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0673400000032

第32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体系的创新性概括,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是一个在矛盾运动中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面,由单纯到复杂,形成不断变化、不断前进、不断上升、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的历史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凝聚社会力量,不断消除社会矛盾中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实现社会进步的现实的实践过程,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即这个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揭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而明确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概括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进一步充实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以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包括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共和国的繁荣前所未有,共和国的成就辉煌夺目: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神舟七号”、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广播电视“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免征农业税,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稳定,人们的创造活力空前释放;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勃勃,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总体上和谐的社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要看到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也处在一个特别容易引发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的“矛盾凸显期”。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积极性,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动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其基本精神就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总体和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各国间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对外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些都为我国改革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外,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并不安宁。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如果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得以实现,不仅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国内建设,也有可能分出精力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以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主动地位和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同时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要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