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一本通
10673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做起二十世纪以它辉煌的文明给人类历史留下美丽的一笔。快捷的交通使高山峻岭变坦途,互联网络让一切距离消失。现代工业使人们懂得了什么是舒适,而曾经温柔的大自然却变得十分不自然。有些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也趁虚而入。近年来,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已成了受公众关心的议题。许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生活优越所致。

其实,早在数千年以前,人们就知道了糖尿病。但那时没有流行病学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没有记载。公元二世纪,一位希腊医生给糖尿病起了名字,在希腊语中,糖尿病代表“吸走”。这太形象了,糖尿病吸走了人们的健康和幸福,大笔的医疗开支吸走了财富。

糖尿病病人“三高”“三低”日益严重糖尿病在我们国家目前总的情况是“三高”、“三低”。

第一,患病率高。糖尿病是一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的并日趋严重的疾病。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1996年,我国糖尿病占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2%,糖耐量损害的患病率为4.8%。这17年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5倍。糖耐量损害指的是,餐后血糖高于正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水平。糖耐量损害的患者相比于血糖正常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是2型糖尿病的后备人员,每年约有10%-20%的糖耐量损害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糖尿病病人,另外约有4000万的糖耐量受损患者,这意味着我国有将近8000万人血糖不正常。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还将持续的迅速的增加。

第二,并发症患病率高。我国的糖尿病病人中大概有一半患者合并高血压,有三分之一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四分之一合并心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人群90%左右,它的血管并发症使人们丧失劳动能力。另外,还有50%~80%是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糖尿病医疗费用增高的主要原因。

第三,糖尿病医疗费用高。糖尿病治疗的花费已成为许多国家不堪重负的压力:美国1987年糖尿病耗资204亿美元,1998年糖尿病花费则高达1000亿美元;居住在我国城市的2型糖尿病病人,要想在血糖、血压及血脂方面得到充分的治疗,每月治疗费用也要近1000元人民币,这种花费有一半是用于大血管并发症治疗。糖尿病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与经济负担。

“三低”中的第一个低是糖尿病确诊率低。有很多病人有糖尿病但并没有被诊断出来。通俗地讲,在医院检查确诊一名糖尿病病人,说明在社会上还有3名糖尿病病人没有被发现。

第二是糖尿病科学治疗低。有的病人由于没有得到科学治疗,造成严重的并发症,造成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差。

第三是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治疗未达标是普遍现象。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即高血糖、高血压得到控制,血脂异常得到纠正,体重能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遗憾的是,由于现在科学普及不够,很多病人不能得到及时、科学、合理、经济的治疗,因此相当一部分病人,治疗没有到位,甚至出现并发症难以治愈甚至难以控制的情况,造成治疗效果大大降低。

对抗糖尿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就目前的医疗科学技术水准来说,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人还不能被治愈。但是,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治疗、控制和预防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目前科学、合理的治疗,糖尿病病人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科普知识,还要保持好的心态。在人的一生中,尤其到了一定的年龄,得病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人生的必然一环。房子盖得久了,过了数十年,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适当的维修,房子还可以居住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人的身体也是如此。有些不舒服,甚至有些疾病,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里程就必然会提前终止。实际上,到了一定年龄,比如超过50岁、60岁,身体完全没有一点异常的个人是非常罕见的。但只要科学地对待疾病,掌握好与疾病共处的技术和手段,我们可以在有病的基础上,健康地生活,生命的里程可以不缩短,生活的质量可以不下降。

糖尿病病人不仅要保持好的心态,对待糖尿病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宏观上讲,人类总会不断地认识疾病与战胜疾病。但具体地说,在不同的阶段,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战胜所有的疾病。某些疾病,暂时不能战胜,但是,完全可以很好地相处。糖尿病、高血压都是如此。

对待糖尿病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糖尿病属于什么类型,糖尿病已经到了什么阶段,有否糖尿病并发症如眼底、肾脏病变等。所谓“知彼”,一方面是要了解为你看病的医生,彼此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医生熟悉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情,甚至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和经济状况,会更好、更科学经济地设计好治疗方案,包括随访和检查方案;患者信任医生,就会少走弯路,以最短的时间和最经济的方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目标。知彼的另一个方面,是要了解糖尿病,糖尿病病友应该学会与糖尿病和平相处;学习和掌握糖尿病及其相关知识。

只要应用好现在广为采用的科学的综合治疗措施,绝大多数患者完全能够控制好糖尿病,能够避免或推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尽管有糖尿病,但仍然能享受正常的人生,这就是一些糖尿病专家称之为的“服药的健康人”。要做到这些,糖尿病病人必须学会观察、总结、分析自己的病情,并能正确处理之。离开了患者的配合,再好的医生也治不好糖尿病。

本书是根据我30余年的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防治糖尿病的最新进展,紧紧围绕糖尿病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实际情况,从糖尿病病人的饮食调养,运动方式与方法,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调适,糖尿病病人的生活与教育入手,使糖尿病病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糖尿病的危害及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通过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从而减轻患者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付出的代价。

本书中“糖尿病口腔并发症的防治要点”和“妊娠糖尿病”分别由解放军第306医院口腔科主任施生根教授和内分泌科副主任刘彦君主任医师所写。

本书出版的目的是为读者全方位解读糖尿病的病理、发展及如何控制,使得糖尿病病人通过自习知识,学会调理自己,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糖尿病病人有了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了正确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病人也能够带病长寿,并且快乐地享受生活。

所谓生命无价,健康是一。这个“一”是基数。有了健康这个1,如果你家庭很好,那就算加个0,1+0=10;如果你事业又成,那就再加个0,1+0+0=100;如果你又很富有,又有地位,那就再加两个0,1+0+0+0+0=10000,达到了1万。但是,离开第一个1,后面的0再多,也还是0.健康才能使我们充分地享受生活,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价值。珍惜健康就是珍惜生命,就是对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负责。

我真诚地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作出贡献的编辑,真诚感谢每一位读者朋友,我期待您的反馈,并借此改进我们今年的工作。我愿用这样一段话与广大读者共勉: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更大的敌人来自于我们自己。

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做起。

幸福的生活会更幸福,朝霞美无限,夕阳更绚丽。

总述

揭开“甜蜜的杀手”之谜

糖尿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不幸,这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2006年,经过许多国家提议,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每年的11月14日命名为“糖尿病日”。11月14日是胰岛素的发现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加拿大的Banting医生的生日。早在199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已经将该日命名为“糖尿病日”。国际糖尿病联盟是非政府的国际组织,而世界卫生组织则是联合国的组成部分,各国卫生部的联盟。显然,从国际糖尿病联盟到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日”的命名,体现了从民间到政府,糖尿病都收到了高度的关注。

古代关于糖尿病的记载,以中国为世界之先。早在公元前500年,“黄帝内经”上,就有关于糖尿病症状详尽的记录。在汉朝医书“金匮”上就有了“消渴”的名词,意思是多饮、多尿、多食。在西方国家,关于糖尿病的记载则比中国晚了许多年。直到公元前30~50年,罗马帝国时,Cornelius才对于糖尿病的症状做了详细的描写。而是Aretaeus(公元30~90年)第一个提出Diabetes作为糖尿病的名词,其意思是“尿病”。公元1675年,英国人Thomas Willis发现了糖尿病病人的尿是甜的,就在Diabetes这个词的后面加了一个形容词Millitus(甜蜜的意思)。

从此,英文中就有了固定的糖尿病名词:Diabetes Millitus,中文翻译为糖尿病,并一直使用至今。

伴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日渐改善,糖尿病这个“甜蜜杀手”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我们袭来,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被称为文明社会的“富贵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是造成人们失明的第一位原因,美国接受截肢手术的患者中约有一半是糖尿病病人。75%左右的糖尿病病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不在少数。如我国2006年完成的中国心脏调查发现,在因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综合症入院的患者中,四分之三患者有血糖异常,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已经确诊的糖尿病病人,三分之一是未经诊断的糖尿病病人,还有三分之一是所谓的糖尿病后备者即空腹或餐后血糖受损者。

明其危害,观其类型,提高安全指数

糖尿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可以引起全身的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从而影响到机体的许多脏器,使眼、心脏、肾脏、下肢、足、血管及神经等发生病变,还可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而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

糖尿病的三大危害

直接导致代谢紊乱症

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使病人出现多尿、口渴和多饮。病人体内葡萄糖不能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多进食物多饮水,形成典型的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即所谓的“三多一少”表现。1型糖尿病病人起病较急,病情较重,症状明显或严重,有的病人甚至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昏迷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2型糖尿病病人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三多一少”的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某些不明显的症状如乏力、口渴,甚至无任何症状,只是在查体时发现血糖高,有的病人在糖尿病早期还可出现餐前发生低血糖,尤其是午餐前的低血糖。

导致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为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些病人以此为首发症状。长期血糖控制不当,容易引起许多并发症,在国人十大死因当中,有半数死因和糖尿病有关。当血糖过高时,容易导致急性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渗透压性非酮症性昏迷;前者常常发生在1型糖尿病病人,而后者则常发生在2型糖尿病病人。这种急性的严重高血糖可以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需要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高血糖只要及时被发现并处理得当,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不仅生命得以挽救,还可以使患者少受痛苦和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

导致慢性并发症持续高血糖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会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足等,最终导致失明、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胃轻瘫、尿潴留、心肌梗死、脑卒中、截肢等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糖尿病的症状严重时,会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和神经症状。所谓视力障碍,是看东西不清楚,又称视物模糊。长期的高血糖则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眼底病变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病变轻者可无任何不适,重者则可失明。糖尿病是发达国家致盲的第一位原因。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以下肢病变更为明显,最常见的是对称性远端为主的麻木和感觉异常、感觉减退。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痛性神经病,即顽固的以下肢疼痛为严重表现的神经痛。糖尿病亦会引起自主神经病变,可以影响到多个系统,如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严重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甚至可以发生猝死。糖尿病初期症状非常轻微。即使病情已达某一程度时,往往也没有很明显的自觉症状,所以,大多在定期性的身体检查中,才被发现出来。不过,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很少能看出有任何特别的症状,只是在尿液中检查出糖分或者血液中葡萄糖增高而已。

糖尿病的四种类型

严格地讲,糖尿病应该分为四种类型。我们平常比较关注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以往曾被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功能丧失,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高血糖。这些病人体内胰岛素低于正常值,一般在4μu/m以下,属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补充胰岛素才能控制病情,否则很容易发生酸中毒及其他并发症,故以往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国际上早已经不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来表达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我国的糖尿病病人中大约95%以上属于2型糖尿病病人,2型以往被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1型不同的是,这类病人多在成年发病,故又称“成年发病型糖尿病”。他们体内的胰岛素一般正常或稍高,也有偏低者,但总的来说胰岛素的缺乏是相对的,由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原因造成胰岛素的利用障碍而发生糖尿病。病人大多体型肥胖,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血糖波动小,很少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因而又被称为“稳定型糖尿病”。同样,国际上也不再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来描述这类患者。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即怀孕期间诊断的和怀孕期间获得的糖尿病,生完孩子以后,往往还得重新分类定型。这类患者如经过饮食和活动调整后,血糖仍不能满意地被控制,应该用胰岛素治疗来控制高血糖。

其他类型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包括了由于基因或其他疾病以及用药所导致的糖尿病,如胰腺疾病造成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各类遗传疾病伴发的糖尿病以及药物导致的疾病等。

糖尿病虽然有以上4种类型,然而1型和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糖尿病的绝大多数。因此,正确区分和掌握这两型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

糖尿病是富贵病并不完全正确

谈起糖尿病,一般人就说“这是个富贵病、文明病”,意思是说,人们不富裕,文明程度不高就不得糖尿病,而富裕了,文明程度高了就无法避免糖尿病。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又并不完全正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高的地方,往往是迅速发生从穷到富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地方的经济开始起飞,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文化程度相对滞后,保健意识比较欠缺。从这个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在开始富裕,但富裕程度还不够;走向文明,但文明程度还不高之处易于爆发性流行的一种“欠富裕、不文明病”。

探其成因,加强督导促进生活幸福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2型糖尿病的遗传相当复杂,至今还未搞清楚。国外有学者提出“节俭基因”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类在多少年以前长期处于食品匮乏阶段,人体内有“节俭基因”。这种基因的作用就是使人善于积攒能量,以度荒年。具有这种基因的人能够挨过饥荒而幸存,以达到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的目的。久而久之,在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穷人中,有这种基因者的比例就越来越高。这在贫穷时期固然是件好事,可一旦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好事就会变成坏事。生活可以在一二十年发生巨变,节约基因可不会迅速消失,那是个几代人才能逐渐改变的事。结果是还没吃上几年饱饭,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就接踵而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可能导致糖尿病的五大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那么,导致糖尿病激增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遗传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有关,欧美等国家白种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10%,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印度及中国移民的患病率可达15%~20%。中国人可能属于易患糖尿病的种族。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大约高于父母双方都不是糖尿病者。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增加不明显。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也不是必然就患糖尿病。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环境因素、后天因素的影响要远甚于遗传的影响。

平均寿命延长

随着身体的老化,胰岛分泌功能逐渐衰退。因此,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为三十几岁,而目前人均寿命已超过了70岁,其中60岁和80岁以上的人口分别超过了10%和7%。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糖尿病病人剧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人们营养过剩,致使肥胖和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

不健康生活方式

相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知识滞后,餐餐肥甘厚味,出门以车代步,加上热量摄入过剩,运动量严重不足,以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心理应激增加,这些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肥胖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与糖尿病有很大关系。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总量增加,而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使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终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90%的成年糖尿病病人都属于肥胖体型。

center爱心小贴士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往往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得较少,而且也不注意有关糖尿病方面的自我保护。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认为,反正自己家族中没有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离自己远着呢。不注意吃喝,不锻炼身体,任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发展,结果反倒成了家庭中第一个得糖尿病的人,从此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算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了。这也是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的例子之一。

所以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不必忧心忡忡,无糖尿病家族史者也不能掉以轻心,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

望闻问切,断症预防早安心

许多人是因为出现了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后,去医院就诊时而被确诊为糖尿病的。这些早期症状包括:饥饿感增强,饭量明显增加,容易烦渴,大量饮水;小便量增多,夜尿多;甚至有些人吃的多、喝的多了,体重反而下降,概括地说就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当上述症状出现时,你应当及时到医院做血糖、尿糖及其他必要的检查。但是,也有不少的人“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有些人只有其中1~2个症状,而且发展缓慢,因而习以为常,结果到出现了并发症才到医院其他科就诊,最后发现是糖尿病。如经常皮肤感染,伤口不易愈合,肺炎反复发作,肺结核进展迅速,比较年轻就出现了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白内障,四肢疼痛、麻木等等,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应尽早到医院做有关糖尿病方面的检查。

身体十大信号早知道

口甘、口黏

甘,甜也;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口黏为脾胃湿热的征象,湿热性消渴患者往往以口黏为先兆。

口干患者可因血糖升高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多尿而出现口干。

阳痿糖尿病典型症状出现时,男性患者易有阳痿,而且是十分顽固的阳痿。

屡发疮疗,此起彼落为糖尿病的较早信号。糖尿病在出现典型症状之前。不少患者多先有顽固的、此起彼落的疮疖史。

肥胖

肥胖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递增是糖尿病发作前的信号,但糖尿病一经典型发作即逐渐转为消瘦。

不明原因的乏力

乏力是糖尿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尤其对于平时身体健康、饮食好的人更要引起警惕。

尿浊

小便浑浊,尤其是尿滴在地上发粘,但尿常规正常。

早发白内障

白内障一般为老年性。如中年白内障而视力明显减退,且经治疗无效的,应警惕隐性糖尿病的潜在。

血脂高,动脉硬化

糖尿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血脂高、动脉硬化,而且发展速度较快。故中年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血脂高、动脉硬化、速度发展较快的冠心病,都应警惕糖尿病的潜在。

易感染性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感染,如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外阴感染等,尤其是患有肺结核的,则旧病复发且进展迅速,治疗无效。

做好五件事逐步实现“五项达标”

糖尿病病人最终要通过实现五个目标,让糖尿病病人和非糖尿病者一样健康长寿。短期目标是做好五件事,控制好患者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即“五项达标”;中期目的是不得慢性并发症;最终目的是让糖尿病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寿命。

糖尿病治疗应力求达标

所谓达标,指的是达到治疗的目标,即控制血糖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血压正常,血脂正常。还应尽可能使患者体重达到正常范围。

糖尿病病人从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来看,第一步,应使尿糖正常,尿糖能够反映血糖,但尿糖与血糖可不一致。其原因是:

1 尿糖受着尿量的影响,尿量多,尿糖就相应减少。

2 老年人及一些患者肾功能下降,可出现血糖高而尿糖正常或不高。

3 有的人可尿糖高而血糖不高——肾糖阈值下降。

4 从时间上,尿糖与血糖可不平行。血糖测定是点的概念,如7:00的血糖。而尿糖反映的是留尿前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

5 尿糖不能确切地反映血糖值。

6 尿糖不能反映出低血糖。

分步治疗,严控血糖

第一步,使空腹血糖正常;第二步,使餐后血糖正常;第三步,使全天血糖正常。

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而言,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不一定正常;餐后血糖正常,空腹血糖大多正常。空腹血糖加餐后血糖基本上能代表全天血糖。对于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则并非如此。这些病人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人,应做全天的血糖监测。

1次或1天血糖正常还不能说明一段时间内血糖都控制好了,还应查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反映的是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从时间上讲,是个点的概念。尿糖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如早晨7点至9点,尿糖不可能反映几点几分的血糖。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抽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一次血糖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说明患者这2~3个月平均血糖控制还可以,这一次血糖水平高很可能是吃得多了或临时有些其他的原因。如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高,则说明患者这段时期血糖控制都不好。如单次血糖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增高,则说明患者此次抽血前较注意控制血糖,最近2~3个月血糖控制是不满意的。另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帮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慢性高血糖。

在一些特殊情况时,患者血糖可以升高。如无糖尿病的患者并发脑卒中(脑中风)时,可有一过性的高血糖,这种称之为应激性高血糖,随着应激因素的去除,患者血糖正常,这种高血糖患者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如去除应激因素后,患者仍有持续性的高血糖,说明患者很可能原有糖尿病或糖尿病的基础,这次外因加重或诱发了糖尿病。这种患者应按糖尿病处理。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血糖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高说明患者原有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控制血糖,还应使血脂正常、血压正常,体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有些患者,体重正常很难做到。但对于肥胖患者,如加用磺脲类降糖药,很可能会增加体重和胰岛素抵抗,容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肥胖患者在体重不减的情况下,降糖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糖尿病十误区

荀子云:“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无止境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作为糖尿病病人,则必须加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科学知识的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将要付出的代价。但事实上,许多患者在得了糖尿病许多年之后,仍然对糖尿病知识一无所知。许多人不知道怎样合理监测、怎样正确治疗自己的糖尿病。另外,社会上还经常可以看到大量假医假药的欺骗宣传,也常常使糖尿病病人误入歧途。糖尿病病人亟待走出传统认识误区。

误区1 糖尿病病人便秘很常见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便秘虽很常见,但绝非小事一桩,也许隐藏着巨大的危害。便秘时会导致某些毒素被吸收,并且用力排便时,血压较平时水平可高一倍,收缩压可达200mmHg以上。假如糖尿病病人合并有视网膜病变(如微血管瘤或新生血管),这时由于脆弱的血管不能耐受巨大的压力,一旦血管破裂则引起视网膜出血,久而久之可导致失明。如合并有冠心病或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等,平日心脑供血不足,加上便秘造成心脏巨大负荷,耗氧量增加,使心脏缺血、脑缺血,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

发生便秘后如单纯依赖泻药,虽能取得一时之疗效,解决一时的痛苦,但容易使肠黏膜应激性降低,一旦停药,仅靠肠道里的食物残渣的刺激,将很难恢复自身的排便功能,造成对泻药的依赖。另外,还可以引起腹泻、失水、丢钾及维生素的缺乏,而失钾本身就会使肠蠕动迟缓,加重便秘,所以不能常用泻药。

为预防便秘,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增加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素,必要时可补充膳食纤维制品;适当进行体力劳动和锻炼,多饮水或服用中药等。

误区2 我父母都没有糖尿病,我也不会有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一共有四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类型中只有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已基本清楚,其余三型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与遗传因素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糖尿病的现象,说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同一家庭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一致性地患病,说明在决定是否发生糖尿病的机制中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一般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目前已公认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肥胖、高龄、体力活动减少、出生时体重过重(4千克以上)或过轻(2千克以下)及精神过度紧张等。

在不同类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据近来对孪生儿的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中共显性为50%,而2型糖尿病中共显性则高达9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双胞胎中一人患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会可高达90%以上。可见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比在1型中更大。妊娠糖尿病的发生虽然主要是因为妊娠期间机体分泌过多雌激素、胎盘泌乳素及糖皮质激素,但遗传因素也起一定的作用,因为发现这种类型糖尿病患者常有糖尿病家族史。

所以,对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是:“遗传”是指遗传糖尿病的易感性倾向,而非疾病本身。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说明遗传易感性高,容易发生糖尿病,但不能说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就终生不患糖尿病。另外,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下一辈人比上一辈人先发病的现象,这是因为环境因素不同,所以发病有早晚;还有的是因为上一辈人因种种原因早亡等。因此,某一阶段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能说明从此便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更不能说明没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就一定不会得糖尿病。

误区3 胰岛素千万不能打,会成瘾

胰岛素不是毒品,使用胰岛素不仅对身体无害,对糖尿病病人还会有益。胰岛素是人体内的固有成分,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必需激素。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被组织细胞利用,必须经胰岛素的中介作用,否则会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第一次将胰岛素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医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人类防治糖尿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我们每年都会在他的生日那天(世界糖尿病日)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他。由此可见,胰岛素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地位是其他降糖药所无法取代的。

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能否满足人体的需要。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攻击而全部或部分遭到破坏,单靠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已不能满足物质代谢的需要,不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就不能正常生活,但这与“成瘾”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2型糖尿病病人并不是绝对不能打胰岛素,如果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后,一方面由于口服药物的继发性失效,另一方面由于胰岛β细胞的进行性衰竭,其分泌的胰岛素同样不能维持人体需要时,也必须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才能控制病情的恶化。过去将1型糖尿病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将2型糖尿病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基于过去的认识和从治疗的角度来区分的。现在看来是不准确的,也给糖尿病病人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实际上现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

另外,注射胰岛素也不是病情恶化的象征。对于部分新发病的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而言,胰岛素有利于使自身胰岛B细胞得到“休养”,对胰岛素的长远控制有利。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残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病人病情的轻重很大程度上就是是否合并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通过应用胰岛素,控制好血糖,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途径。

误区4 糖尿病病人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行了

糖尿病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血糖升高,患者大多以控制血糖为首要任务,并且在他们看来,只要控制好血糖,就可远离并发症了,其实不尽然。

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仅归因于长期高血糖,还与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再如糖尿病足发生的基础为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这两种病变与血压、血脂的异常及吸烟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只强调血糖的控制是不够的,还应注重降压治疗、纠正血脂紊乱,并坚决戒烟。

误区5 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血糖

我们以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为例。首先,单纯降低血糖无法控制2型糖尿病的死亡率。研究发现,92%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可以说,胰岛素抵抗才是导致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因为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自身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使血中的糖分无法正常进入机体细胞被摄取利用,影响糖的代谢,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引起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又会加重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渐衰竭,最终无法避免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其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的疾病。它不仅表现为高血糖,还可表现为高血压、血脂紊乱及肥胖症等等症状和体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见上述多种病症集于一身的原因)。这样就极易引起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神经、肾脏及眼底并发症。研究显示,这些并发症如中风、心梗等正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有研究显示,这些糖尿病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医疗费用增多(经济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单纯地降低血糖(即使血糖控制良好)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误区6 用血糖仪测的血糖不准

血糖仪是每一位糖尿病病人掌握自己病情信息的主要工具,病人和医生根据所测血糖值来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从而使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家用血糖仪小巧、便于携带且操作简便,其体积约与一部手机类似,无论在家或外出,随时随地都能测血糖,只要一滴血,不到1分钟就可知道血糖结果。

目前,市售家用血糖仪有许多品牌,但究其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利用葡萄糖特异性酶反应;另一类为电化学反应。购买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需要考虑的除功能、操作方法、试纸成本、维修保养等以外,还要注意不同品牌或不同机型之间试纸是不能通用的,一定要选择试纸能够长期供应的机型。使用前应由专业人员给予必要的培训,因为操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

有的患者自己感觉血糖偏低,而用血糖仪检测却正常,感觉用血糖仪检测的不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几种可能性。

1 你的血糖仪可能已经损坏、脏了或电压太低。你应该进行修理、清洁和换电池。

2 如果你已经长期患有高血糖,那么你需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来适应正常的血糖你的身体可能向你输送了虚假的信号。

3 如果你的血糖从高水平迅速下降到正常水平,血糖下降的速度过快,这时你会感到低血糖的状态。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注射大剂量的普通胰岛素之后发生的。根据上述种种理由,不要猜测你的血糖是高还是低,要始终对它进行测量。

4 生化检测存在系统误差及操作误差。不同地区、医院所选用的生化仪的型号、生产厂家及所选用的试剂、血样本处理方法以及人为操作等因素的差异,均可影响测试结果。尤其是采血至测定时间过长,会使血中葡萄糖分解而造成所测数值偏低,暑天尤为明显。

5 与正常人一样,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也受诸如饮食、运动、情绪及药物等的影响,一天24小时的血糖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甚至在某些时段有很大的波动。所以,在进行血糖值比较时,如不是在同一时间,其结果也就缺乏可比性。

最后,血糖仪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误差,这种情况最为常见,比如未按使用说明的标准步骤进行操作,血量不充分,或因血量不够而过分挤压局部,导致组织液混入,或消毒皮肤的酒精未干,或血糖试纸受潮、失效等等。

为了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病友们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还要有一台好的血糖仪。不同厂家生产的血糖仪的生产技术、检测原理以及方法均不同,故系统误差也不一样。所以任何血糖仪的测试结果都应该与医院生化仪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而不能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血糖仪互相比较。

总之,能用血糖仪监测病情变化是科技水平和医疗水平进步的具体体现,只要能正确掌握有关知识,血糖仪就能成为控制病情的好帮手。

误区7 常吃糖易得糖尿病

糖包括单糖、多糖和双糖。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多吃些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能提高人群的糖耐量,反而是有助于防范糖尿病发生的一道有益屏障。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与双糖,经常吃一则可促使肥胖率增高从而使糖尿病增多,二则将会使许多隐性糖尿病病人迅速转为显性,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这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

应该强调的是,老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罹患糖尿病。

有不少老年人本来就是隐性糖尿病或轻症糖尿病病人,这类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空腹时做尿糖检查也往往正常,若不查餐后血糖根本不知其患有糖尿病。此种情况下如果大量摄入单糖、双糖或输入葡萄糖,就会迅速演变为显性糖尿病。

如再不注意,或者未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则会进一步演变成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危及生命。所以老年人要尽最少吃糖和甜食。

误区8 水果是糖尿病病人的禁区

糖尿病病人可以吃水果。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合理控制总热量。只要把水果中所含有的糖量计算在全日需要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中,且是在两餐之间食用,一般对血糖的影响不大。北京医院曾做过一项试验,发现一部分糖尿病病人吃西瓜后出现血糖降低,而另一部分糖尿病病人吃西瓜后血糖升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与糖尿病病人每天饮食中的总热量是否充足有关。

糖尿病病人对水果的正确认识是:只要病情控制良好,完全可以在两餐之间少量吃一些水果;而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只是暂时不要食用水果,并不是绝对不能食用。还需注意进食水果的种类,水果中的香蕉、葡萄含糖量高,不宜食用。西瓜、苹果、猕猴桃、梨等水果均可食用,黄瓜、西红柿等更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误区9 糖尿病病人只要血糖降至正常就可以了

有些糖尿病病人认为只要血糖降至正常,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

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老年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与机体代谢紊乱有关,往往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黏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现在将上述一系列病症统称为“代谢综合征”。对上述病症要综合观测、综合分析、综合评判、综合治理。

糖尿病病人不能只关注“血糖”、“尿糖”,不能误认为只要“血糖”降至正常就可以了,而应该全面、综合地观测血脂、血黏度、血压、心肺功能、肾功能等情况,并进行综合、全面的治疗,尤其是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误区10 糖尿病病人吃得越少越好

许多糖尿病病人常常为了使自己的血糖下降,盲目地缩减饮食量,整日饥肠辘辘,备受饥饿的折磨。他们不吃米、面食,仅以蔬菜及部分动物类食物充饥,或仅以少许玉米面、南瓜粉等,代替主食裹腹。更有甚者,每次备膳总要用秤来称准进食的量。曾有一个患者告诉我,他每顿吃50克面条,哪怕多一根也要丢弃,严格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固执地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应该少吃,吃得越少越好。

正如汽车要跑起来需要油料一样,人体犹如一台每时每刻都在不停运转的机器,机器要运转,就要给它提供运转的动力,这些动力来源于我们一日三餐吃进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素可分为三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营养物质进人体内后,根据新陈代谢的需要,各自发挥不同的功用。一般地说,每个人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对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取都有一个基本需求量。机体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否则机体就会动员自身储备的能量物质,如消耗脂肪或肌肉组织。久而久之,机体就会变得消瘦,严重者会出现营养不良。

患了糖尿病,表明体内的糖代谢过程出现异常,但并不意味着体内的糖真正过量。适当地减少饮食,尤其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这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重要举措。然而,这种限制应该建立在保证基本能量需求的基础上。例如,一个从事轻体力工作的糖尿病患者。若体形正常,以70千克体重计算,一天所需的热量大约为9.627千焦。若粗略地换算大米或面粉类食物,前者是575克,后者为750克。当然,在实际饮食中还要减去蔬菜类所占的份额。如果患者属于肥胖体型,需要减轻体重,则可以考虑减少热卡的摄入量。在此基础上,血糖仍不能得以控制,就需依赖降糖药物。而不是进一步缩减饮食。如果不能提供获得基本热量的膳食。必然会导致营养不良。患者会出现头昏、眼花、无力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因肝脏、胰腺功能障碍而加重病情。

其实,糖尿病病人只要合理调配好自己的饮食,并且治疗得法,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而不必去做“苦行僧”。

自测糖尿病

请选择最符合或接近你实际症状的答案

1.你近来嗓子发干,饮水多而口干,小便增多吗?A。是 B。不是

2.你身体本来肥胖,餐后3~4小时即感到饥饿、心慌、手抖、乏力吗?A。是 B。不是

3.你皮肤患疖肿、化脓性感染持久不愈、局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吗?A。是 B。不是

4.你全身性皮肤发痒,尤其是女性阴部,瘙痒难忍吗?A。是 B。不是

5.你原患的肺结核突然恶化,用药效果不明显吗?A。是 B。不是

6.你的肩部、手足麻木、下肢脉管炎、足部溃疡、感染和组织坏死吗?A。是 B。不是

7.你年纪尚轻已有白内障,视力减退得迅速吗?A。是 B。不是

8.你尿中有蛋白,身体浮肿,甚至出现尿毒症吗?A。是 B。不是

9.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病人吗?A。是 B。不是

10.你常有空腹饥饿感吗?A。是 B。不是

11.你什么也未干,身体也觉得疲倦吗?A。是 B。不是

评分:选A得1分,选B得0分,将得分加起来:

10分及以上: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应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

7~9分:可能属于轻度糖尿病,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注意节制饮食,改善生活方式。

6分及以下: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要注意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