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管理学
10667900000056

第56章 4 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查修理

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设备档案包括设备的全部附件清单,设备安装工程的详细记录,设备安装后的精度检验记录,试车记录,设备移交使用部门的交接单,设备修理专用卡,设备历次修理记录,修理质量检验和修理交接单,设备的定期检验和预防检验记录,设备的改装、调拨、迁移记录,设备事故记录等。

此外,企业要管理好设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设备管理机构和精干的维修队伍,并要贯彻执行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机器设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由于不断地运转,就会产生磨损。要使设备尽量减少磨损,以及磨损后能得以及时修复,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就需要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修理工作。

11.4.1 设备的维护保养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技术状态的变化和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异常现象,如松动、干摩擦或动力设备的跑、冒、滴、漏等。若不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就会造成设备的过早磨损,以致发生故障,甚至会造成严重事故。设备维护保养的目的就是及时地处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的技术状况,维护设备的正常效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延长设备的正常磨损和使用寿命。

企业的设备维护保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日常保养(例行保养)。其主要内容是对设备各部位进行清洁、润滑、紧固松动的螺丝,检查零部件是否完整,工作附件放置是否整齐以及填写交接班记录等。这种保养是一种经常性的、不占工时的、由操作者每天进行的工作。

(2)一级保养。一级保养比日常保养的内容多一些,工作深入一些。不仅要完成日常保养的工作,还要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对部分零部件进行拆卸清洗;对设备某些配合间隙进行适当的调整,清除设备的表面油污,检查调整润滑油路,保证畅通不泄漏;清扫电器箱、电动机电器装置,做到固定整齐,安全防护装置牢置;清洗附件和冷却装置,等等。一级保养要在专职检修人员的指导下由操作人员完成。

(3)二级保养。二级保养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使用情况,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和清洁。重点是对设备的内部进行清洁,即对各传动箱、液压箱、冷却箱进行清洗、擦油;检修电器箱、电动机,整修线路;检查、调整、修复精度,校正水平。二级保养由专职检修人员承担,由操作人员协助完成。

上述三类保养制度,各个行业的实施标准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有的行业实行三 级保养,即除上述保养外,还增加一个三 级保养。三 级保养除了解体设备进行检查调整外,还对已达到规定磨损程度的零件进行更换,对主要零件的磨损情况实行测量鉴定,为编制修理计划提供依据。还有的企业实行强制性的保养制度,严格规定了保养周期和保养内容,即设备运转到规定的期限,不论设备的技术状况如何,都必须按照规定实行保养。

11.4.2 设备的检查

设备的检查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性能、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和校验。检查是设备维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设备技术状况的变化和磨损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为编制设备维修计划提供依据,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准备工作,提高修理质量和缩短修理周期。

1.按时间间隔分类

(1)日常检查。日常检查由操作人员执行,同日常保养结合起来,目的是及时发现不正常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工作。

(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是按照计划日程表,在操作人员的配合下,定期地由专职维修人员执行。通过检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零件的磨损情况,以便确定更换的零件和修理的部位。

2.按检查性能分类

(1)机能检查。对设备的各项机能进行检查与测定。如检查油封是否漏油,防尘密闭是否严密,滑动面有无划痕等。

(2)精度检查。对设备的加工精度进行的检查和测定,以确定设备精度的劣化程度。

11.4.3 设备的修理

设备的修理就是修复和更换由于正常或不正常的原因引起的设备的损坏,使其物质磨损得以补偿,以恢复设备的效能。

1.计划预修制

这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的维修制度,它是按照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有计划地对设备进行维修,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的一种组织措施。计划预修制主要包括日常维护、定期检查、计划修理(小、中、大修)。

(1)小修是对设备进行局部的修理,工作量较小。它不全部拆卸设备,只更换部分易损件,局部调整设备机构。

(2)中修是更换和修复主要零部件和较多的易损件,检查整个机械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了的各种间隙和调整设备,校正设备基准,以保证修理部位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3)大修是对设备进行全面的修理,将设备全部解体,更换和修复所有的磨损件,校正和调整整个设备,全面恢复原有的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达到规定标准,配备安全装置和必要的附件。

设备的修理方法有:

(1)根据确定修理日期的方法,可分为:①标准修理法。它也叫强制修理法,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和零件的使用寿命,预先规定检修的日期、类别和内容,到了规定的修理时间,就按照原计划进行强制修理,而不管设备当时的技术状况如何。②定期修理法。它是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检修定额资料,制订修理计划,大致地计算出修理的工作量,再根据修理前检查的结果确定修理类别、日期和内容。③检查后修理法。它是预先规定设备的检查期限,再根据实际检查的结果和掌握的有关资料,确定修理类别、日期和内容。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根据设备修理的技术组织方法,可分为:①部件修理法。它是将需要修理的部件拆卸下来,换上事先准备好的同样部件。这种方法可节省时间,适用于同类设备数量较多的企业和某些关键设备。②分部修理法。它是将设备的各个部件不在同一时间内修理,而是按照顺序分别修理,每次只修理一个部分。这样就可以利用节假日或非生产时间进行修理,增加了设备的生产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它适用于各部件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设备。③同步修理法。它是将那些在工艺上相互紧密联系的若干台设备安排在同一时间内修理,实现修理工作的同步化,以减少分散修理的停机时间。这种方法适用于流水生产线的设备和联动设备中的主机、辅机及配套设备等。④运用计划评审法(PERT)组织修理。它是运用网络计划技术(本书第7章已介绍),把修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地衔接起来,以节省修理时间。

企业编制修理计划,首先应有设备修理的工作定额。这些定额一般包括修理周期、修理间隔期、修理周期结构、修理复杂系数、修理工时定额、修理停机时间定额、材料配件定额以及修理费用定额等。

(1)修理周期,是指相邻两次大修理之间设备的工作时间。对于新设备则是指从投产到第一次大修理设备的工作时间。

(2)修理间隔期,是指相邻两次修理(不论大、中、小修)之间的工作时间。

(3)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修理周期内,大、中、小修的次数和排列次序。

(4)修理复杂系数,是指设备的复杂程度,以及修理工作量的假定单位。设备越复杂,该系数就越高。目前我国通常以中心高为200毫米、中心距为1 000毫米的C620车床作为标准,其修理复杂系数定为10.其他设备依此标准计算确定,比C620车床复杂的设备,其修理复杂系数大于10,反之则小于10.

(5)修理工时定额,是指完成设备的修理工作所需的时间标准,一般是用一个修理复杂系数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6)修理停机时间定额,是指从设备停机修理起直到修理完毕,重新投入生产为止的全部时间标准。它通常用一个修理复杂系数所需的修理停机时间来计算。

(7)材料配件定额。可以用一个修理复杂系数所需的材料来制定定额。

(8)修理费用定额,是指为完成设备修理所规定的费用标准,包括材料配件费、工人工资、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可以用一个修理复杂系数所需要的费用来计算。

设备修理工作定额确定后,就可以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设备修理计划包括年度、季度和月度修理计划。年度修理计划主要是确定企业需要修理的设备数量、修理种类、修理的具体内容、修理时间、修理劳动总量、修理材料配件、修理费用和修理停机时间等项目。

修理的设备数量、修理的种类和修理日期,是根据修理周期、修理间隔期,并参照上期修理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本期的生产任务和当前设备的完好程度来确定的。

修理劳动总量根据修理复杂系数和相应的一个修理复杂系数的工时定额来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修理劳动总量=∑n

i=1tifi

式中,n为设备台数,t为一个修理复杂系数的工时定额,f为该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

修理停机时间可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一台设备修

理停机时间=一个修理复杂

系数的工时定额×该台设备的修理

复杂系数

一个工作班内修理

该设备的工人数×每班

工作小时×工作

班次×修理定额

完成系数 其他停

机时间

修理材料、配件、修理费用,既可以根据以一个修理复杂系数为单位制定的定额和修理复杂系数来确定,也可以参照历年的统计资料,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研究后确定。

在编制年度修理计划时,要与生产计划协调好,在安排进度时要从时间和能力上尽量做到平衡,以防忙闲不均。计划编制完后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并经常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计划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2.全员生产维修制

全员生产维修制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一种设备维修制度,本章第1节已谈及其要点,这里将这一维修制度的主要内容加以介绍。

(1)设备按重点设备和非重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全员生产维修是以设备的全效率为最终目的,因此对设备按A、B、C分类法进行分类管理。A类设备为重点设备,即价值高以及出了故障会给生产和安全带来重大影响的设备。对这类设备采用预防修理,精心维护,定期检查,认真修理。对那些价格便宜、对生产影响不大、容易修理的设备,采用事后维修。因为事后维修比预防修理更经济一些,这类设备为C类设备。而B类设备则是比较一般的设备,也不是重点设备,是处于A类与C类之间的设备。

(2)设备的点检。设备的点检是指为了维持设备的性能,按规定标准对设备有计划地定点检查。其目的在于及早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突发性故障,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设备的点检分为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以及精密检查和专门检查等。

(3)设备的修理。

①计划修理。计划修理分为预防性修理和改善性修理两种。预防性修理属于恢复性修理。改善性修理是对经常发生重复性故障的设备或设计上存在缺陷的设备,需要在可靠性、维修性、操作性等方面进一步改进时的一种修理。设备修理计划的编制在本章“计划预修制”中已介绍,在此不再重复。

②故障修理。故障修理是设备修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修理时间和生产能否正常进行。设备使用部门遇到以下情况,可以向维修部门提出修理要求:发生突然事故;日常点检发现必须由维修人员排除的缺陷和故障;定期点检发现必须立即修理的故障;由于设备状况不好造成废品。维修部门接到故障修理通知后,必须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抢修。

(4)设备维修记录及其整理分析。为了加强设备管理,提高维修管理水平,必须认真做好每一项设备维修记录。设备维修记录是推行全员生产维修的基础,为探索维修规律、寻求处理对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它一般分为输出数据资料和输入数据资料两大类,其中输入数据资料即原始数据资料,包括分析数据和成果数据等。

设备维修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原始记录的设计和建立,要考虑全面,切合实际,力求完整、具体、明确,而且要形成制度,及时对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分析,以便达到设备管理的目的。

此外,还应针对故障进行统计和分析。一般按日期顺序记录设备的各种故障情况,用以统计故障次数、原因、停机时间、修复工时、处理办法等,这是进行故障分析的主要依据。通过分析找出主要矛盾,以制定维修对策和掌握维修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