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有方:父母给孩子的幸福人生书
10676600000018

第18章 步骤父母要舍得对孩子“放手”

留学英国的陆健先生在1997年《社会》杂志上,发表了“让孩子独自爬山”的杂谈,为人父母者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国家公园旅游时,我们与利物浦大学教授理查德一家三口爬上了千米高的斯科费尔峰。同行中,有理查德6岁的儿子小威廉。小威廉长着一头金黄的卷发,身体敦实,活泼可爱,一双碧蓝的眼睛充满了童真,一路上与我们相处得很好。

“起初,山势平坦,蓝天白云下偌大的山谷被厚厚的黄褐色秋草紧裹着,登山者总共只有十来个,显得空空荡荡。我们一行6人,队伍前后却足有1公里长,小威廉与他母亲一直落在最后,而理查德却走在最前列,常常远得看不到身影。我问理查德,是否要等等他们娘俩,理查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放心吧,他们没问题。’果然,午餐时分,当我们在一棵松树下休息时,他们追了上来。

“越往上山势越陡,几乎已无路可寻。接近山巅约两公里的山坡,坡度足有70度,而且风化了的乱石遍地散布,脚无法用力支撑。没办法,我只能手脚并用,如猫狗行走,那是真正的‘爬’山,危险程度远胜于黄山、华山。但我最担心的还是落在后面的小威廉。我在一块突兀的大石上稍事休息时,看到小威廉光着上身,一个人正奋力向上攀登,没有任何畏惧之色。我向他高声叫道:‘当心点,威廉。’他却用刚学到的中文回答道:‘不用担心,我能行。’我真纳闷,为什么理查德让6岁的小孩独自爬山?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说真的,爬如此危险的山我也是平生第一遭,但看到一个6岁小孩能够毫无畏惧地向上攀登,我心中顿生一种力量,激励我奋力登上山顶。

“下山途中,我问同行的一位副教授:‘你敢带你的妻儿爬这样的山吗?’他说不敢,我说我也不敢。回国已经好长时间,这件小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让我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理查德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对付各种困难的能力,早日成人,以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此看来,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和最好的财富,莫过于教他早日脱离父母的怀抱,自立自强。

写给父母

不应该把孩子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掌心”

在西方国家,孩子玩耍时母亲一般都不紧盯着,孩子摔倒了她们只在远处注视,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在国内常见这样的情况,孩子玩时父母亲常常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等。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父母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见有父母在身边反倒大哭起来。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特别是许多母亲们,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游泳给水呛了等。世上不会有因为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母亲,但是现在真有不少因噎废食的父母,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不许摸电器、不让碰炉灶、已经上中学了不许单独坐公交车等。这种寸步不离的看管与设置过多的限制,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内心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缺乏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有一位父亲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女儿的学校组织他们到离家20公里以外的森林公园活动,为了让女儿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他决定对女儿放手,让她一个人去参加。这位父亲事先教女儿记住从家里到森林公园的路线,再给她一张地图,然后要她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女儿从来没有单独去过这么远的地方,这位父亲放心不下,就骑车跟在女儿后面,看到女儿不时停下来看地图找路,自己耐着性子默默地在不远处看着。

当女儿埋头骑过公园大门却浑然不知时,父亲也没有叫她,让她自己兜了一个大圈子再回到森林公园门口。虽然女儿到达目的地时迟到了两刻钟,但这是女儿自己独立到达了目的地,父亲为她感到骄傲。回来后女儿委屈地说:“人家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就我一个人孤孤单单。”经父亲开导,女儿由委屈转为自豪,并高兴地说:“以后再远一点我也不怕了。”父亲通过设计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女儿的独立活动能力,而且使她在实践中增强了自信。

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不能把他们像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给孩子大量的外界刺激,让他们尽量地接触、了解外界事物,接收外界信息,对其发展特别是智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难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孩子们缺少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的实际样子、形象来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的。没有见过、没有观察过事物的特征,很难对此类事物进行正确的、迅速的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应慢、脑袋笨。让孩子走出居室,更广泛、更深入了解周围的世界,接受各种信息,丰富他们的视野,这才是促进孩子独立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