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
10683900000020

第20章 心态 顺利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叛逆

"唉,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这是许多父母经常发出的感叹之言。十几岁孩子的任性和叛逆已经成为令父母十分头疼的事情。许多父母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也没有,可孩子越大,得到的越多,反而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对着干,无论怎样软硬兼施地教育,都毫无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当孩子从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的叛逆心理也并非成人所想象的那样--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也不是孩子越大就越不听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的叛逆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渴望独立的信号。

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不再对父母的话语"言听计从",而是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如果父母不懂得及时沟通了解,仍然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把他们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施以简单训教,就很容易使孩子听不进去,进而滋生逆反心理,使亲子矛盾不断升级。

前不久,一位在北大中文系当教授的朋友和周先生聊起了自家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今年刚满17岁,正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为使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朋友为孩子找来了三位辅导老师,分别对孩子的语、数、外进行课外辅导。谁知,孩子根本不听话。每当辅导老师登门授课时,孩子对老师爱理不理,有时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外面上网去了,弄得辅导老师来过几次后,就再也不愿意来了。

下面就是周先生和这个孩子的对话:

"你能理解父母为你请辅导老师的用心吗?"

"这还用说吗?当然理解,只是不想按他们安排的去做而已!""那你为什么对辅导老师这么冷淡呢?"

"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干嘛还要把我当作小孩子一样呢!"……

面对这位孩子的回答,周先生无言以对。

是的,朋友的孩子已经17岁了,虽然不能说身心完全成熟,可他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了。如果做父母的还把他当成一个需要随时呵护的人,那么,孩子肯定受不了。

由朋友家的孩子,周先生想起自己的女儿。周先生这一代人,由于历史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愿望都不能完成,因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周先生全心全力地想把她打造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努力把女儿纳入自己设计好的轨道。

因此,周先生为女儿请了手风琴教师、美术教师,由爱人亲自担任围棋教师。每天要画一幅画,要练习2~3小时的手风琴。这样的安排在周先生看来合情合理,可女儿的行为却让他寒心。她马马虎虎地拉些简单的曲子,一幅画简简单单,对付了事。

当周先生提出质疑和批评的时候,女儿却总会以"老师说要先练习这些简单的以便打好基础"之类的话来反驳他。虽然女儿不像男孩子那样和周先生吵架,可是她的那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却让周先生无可奈何。

女儿不再听周先生的安排了,他渐渐地感到再也找不回当年的那个乖乖女了。周先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她现在有主见、有思想了,已经不再是一只温顺的小猫。她开始接触世界,而她此时所接受的教育足以让她初步规划出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的个性。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当父母成人化的理念和要求与她的想法以及目标相逆时,便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别希望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听话,百依百顺,对于做父母的来说,自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可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急于在万事万物中寻找独立的方式,常常会表现出与父母格格不入的行为模式。父母说好的,他偏要说差;父母说差的,他偏要说好。

于是,"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孩子与父母各执一词,都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别人,不愿改变自己。久而久之,父母便觉得,这孩子太不听话了,简直没法交流。孩子也想不通:"父母为什么这么不理解我呢?"在家庭生活中,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总觉得父母"跟自己过不去",也因此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心灵的大门朝着同龄人开放,却对父母紧闭。实际上,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知心朋友。

如果在这个特殊时期,做父母的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要求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便会产生强烈的反差。一方面,父母觉得辛辛苦苦苦地把孩子养到这么大,原指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茁壮成长,谁知,所有的设想都只能付诸东流;另一方面,父母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很大,面对孩子常常心急气躁,这时的父母同样需要关心,需要理解和谅解,需要知心朋友。

所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两个"特殊"时期的两代人,有着共同的需求:理解、尊重和沟通!如果双方都改变一下自己,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做父母的,别希望孩子百依百顺;做孩子的,也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许多父母经常抱怨说:"我家的孩子,你要他读书,他就要上网;你要他干点家务活,他就要去外面打球;你如果多说了他几句,他就说,你怎么这样烦啊!"许多孩子则经常和同伴说:"我妈太烦了,我想放松一下心情,在网上浏览一下新闻,我妈看见了,就说我不好好学习,总是强行将我的电脑关了;我想去外面和朋友打球,可我妈非得让我把家里收拾好了才准走。"你看,同样的两件事,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的心态却迥然各异。如果只听一家之言,他们所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当你仔细地综合双方的话语后,便会发现,这里面缺乏的就是沟通与理解。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进步,不少父母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在工作之余,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这都是很可喜的现象,是一种进步。但是,教育思想的滞后又使得父母们面对孩子的反叛与不屑感到束手无策或力不从心,而且越是那些力图改变孩子的父母挫折感、失败感越强。在这些父母的潜意识中,自己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自己处处都是在为孩子着想,孩子却完全不懂父母的心。有的妈妈就很明确地说:"我不断地唠叨着他还不听,如果不说,这孩子不定成什么样!"而孩子对此却烦不胜烦,一点都不领情。

有老师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上曾谈到成长的烦恼,没料到每个班都有多于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现在就有烦恼,而烦恼的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父母唠叨"和"上中学不让看电视和玩电脑"两个方面。这才刚十三四岁的孩子就已经在拒绝父母的教育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烦、父母怒,弄不好就会两败俱伤。

所以,与其跟孩子过不去,还不如好好地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千万不要试图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对方。尽管孩子有许多超前的行为让大人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但毕竟堵不住、压不服,唯有疏导才是上上之策。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要以身作则,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父母对自己也绝不放松。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听父母的话。

2. 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成人看待,将权利适当地交给孩子,处理事情尽量尊重他自己的意见。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心理

对于青春期的叛逆,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历过,只是身为父母时的我们已经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了。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都多少会有叛逆的倾向。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它也不过是暂时的。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痛苦,孩子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曾经读过一篇题为《少年》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刚满17岁的孩子,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俨然已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可是,长大的少年却让父母越来越操心。逃学、恋爱、打架、沉迷网络游戏……父母越是禁止,他就越有兴趣去做,而且变本加厉。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城市很华丽,但少年很难找到他的入口。他的成长与这个城市的喧闹无关。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为了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辛苦劳作伴随着少年叛逆的成长岁月。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

在挂断电话的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了新年礼物……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少年的成长仍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长大了。

为什么要叛逆?因为孩子渴望被成人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这时候的父母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父母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他们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在从前,他无法意识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跃跃欲试。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压制。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父母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所以,在这一特殊时期,父母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要适当地保持"无知",并不让孩子识破。比如,可向孩子请教一些体育比赛、网络游戏等他们比较精通的事,让孩子有成就感、价值感,愿意和长辈交流。

2.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要像朋友一样以平等、探讨的态度和他分析,不要盛气凌人地指责他。

3. 对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兴趣,比如孩子追星,父母可和他一块去"追"。同时,引导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恰当的方式追星。

★育子必读:叛逆的故事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叛逆性一般都很强,在他们的身心都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最容易受到同年龄同学、朋友的影响,同学朋友的想法、看法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远远超过父母的忠言。阿刚也不例外,在他从初中升高中的阶段,无论是学业、交友或是参加课外活动,他的朋友所说的话永远是金玉良言占第一位的,而他的父母将数十年累积所成传授给他的人生经验和建议都是次要的。很多时候,他会技巧性地敷衍父母所提的意见,而仍然照着自己同学朋友的话去做。

在上高中时,有一天下午放学回家,阿刚对父母说有件重要的事想跟他们"商量"。陈先生夫妇互相对望着,感到意外。平日很少主动征求父母的想法和看法的儿子今天着实有些"反常"。

待到晚饭过后,三人分坐在餐桌的三面。阿刚看着爸爸妈妈,吞吞吐吐地说:"我和两三位同学已决定在这个周末去一家特别的理发店染头发,只染两种或三种颜色……"对于陈先生夫妇来说,这是"通知",并不是"商量"。陈太太的嘴巴僵住了,思绪冻结了,不知如何回答。好在陈先生挺沉得住气,其实他的惊讶程度是不亚于陈太太的,只是他知道此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有过于强烈的反应。

陈先生平静地对儿子说:"嗯,我想那不是个坏主意。你可以把头发染成任何你喜欢的颜色,那是你的头发,我没有异议。但我有个小小的要求:儿子,我们对染头发所用化学药品一无所知,不能给你一个最好的建议。这样好吗?你已经16岁了,我给你我一个当皮肤科医生的朋友的电话号码,你不妨跟这位权威的皮肤科医生联系一下,问问他有关染发、染发剂里的化学成分、染发后化学药品对头皮、头发有何影响。如果他说没问题,我们当然也绝不会反对你将一头漂亮的黑发染成五颜六色的……"自从那次谈话后,阿刚并没去染发,也没有再提起要染头发的事了,陈先生夫妇也没有再追问。当陈太太问起陈先生是怎么想出这么棒的一招来"对付"叛逆的孩子时,陈先生的回答是:"逆向心理学。"孩子,我要对你说

1. 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它不过是你渴望独立的信号,是一种希望得到认可的方式。

2. 孩子,如果你走向正确的方向,我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你误入堕落的深渊,我就会立即赶过去,陪你一块爬起来。

3. 你是我们心中的希望与寄托。所以,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时,我们当积极地进行点拨;当你受到挫折时,我们就会给你贴心的安慰和鼓励。即使你不小心走了弯路,我们也要尽力把你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