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10683200000035

第35章 利率

我们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根据中央银行公布的数字,截至2005年2月底全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比一年前增长近20%。从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人民币储蓄余额却连创新高。“热爱”储蓄的中国人不情愿地步入了实际负利率时代。专家指出,投资机会的缺乏,以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让中国人看起来比较偏爱储蓄。“中国正进入负利率时代。”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再度趋紧,各种各样的预期亦随之而来;另一方面,由于负利率导致的银行存款贬值日增,以目前11万亿元银行存款计,每年大约有200亿元的财富从存款者手中悄然流失。

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物价指数自从2003年9月份开始,持续到2005年1月,其同比增幅已达到3.2%。而现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8%,扣除20%利息所得税,并不考虑新的涨价因素,实际利率为-0.616%(即1.98%×0.8-2.2%)。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于是市场上响起了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的呼声。

利率、汇率与税率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利率是指有价资产到期时的利息与资产现值的比率:

利率=利息/本金

利率政策是一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率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利率结构上。现实经济中利率的品种繁多,说明经济生活中利率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利率体系进行分类就形成不同的利率结构。如按借贷主体划分,利率包括银行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债券利率、市场利率等;按贷款行业划分可分为工业贷款利率、商业贷款利率、农业贷款利率等;按归还期限划分为半年期、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八年期利率;按利率计息周期划分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等;根据利率反映的实际水平分类又可分成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此外根据利率形成机制的不同,还有基准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在这些利率体系中,中国人民银行经常使用的工具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这些利率都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对这些利率的执行是强制性的,这些利率的调高或降低,反映的是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在市场经济中,这些利率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银根松紧的信号,它们是中央银行的重要金融杠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

利率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投资结构的变动。例如,利率的期限结构会影响投资的期限结构,如果长期利率过高,则会抑制期限较长的投资,相对增加人们对短期投资的需求;相反,如果短期利率过高,长期利率相对较低,则会刺激长期投资,使一部分投资需求由短期转为长期。再比如,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率被政府所控制,政府对不同的行业规定不同的利率,这种利率的行业结构也会影响到投资的结构。因此,通过调整利率的行业结构来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便成为一种通行的作法。一般说来,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管制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而当经济不景气时,由于“管制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导致资金需求不足,投资低迷,从而加剧通货紧缩。利率管制已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993以来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了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目的。2005年3月16日,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并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在发达国家,金融部门和实际生产部门都比较发达。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对利率和银行也实行过管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率管制和对银行的其他管制都需要放松。从放开条件方面来分析,他们几乎不存在什么障碍,所以并不需要有目的去创造足够的条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是放开时机的选择,这类国家的利率放开后,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不大。

从国际一般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一般规律是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将利率调整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采取先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再借贷市场的方式,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成份。同业拆借市场所形成的利率是可以反映宏观资金供求状况的,也是可以作为宏观决策当局把握经济运行态势的主要参考变量。此外,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然后先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贷款的竞争,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实现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市场的基准利率基本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包括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等)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以及社会总供求,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市场利率与社会总储蓄和总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储蓄(资金供给)和投资(资金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均有较大的弹性。从长期来看,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利率一方面影响现期的投资活动,同时又通过调节储蓄而影响未来的投资规模。利率的这一作用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大力发挥而成为其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认为,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如果利率上升,则债券价格下跌;如果利率下跌,则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与债券价格的这种关系,使得人们在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排上可以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选择,以期获利。

由此可见,利率的变动对投资规模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利率的调节作用的实际效果决定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高涨时,尽管利率上升也很难抑制投资增加;当经济萎缩时,尽管当局压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资的增加。再者,一国经济越发达,利率的作用就越明显;反之,在越不发达的国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严重,对经济也就失去调节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调整是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受到具体的法律约束,如果缺少这两个条件,盲目依靠利率杠杆的作用,其结果很有可能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