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大众健康教育处方
10661000000299

第299章 (三)小儿传染病、寄生虫病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由带病毒的飞沫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从呼吸道直接传播,也可通过受污染的玩具、衣服传播。一般感染后10~12天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眼结合膜炎、咳嗽、典型的口腔黏膜斑以及全身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颈部、前额、面部,向下蔓延到躯干四肢。

麻疹多在冬春季发病,由于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麻疹的发病已大为减少。

“健康教育处方”

1.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孩应及时隔离治疗。以免并发肺炎、脑炎等。

2.静卧休息,并常转侧卧位;室内光线不宜太强,保持空气流通和湿润,防止灰尘飞扬刺激患儿呼吸道;注意保暖,勿吹“穿堂风”。

3.多饮开水,多吃胡萝卜、荸荠、竹蔗水等清凉饮料。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容易消化。麻疹后应多吃富含各种维生素的水果、蔬菜、胡萝卜、蛋、猪肝、瘦肉和新鲜鱼虾等,既可防夜盲症,又利于康复。

4.注意口腔及眼的清洁,点滴0.25%氯霉素眼药水。

5.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都应接种麻疹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在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以5~15岁儿童为多,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可终生免疫。症状以发热和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主,严重者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和胰腺炎等。

“健康教育处方”

1.注意休息,给予流质饮食,注意增加营养。

2.多饮水并注意口腔卫生。

3.高热者可结合物理降温,局部可温敷或冷敷。

4.易感儿童可到防疫部门接种腮腺炎疫苗。

5.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可以板蓝根15~30G煎服,连服5天。

6.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黏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反应。其特征是瘙痒性风团,呈红斑与水肿,突然发生迅速消退。当机体对某些内外刺激感受性增高时均可诱发。

“健康教育处方”

1.尽可能避免、消除致病因素。

2.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潮湿,防止风寒湿热的侵袭。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过饱。多饮水以助泻热解毒。忌辛辣刺激之品;风热型多食清咽利喉之品,风寒型忌食生冷宜服热食。

4.嘱患儿放松情绪,防止发疹时精神紧张。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肺卫御邪功能。

6.防止过度搔抓,以防皮损严重发生感染,要剪短指甲。

7.每3~6个月驱虫一次(蛔虫、蛲虫)。

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临床特征为逐渐加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在阵咳终末出现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婴儿和重症患儿常并发肺炎和脑病。本病病程较长,可持续2~3个月以上。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尤多。患病年龄 以5岁以下小儿多见,年龄愈小病情愈重。病初类似感冒,故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由于广泛施行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后,本病已大为减少。

“健康教育处方”

1.早期发现、隔离、治疗患者。

2.对密切接触者应观察21天。

3.病儿居室应空气流通,日光充足,尽量避免各种引起咳嗽的不良刺激。

4.随时做好室内清扫及消毒,加强通风换气,并保持湿润。

5.易感儿童应及时接种百日咳菌苗。流行期间,可用棕树叶或鱼腥草适量煎服。

6.5~6个月内的病儿,如痉咳频繁应有专人守护。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由多种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等)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为高热、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可通过呼吸道、肠道、接触等途径传播,病例多见于儿童,全年各季均有发病。

“健康教育处方”

1.对患者要进行综合的隔离治疗,其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用具应彻底消毒、处理。

2.尽快对患者做出病原诊断,以便对传染源、接触者及传播途径做出相应的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

3.在治疗相关传染病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本病的症状、体征,要立即按本病进行正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斑点、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经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发病较多,主要见于15岁以下儿童。

“健康教育处方”

1.对患者进行呼吸道隔离治疗。

2.密切接触者应服用磺胺类药物预防,剂量为治疗量的1/2,连服3天。

3.对6个月~15岁儿童于每年流行季节前一月接种流脑灭活菌苗,初种间隔1个月,连种2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

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柯萨毒 A组的2、4、7、9、10、16和23型,B组的1~6型,新型肠道71型以及80%以上埃可病毒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感染者多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瘫痪症极为少见。

“健康教育处方”

1.治疗以对症及支持疗法为主,目前尚无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报道。

2.粪———口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故应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

3.本病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活动,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4.目前尚无特殊疫苗,婴幼儿患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获得一定的保护力。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小孩,临床特点为肢体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软瘫),故又名小儿麻痹,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患儿多未服用或未正规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健康教育处方”

1.患者从发病起进行肠道和呼吸道隔离40天,急性期患者应卧床治疗,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肌肉注射和手术。

2.对接触者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体重)。

3.对易感者适时全程服用多价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本病的最可靠措施。婴儿出生服用1粒,间隔1月再服1粒,连服三次。为防止本病的发病和流行,每年还可给4岁以内儿童强化服用2粒。

白喉

白喉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咽部出现不易剥脱的灰白色伪膜及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中毒性心肌炎、神经麻痹等),通过飞沫及污染的用具、牛奶传播,发病多见于1~7岁小儿,病死率高,病后多会产生终生免疫。

“健康教育处方”

1.给予患者高热量流质、半流质饮食,大量注射维生素B1、B12,注意出现软腭及咽麻痹时进行鼻饲及输液。

2.隔离患者到连续2次白喉杆菌培养阴性,接触者检疫21天,隔日咽部培养1次观察变化。

3.接种菌苗是最关键的预防措施,幼儿可进行全程,足量百白破三联菌苗的联合免疫,7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注射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

猩红热

猩红热为 A组 B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或污染的衣物用具传播,多发于冬春季。2~10岁儿童易染感发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化脓性咽峡炎、全身弥漫性潮红疹。本病致病菌株有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再次或多次引起同一个体感染发病。

“健康教育处方”

1.加强患者口腔护理,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防止合并感染,可用复方硼砂溶剂或洗必泰含漱液漱口,每天4~6次。

2.呼吸道隔离患者到症状及皮疹消失或正规治疗7天后,如条件许可,应到咽部培养连续三次阴性。密切接触者检疫 7~12日。

3.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对病人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应及时彻底消毒。接触、护理病人要戴口罩,注意室内通风,必要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4.乙型链球菌携带者应接受1周青霉素治疗,如为托幼工作者应暂时调离岗位直到咽培养阴性,对托幼儿童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U/次。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特点为急骤起病的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脑炎表现。重型和极重型患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

“健康教育处方”

1.患者应住院治疗,隔离到体温正常。

2.密切观察神志变化和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注意营养及热量补充,昏迷病人应常翻身,不能闭眼者要注意保护眼角膜,惊厥患儿要防止舌咬伤及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

3.搞好环境卫生,灭蚊防蚊,消灭蚊虫孳生地。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前管理好家禽家畜可降低发病。

4.流行季节前一个月(5月份)为易感者接种乙脑疫苗,第一次初种后7~10天还需接种第二次,以后每年接种一次,保护率可达到90%以上。

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轮状病毒 A、B、C组,诺沃克样病毒、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引起的主要侵犯小肠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以吐、泻水样物为特点。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染,但以小儿为最多见。消化道为主要传播途径,食物及水被污染可引起大流行。

“健康教育处方”

1.人乳中含有的1GA对本病病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母乳喂养的小儿可得到一定的保护。

2.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尚在试验阶段,主要是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尤其是集体用餐单位要特别注意海产品、冷食卫生,以防病从口入。

3.宣传教育群众不食生冷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遇到有胃肠炎症状的病人快速送医院诊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检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为特征,多发生于集体儿童,以春秋季为多,散发可见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

“健康教育处方”

1.急性期患者要进行呼吸道隔离,口腔分泌物及其传染物要严格消毒,卧床休息2~3月,注意口腔卫生,补充营养及足够热量。

2.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采用丙种球蛋白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3.脾肿大者检查时不宜用力过猛,恢复期忌剧烈运动,排便不可用力。

4.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检疫。本病没有特效疫苗,恢复期患者血清可试用于防治。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又称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秋冬季。以6~24个月小儿发病率最高,且男孩多于女孩,潜伏期为24~72小时,起病急,常伴有发热(体温39℃左右)和上呼吸道症状。

“健康教育处方”

1.婴幼儿要提倡母乳喂养,增添副食不宜过快、过量,夏天或患病时不宜断奶,积极预防感染。

2.患病期间应控制饮食,给流质易消化食物。

3.勤换尿布,每次便后温开水洗臀部,以防止皮炎。四肢发凉时可用温水袋加温,但应防止烫伤,脱水时要注意眼部护理,尤其是意识障碍的患儿,需用生理盐水湿润角膜,以免发生角膜炎。

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和黏膜分批出现斑疹、红疹、水疱疹及结痂,而各型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水痘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及接触传染,凡未患过水痘者对水痘都易感。水痘全年均有散发,但以冬春季为多。

出水痘一般没有危险,但如护理不好,可发生脓疱疮、眼结合膜炎、肺炎、肾炎和脑炎等并发症。

“健康教育处方”

1.出水痘时孩子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应让孩子卧床休息,多饮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并要注意营养。

2.注意患儿皮肤清洁卫生,勤换内衣,勤剪指甲,勤洗手,勿让孩子抓破疱疹,继发细菌感染。

3.疱疹已经被抓破感染时,局部可涂以2%龙胆紫,皮肤瘙痒时可用炉甘石洗剂等止痒剂外涂。

4.水痘患儿及接触了水痘病儿的易感儿不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免造成全身水痘等病变。

5.隔离病人直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热病,其特征是发热3~4天。热退后周身出现红疹,并很快消退。由于皮疹出现以前高热不退,症状和体征方面又无可以提供诊断线索的阳性表现,因而不易查出究属何病,直到疹出热退或热退疹出才明真相。

“健康教育处方”

1.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并予以流食为宜,患儿隔离应至疹后5天。

2.注意护理,防止搔痒抓破皮肤引起其他疾患,未患过急疹的小儿应避免与患儿接触。

风疹

风疹是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4~5岁以内的小儿发病较多,在托儿所、幼儿园里容易造成流行。此病初起类似感冒,发生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淋巴结肿大。本病预后良好,患病后可终身免疫。

“健康教育处方”

1.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宜进流质饮食、患者隔离应至出疹后3天。

2.防止搔痒抓破皮肤引起其他感染。

3.未患过风疹的小儿应避免与患儿接触。

先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胎儿从母体获得的梅毒螺旋体病。患梅毒的孕妇于妊娠6周即可将梅毒螺旋体经胎盘传给胎儿,致成先天性梅毒,受孕胎儿中 30%为死胎、死产、流产。两岁以内为早期先天梅毒,超过两岁为晚期先天梅毒。早期病变较后天梅毒为重,但不发生硬下疳,晚期较轻,心血管受累少,骨骼及眼、耳、鼻受累多见。

“健康教育处方”

1.早期诊断并彻底治疗。

2.做好产前保健,对疑似患者及早进行血清学检查,争取于妊娠6周前进行彻底治疗以避免胎儿受染。

3.妊娠后期进行青霉素治疗,也可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下降。

先天性感染

母亲在妊娠期间患病毒或原虫等感染时,可经母体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宫内感染、先天畸形及新生儿期的急性感染。

所谓TORCH感染即指由弓形体病、风疹、巨细胞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及其他感染等引起的先天性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由隐性感染到导致死亡或存留严重后遗症。

“健康教育处方”

1.加强产前检查,有生殖道单纯疱疹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可考虑剖宫产。

2.育龄妇女应进行风疹疫苗接种。对乙型肝炎带病毒母亲所生婴儿进行疫苗注射。

3.孕妇避免食入生肉及与猫等家畜接触,以防止弓形虫感染。

4.对有可能或已受染者,用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作短期保护性免疫。

5.孕期疱疹病毒感染可服无环鸟苷,预防艾滋病毒母婴传播可用 ZIDOVUDINE。

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是一种轻型传染病,以前臂的轮旋形鱼鳞状皮疹为其特点,其病原及传播途径至今未明。多发生于4~12岁儿童,春夏季多见,病情轻,传染性不强,仅偶有流行,大都散发,患病以后可有免疫力。潜伏期1~2周。

“健康教育处方”

1.早期隔离治疗病人,至皮疹消退为止,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儿童应留验两星期。

2.污染衣物、用具,应日晒或煮沸消毒。

3.对于大多数病例,只须注意休息,减少食物及增加饮水量。如有惊厥高热等症状应及时送往医院给予处理,患者居室应安静、空气流通。

4.注意皮肤清洁,可以温水清洁擦浴,避免受凉或用力过重而继发感染。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是由病毒引起的良性皮肤赘生物,多发生在面颈、躯干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小儿。

“健康教育处方”

1.本病患者应避免进入公共浴室、游泳池等,以防传染他人。

2.患病后避免搔抓,以免抓破引起周围皮肤再感染。

3.患病后应及时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核

肠系膜淋巴结核在小儿较多见,可能为肠道原发综合征的一部分,肠原发灶可很快吸收呈肿大干酪样改变,肠系膜淋巴结则可长期存在。

“健康教育处方”

1.平时加强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生活规律,喂养合理,防止偏食、伤食及营养失调,预防结核菌侵袭。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以防病从口入。

3.小儿一旦患病要及时治疗,给予高营养少渣食品。

肠结核

肠结核可能为肠道原发综合征的一部分,也可断发于慢性开放性肺结核之后,多为吞咽含有结核菌的痰液所致,大部分见于年长儿及青少年。但更多见的是严重的全身血型播散性结核的一部分,多见于年龄较小的小儿。肠结核的症状常被严重的全身播散结核的症状所掩盖,因而在临床上往往难以明确诊断。

“健康教育处方”

1.教育小儿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生活要有规律,以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

2.不饮用生牛奶,对开放性结核病患儿隔离治疗,不与其共用饮食器具。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舔食污染的食品和玩具,不吞咽痰液,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4.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的少渣食品,少食用苹果,粗纤维素类蔬菜如芹菜等。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杆菌侵犯脑膜后所引起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于感染后一年内发生。是引起小儿结核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自出生一个月起即可发病,但主要见于1~5岁小儿,以冬春发病较多。麻疹和百日咳常为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的诱因。

“健康教育处方”

1.对于昏迷病儿要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防止吸入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

2.避免受凉,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按需要给予静脉补液,但需注意液量过多可引起脑疝。

3.昏迷病儿应鼻饲高热量流质食物。

4.室内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这样能够减少环境对小儿神经的刺激。

骨与关节结核

骨与关节结核是全身结核感染的局部表现。其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结核杆菌从原发病灶通过血行而停留于骨端或关节的骨膜所引起的。它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一种。可见于各种年龄,75%~80%的患者在14岁以内,以2~6岁最多,外伤往往是诱发因素。儿童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脊柱以及髋、膝、踝等关节。

“健康教育处方”

1.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给予多种维生素等。

2.抗结核治疗。要二联或三联联合用药。

3.手术治疗。可用病灶清除术,效果较好。

4.脊柱结核及合并截瘫的,在全身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卧硬板床或用石膏固定,寒性脓疡穿刺排脓以减轻全身中毒症状,完全截瘫者行手术探查,清查病灶,行前外侧减压术。不完全截瘫者先采用保守治疗2~3个月,无效时采用手术治疗,待完全恢复后可考虑作脊椎融合术。

5.对截瘫患儿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加垫,预防褥疮发生。同时预防坠积性肺炎及呼吸道感染。

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菌由近胸膜的原发病灶直接波及胸膜,或经血管、淋巴道途径传染至胸膜而引起的渗出性炎症。多见于较大儿童,发病与全身过敏性增高有关。原发灶往往不能被发现,多在肺内病灶同侧。

“健康教育处方”

1.卧床4周,加强营养,给予各种维生素。

2.抗结核治疗要全程、足量联合用药。

3.适时治疗并发症。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多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核或肠结核,也可经血行播散成为全身弥漫型结核的一部分。多见于较大儿童,临床表现不同,分3型,各型之间无严格界限。

“健康教育处方”

1.发热期间要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补充维生素 A、B、C、D。

2.抗结核治疗一定要全程足量,INH口服112,加SM肌注2~3个月。后停 SM加 EMB或PAS治疗1年。

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患儿脐周反复阵发性腹痛或隐痛,影响食欲,甚至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蛔虫还可在肠内集结成团引起肠梗阻,或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

“健康教育处方”

1.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指头,不随地大小便。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

3.定期到医院查虫,在医生指导下驱虫。

4.如有发热、阵发性腹痛加剧,呕吐者要及时送医院诊治。

蛲虫病

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以2~9岁为多。主要特征为夜间患儿肛门、会阴部搔痒,睡眠不安并可有磨牙、夜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蛲虫偶尔侵入邻近器官,可引起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或阑尾炎等。

“健康教育处方”

1.可于小儿入睡后2小时左右观察到肛门周围有白色似棉纱线、长约1CM小虫。或于清晨起床前以透明胶纸粘按肛门周皱襞,使其粘附虫卵,送医院确诊。

2.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食前便后要洗手,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3.勤洗换衣裤、被褥、衣物、玩具及家具在阳光下曝晒6~8小时可灭虫卵。

4.勿穿开裆裤睡觉,起床后要先刷手指,清洁肛门及外阴,换洗内裤以减少虫卵污染手指的机会。

绦虫病

绦虫病是各种绦虫所致的寄生虫病。绦虫古称“寸白虫”,常见的有牛绦虫与猪绦虫。

小儿感染牛绦虫、猪绦虫较多。临床表现为消瘦、腹痛、腹泻、腹胀、失眠、乏力等,易形成脑囊虫病、眼囊虫病和皮肤肌肉囊虫病。

“健康教育处方”

1.不吃未煮熟的牛肉、猪肉,饭前便后洗手。

2.加强肉类检验,禁止出售有囊虫的猪肉、牛肉。

3.加强粪便管理,彻底治疗绦虫病人,以消灭传染源。

4.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5.驱虫后要注意调整脾胃。宜食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物品。

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由一种弓形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病情轻重不等,但先天感染的病情严重,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健康教育处方”

1.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2.隔离和治疗受感染动物。

3.育龄妇女和孕妇应进行弓形体病检查,有病应及时、充分治疗。

4.避免(尤其是孕妇)与猫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