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人们收集信息的渠道,而且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30.3%。人与互联网交互作用的消极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又称为网络成瘾),日益显露出来并成为广泛关注的网络现象。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成因探讨,可以从互联网特点和个体因素两方面着手。
一、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1.测试工具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由台湾学者陈淑惠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编制而成。该量表包含5个因素,即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共26个题项,采用4点记分。其中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和网络成瘾耐受性构成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时间管理问题和人际与健康问题构成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42,各因素的α系数分别为0.791、0.788、0.725、0.849、0.788.
2.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取样和目的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某大学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1030份。其中,男生415人(占40.3%),女生615人(占59.7%);外语系413人(占40.1%),电子系98人(占9.5%),计算机系142人(占13.8%),经济系377人(占36.6%);大一457人(占44.4%),大二418人(占40.6%),大三155人(占15%)。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和LISREL8.7软件在电脑上处理。
(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现状
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总体状况。考虑到该问卷为四级记分,对总体状况的评价可以理论中值作为划界标准。为了使各因素之间的比较更为直观,本研究将各因素得分作了平均化处理。从可以看出,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总体得分与各分量表得分均在理论中值之下。五个分量表中强迫性上网的得分最低,戒断反应和耐受性的得分最高。
1.总体状况
根据图表显示的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低于理论中值,表明大学生能够比较健康地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基本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平衡好上网、学习和生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大学生是初中、高中时的佼佼者,他们品学兼优,具有不怕困难、自制能力强等优秀的人格品质。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具有很好的自我约束和监督的能力,即使他们喜欢上网,仍然能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做到不影响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抵制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做到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同时,学校应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避免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
在取样的大学生中,如果以2.5作为划界分的话,网络成瘾总分高于2.5分的人数比例为9.8%。叶志海等人对广州地区5所高校的1586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深受互联网影响的有97人,发生率为6.34%。谭三勤等人对长沙高校上网大学生中病理性因特网使用进行探讨发现,上网大学生PIU检出率为14.12%。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与研究者选用的诊断标准、样本选取的范围、研究采用的方式、研究时间的不同等有关。但这都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过度使用倾向或网络成瘾者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矫治,是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
2.强迫性上网分析
强迫性上网行为是指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与行为。在想到或看到电脑时,会产生想要上网的欲望或行为,上网之后难以摆脱;使用电脑或网络时,精神较为振奋,渴求有更多的时间上网。此次调查在各个维度中,大学生强迫性上网的得分最低。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一直都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和网络技术的引领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改变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判断力,能够区分网络资源的良莠,对网络资源的优劣作出正确的判断。另外,大学生更多的是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和生活的有利工具,如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浏览学习资源、搜索有关的信息、下载相关的文件,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健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而不沉迷于网络。但高校中还存在因迷恋网络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学校要继续加强监督和管理互联网使用的力度,引导学生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网络。
3.戒断反应状况
戒断反应是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电脑,容易出现受挫的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反应。互联网的某些功能,如聊天室、ICQ(网上寻呼机)、MUD、新闻组等,具有人机交互性、匿名性、语言书面化、范围广、多对多等特点。网络使用者上网时就会感到亲密、失去抑制、时间感丧失及自我失控感等体验,离开网络时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在此次调查中,网络成瘾各维度中戒断反应的得分最高。网络使用具有交互性、匿名性、便捷性及逃避性的特点,网上行为异于现实,在网上可获得社会支持。网络空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某些需求,如成就和控制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进而使得使用者持续地使用网络资源。一旦离开网络,大学生各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出现网络的戒断反应。大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能够较合理地控制网络的使用时间。同时,学校的课程设置、各项活动安排、规章制度等,使得大学生不能持续地上网,沉迷于网络。
4.耐受性分析
耐受性分析是指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当事者必须通过更多的网络内容或更长的上网时间才能得到相当于原先所得到的上网满足程度。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情境的特征,在网络空间中享有独特的心理体验,如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体验等。这些体验对某些网络使用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为了不断体验到愉悦感,使用者就要增加网络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内容。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成瘾的各个维度中,上网耐受性的得分也是最高的。这也提示上网的耐受性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持续满足使用者的控制感、人际交往需要和成就体验,大学生不断增加聊天、网络游戏等在线和使用时间。然而网络给使用者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暂时的,是逃避现实生活中责任与压力的结果,只会给使用者的现实生活带来更多的困扰。为了摆脱困扰和苦闷,使用者又要通过上网,甚至在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压力。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令使用者越陷越深,痴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的出现以及网络成瘾的相关问题的产生。
网络成瘾的相关问题是指因为上网时间太长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忽略原有的家庭和社交生活,包括与家人、朋友的疏远;耽误工作、学业;为掩饰自己的上网行为而撒谎;身体出现不适反应,如眼睛不适、头痛、肩膀酸痛、腕肌受伤、睡眠不足、胃肠问题等。概括起来,网络成瘾的相关问题体现为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
5.人际与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过度地使用互联网,就会产生相应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问题。此次调查中,人际与健康问题的得分也比较高。网络的某些特殊功能,如网络游戏、博客、论坛、BBS、讨论组等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这些功能(尤其是网络游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进入大学后的“天之骄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不知所措,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宣泄心中的不满与失落。在网络游戏这个梦幻般的世界中,他们可以叱咤风云、取胜升级,寻找到“英雄”的感觉,获得“成功”的喜悦。日复一日,就容易形成成瘾行为,从而荒废了学业。被称为“职业考生”的张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非曾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后都因沉迷网络(网络游戏)难以自拔而被迫退学,都是网络惹的“祸”。网络给使用者带来的满足感是有限的,是逃避现实生活中责任与压力的结果,给使用者现实的人际关系带来更多的困扰与疏离,给使用者自身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不安、兴趣减少、精力减退、失眠、躯体不适、食欲下降等。使用者会面临更多的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形成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隔阂。
6.时间管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过度地使用互联网,还会产生相应的时间管理问题,导致学习和生活作息时间的紊乱、学习和生活的无规律性。本次调查中,时间管理问题得分相对较低。网络空间更具有交互性、互动性,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交际的平台。置身其中,使用者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社会里,按照既定的准则和崇尚的标准行事。特别是那些自卑者、孤僻者在全新的社会里,抛开现实生活中的约束与恐惧,如鱼得水,获得来自网络的认同,开放原本封闭的心灵,展现自己渴望的全新自我。他们庆幸烦闷有了宣泄之处,情绪有了倾诉对象,便流连往返于其中。使用者就要在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甚至不惜剥夺睡眠、饮食、学习、工作等时间来增加上网的时间。这样就导致使用者不能有效地利用和支配时间,时间监控能力降低,学习、娱乐、休息时间混乱,没有明确的时间计划。时间管理问题进而会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消极情感。
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征
(一)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特征
性别是研究中最经常分析的一个变量。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相关问题分量表和网络成瘾总分的性别差异显著。
从总体上看,网络成瘾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网络成瘾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网上优越感和控制感更高,也更容易网络成瘾。这可能与传统上男、女两性对机器功能和技术的兴趣差异有关。男性对机器和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有浓厚的兴趣,更喜欢探索、钻研,发现奥秘,网络的诸多功能对男性更具吸引力,女性对生活化的事物更感兴趣。同时,这也可能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现实人际沟通中相对地位的差异有关。女性情感细腻,善于理解和体贴他人,更容易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沟通中会体验到更多的满意感;男性在这些方面弱于女性,在人际沟通中可能会体验到挫败感,进而通过网络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
在强迫性上网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对网络的交互性功能(如网络游戏)更感兴趣。特别是大型多用户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具有社会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扮演的角色通过获得经验而升级,变得更富有和更强大。社会交互作用是网络游戏的本质特征。通过游戏扮演自己在现实中不能成为的英雄角色,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在游戏中满足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从而减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因挫折、失败带来的甚至是自我贬低造成的不满意感。这样男生就很容易深陷网络而难以自拔,难以摆脱对上网的渴望。
在人际与健康问题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痴迷网络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相应的人际关系问题和身心健康问题。过度的网络使用可造成视力下降、肩酸腰痛、头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症状。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会使个体缺乏适当的锻炼,容易引起腕关节综合征、背部扭伤等不良身体反应。网络成瘾还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会产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思维迟钝等症状。同时,过度的网络使用还会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
在时间管理问题维度上,男生得分也显著高于女生。如男生在网络上花费很多时间,就会造成学习和生活时间的混乱,进而出现时间管理问题。例如,不惜通过剥夺学习和睡眠时间来延长上网时间,造成生活的无序。而时间管理问题又会产生一系列躯体不适、抑郁和焦虑等症状。而女生能较好地控制上网时间,达到学习、生活与上网之间的平衡,不容易出现时间管理问题。这同时也表明,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上,男生比女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年级特征
以大学生所属年级为自变量,以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网络成瘾总分可以看出,网络成瘾的年级差异显著,大一的得分最低,大一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年级。这可能与年级的特点有关。大一是新入校的新生,对大学校园充满好奇感和新鲜感,同时学校针对大一新生组织的课外活动也较多,分散了新生对上网的注意力,减少了新生的上网兴趣,所以不同于大二、大三的学生。
在强迫性上网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的得分相当。大一新生一入校就会感受到大学校园的独特魅力。大学比中学开展更多的社团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这些活动冲淡了大学生对网络的渴望与欲求。而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大学生活对其不再有新鲜感,就有可能通过上网来体验更多的刺激感和愉快感。
在戒断反应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的得分相当。在课余时间,大一学生可能更多的是用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掌握学习方法、熟悉课程内容等方面。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都会结识新的朋友和老乡,这种新建立的人际支持就会减少因离开网络而带来的不适。
在耐受性维度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最高,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学生,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大二与大三学生的得分差异也不显著。大二年级的学习任务最重,课程科目最多,所以大二学生体验到的压力和挫败感可能也最多,就更有可能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来逃避现实中的不如意和压力,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成功和成就。
在人际与健康问题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的得分相当。大一学生在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强迫性上网、戒断反应、耐受性)的得分最低,进而也不容易产生相应的人际关系和健康问题,所以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上的得分也最低,人际关系比较和谐,身心比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