凡回头者皆斩。后汉军拼死向前,大败后蜀军,一直追到大散关,歼敌3000余入。凤翔平定后,药元福以功升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南)刺史。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药元福随从王彦超讨伐徐州叛将杨温,任行营兵马都监。数月讨平,药元福率兵还京,改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防御使。不久,北汉刘崇联合辽军侵扰晋州(今山西临汾)。药元福随从枢密使王峻前往抵御,任西北面都排阵使。刘崇听到后周大军将至,连夜烧了营寨逃去。王峻命令药元福等人率兵追击。刚出发,王峻又派人命令他们停止追击。药元福对同行的几位将领说:“刘崇召契丹扰边,志在疲弊中国。今兵未交而遁,宜追奔深入,以挫其势。”几位将领胆小怕事,追击只得停止。第二年调兵增强晋州的守备时,后周太祖郭威对身边的近臣说;“去年刘崇之遁,若从药元福之言,则无边患矣!”由此可见,药元福的胆略、识见在当时诸将中高人一筹。

其后,药元福又被任命为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前往兖州征讨慕容彦超。他奉诏自晋州率兵入朝,郭威赐给他袍带、鞍马和各种器杖,优诏褒奖。药元福到兖州后,修筑连城攻城。慕容彦超几次出城,均被击退,只得闭关不出。十数天后,连城栅栏完工,药元福又挖地道,堆土山,多方攻城。这时,郭威亲率大军赶到。药元福所部最先攻入城中,大军随后而进,攻克丁兖州。荮元福以功被授为建雄军(治所在晋州)节度使。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继郭威为帝的世宗柴荣在高平大败北汉和辽的联军,乘胜围攻太原。药元福任太原四面壕砦都部署,具体负责攻城事宜。当时攻城的各种器具都已准备齐全,北汉城防岌岌可危。天久雨,粮草接济不上,柴荣下令班师。药元福认为进军容易退军难,柴荣便把殿后的任务交给了他。北汉果然出兵来追,药元福回军将敌兵击退,保卫后周大军顺利撤回。世宗特加药元福为检校太尉。其后,药元福历镇陕(治所在今河南陕县)、定(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庐(治所在今安徽合肥)、曹(治所在今山东荷泽)诸州。

赵匡胤代后周自立后,加药元福为检校太师。宋建隆元年(960年)九月,药元福去世,朝廷特赠他为恃中。

纵观药元福的一生,戎马倥偬数十年。他不仅在敌强我弱、众寡悬殊的战斗中能反败为胜,屡立奇功,而且洞悉军情,有胆有谋,不愧为五代后期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

武汉球

武汉球(?~949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人,五代时期后晋将军。

武汉球少年时好拳勇,潞州军帅李嗣昭倚之为亲信,后事唐庄宗、明宗,继而为禁军裨校。清泰年间(934年~936年),正遇上后晋高祖石敬瑭勾引契丹作外援,使武汉球同后唐朝廷隔绝,于是武汉球归顺了后晋高祖。

天福(936年~943年)初年,后晋高祖授武汉球赵州刺史,入朝为奉国军都指挥使,后出为曹州刺史,开运(944年~946年)初年迁为耀州团练使。后晋高祖入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后,授他洛州刺使。武汉球因目病年高辞不受,经高祖劝慰才到洛州上任,未满一年,又以目疾为由请求朝廷派人代理自己而免职,乾祐二年(919年)秋天,卒于京师。

五代时期的方镇藩将,大都贪得竟进,骄纵不法。而武汉球却急流勇退,接连辞郡,恬淡自处,其操守清高自重,甚为可贵。

毋昭裔

毋昭裔,河中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是后蜀时一位有识略的谋臣,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学者。

毋昭裔少年时即博学多才,卓有见识,后蜀高祖孟知祥,曾为后唐太原尹、北京留守,镇守今山西地区,大约在这时,毋昭裔效力于孟知祥麾下。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发大军攻灭前蜀,随即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毋昭裔也一同前往,任掌书记之职,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死,李嗣源立,是为后唐明宗。值此,孟知祥训练兵甲,阴有王蜀之志,从而引起后唐朝廷的注意。为了防止孟如祥割据,后唐枢密使安重海特派李严为监军,督察孟知祥的行动。消息传入蜀中,毋昭裔与诸将吏都请孟知祥不要接纳李严。但孟知祥另有所想,在准李严入境后,将他杀死。不过毋昭裔劝拒李严之事,迎合了盂知祥称王蜀中的雄心。从此,孟知样对毋昭裔非常器重,视为奇士,据蜀自立后即以他为御史中丞。

后蜀明德四年(937年),孟知祥死,其三子孟昶继位,是为后蜀后主。后主广政三年(940年)毋昭裔受命主管盐务,不久又位兼宰相。广政九年(916年),契丹灭晋。中原离乱,后晋雄武军节度使何建以秦、成、阶三州附蜀。随之后汉建立,汉将赵思绾据永兴,王景崇据凤翔反叛,均赠送财物联络后主。后主贪图其利,出兵接应。这时毋昭裔权衡利弊,认为:从前后唐庄宗志在西图,前蜀王肆意欲北进,各自朝中人臣都上疏力谏,两主却一意孤行,结果均徒劳无益。于是他劝谏后主,以两朝教训为殷鉴,三思而行。但后主利令智昏,不从其言,反又遣安思谦增兵东进,志在夺取关中。但不久后汉将领赵思绾、王景崇均被消灭,后蜀所派军队也失败而归,后主劳兵伤财,未得尺土。几年后,毋昭裔年老,以太子太师致仕。

毋昭裔自幼家贫,在艰难的条件下求学苦读,深有所感,立志要发展教育事业。他随后知祥入蜀后,自己好学不辍,同时兴办教育。当时,蜀中经唐末大乱之后,学校皆已荒废,毋昭裔自己出资营造学宫,建校舍,命人按雍都旧本《九经》刻于成都学宫里,又奏请后主下诏刊印此书,使一度困顿的教育再度兴盛。此外母昭裔在未仕之前,曾向人借《文选》,其人面有难色。这件事对他印象很深,他发誓日后定要刊印《文选》,留给后世学者。他在蜀中时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古将《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写下来,刻版印刷,不久这些书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从而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动作用。蜀版图书在书籍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毋昭裔事后蜀两主,以远见卓识,勤谨审慎著名当时。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兵革丛生,他能在这时恢复学馆,倡导教育,刊印书籍,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薛怀让

薛怀让(892年~910年)。祖上本为西北少数民族,后移居太原。薛怀让从小勇敢,生性好斗。后唐庄宗李存冒镇守太原时,他投到帐下,历任军职,明京李嗣源在位时,累迁为神武军右厢都校,历任绛州(今山西新绎)、申州(今河南南阳)刺史。后晋高祖天福年间,他任招牧使前往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平定范延光之乱。战斗中,他中箭受伤,高祖石敬瑭亲赐汤药慰问,对其勇武敢斗颇为赞赏。

此后,薛怀让历任沂(今山东临沂)。辽(今山西左权)、密(今山东诸城)、怀(今河南沁阳)四州刺史。他打仗是一员勇将,理民却不是一个廉吏,所到之处不行善政,征求无度,惟财是敛。

后晋末年,契丹军队南侵。在抗击外族侵略者的斗争中,薛怀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先任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团练使,又分别以马军左厢排阵使、先锋都指挥使从符彦卿、杜重威抵御契丹。开运三年(946年),杜重威于中渡桥投降契丹。薛怀让心中虽不情愿,一时也无计可施。次年,契丹太宗耶津德光北归,留下大将麻答镇守镇州(今河北正定)。麻答又派遣部将步健至洺州督运粮草。薜怀让听到刘知远从太原发兵的消息,立即杀掉步健,奉书归附后汉。刘知远派兵万余,会同薛怀让攻取邢州(今河北邢台)。伪邢州帅守刘铎据城顽抗,麻答也派精兵前来增援,薛怀让迎战不利,只得逞守本州。后来契丹军队遁归,刘铎见大势已去,又向刘知远纳款投诚。薛怀让乘其不备,夺取了邢州。刘知远即任命薛怀让为安国军节度使。隐帝刘承祜继位后,薛怀让又移镇同州(今陕西大荔)。

郭威建立后周后,仍命薛怀让镇守同州,并给他加官同平章事。在同州期间,薛怀让继续贪赃纳贿,为非作歹。后周人祖郭威考虑到他是员累朝宿将,特意开释,不予问罪,时隔不久,改任他为左屯卫上将军。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加薛怀让为左武卫上将军。显德五年(958年),薛怀让以年老辞职,拜太子太师致仕。恭帝柴宗训即位,又封他为杞国公。宋建隆元年(960年),薛怀让去世,朝廷特赠他为侍中。

薛怀让的经历在五代节镇武将中颇具代表性,即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生性勇猛,遭逢乱世而致身荣显;贪赃枉法而声名狼藉;拥兵自重而历仕累朝。五代各朝的统治大多是在他们拥戴下建立的,甚至往往就是由他们本身建立的。所以,历朝统治者大多对他们优客礼待,百般回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既是那一社会动乱的根源,又是那一动乱社会的产物。

史懿

史懿(893年~954年),字继美,五代代郡(今山西代县)人。史懿本名史匡懿,因犯宋太祖赵匡胤讳,宋人薛居正修史时,改为史懿,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史懿出自将门,其父史建瑭,在后唐庄宗部下任先锋都校,史懿借父功步入军伍,为昭穗军座,不久升为先锋左右厢都校。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6年~929年),史懿任涿州(今河北涿县)刺史。史懿在后晋初年,由赵州(今河北赵县)刺史迁为洛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团练使,很快迁亳(今安徽亳县),凤(今陕西凤县)二州防御史。石敬瑭称帝后,授史懿彰武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开运初(944年),史懿先后任澶(治所在今河南清丰西)、贝(治所在今河北南宫东南)二镇节度使,开运三年(940年)移镇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

后晋末年,契丹入中原,沿途各藩镇望风披靡,纷纷应召称臣,只有史懿坚壁拒命,仍与太原的刘知远结好。后汉建立后,刘知远感他患难相助,拜史懿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并赐以功臣名号。

后周初,史懿官爵更多,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封晋国公。显德元年(954年)春,史懿因病从泾原归朝,途经洛阳,卒于其第,终年65岁,赠中书令。

史懿有勇,也有民族气节,历四代而受重任,这在五代是不多见的。

刘崇

刘崇(895年~954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五代十国时北汉开国皇帝。

后汉高祖去世后,其子刘承祐即位,是为隐帝。不久,邺留守、天雄节度使、领枢密使,郭成反叛、隐帝率军抵御,不幸为乱兵所杀。郭威被手下人拥立为周太蛆,乾祐四年(915年),刘崇自己即皇帝位,改名为旻。围号仍是汉,史称北汉,年号仍称乾祐年。刘旻以儿子刘钧为太原尹,判官赵华、郑珙为宰相,任命陈光裕为宣徽使,赍带玺印结交契丹,自称与周有仇,愿效仿晋高祖石敬瑭约为父子。契丹主派政事令蒸王耶律遂轧、上枢使高勋、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从此,刘旻多次与契丹联合攻周,互有胜负。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太祖去世,北汉与契丹连兵攻周,进逼潞州。周世宗亲征,战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后周宿卫将赵匡胤等力战,大破北汉兵。刘旻单骑逃遁,由此丧气,不敢再出师,并于同年病死。刘旻死后,其子刘钧袭位,之后又有刘继恩,刘继元相沿袭。北汉自刘旻周广顺元年(951年)称帝,历4主29年而亡。

刘旻生逢乱世,继其兄刘知远之后又立小朝廷,他称帝之后就投靠契丹,仿石敬瑭卖国求存,虽说出于无奈,但实在是无耻之尤。

史匡翰

史匡翰(902年~941年),字元辅,五代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事后唐、后晋两朝,五代名将。

史匡翰出自将门,其父史建瑭,是后唐的猛将,其兄史匡懿,也是五代名将。

史匡翰惜父功而升军职,先袭九府都督,历任代州(今山西代县)、辽州(今山西左权)副使,检校太子宾客,后唐同光初(923年)为岚(今山西岚县)、宪(今山西娄烦)、朔(今山西朔州)等州都游奕使,后改为天雄军牢城都指挥使,再加检校户部尚书,遥领浔州刺史。后唐明宗天成中,他授天雄军步军都指挥使,一年后升为侍卫彰圣马军都指挥使,后晋建立后授检校司空,怀州(今河南沁阳)剌史。因史匡翰为石敬瑭的妹婿,不久转为控鹤都指挥使兼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驸马都尉,很快又转检校司徒,郑州(今河南郑州)防御使,再迁义成军节度使,滑(今河南滑县)、濮(今山东鄄城)等州观察处置、管内河提等使。

史匡翰性格刚毅、有胆识、有谋略,冶军严明,但同时又宽厚待人,礼贤下士,与亲兵们交谈,从不直呼其名。他担任过数郡刺史,入境问俗、体察民情,“皆有政声。”中书舍人陶谷为他撰写的碑文上赞他“控梁苑之西郊,殷乎威望;抚同侨之遗俗,绰有政声”,大概不全是溢美夸大之词。

史匡翰虽为武将,却也好文,特别喜欢《春秋左氏传》、一有闲暇,就请学者为他讲授。他态度认真,恭恭敬敬地持卷听讲,遇有疑问,即提出请教,非探寻出其“微言大义”不可。他因此得了个俗中有雅的绰号:“史三传”。

史匡翰自己处事谨慎,举止端庄,故对嗜酒醉态很反感。但他并不因他人酒后妄言而加祸于人。幕僚关彻,一日酒后指着史匡翰的鼻子乱叫乱嚷,说过去你为刺史,待我不错,今日为节度使,就不容我。近来有人杀部下取心,你也如此杀我罢,不然这种事天下就没行可类比的了。面对这样尖刻恶毒的辱骂,史匡翰不但不怒,反而罚己一杯,并对关彻安抚再三。一镇节度,一方“皇上”,能容部下到如此程度,真是稀世少有。

天福六年(941年)。史匡翰病死于节度使任上,年仅40岁,迫赠太保。他文武双全,融融大度,顿有儒将之风,与其兄史匡懿可谓是难分“伯仲”矣!

李建崇

李建崇(?~953年),五代潞州(今山西长治)人,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李建崇一生从军,前后凡40余年。他虽忠心效主,身经百战,但因为人纯厚,不善权术,故不能扶摇直上,最大的官衔节度使,还是死后追赠的。

李建崇从小就为军卒,精通骑射,先事晋王李克用,任铁林都将、突骑、飞骑二军使等职。李存勗继其父李克用为王后,李建崇担任亲将,跟随左右。后梁龙德元年(921年),成德镇张文礼北引契丹叛乱。李存勗率军平叛时被围。李建崇带领亲兵激战半日,一直坚持到援兵来临。李存勗灭梁即后唐帝位后,授李建崇龙武捧圣都指挥使,出任襄(今湖北襄樊)、秦(今甘肃天水西北)、徐(今江苏徐州)、雍(今陕西西安周围)四地都指挥使。后唐明宗曾与李建崇一起掌握过牙兵,知其为人,念其功大官小,即位后格外开恩,授他署理磁(今河北磁县),沁(今山四沁源)二郡。

后晋建立后,李建崇仍领刺史之职,天福七年(942年),襄州节度使安从进响应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起兵反叛。李建崇率步骑千余参战,大败安从进军,因功授亳州(今安微亳县)团练使,迁安州(今湖北安陆)防御使,后任河阳(今河南孟县)、邢州(今河北邢台)兵马留后。后汉初,李建崇入朝为右卫大将军。后周太祖即位,授李建崇左监门卫上将军,死后追赠黔南节度使。

王守恩

王守恩,字保信,五代辽州榆社(今山西榆社)人。王守恩先辈世代为官。其父王建立,事后唐、后晋两朝,均担任节度使之要职,后晋封韩王。王守恩靠父荫官运亨通,先为内职,后迁怀(今河南沁阳)、卫(今河南汲县)二州刺史,任诸卫将军。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带兵第三次南下,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张从恩惧怕契丹,欲向契丹主朝贺称臣。时值王守恩正服丧在家(榆社此时已属潞州),就与人合谋,杀掉契丹使者,率潞州归附于趁辽兵北撤而起兵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刘知远大喜,即令王守恩为潞州节度使。刘知远夺得天下,将王守恩移镇邠宁(今陕西彬县),加同平章事。乾祐(948年~949年)初,王守恩迁永兴军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因军校赵思绾据长安叛乱,改为西京留守。

王守恩虽珞有民族气节,但在为官务政上,却声名狼藉。他贪得无厌,无孔不入,榨取民脂民膏,不择手段。枢密使郭威平定赵思绾、李守贞等三镇叛乱后返京路过洛阳,王守恩自恃位兼将相,坐着轿子前去迎接。郭威因其不恭大怒,辞而不见。王守恩还在外面等候,郭威已派白文珂代他任西京留守。后周建立后。授王守恩以左卫上将军、右金吾上将军、许国公等职。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王守恩因病死于洛阳。

郑仁诲

郑仁诲晋阳(今山西太原)人。郑仁诲年轻时曾跟随唐骁将陈绍光。后来退归乡里,不问政事。后汉高祖刘知远镇守河东时,随行的郭威经常到郑仁诲家中与他长谈。后汉政权建立后,郭威任枢密使,就召郑仁诲来授职郭威西征,郑仁诲曾为密谋军机,凯旋后升郑仁诲为检校吏部尚书。郭威建立后周,又授给郑仁诲一系列的官职:初为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继而再转为检校太保,枢密使,加同乎章事。真可谓官运亨通。

后周世宗即位后,郑仁诲仍受重用。世宗北征时,以郑仁诲为东京留守。郑仁诲的后勤工作相当出色,调拨军需物品非常及时,从未出现短缺。后周世宗回来后,郑仁晦加兼侍中。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冬,郑仁诲病危。后周世宗到他府上亲自慰问,异常悲伤,欷歔不止。郑仁诲去世后,世宗又亲自去吊唁,临行前近臣曾启奏:“岁道非便、不宜临丧”,世宗不但不听劝阻,而且哀哭数次。

郑仁诲为人端厚谨慎,言谈举止必遵于礼。任枢务时,他虽然权重位高,但却能平易近人,没有一点自以为是的神气,所以去世之后,满朝文武都为之惋惜。后周世宗诏赠中书令,追封韩国公、隘忠正,又命翰林学士陶榖撰写神道碑文,一切安葬费用都由官方承担,以示特别恩惠。

生逢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世,郑仁诲能够生而荣华富贵,死而寿终正寝,确实是比较少见的。这一方面由于他本身的才学、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他的善于审时度势,隐仕得时。他对后周的贡献最大,做官时间也较长,这大概是因为后周的两位皇帝对他都有知遇之恩。

康思立

康思立(?~955年),胡族,五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唐大将。

康思立生逢唐末乱世,少时擅长骑射,为当时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赏识,任河东亲骑军使。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勗继为晋王,康思立效力军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李存勗灭梁前的几次重大战役,解潞州之围(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柏乡大胜(开平四年,910年)、天河之战(后梁贞明三年至五年,917年~919年),他都冲锋陷阵,并因战功卓著而提擢为检校户部尚书、右突骑指挥使。后梁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勗建后唐,即帝位,改授康思立军帅,赐忠勇拱卫功臣,加检校尚书右仆射。

康思立为人纯厚,善抚格士,所治之处,皆有善政,得到百姓拥戴。后唐明宗李嗣源因此对他尤为信任重用。即位之初,就派康思立到他的出生地应州(今山西应县)担任刺史,不久,改任岚州(今山西岚县)刺史。此后,康思立还作为宿州(今安徽宿县)团练使,领昭武军节度使,利、巴、集等州(三州皆在今四川境内)观察处佐等使,任保义节度使,改赐耀忠保节功臣。

康思立忠勇兼备,先后事后唐五主。后唐内部王位争夺剧烈,康思立作为一名大臣,面对李家兄弟的相互残杀,难免无所适从。后唐闵帝即位,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兵至灵宝(今河南灵宝)。康思立时为保义节度使,欲固守陕城(今河南陕县),当时城中仅有500兵士。李从珂围其城,城中守兵大惧,皆争相出城迎接李从珂。康思立禁止不能,只得也出城迎之。潞王夺得王位后,因康思立初无降意,对他很反感,先把他凋任安远(今湖北安陆),后又凋任安国(今河北邢台),最后以年老为由将他罢为右神武统军。

尽管康思立受到冷落,但他忠唐之心犹在,后唐末帝(即潞王)即位后不久,占据河东的石敬瑭勾结契丹,反唐称帝(936年),后唐政权危在旦夕。末帝在群臣坚请之下,御驾亲征,行至怀州(今河南沁阳),因围太原的后唐兵反而被契丹兵与石敬瑭围困,粮草断绝,难以支持,这才重新起用老将康思立,任他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急命他率骑兵驰赴团柏谷(今山西祁县境内)救援。康思立援兵来至,后唐军统帅张敬达已被副帅杨光远杀害,举部投降石敬瑭。康思立得此消息后,又急又气,致使旧疾复发,猝死于军中,时年63岁。

后晋高祖石敬瑭念与康思立故旧之交,因他之死而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康思立戎马一生,但绝非一介武夫,“武能战,文能治”,可能是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韩通

韩通(?~960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周军事将领。韩通不满20岁就应募从军,因身强力壮,勇于作战,被提拔为骑军队长。后晋开福元年(947年),辽兵攻入开封,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韩通投奔其帐下。辽兵北退后,他又追随刘知远至开封,因从讨杜重威有功,检校国子祭酒,后汉王朝正式建立后,官加检校左仆射。

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继位,韩通迁升为奉国指挥使。是年二月,河中、永兴,凤翔三镇连衡反叛,隐帝任命郭威为枢密使,率军征讨叛乱。韩通跟随郭威冲锋陷阵,身被六创,被提拔为都虞侯,从此成为郭威心腹。郭威镇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奏请韩通担任了天雄军马步都校。乾祐三年(950年),郭威任邺都留守兼枢密使,后汉隐帝因忌杀大臣,郭威被迫起兵,代汉建周。在这一政变过程中,韩通作为手握兵权的军事将领之一,推波助澜,起了促进作用。周太祖郭威即位后,韩通任奉国左第六军都校,领雷州刺史,广顺初年累迁至永睦二州防御使。周太祖亲征兖州时,任命他为在京右厢都巡检。适逢黄河泛滥,掩灌河阴(今河南荥阳北)城,韩通奉命率千余名兵卒疏通了汴河口,接着主持修筑了河阴城,不久升为保义军节度。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主刘崇趁周太祖之丧,勾结契丹大举进犯后周,周世宗派遣韩通协助王彦超从晋州道东出,邀击北汉兵。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南)大败北汉契丹联军后,周世宗任命他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挖地道攻太原城,斑师后移镇曹州,任检校太保。

显德二年(955年)正月,周世宗认为深<今河北深县>、冀(今河北冀县)两州间横亘数百里的葫芦河(即衡漳水)堤堰不够高陡,难以阻挡契丹骑兵的长驱直入,命令韩通与王彦超率兵卒丁夫浚治。韩通一面主持工程,一面迎击契丹的侵扰,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又在李晏口为静安军修筑了城堡,葫芦河的浚治,收到了御敌、通漕、溉田三种效益,“自此契丹不敢涉葫芦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为了加强北部边防,韩通又先后主持修筑了柬鹿(今河北柬鹿县)、鼓城(今河北晋县)、祁州(治所在无极,今属河北)、博野(今问北博野),安平(今山东益都西北)、武强(今河北武强)城墙。在此期间,他辛苦倍至,“夜宿古寺,昼披荆棘”;同时还要抵御契丹的骚扰。

显德二年(955年)六月,周世宗遣兵伐后蜀,韩通被任命为西南行营马步都虞侯。他率部进入大散关,围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又分兵修筑了固镇城堡,断绝了后蜀粮道,从而为后周攻克凤州创造了有利条件。后周收复秦、凤等四州后,韩通因军功被提拔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城内外部巡检、权点检侍卫司。

同年,周世宗感到东京汴梁(开封府)城日益繁荣,而规模狭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下诏增广街巷,扩建开封城,责成韩通总领其役。这项浩大的工程原计划3年峻工,但韩通指挥有方,仅用半年时间就主持完成了这座都城的扩建。

显德三年(956年),朝廷追叙攻取秦,凤等四州的功劳,韩通改领忠武军节度,检太傅。又改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显德五年(958年),淮南平,任归德军节度。显德六年(959年)春,韩通奉命巡视黄河堤防。率领徐,宿、宋、单等州民疏浚汴渠数百里。同年,周世宗准备北伐,韩通等率水陆军先赴沧州,修水道入辽境,栅于乾宁军之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周世宗抵沧州后,率步骑数万直人辽境,辽乾宁军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世宗命诸将分水陆俱下,任命韩通为陆军都部署。周军攻克三关后,以益津关为霸州(今河北霸县境)。韩通主持修筑了霸州城,班师后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周恭帝继位后移领郓州。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回军开封,突入京城。韩通惊闻政变,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抵抗。他行至当街,被军校王彦升发觉,立即追至韩通家,将其一家杀死。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追赠韩通为中书令,以礼安葬。

韩通性刚烈而寡谋,肆威虐,人称“韩瞪眼”。但作为后周的军事将领,他南征北战,在参加周世宗统一战争的同时,还先后主持了疏通黄河,修筑城墙、扩建开封都城等许多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其一生括动的主要方面是应当肯定的。

李筠

李筠(?~960年)初名荣,避周世宗讳,改名筠,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五代时后周大将。

李筠自幼善骑射,能开100斤的硬弓,连发连中。后唐时应募入军伍,隶属后唐秦王李从荣麾下,后唐末帝清泰(934年~936年)初年迁为控鹤指挥使。

后晋出帝开运(944年~946年)末年,契丹辽太宗率兵攻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灭后晋。李筠被燕王赵延寿召为部将,但不久即出谋联合晋军诸将击败契丹留守将领耶律解里的部队,收复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此时,后汉高祖刘知远于晋阳(今太原市)称帝,李筠率部投奔晋阳,被任命为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刺史。

后汉枢密使郭威出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保举李筠为先锋指挥使,又为北面缘边巡检。后汉高祖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叛汉攻入汴京,李筠与郭崇威随从作战,于留子陂击败后汉大将慕容彦超(刘知远之弟),建立功勋。广顺元年(951年),郭威革汉祚称帝,是为后周太祖。太祖论开国功绩,迁李筠为昭义军(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节度史、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此后数年之间,后周世宗屡次与北汉构兵。李筠驻潞州,以奇兵屡破支援晋阳(北汉)的辽军,因功加封兼侍中。从显德二年到六年(955年~959年),李筠连年与北汉作战,先后攻克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与长清寨等,俘获刺史、大将数百名。周世宗即位后,李筠因功荣迸太尉。

后周恭帝二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受掸称帝,建立宋朝,遣使加兼中书令,喻示李筠入朝,李筠当时想拒绝受命,但被左右苦苦劝阻,不得已勉强下拜。等到使者升阶,排酒奏乐,李筠却突然把后周太祖的画像挂在墙上,痛哭流涕。不久,他就派遣牙将刘继沖等向北汉睿宗称臣,睿宗以蜡丸封书约李筠联合伐宋。

李筠表面归附宋朝,实际上一心准备伐宋以报答后周。不久李筠就派人杀死宋朝泽州刺使张福,占据了泽州城(今山西晋城市)。北汉睿宗也率兵前来支援,李筠在太平驿以臣下的礼节拜见他。睿宗当即封李筠为西平王,并召他谈话。李筠陈述自己身受郭氏大恩。不敢爱死,也不考虑周朝同北汉曾经是世仇,决心要联合北汉,伐宋报周。睿宗听了默然不语,从此心里怀疑李筠,命令宣微使卢赞监其军。李筠越发怏怏不快,留下儿子李守节(时已叛宋)守卫上党(今山西长治市),而自己率兵南征。不料宋太祖已抢先一步,派遣大将石守信和慕荣延钊等两路出兵夹击李筠,慕荣延钊北出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首战打败李筠的军队,斩获3千人。紧接着,宋太祖御驾亲征,同石守信等会师,在泽州以南打败李筠的3万主力部队,李筠被迫北还坚守泽州。宋太祖亲自督战,攻下泽州城池,李筠赴火自焚而死。

综观李筠生平行事,可谓很讲究忠孝信义,大节不亏。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衡量,李筠却拘泥于个人同后周郭氏之间的君臣知遇之恩而柜不归宋,继续割据战争,加深祸乱,是为遗憾。

白延遇

白延遇(918年~957年),字希望,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主要事后晋、后周两朝,武将,以勇猛见称。

白延遇少时无依无靠,被石敬瑭收养。明宗长兴元年(930年),时任天雄节度使的石敬瑭受命伐蜀,白延遇也随军前往。当时他只有13岁,但作战勇敢强悍。石敬瑭灭后唐、建后晋、夺得天下后,白延遇受到重用,掌管禁军,从此步步高升。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因反对石敬瑭父事契丹,在镇州(今河北正定)举数万兵造反。石敬瑭又急又怕,在劝谕无效的情况下,派大将杜重威率兵抵挡。白延遇含泪请战,愿为先锋。石敬瑭感其报主心切,允他随征。白延遇果然出手不凡,宗城一战,先发制人,斩级数十,激战犹酣,连长剑也折断了。其他将领由此心悦诚服。石敬瑭闻此消息后,马上命人赠给白廷遇宝剑、良马,以资鼓励,白延遇因功授检校司空、马军左厢都校。后来,他先后出任汾州(今山西汾阳)刺史、復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

后周建立后,白延遇仍受到重用,且颇有政绩。白延遇初任检校太保,广顺二年(952年)任先锋都校,随后周太祖亲征兖州(今山东兖州),兖州平后授齐州(今山东济南)团练使,一年后改为兖州防御使。在兖州二年,白延遇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冬,周世宗伐淮,白延遇又为先锋都校。他与另一将韩令坤首先攻下扬州,打败淮军。显德四年(957年)夏,周世宗命白延遇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还未赴任,又命他率军东征。这年冬,白延遇病逝于前线濠州(今安徽凤阳)城下,死时年仅39岁。

白延遇白小从军,最后死于战场,可谓是戎马一生。他不仅以勇猛见称,而且以善政闻名,作为五代乱世中的一员封建臣子,这的确难能可贵,他的早逝甚可惋惜。

李廷珪

李廷珪(?~967年),五代时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李廷珪7岁起就入侍后唐太原留守孟知祥。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孟知祥出征西川(今四川),李廷珪随其入蜀。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孟知祥在蜀称帝,建立后蜀政权,授李廷珪军职,累迁奉銮肃卫都虞候。同年七月,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不久,后汉将领赵赞向后蜀求援。李廷珪受命率大军接应,刚出子午谷就听到赵赞被后汉将领王景崇所逼弃城逃走的消息,于是退师,无功而返。李廷珪被授以兴无节度使,后又历任捧圣控鹤都指挥使,领蜀州刺史,雅州永平军节度;右光圣都指挥使,领山南节度;阗州、保宁节度,护圣控鹤都指挥使等职。

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后周攻后蜀,李廷珪任北路行营都统,抗击后周,结果抵抗失败。秦、成。阶3州皆为后周军所取。李廷珪上表待罪。然而,孟昶不仅没有对他治罪,反而授以左右卫圣诸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等要职,从而引起朝野反对,迫于舆论,李廷珪只好自求解除。不久,李廷珪又被加兼侍中、成都巡检史。随后又改任遂州、武信军节度,领本镇及保宁军都巡检使。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冬,宋太祖命忠武军节度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骑军郡部署,率兵山凤州路讨伐后蜀。次年正月。孟昶命太手孟玄哲为元帅,李廷珪为副元帅到剑门抵柜宋军,孟玄哲听说剑门已经失守,连忙逃回成都,并与李廷珪合谋,“弃军西奔,所过尽焚其庐舍仓廪乃去。”正月初七,后蜀降宋。李廷珪归顺宋朝后,被授为右千牛卫上将军,于宋乾德五年(967年)死去。

李廷珪,不识兵书,不会打仗,屡屡失败,却连连升迁。主要原因是盂昶继位后,抑制权臣,加强集权,生怕军权旁落,不敢用外人。而李廷珪自幼服侍孟知祥,被孟知祥、孟昶父子视为心腹。虽然庸碌无识,却屡居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