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
10683900000018

第18章 心态 远离厌学的困扰

关键词◎厌学

"厌学"是极具危害性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还对父母和老师有厌烦情绪,有的孩子则表现出消沉、不安,有的则经常逃学、厌烦上学、想退学等。如果要求厌学的孩子学习,往往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紧张、急躁,甚至引起言语行为上的对抗。更有甚者,对父母老师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故意对着干。

据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一项调查显示: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小学生仅占8. 4%,初中生仅占17%,高中生只占43%。北京市教科院专家也调查了十几所小学,发现"不爱学习",觉得"上课没意思"、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济南市一位初一学生在课堂上还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严重的厌学情绪。

"唉!学校/想忘掉/书包小小/人却欲将老/上课想着睡觉/却被老师话打扰/托书发呆冲着墙傻笑/哈欠连连眼疲劳/心中风儿飘飘/幻水澹波涛/长叹暗笑/受不了/啥时?/跑!"在一些家庭里,有的孩子虽然没有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厌学情绪,但却用行动直接表现了"讨厌上学"的思想。小桐就是其中的一个。

"妈妈,你别再逼我上学了。"12岁的江小桐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母亲说。

"为什么?妈妈可从来没有欠你的学费啊!"

"妈妈,这不是学费的问题,是我自己不想上。每天一进教室,我的脑袋就变得昏昏沉沉,老师讲的什么我完全不知道。您说,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少废话!你不读书,还能干什么?我和你爸还指望你光宗耀祖呢!"第二天,小桐的母亲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询问小桐为什么没来上学。

"他去了呀,我看着他背着书包出门的啊!"江小桐的妈妈说。事实上,小桐背着书包出门后,并没去学校,而是直奔市广场中心,因为那里经常有一些和他年龄相仿的逃学少年在玩滑板。

可见,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并不止江小桐一个。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呢?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大多同外部教育环境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往往就来自于父母不适当的教育。

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首先应从父母身上找原因。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是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不少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考试成绩要双百分,古筝要达到8级,书画要得一等奖,绘画要取得好名次,不准去科技馆玩,放学后马上回家做作业……在过多的要求和过多的禁令重压下,孩子往往不堪重负,容易产生焦虑与紧张状态,进而不断出现失败感、挫折感。这时的孩子情绪极不稳定,变得恐惧、易怒、拒绝学习,从而导致对学习的厌烦情绪。

其次,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也是产生厌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孩子性格内向,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不愿向老师、同学请教,因而影响成绩。当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对自己更没信心。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真实情况而一味责备孩子,孩子也会产生对学习的厌恶。

另外,孩子自身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求知欲,也是厌学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人怀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就会常常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就会热爱学习,就不会把学习当作负担。

父母了解了孩子厌学的原因后,要"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学情绪。在减轻孩子学习压力的同时,从各方面多关心孩子,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它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是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

小学生教育网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2001年全国高考爆出了这样一个热门话题:南京市第13中学理科班学生蒋昕捷,高考作文试卷《赤兔马之死》赢得满分,引起轰动。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蒋昕捷临场构思,用50分钟就编撰完成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所有评卷老师都给他打了60分满分。这篇高考作文在同年7月24日《新安晚报》刊登后,合肥市巢湖路小学一个9岁的三年级学生王潇发表文章"挑刺"。除对大哥哥的高考作文取得满分表示佩服外,还指出了该文的三个错误。

"第一,关羽走麦城那年是公元219年,被孙权生擒后杀害,而不是公元221年。第二,赤兔马所说不应是吕布与袁绍连姻,应是袁术(袁绍之弟)。早在定陶之战,袁绍认为吕布似豺狼:攻取兖州,必取冀州。所以,派颜良领5万兵助曹攻吕。吕布辕门射戟,替刘备解围后,袁术采用了疏不间亲之计,派韩胤到吕布处连姻。吕布识破后,把韩胤送到曹营,而曹操将韩胤斩首。第三,关羽并非葬在东吴。孙权惧怕刘备领大军为关羽报仇,采用张昭之计,把关羽首级给曹操,想让刘备打曹操。曹操识破后,依司马懿之计,等关羽身躯送来后,把首级和身体缝好,在洛阳厚葬。"王潇小同学的文章在《新安晚报》发表后,不少人由衷地感到惊喜和赞叹。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出色的成绩?据巢湖路小学校长和王潇的老师介绍,他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对三国故事尤感兴趣。王潇的母亲也介绍说,王潇读过好几种版本的三国故事,有的书都翻烂了,对三国的人物十分熟悉。父母对他喜欢三国书籍也很支持,从不阻拦。因此,他能指出《赤兔马之死》中的几处错误,绝非偶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潇同学的例子再一次说明了这个道理。让孩子多读书,支持孩子读他感兴趣的书,是父母的责任。有些人认识比较表面化,以为买两本书让孩子看看,也是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这也不准,那也不准,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这种做法应该改一改了。

不少父母都为孩子学习需要大人督促而感到烦恼,总是认为孩子学习不积极、不主动,有的甚至怀疑孩子是否天生不爱学习。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相信父母们仍会记得,孩子在两三岁时总爱每事问及为什么,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为何孩子年龄愈大,愈会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校文化、评核制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是致使孩子缺乏动力、对学习失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而父母的态度行为模式及管教方法更不容忽视。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当父母发现孩子对某些知识感兴趣时,要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孩子持续这种兴趣。

2. 当父母发现了孩子潜在的兴趣亮点时,要不失时机地将其挖掘出来,创设各种情境或条件加以引导,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

3. 小时候培养兴趣往往可为一生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自身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太注重分数会刺激孩子的厌学情绪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早在我小时候就已经流行了,如今孩子们还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为了考试而不安,为了分数而烦恼。

倪太太的儿子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

一天,这个孩子又到倪太太家。他烦恼重重地告诉倪太太,他简直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每天疲惫地回到家里,就听到父母说:赶紧做作业吧,平时多努力考试才能拿高分。等到做完作业了,正想和同学打个电话,母亲又在客厅说:不知道整天惦记着什么事儿,要是学习这么上心就好了。

好不容易过个周末,为了怕他不学习,又给他找了个家教……的确,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但是,愿望归愿望,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会有好有差,这是学习规律。父母没有必要过分看重成绩,更不宜时时将用功学习挂在嘴边。俗话说,再好听的话,说多了也会烦。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孩子用书信的形式向父母诉说了这样的心声: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心里的话太多太多,想对你们说,又怕对你们说。这些话藏在我的心里已有很长时间,我只有用写信的方式才能把心里的苦闷都说出来。也许你们已经忘记了,但就是这一件件的小事无数次地伤害了我,在我心里留下一片阴影。

记得上星期日的下午,我想让你们一起陪我出去跑步,给我计时并帮我看看跳远时的动作。可你们不但不陪我去,还说大好的时间不赶紧学习,跑到外面去玩什么?也许你们认为这无所谓,但你们想没想过我当时的心情?我只觉得心里冰冷冰冷的,鼻子酸酸的。我怕你们看见我哭,没跟任何人说便出去了。一出去,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也不知道当时的眼泪为什么会那么多。许多人在看我,他们也许在想:这么小的年龄,有什么事会使他哭得这么伤心呢?

每次考完试,你们只记得我考得不好的分数,总把用功学习挂在嘴上。也许你们是想给我些压力,让我努力学习。可我一听到这些话,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是觉得鼻子酸酸的,一种无言的恐惧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也许是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大,也许是父母期望值过高,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加上不讲究教育方法,导致父母过分地、自以为是地催逼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只在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不在意孩子现在过得是否快乐。每当谈起孩子的成长情况,总是问些诸如考试成绩多少、在班上名列第几、是否有希望考"重点"之类的话题,很少有人问问孩子是否快乐。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和真实的想法,致使不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对立的局面。

如果父母多掌握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增添许多快乐。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文化水平很高的部分父母,由于多种原因,也令孩子成长得很不快乐、很不如意。

许多父母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就愁孩子不好管。当年自己上学时学习勤奋刻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觉得上学是轻松愉快的一件事。而轮到自己当了父母,却不许孩子看电视、上网,整天逼孩子做作业,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和名次,而忽视了孩子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愉悦与快乐。这样,孩子反而不喜欢甚至厌烦自己的父母,他们甚至会觉得父母爱的不是他们而是分数。

中国妇女联合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在埋怨父母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感到学习压力很大,他们甚至无法从家中获取课本以外的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采取恰当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粗暴,否则会适得其反。

随意翻开中国杰出人物的成长史就会发现,他们都述说了父母之爱对他们事业及人生的影响。可这些人中,大多数的父母并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有的甚至目不识丁。他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具体关注孩子的学业,但却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着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处世做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在不断影响着孩子人格品性的形成。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于是,父母可亲可敬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2. 父母与子女聊天的内容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譬如从一些有趣的事情开始,从一个引人发笑的小笑话开始,一步一步地将话题引入学习。

3. 父母要学会以尊重的态度、平静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即使是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也能轻易地区别不同的态度、情绪和语调。

4.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多样化的,同时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父母多一些容忍、理解和关怀,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顺利成长。

★育子必读:厌学的故事

小虹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正上小学五年级。她原本是一个快乐单纯的孩子,可是现在,她却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小虹的这张日程表:周一至周五,每天6点从家出发,坐公交车40分钟赶到学校;下午4点30分放学后,要赶去参加奥数、英语的学习,回到家时,已是晚上7点了;吃过晚饭,小虹还要完成校内和兴趣班作业,等把所有的作业做完时,常常已是深夜11点了。到了周六、周日,原本是该休息的时候,可小虹却不能。周六上午她要去数学奥校,下午学舞蹈;周日上午去英语奥校,下午学作文;还要练钢琴,到少年宫练朗诵,去武术馆练武术……除此之外,即使是寒暑假,小虹也得不到清闲,一个又一个实习班、培训班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久而久之,小虹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时经常走神,耳朵像堵了棉球般,精神也变得恍恍惚惚。到了最后,小虹竟不肯去上学了,向父母哭喊着要像爷爷、奶奶一样退休在家。

小虹曾在给妈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现在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无数的英语、语文、数学等作业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每个晚上用来睡觉的时间仅仅四五个小时,有时连吃饭的时间也剩不下。我现在变得非常厌恶上学,因为永无止境的考试、填鸭式的灌输、超额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还有来自老师、父母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也使我难以承受。

孩子,我要对你说

1. 孩子,学习要有责任心。如果没有责任心,就谈不上学习效率的提高。

2. 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负责任,非常认真,就磨练了意志,具备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做事情就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