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生存密码
10672000000017

第17章 千万别忽视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重视心理状况,保持心理平衡是保证心理健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只有心理平衡,和谐地调整心中的各种情绪和想法才能确保心理保持正常健康状态。如果心理失衡,就会导致心中被各种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精神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举动,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不利甚至严重后果。

心理问题解释

对心理问题,可以有几种解释:

第一,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的问题,如心理是什么、心身关系、心理与实践、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等,均为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如心理学研究什么问题、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某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均属心理问题。

第三,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因素很多,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诸多因素均能对心理健康构成冲击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

人的脑细胞从40岁以后开始减少,到65岁后减少特别明显,使脑功能出现变化,思维能力下降,自我控制力变差,情绪变化快,记忆力减退,出现心理问题。

个人感情生活突遭变故

如失恋、丧偶、失去子女、父母离世等,都会使人精神受到刺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家庭、社会关系突变

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突变,关系失调,这突如其来的影响必然伤害心理健康。

劳动能力和处理能力降低

随年龄增高,必然会因劳动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别人的帮助,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意识激增

人们为了工作和生活,经常在市场经济中进行竞争,接受来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压力在不断上升。

处于信息时代。人们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着,大脑处于紧张状态。

人际交往频繁,关系繁杂。由于要应付更多交际和人事关系,思想压力增大。

由于企业经营体制变化,工作有定额、定量,出现繁忙状态,工作紧张将造成一种精神负担,会导致不平衡的心态。

从上述因素中看出,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七情”即喜怒哀忧惊恐悲,这些由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和冲击后表现出的心理活动特征,对人体的生命指标和生理及生化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

喜时:呼吸、脉搏、血压、新陈代谢等都比较正常、协调、平稳;忧、哀、悲时:伤脾胃,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人体生化调节功能失常;怒时:伤肝、伤心、伤肾,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这充分证明了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标志

1、承认自己的行动要对别人负责,在社会中能起一定作用。

2、自我信任,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新的工作方法。

3、能成功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紧张状态,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些对健康和幸福有益的事情。

4、能现实地看待别人,而不是被过去的经验所约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相信自己,也尊重别人。

5、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

6、能摆脱偏见。

7、独自一人时,不会感到很孤独。

8、能不断地从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9、能经常从别人身上学习良好的东西,能礼貌待人、尊敬有特长的人。

10、能区分目的与手段,能有效地寻找达到目的方法和手段。

11、有一种善意的幽默感。不讥笑别人的不幸,也不会通过伤害别人而引起人们的发笑。

12、所体验到的情感是合适的。

13、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

14、有能力去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别人爱。

15、情绪是稳定的。

反之,一个人如果经常不能处好与同龄人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不令人喜欢的行为,或是总感到不幸福、内疚或受压抑,过分地听信别人,自卑和情感分散,则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情绪失调,是心理状态不良和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表现。

情绪失调的表现

1、神经过敏的行为

习惯性的肌肉抽搐,皱眉,作怪相,挠头皮,不断地眨眼睛,咬嘴唇或弄湿嘴唇,咬指甲、口吃,经常脸红或脸色苍白,病态地多次抱怨,低头,手指神经性地运动,经常啜泣,身体僵硬,小便频繁。

2、情绪的过多反应和偏离正常

对错误过分地焦虑,对失败过分地悲伤;注意细节;拒绝在游戏中担任某种角色,拒绝认识任何人或接受任何奖励;逃避责任,不愿承担任何看来是新的和困难的事情,对周围漠不关心;无故地感到一切都很烦恼,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不能工作;缺乏目标兴趣,经常装模作样或故作姿态;喜欢讲话,不能控制语言或傻笑,有过分的表情动作。

3、情绪未成熟的行为

不能单独一个人工作,不能独立下判断,常常杞人忧天,十分驯服和容易受暗示,易恐惧,优柔寡断。

4、好出风头的行为

逗弄或推挤别人,动作生硬不严肃,过分献殷勤,不断地自夸,经常欺骗人。

5、违法乱纪的行为

对别人残忍,恃强欺弱,骂人和有污秽的话。过分关心异性,力图发生身体上的接触,讲一些令人作呕的故事或看一些污秽的画,对正常活动突然完全缺乏兴趣。

6、身心失调

服饰习惯的颠倒或混乱,情绪悲痛时产生恶心呕吐,有各种疼痛等。

心理疾病常见症状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感觉,把客观外界存在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严重影响病人的行为。

2、幻觉

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感受器官,而出现一种虚幻的感知和体验,就是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该事物存在,出现虚假、空幻的感知觉。

3、妄想

毫无事实根据但病人却坚定坚持病态想法,一种歪曲信念,错误判断和推理。

4、兴奋

指病人情绪激动,活动增多,烦躁不安,躁动不安,有时冲动起来,出现伤人破坏行为。

5、忧郁

指情绪低沉,精神沮丧,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事物不关心,丝毫不感兴趣。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和行为。

6、木僵

几乎静止不动,不说话也不动,不吃不喝,就像“木头人”一样。

7、痴呆

慢性脑损伤症状。智力、记忆力减退,丧失正常理解力、计算能力等。

心理问题会诱发多种疾病??

心理状态的好坏会影响到生理疾病的发生概率,这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明。心理因素与许多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溢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偏头痛、糖尿病、哮喘等发病有密切关系。相反,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则与低死亡率有关。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每4个人中有1个人在其一生行为变化中会因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躯体疾病,每12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因心理困扰而住院,每22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其一生中会得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并因此而影响工作与正常生活。美国的医院病房中几乎有一半被心理疾病患者所占住。事实证明,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为数更多,危害更烈。

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有着非常直接对关系,积极的心理对人体生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悲观的心理则可诱发多种疾病,为身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由于心理因素会支配并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而情绪情感的变化会给人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影响,使其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

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产生、发展都与心理因素有着直接关系。因为人体机制会在心理因素的刺激下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的正常功能和运行,进而对心脏、肠胃、血管等产生影响,从而诱发疾病。不仅如此,心理状态对已经确定的疾病的发展、治疗以及病情的轻重还有着紧密关系。如果患病后的心理状态非常积极,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永远和疾病做斗争,那么就有助于疾病的缓解和痊愈;而如果患病后的心理状态非常消极,无心治疗,长期受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就有可能促进病情恶化。受心理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化系统疾病各种不良情绪可导致胃肠分泌失调,使其正常功能受损,进而产生疾病,如焦虑情绪可使胃肠液分泌增多,抑制情绪使胃肠液分泌减少。

2.高血压病如果精神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并且情绪不稳定,起伏波动较大,这种人较易患高血压病,并且受过突发性的严重刺激者也容易发生高血压病,同时应注意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不能经受太大的刺激,否则容易血压升高,导致血管爆破而死亡。

3.心脏病过度的兴奋、激动、焦虑、紧张、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都容易造成心脏的跳动节律加快或减慢,导致心脏病发作。

4.癌症由于某些心理因素能够造成神经系统失调,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其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摧毁能力下降或消失。而癌症的发生、发展主要是机体免疫力下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发生癌症。

我们常常会有心情低落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可怜、很糟糕、很差劲,或是很倒霉,好像整个人都陷在生命的谷底,被一片愁云惨雾笼罩着……这时,有些人很快地调整好心理,找到了轻松与平静,回到原有的生活之中;有些人却很难回得去,在情绪之海里面挣扎,怎么也游不到对岸,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失去一份好工作,破坏一段好婚姻,甚至断送一生,或者一直活在后悔、抱怨、愤世嫉俗之中。

如何解决心理问题

如何克服心理问题呢?首先要

1)要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心理缺陷,首要是识别和认识它。因此要面向社会人群,开展心理门诊及心理咨询,对查出的缺陷给出具体指导。

2)由于性格缺陷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导部分,纠正性格缺陷是纠正心理缺陷主要任务。性格缺陷有多种类型。

无力性格:精力体力不足,对客观事物缺乏热情,容易对精神刺激和身心矛盾产生心理过敏反应,诱发心理疾病。

不适应性格:情绪不稳定,判断力差,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适应,对精神压力抵抗力差。

分裂性格:性格孤独,内向,不合群,怕羞,回避与他人交往接触,情感冷淡或淡漠。

强迫性格:追求自我安慰,易拘泥于小事而不放松,遇事犹豫不决,要求十全十美。

癔症性格:性格不成熟,自我为中心,热情有余,稳定不足,情感带戏剧性色彩,暗示性强。

偏执性格:易怒、易激动,细小的刺激会引起强烈情绪反应。

为了坚定解决心理问题的信心,就要了解性格特点。

性格的独特性,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他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性格绝对相同。

个性相对稳定性。人们正是从这种相对稳定的性格中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

个性的倾向性。人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之中,必定对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持一定态度,有一定看法,驱使其表现出某种行为。

性格的可塑性。人的性格形成,先天遗传素质是前提和基础,但其发展和结果取决于后天教育、培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我锻炼。

解决心理问题方法:

人们如果出现了心理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就应主动到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所、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等)找心理学专家进行咨询,以求得心理调整的指导,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地消除不健康的心理,使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若有必要,还应由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只要大家关心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缺陷,就能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加强心理防护功能,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培养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善于交往的性格。

树立正确人生观,确定人生目标和正确价值观,奠定塑造健全性格的基础。

适当的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积极的、娱乐性休息。

增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具有安全感的人,心情愉快,如果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做好事,就会增强安全感。

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

心理治疗方法

1、一般心理治疗

常用的是解释和指导。即以心理学原理向病人说明所患疾病因由、性质、演变规律、处理方案及预防,从而解除其顾虑,指导如何减轻或缓解紧张、焦急情绪。

某些心因性疾病是由于口才的无知和偏见及错误而引起。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和错误,过分恐惧或内疚,久之可能导致神经症。对此应及时帮助、教育其提高认识消除顾虑,建立良好习惯,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等有意义的活动中支,就会不药而愈。

对于受到委屈,内心苦闷者,应以同情、谅解态度倾听他们诉说心理上的压抑、怨气及内心难言隐情,并恰当适时地给予劝慰、积极评价。有时鼓励他们把压抑之情倾诉出来,病情就会大有好转,就是痛哭一场,有利于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防御方式。

2、特殊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

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看作是异常行为,通过学习调整和改造它们,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所以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改造或行为矫正疗法。使人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能力。

包括几个过程:了解病态行为产生原因,确定病人的要病态行为和治疗目标,记录病人病态行为严重程度和出现频率,列出治疗基线,作为治疗对照;向病人解释心理治疗方法、意义及所要达到目的,建立信念,使之主动配合治疗;根据行为改变情况,有进步时,给予强化,无进步或退步时,给予批评,撤销奖励等,促进病人改变行为。

2)艺术疗法

病人参加某些艺术活动,达到治疗目的。可根据病人不同特点组织一些舞蹈、戏剧、音乐等活动。艺术治疗可适用于老、中、青、儿童等不同年龄病人。

3)森田疗法

有的患者常为自己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宁担忧,越是过分担忧“症状”则越重,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患者要陶冶情操、改变疑病、消除恶性循环。

4)催眠与暗示疗法

催眠与暗示是相互关联、渗透、交叉作用的。如在催眠状态下,有利于进行暗示,暗示性高的情况下有助于被试者进入催眠状态。

5)生物反馈疗法

将被测试者体内某些自己意识不到的、年不见的生理变化和内脏活动情况,通过电子仪器监测系统,以声、光指针、数据等信号直接、连续显示给病人,这些信号称为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指导病人下意识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使之达到理想水平。常用于治疗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癫痫、功能性障碍、口吃、焦虑症等。

6)音乐疗法

这种方法能影响人们身心功能协调和行为变化。对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治疗价值早以得到肯定。

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只有在对于自身的性格上有明晰的认识,把握住正确的职业方向,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来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同时要正确认识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有明晰的职务分析,并结合自身的资源做一个最佳的匹配,这样才能胜任工作,找到自己真正的社会角色。有一个为自己活的最高价值的问题。那么,就能保持心理平衡,终极关怀就是你所关心的东西了,使个人具有更高的人生价值。

如何从精神因素中获得健康

精神因素和疾病有密切联系,当人的情绪受到打击时,血和尿里的某些激素含量就会发生变化。受了侮辱而不能发泄的很多人会患十二指肠溃疡,当人感到被人欺侮、失望,而又不敢公开提出抗议时,胃液就会替他“抗议”,甚至在胃或小肠壁上腐蚀出一个洞。情绪上的压力会使身体抢劫平衡而处于不正常状态,长期、高度的紧张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态,如果精神受刺激严重或待续时间较长,以致造成过度兴奋或抑制,就可能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五脏六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如何从心理卫生中获得健康

人体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生理上的正常,而且还要有正常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国的传统教育自古都倡导培养“体魄健全”的人,这里说的“体”,就是指人的躯体或体格,“魄”指人的精神、心理或人格。一个人有健康身体或强壮体格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心理或健全人格同样重要。

总之,只有体魄健全的人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一个人要达到“健康”要求,单纯讲求生理卫生是不行的,还要讲求心理卫生。心理卫生要注意以下方面。

1、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正确认识,以便作正常、有效的反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面对现实,以切实积极的方法经以处理,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心理防卫措施以缓冲矛盾,取得转机。

2、自知自爱

自知即是自己了解自己,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自我轻视,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退缩、畏惧,又不自命不凡。悦纳自己、爱惜保护自己,重视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誉和形象。自爱包括自尊、自信、自制。

3、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常心理应有朋友来往,乐于助人,也能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在和别人相处进持善意、热情、诚恳、宽容的态度。因此,能够与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

人的大脑和各器官是在劳动中发展的,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充分地发展也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感知觉剥夺、智能及肢体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个心理能力都会明显降低。只有在劳动中通过才能的运用才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人增强自信心和体验以生活的意义。劳动不但可以加强个体与现实的联系,而且也可以使人摆脱过分关注自己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