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那些事
10674100000061

第61章 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便封他们为王,给予高官厚禄。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

“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尚可喜、耿精忠的势力也很大。“三藩”凭借手中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他们的权势日重,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一直想撤掉“三藩”,又怕弄不好,局面不可收拾,只好等待时机再作打算。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说自己老了,想告老还乡,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尚可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认为这正是削弱三藩实力的好时机,就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允许他儿子继承爵位,还命令撤销靖南府。

康熙帝这一举动,使吴三桂与耿精忠大为震动。他们为了试探朝廷的态度,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帝看过奏章,立即召集大臣商议,许多大臣不主张撤藩,怕引起叛乱,有的大臣坚决同意撤藩,意见不能统一。康熙帝说:“三藩早有谋反之意,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先发制人,免得拖久了,后患无穷。”

于是,下诏将三藩撤掉,派官员前往滇、粤、闽三省料理搬迁事宜。吴三桂没有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决定起兵造反。公元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分兵两路进攻湖南和川陕。

三藩叛乱,朝廷内一片混乱。那些不主张撤藩的大臣,极力叫嚷要向三藩求和。康熙帝撤藩的决心坚定,他一面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孤立吴三桂;一面调动八旗军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吴三桂听说耿精忠与尚可喜都被清朝廷降服,十分恼怒。他孤立无援,军队内部人心涣散。康熙帝令八旗军奋勇作战,双方在西北、西南、华南相持了五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78岁,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建元昭武,国号大周,企图用这种办法鼓舞士气。可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清军进攻越来越猛烈,吴军节节败退。

吴三桂自知大势已去,心中一急,突然中风昏厥,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吴三桂死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改元洪代。吴世璠护送吴三桂的棺柩,从湖南撤离,退回云南昆明,仍然与清朝廷对抗。清军大举进攻昆明,吴世璠自杀了。

从此,历时9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以后,清朝把“三藩”藩兵改编,归入上三旗,对各地汉族军阀,严加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