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跑赢通胀:通货膨胀下的理财之道
10676000000092

第92章 吉芬效应:为什么东西越贵越有人买

有时候,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涨了,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却不降反升。这乍听起来似乎与商品需求规律是相悖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吉芬效应”。

“吉芬效应”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原来早在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一次大饥荒,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然而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现象——土豆、肉和奶酪的价格都已经很高了,按常理讲,它们的销售量都应该降低,肉和奶酪的实际销售情况确实如此,唯独土豆的销量却一反常态,大大增加。吉芬仔细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发现,由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人的生活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为了度过大饥荒,人们不得不大大减少对肉和奶酪的消费,而把节约下来的钱花在相对而言还算便宜的土豆上。自此以后,人们就把这种价格上涨反而使得销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效应”——可以想象,即便人们再怎么理智,面对土豆这样的吉芬商品,恐怕也顾不得权衡价格了。

生活中有一个很常见的例子:

天突然下雨了,刚下车的乘客突然遇到大雨,早有准备的小贩趁机推销自己的雨伞,而且价格明显超出平时。结果是价格虽然上涨了,雨伞却卖得不错。

其实,在目前的通胀预期下,人们购买各种保值产品,这也促进了吉芬效应的发生。

2010年5月16日,在北京嘉德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一把创作于1948年的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最终以高出估价5倍左右的1232万元成交。该紫砂壶拍品是“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早期代表作,一亮相便引起藏家的激烈竞价,最后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

近年来紫砂壶民间收藏升温非常迅速,尤其名家作品价格涨幅巨大。顾景舟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1996年去世的现代制壶名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制作的石瓢壶一把壶的价格才380元左右,从七八年前涨到30万元,到2009年达到300万元,再到2010年竟然拍出1232万元的天价。而与顾景舟同级别的砂壶大师蒋蓉等的普通作品,价位一般也就在数十万元。

据了解,市场上乾隆早期及以前的高古壶升值较快,而且价格逆转的可能较小。明清紫砂大师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的作品,真正的价值应在几百万,目前平均却只有十几万,还具有广阔升值空间。但是,这批壶在数量上极为稀少,总数大概也就有300~500把,其中,精品可能只有200个左右,收藏市场上一壶难求。

不只是紫砂壶,名家字画、红木、黄金等许多抗通胀的保值增值产品都可能在人们在通胀预期下进行抢购而引发“吉芬效应”。

那么,“吉芬效应”到底是不是违反一般的商品需求定律呢?需求定律的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这里需要指出它的前提,即“其他条件不变”。这个不变其实涵盖了关于需求的许多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以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为例,雨伞销量的上升,关键原因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由于天空突降大雨,即“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这时“需求弹性”急剧降低,对价格已经不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价格还没有高得离谱,人们就会愿意购买。

阅读点睛:

危机面前,人的需求会滑向马洛斯需求层次的较低层。同样,在通胀预期面前,吃比萨饼的人也必然会减少,作为替代,大饼需求量必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