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的那些事
10674100000041

第41章 贞观之治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将自己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唐高祖退位,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正月,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虚心听取臣下意见,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治较为清明,民族团结和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称唐太宗在位时的清明统治为“贞观之治”。

为巩固国家统一,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权机构上,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因此中央官制中的相权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中央政令的疏误。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太宗重视官员的培养与选拔,大力发展与健全科举制;注重官员的质量,精简政府机构,并制定宽简的《唐律》,废除苛法酷刑,实行严格的死刑复核制度,严以执法,宽仁慎刑。《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很多国家产生过影响。唐太宗又改革府兵制度,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唐太宗特别重视人才和善于用人。为求贤纳才,他增设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还要求大臣们注意选拔人才,做到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因此不拘关系的亲疏和资格深浅,广招贤才。他任用原东宫旧属魏征、韦挺等人,不记旧怨;又任用出身寒微的人,如提拔农民出身的士兵薛仁贵为将军。唐太宗用人能够舍短取长,知人善任。大臣房玄龄不善于理狱而长于谋略,杜如晦短于处理琐事而长于临机决断,太宗使他们各得其所,人称“房谋杜断”。贞观时期君臣的纳谏和直谏是历史上少见的良好政治风气。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大臣们大多能直言极谏。魏征就以犯颜直谏而名垂青史。他向太宗进谏二百多件事情,常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太宗曾准备征发不满18岁的中男当兵,敕令已下,魏征就是不肯签署。太宗大怒,魏征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认为太宗不讲信用,不按制度规定的年龄征兵。太宗被说服,还赐他一个金瓮。魏征病逝后,太宗痛感失去了一面知得失的镜子。

唐太宗在中外外交上,也采取了比较积极和友好、开放的态度。随着国内民族和睦、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中国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70多个亚非国家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许多国家的使臣、商贾、学者、僧侣等,不断前来唐朝访问。京都长安从而成为了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