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10667800000003

第3章 艺术治疗的作用与功能

与所有的谈话疗法相比,艺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1)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表达、发泄与调节。艺术是一种情绪化语言,既能表达情绪、情感,也能影响情绪、情感。《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从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感情活动于心中,而体现在声音之上。如音乐、鲜艳的色彩、优美的舞蹈首先触动的是人的情绪、情感,而不是认知层面。可以说,情绪、情感的力量是本能的和无比强大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例如,在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病例中,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患者为一种莫名的情绪所左右而不能自制,此时,他们并非不知道何为合理行为,而是无法逃脱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强大力量的控制,奇怪的是,当事人还往往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这种内心的恐惧、烦恼,出现述情障碍。艺术正好为患者表达这种不可不言而无法言说的东西提供了一种途径和方法。

艺术影响情绪、情感的功能更为突出。《礼记·乐记》中说:钟声铿锵,可以使人振奋;丝弦声委婉,使人志气;鼓聲之声欢,可鼓动民众,等等。人们将红、橙、黄称为暖色,将蓝、黑、绿称为冷色,说明不同的颜色可引发不同的感知觉;将红色称为喜庆色,将白色、黑色用于悲哀场合,说明不同的颜色也引发不同的情绪、情感。

(2)有助于人际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促进与社会的融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具有最为广泛的跨文化传播性。世界上许多文学名著、名画、名曲和名雕早就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广为人知。虽然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信仰、价值观可能不同,但对艺术的认识却可能有很多共似之处。因为艺术的语言是一种具有人类天赋共性的想象的、形象的和情感情绪的语言。在艺术世界里,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最容易打破相互陌生的隔阂,形成和睦的团体氛围。如《礼记·乐记》中说:先王制作《雅》、《颂》等声乐在宗庙中演奏,君臣上下共同欣赏,就没有不和睦恭敬的;在家族乡里演奏,长幼共同欣赏,就没有不和睦恭顺的;在家门内演奏,父子兄弟共同欣赏,就没有不和睦亲爱的。经验表明,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艺术可以弥补一部分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沟通上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他们与父母、他人的沟通,融入社会。

(3)有助于感知觉的发展与统合。艺术活动大多是一种操作性行为,需要视、听配合,手眼并用,如绘画有助于颜色知觉的学习和手部肌肉精细运动的协调,歌唱有助于节奏的感知和呼吸、口腔肌肉运动的锻炼,舞蹈更是感知和运动结合的综合性全身运动。可以说,完成任何一个艺术活动的过程,都是一次感知觉的统合训练。

(4)有助于器官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一般认为,歌唱活动有助于肺、支气管等呼吸器官功能的康复,吹奏乐器有助于口腔肌肉的锻炼,弹拨和拉弦乐和舞蹈有助于肢体肌肉的运动;即使是被动地欣赏音乐也能诱发听者自发的躯干肢体肌肉的节奏运动。

(5)有助于提升个人自信心和社会价值。艺术活动及其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给创作者本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其他观看的人带来同感的快乐或启发和教化作用,或引发某种正向的情绪情感。因此,精神病患者或自闭症儿童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自信心,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如梵高的作品给世人所带来的思想震撼和他所感知的世界的意象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6)有助于培养健康人格。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长期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都会对接收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和行为反应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文学就曾被称为“治疗人心之顽疾的箴”,例如,高尔基、鲁迅的文学作品都堪称影响一代人的巨作。

(7)有助于移风易俗,具有德育教化作用。音乐教化功能建立在人的心理对音乐的旋律、音色、音高、音程等声学物理特性反应的基础之上。古人早就发现“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嘽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因此,古圣人创作音乐既要考虑人的情性、音律节奏的规则,还要权衡礼义规范,遵循五行的转换,使音乐能促进人生生之气的和谐,达到“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