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
老天爷要把一件大事交给一个人,就必须先让那个人的身体受苦,一定会先要想办法让他有承受重任的能力。而上天究竟想的是怎样的办法呢?那就是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肚子,穷困他的身子,他做的任何事都会被搅乱,以此来震动他的心意,坚忍他的毅力,增强他的能力。
南怀瑾在总结了一些前贤之人的例子之后认为:一个人往往在逆境挫折中才容易奋起。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无数事例都证明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姜子牙年轻时就拜师学道,但无法成仙,返回红尘。虽胸藏万机,却不会营生,不会种地,不善经商,砍材没力气,钓鱼不上钩,连老婆都不跟他而改嫁他人,受尽了屈辱,吃尽了苦头。可最终在渭水河畔得遇文王,拜将封相,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
战国时,伍子胥父子被楚王猜测,父亲和哥哥一起遇害。伍子胥无奈之下逃到宋国,正赶上宋国发生动乱,他便和太子建逃到了郑国。太子建受晋顷公指使欲在郑国举事,因事情泄露,被郑国杀死了。伍子胥非常担心事情会牵连到自己的身上,因而又逃奔吴国。
伍子胥逃奔吴国时,中途经过楚、吴交界的昭关,守卫昭关的将领想逮捕他,伍子胥只好徒步逃跑,差一点被抓住。伍子胥逃到一条大江旁边,再也无路可走。这时江面上驶来一只小渔船,船夫知道站在江边的是伍子胥,就把他渡过江去了。
伍子胥感激不尽,解下身上的宝剑递给渔夫说:“这把宝剑能值100两黄金,送给你,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渔夫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宝剑,说:“楚国一直悬赏捉拿你,谁能抓到伍子胥,赏给他5万石粮食,还封他为爵,何止100两黄金?我救你只因为同情你。”
伍子胥还没有走到吴国都城就病倒了,只好在半路上停下来,靠乞讨为生。历尽各种苦难,伍子胥终于到达了吴国都城,通过将军公子光见到了吴王僚。
伍子胥又迫不及待地煽动吴王伐楚,不料遭到当头棒喝。于是伍子胥又转而投靠公子光,他觉察到公子光心怀篡位的野心,就处心积虑地收买了一名叫专诸的刺客献给公子光,然后隐居山野开荒种田,等待时机的到来。
公子光终于登上了王位,伍子胥也终于出山了。在此后的九年里,伍子胥同孙武一起策划了四次对楚国的战争,最后一次还攻占了郢都,几乎灭了楚国这个超级大国。
亡国之君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复国。勾践,春秋末期越国君主。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毅力,成就大业。公元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率精兵大举进攻越国,夫椒(今江苏吴兴)一役,越国三万将士仅剩五千,疆土仅剩百里之地。
拼死相抵,还是屈辱求和?勾践明智地选择了后者。他命文种、计倪等大夫守国,自己带着夫人和大夫范蠡入质于吴。
勾践在吴国受辱负重三年,终于换取了吴王夫差信任,被释放回国。回国后,勾践便卧薪尝胆,劳心劳身,一心要报仇雪耻,兴越灭吴。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国势大振。公元前480年开始,勾践几次率军大举进吴。越军势如破竹直捣吴城,夫差溃不成军,夜奔阳山。勾践追至阳山,夫差自刎。越灭吴后,勾践挥师北上,迁都琅峫,称霸中原。终于“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国可谓烽烟四起、灾难连连。鬼子的入侵使中国的近代史成为血的历史,但中国人挺过一劫又一劫,国人的凝聚力空前强大,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5·12汶川地震虽然夺取了8万余人的生命,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基础设施需要几年的建设才能恢复,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大的灾难。我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昂去不屈的头,挺起不弯的腰,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十三亿中国人形成巨大的合力,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把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混凝土经过震动,其凝聚力才得以增强,而中国人经过这一地震,华人、华侨、华裔的爱国情操得到血的洗礼,民族精神得到至高弘扬,人本意识得到至高提升,显示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伟大的炎黄基石是坚不可摧的、是任何力量不能动摇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们常说的:“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当我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在我们落魄的时候,正是这样一个词语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正视眼前的困难,接受失败的教训,向成功的彼岸奋勇前进。于是,我们就有了斗志,有了坚韧不拔的信心。当我们享受成功带给我们的喜悦时,我们对“苦尽甘来”就会有深深的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