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学习
10659700000029

第29章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要学会亲身体验

相对于听而言,人们往往更相信自己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我们预料不到的一些复杂情况。例如,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们对自己眼睛所见的现象总是十分相信,但是实际上眼睛是会欺骗我们的,一种情况是观察对象利用我们认识的误区对我们实施欺骗,如生活中的魔术、自然界中的“海市蜃楼”现象等。其次是我们人体自身的“错觉”,如法国的国旗由蓝、白、红三色布横拼接,眼睛看三色布条宽度是一样的,但其实际宽度比为37:33:30.类似还有时间、空间、运动等错觉。再有就是观察中出现了我们原来未知的、预期之外的真实现象,往往能触发灵感引出新的发现和发明。

要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就要养成“亲口尝一尝梨子滋味”的习惯,要亲身参与观察,而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轻易下结论。

如果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在物体下面再挂上一根同样的细线。先用手慢慢地拉下面的线,逐渐增大拉力,注意观察,是物体上面的线先断还是下面的线先断?用细线把物体重新挂好,然后用力猛拉下面的细线,这时又是哪根先断?如果我们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我们会发现,在实验中出现了两个现象,当用手慢慢拉下面的线时,逐渐增大拉力,物体上面的线会先断。其原因是上面的线受到重物的拉力和手的拉力。当用力猛拉下面的细线时,物体下面的线却先断。其原因是重物具有保持原静止状态的能力(即惯性)。在下面细线瞬间力的作用下,重物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物体上面的细线受的力基本不变,而下面细线由于猛拉而断。

这个实验涉及的物理知识并不复杂,但假如不亲自参与实验的话,绝不会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对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也不可能有很深入的了解。

学习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对物理实验的亲身参与,在细微的观察中,我们会感觉到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简单了。因为,观察实验,往往能创设我们所需要了解的物理环境,使问题变得明显、直观。有时,实验能告近我们直接的答案。

所以,要深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实践一下。

1986年我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测队,经过179天的漂流生活,克服江源地区低温缺氧和暴风雪等恶劣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穿越无数峡谷险滩,创造了全程漂流长江6300公里、落差5400米的纪录,带回了开发和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开始了长江实地研究的新纪元。

又如,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实地考察。在这次考察中,科技人员登上了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岛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实地研究基地——中国“长城”考察站。这次考察的收获单是地质矿产一项,就取回上百件的实物标本,以及一大批珍贵的反映南极过去地质演变痕迹的录像图片,为探索漫长的南极史,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对于那些考察员来说是艰辛的,但它却又是最富探索性的活动,是其他任何学习所无法代替的。

与实验相比,实地考察无事先做好的“框架”,因此,有时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验更丰富,更具有开创性。

实地考察告诉我们:第一,只有深入实地考察,才能获取第一手丰富的、真实的、最具有研究价值的观察资料,否则,凭空想像、闭门造车,所得的资料只能是虚设的、苍白的、毫无价值的。第二,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探索精神,才有可能获得始料不及的新发现。

学习生物的人,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以它的美丽和奥妙吸引着人们,它是人们天然的乐园和知识宫。青少年喜爱大自然,可以从那里得到无穷的乐趣,获取丰富的知识。盼望成才的青少年,不要忘记自然这个广阔的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汲取成才的营养,更茁壮地成长。

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等待人们去探求,去获取。面对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风雨雷电、冰雹雪花、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高山川河等等自然现象和自然景物,去那里走走看看,去发现里面的知识和神奇。还可以验证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大自然也犹如一座巨大的披着面纱的知识宫殿。它所储藏的知识涉及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化学等等科学领域,又同历史、地理、文学、美学、音乐等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又完全可以把大自然称作一部百科全书。大自然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它以种种新奇的现象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吸引着人们探求知识,成为推动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自然的激发下不断追求新知识,对大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知识面越来越扩展,智力也日益得到提高。

在书本与实际之间搭一座桥

读书是为了运用,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我们需要在书本与实际的运用中搭一座桥,把读书和实际联系起来,不能读了书之后反而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美国近年国运衰落,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之中便包括了大学过多。美国的大学,培养了许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空想派知识分子,他们所拥有的仅是一些统计数字和一些被过滤了的资料。有些知识分子,手上拿着的则是用了二三十年或更久的讲义,随便进行一番修饰以后,就在新的学期开始派上用场。由于这些大学的不切实际,所以教授们的地位也日见下降。

例如有一位留学美国的学子,在读了十多年书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这位学子面对茫茫而又不可避免的前途时,唯有硬着头皮出外工作。而出外工作要做什么呢?都已30多岁的人了,除了识字打字以外,竟没有一点专长。结果,他只找到了一份年薪15000美元左右的工作。其时,一位文员每年的薪水,大概只有12000到15000元,而这位博士又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呢?原来,他的母校让他在学校教两个科目,每个科目6000元,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学校也不能给他太多的科目,但由于博士入不敷出,所以他又在另一间大学找了个兼职。

对于那些不赞成联系实际的人来说,确实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

大学,这个一生之中最富有挑战性、最勇敢的年龄段。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却在图书馆里死读书;而有些人则相反,一边读书,一边抓紧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读书方法,即死读书法与活读书法。

死读书是盲目地崇拜书中之言,认为凡是书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不看现实,与实际脱离,其结果就是把书读死了,成了一个地道的书呆子。

活读书则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与实际密切地联系,对书分析批判地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所读之书有所发现、有所应用。

毫无疑问,前者是错误的读书方法,后者是正确的读书方法。所以,读书要与研究和解决学习的难题相结合。

这种方法也是攀登治学高峰的一条“捷径”。你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亟待处置的问题,都应成为你读书研究的突破口。如果你不善于抓住实际的课题,就等于你失去了很多较容易做出开创性成绩的机会。

曾有一位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看到了葡萄球菌被污染的霉菌消灭的现象后,就想这个现象要怎么解决?后来,因为他对于这个忽然冒出的课题没兴趣,所以止步了,但他也因此失去了发现青霉素的机会。美国加州工学院的鲍林教授,与他相反,鲍林教授是个非常善于在教学中发现研究课题的人。鲍林教授所取得的关于化学键的三种类型之一的共价键的研究成果,与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都是读书或研究解决自己所遇难题的产物。鲍林教授的做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各种专业性的或综合性的博览会有了明显的增加,水平也逐渐提高。譬如说,中国珠海在1996年11月举办的国际航空博览会,就融航空技术贸易、飞机展览、航空知识和飞行表演于一体,让参观者们掌握了很多航空科技信息。此外,中国也出现了很多的机床展览、电子产品展览、汽车展览等。而且,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科技发明成果展览。你可以通过参观展览,掌握科技信息,开拓科技思路。

最后,就是要学会利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目前世界上最有可比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科技信息来源,就是美国科学情报所编制的检索工具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美国工程索引公司编制的工程索引《EI》和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三大索引每年都要从全世界各种论文中筛选较高水平的论文。

《ISTP》收录的论文均为国际科技会议的论文,反映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活动。《EI》是工程技术领域的索引,包括了全部的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SCI》是面向全部科学技术领域的索引,它所收录的论文都经过了有关专家的严格评审,具有很高的水平。

这三大索引一直被世界科学技术界密切关注,世界各国都把收录其论文的多少看为其科技论文质量的硬指标。这三大索引反映了国际水平,所以,你要逐步掌握这三大索引中的科技信息。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各种手段,获取你所希望得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