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常见问题心理析因与辅导
10669100000022

第22章 小学儿童的预习习惯培养

(一)预习习惯及其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系列的过程。从预习、上课听讲,再到后面的作业、复习都是围绕着课程内容进行的。经过这一系列的复杂脑力活动,小学儿童对书本上传递的知识有了一个大致的掌握。这其中所有的环节都很重要,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否则效果不好。不幸的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有些教师都会忽略预习的重要作用,而把它看作是可有可无的。

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课堂45分钟,决定了小学儿童学习的成败。然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并不只是课堂上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勤奋地做笔记,除了这些之外,还涉及课前预习,当然也还包括课后的复习,这个在后面将会提到。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预习一般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教材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心理上准备的过程。

军事方面很讲究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准备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同样,成功的学习也需要充分的准备。预习有以下一些重要作用:

(1)发现难懂的问题,作为听课时的重点。预习就像“火力侦察”,通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和疑难点。知识学习是有继承性的,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旧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出现了遗忘,势必会影响新知识的习得。而疑难点往往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是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这些地方正是听课的重点,是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所在。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水平。预习后再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的效果会更好。

(3)预习可以提高做笔记的水平。预习时看过了课本,对老师讲的内容及板书能清楚地知道到底教材上是有还是没有。凡是书上有的,上课时可以不记或者少记,也可留下空白待课后再记,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记下那些自己不太清楚或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

(4)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课前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是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

客观地说,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知道预习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很重要,而他们也的确这么做了,但为什么很多小学生进行了预习这个环节以后学习也没有明显提高呢?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他们或许只追求预习这一学习形式,没有真正掌握到底预习时该做些什么,因此,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如何养成小学儿童良好的预习习惯

明确目的和任务是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首要条件,预习也同样如此。预习的任务是要感知教材,进行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学习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一般来说,预习应完成以下一些任务:

(1)仔细研究标题。读书先读标题,这是一种良好的也是实用的学习习惯。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小学儿童读一本书之前,一定要让他们先看一看书的目录,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有哪些章节,有什么重要内容;在预习一章内容或一篇课文之前,要认真研究章节目录和课文题目以及低一级的小标题。目录、题目或小标题是内容信息的载体和浓缩,研究这些标题,有助于理清他们的思路,能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将要学习的内容。

(2)浏览教材。通过阅读课文,明确本课文大致的知识内容,弄清中心内容是什么,让他们知道哪些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哪些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达到初步了解的目的即可。

(3)查补旧知识。要知道,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预习时,若发现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就应让他们回过头去查阅旧知识,补习旧知识;若发现旧知识掌握得太差,就要指导他们尽快地进行系统的复习,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4)突破难点。儿童在预习过程中读不懂的地方,就是学习的难点,要重点突破。经过对旧知识的弥补和复习之后,结合新课,借助字典和参考书,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这种苦苦思索后解决的问题,理解得最好,记忆也最牢。当然,如果有些问题实在太难,也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认真听课就进行了,尽管这样,也比那些没有进行预习的学生听起来容易多了。

(5)经过预习后,要指导他们主动找一些习题练习一下,作为对预习效果和对知识领会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作为预习的一个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预习并不是简单地拿着教材有口无心地看,这样的预习肯定没有好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积极进行思考,认真钻研,刻苦探索,发现旧知识中有哪些盲点和弱点,很快地补上,“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只有真正地深入了课本教材,才能发现其中的重点、难点,上课时才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已经知道,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将其中不解的地方圈点出来,以便上课时集中注意将它弄懂。现在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加上一条“预习××课”,学生由于对预习的要求不是十分清楚,大都对此置之不理。自觉些的学生最多将课文读上两遍也就算完事了,而家长面对这样的任务也是束手无策,低年级时还能预先教教生字,读读词语等,而到了中高年级,家长便不敢贸然分析文章,讲解题意,生怕讲得不正确而适得其反,最多是逼着孩子多看几遍书,孩子迫于压力便有口无心地读上几遍或看上几眼,这样的“预习”仅仅是流于形式。小学儿童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很差,如果没有一定的范围、方法加以约束、指导,预习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中、低年级,应该提倡将预习放在课内,根据老师的要求逐项进行,在授新课之前,一般要花1/3的时间让孩子们围绕问题充分预习,教师应在班中巡视,提醒那些思想开小差的孩子认真预习,指点那些迷惑不解的孩子找准思路。在个别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同桌互相交流,教师在确保大多数孩子基本完成预习任务后,马上检查预习的效果,让孩子们多读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为了调动全班的积极性,教师尤其该多让平时预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如果他们一时回答不出,教师不要动怒,可以引导他们读读书上的有关内容,让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然后可以说:“只要你仔细读书,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样,一部分比较差的学生渐渐地也会认真预习了。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