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0673400000019

第19章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在我国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对改革实践作出了科学概括,提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他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邓小平曾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同革命一样,并非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旧体制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使生产力从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获得迅速发展,引起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人民社会生活的广泛变化。无论是从其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来说,还是从其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改革都是一场革命。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重新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指出解决基本矛盾,不是通过激烈的阶级对抗和冲突的政治革命,而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秩序的改革来进行。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作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重要动力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强调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的过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不可能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它本身也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改革则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改革开放纳入党的基本路线,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改革是通过体制革命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明确区分开来。针对一些人因我们党内的错误导致的严重后果而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具体做法”主要指的是各种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具体体制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要求从而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如果不适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优越性就会丧失殆尽。改革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物质基础就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正是原有的各种体制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来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只有在实践中通过改革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4.“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它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创举。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在改革的进程中,他从不同角度反复阐明了这一观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它归结为生产力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上之所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一方面是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可以说,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提供了动力支撑。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胡锦涛指出,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又能为稳定创造条件。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如果不改革,不打破传统体制的桎梏,就不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也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要稳定,也必须改革。不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也不可能发展,不发展中国就落后,社会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持久的稳定。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维护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国家命运前途之所系,发展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了,社会和谐了,我们的改革才是正确的成功的改革。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成败,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党的认同。发展要有新思路、新办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民心稳则社会稳,社会稳则政局稳,政局稳则天下定。社会稳定,发展则快;社会动乱,发展则慢。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不仅改革难以进行,发展也难以为继。执政党历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持中国最大的利益就是稳定的思想。坚持稳定是个动态的观念,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混乱,一切都无从谈起。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好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要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