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0673400000045

第45章 以改革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通过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我们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邓小平提出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任务,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并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等方面的建设。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此党中央作出了关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一系列决定,对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作了重要的部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党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保证中国不出问题,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主题搞好党的自身建设。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并且作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指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第二,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从整体上提高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实践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200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部署。《决定》系统总结了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强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决定》提出今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基层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指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党的十六大指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党才能在长期执政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点。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和长期任务。之所以提出两大历史性课题,是因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保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具体制度尚不完善,地方党委权力过分集中于常委会,常委会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党委书记。党内民主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反映党员意志的有效渠道和途径。二是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有的不注重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强;有的不会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有的对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关系缺乏系统的把握,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有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强。三是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设置、工作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适应,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四是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近年来,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中的大案要案以及侵吞国有资产案件频繁发生,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案件的复杂程度和查处难度明显增大。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买官卖官、以权谋私等问题还比较突出,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但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已经正在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削弱党的执政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种“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增强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增强对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总的来说,就是要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建党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面临的崭新课题和历史性任务。

早在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提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巩固政权将是新的异常困难的事业,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的新形势,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认识有了更高的升华。他指出:“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胡锦涛更是要求全党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这些重要的论述,指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经过90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尽管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没有改变,但执政党与过去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政党有很大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必须时时注意研究党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的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党的建设的重点转向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建设。执政与不执政对党自身的要求不一样,长期执政与短期执政对党的考验也不一样。一个政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就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如果是长期执政,就会始终面临新的更为复杂的风险考验。中国共产党已有90年的建党历史,在全国执政已有60多年,是执政时间比较长的大党、老党之一,同样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反思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兴衰的历史教训,对我们党来说,就是要居安思危,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防范执政风险,经受住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长期执政给我们党带来诸多问题。例如,在长期执政的环境下,党的政治资源不断流失就有可能带来政治风险。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积累起来各个方面的政治资源,这是我党一笔极其丰富、宝贵的财富。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党的部分政治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现象。如党员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弱化;一些基层党组织涣散;一些党员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为政不廉、腐化堕落等现象不断出现并滋长蔓延,在党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持消极态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与触目惊心的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的是,党的政治资源流失具有“潜移默化”性,不易为人们察觉和关注,对其危害性难以直接掌握,因此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后果却是极其严重的,它在不断地侵蚀着党的政治合法性,动摇着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最终将威胁到党执政地位的稳固。如何遏止党的政治资源的流失,抵御由此而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并创造和积累新的政治资源,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执政带来的问题还有:①执政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②执政时间长了,权力容易失控,权力的拥有者随心所欲地滥用权力,导致腐败。执政时间越长,这种问题会积蓄得越多,越带有普遍性。③执政时间长了,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在党执政之前,艰苦的战争年代和严酷的对敌斗争,对党始终保持着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使全党从上到下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执政条件下,这种外在压力减少了。思想容易僵化保守;精神容易不振,容易变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失去自然淘汰机制,队伍也容易老化;长期执政使党内滋长惰性,造成党的生机和活力逐步衰减,执政能力逐渐弱化。这些是党长期执政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吸取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执政失败教训的必然选择。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先后丢掉政权,走向衰亡,其根本原因,就是长期忽视了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苏共的失败,更令我们深思。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如何长期执政?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关注和思考的课题。因此,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大上,党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这表明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在深化,标志着党日臻成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严峻考验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尽管60多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面对新环境、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和概括,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两方面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并进而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加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些成功的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先进性建设是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保证。

先进性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事实证明,作为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如果失去先进性,不论它拥有多么辉煌的过去,终归要遭受挫折以至失败。借鉴苏东共产党执政失败的教训,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成为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报告认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理论的创新性贡献,为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并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宝贵经验: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同步伐;第二,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些宝贵经验来之不易,对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长期指导作用。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激发起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重点在于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使党的先进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基本要求。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和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

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党要高度重视从青年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补充新鲜血液。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青年一代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建树的人。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4.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阅读书目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后记

本教材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并参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新课程教材编写大纲编写,主要作为成人高等教育政治理论课教材。

本书由吴恒亮、吴映萍、肖福玲主编。各章的具体编写人员是:第一、二、四、五、七章由吴恒亮编写,第三章由吴映萍编写,第六章由梁红梅、陈海容编写,第八章由雷吉来编写,第九章由林清明编写,第十、十二章由肖福玲编写,第十一章由陈璐编写,第十三、十四章由李延静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教材和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此谨致谢意。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惠州学院副院长赖美琴教授的具体指导,责任编辑古碧卡、张学颖也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正。

本书编写组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