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名村
10682600000094

第94章 清代商宅群——延村

延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中部偏北的思口镇,距县城18公里,村名原称“延川”。是因村落面临川流不息的思溪河,取村民期望后世子孙绵延百世之意。

延村由来

据史料记载,村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现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村名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延村”。

整体布局

这里背倚“火把山”,思溪河流经村前,整个村落地势平坦,走遍全村竟无一步台阶。四条青石板铺就的村径小路将整个延村建筑成“井”字形分割开来,又有机地组成一体。登高俯瞰,整个延村三面环水,犹如一叶竹排静静依偎在思溪河畔。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

由于封建社会营造法规的限制,当时的商人尽管富裕,但他们富而不贵,所以住宅不能建得与官邸王府那样宏伟,而且不能开面朝街道的八字大门,于是他们另辟途径,着意在房屋内外装饰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步入室内,让人似乎进入了建筑雕刻的艺术长廊。

典型建筑——余庆堂:建于167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整座大门仿佛一个商人的“商”字,真是“在商言商”了。延村商人住宅平面基本上是以天井院落为单元的内向方形布局,由于天井较窄小,故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后的光线,所以室内光线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笃经堂:为清朝初期建筑,房屋主人因有三子,按兄弟年龄身份依序分布,老大的房屋最高大而且门楼与室内装饰也最为讲究,相比之下老三的房子就非常简陋了。三栋房屋均建有“门圈”,以往求见主人须经三兄弟依次禀报,若遇主人不愿召见的客人,那么求见之人只好坐在“门圈”内狭窄的木条上坐“冷板凳”了。

聪听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它是一所旧时秀才们修文著述的馆塾。从两侧隔扇上依稀可辨的诗词字画中找到当年的印迹,它的前厅梁枋和两厢的木雕图案更为精细完美。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四句诗意图案惟妙惟肖,堪称写意木雕中的精品。

延村的建筑特色与格局深受庄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美学思想影响,处处体现建筑的人性化特征。过去由于商宅男主人常年在外奔波,家中多为妇孺和老人,为防火防盗,高大的围墙上多建有小窗,一旦邻家发生火灾,用棉絮浸水将窗洞一堵,即可防止火苗窜入。村里人们互相串门,如遇雨雪天气,可以穿堂入室,由村头至村尾,鞋不沾水,衣衫不湿,充分体现了“群屋一体”的完美建筑布局。

延村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揣测风水美学的吟唱;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与高耸挺立的马头墙,映衬着自然间如画的山水,构成一曲游子归乡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