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学习
10659700000024

第24章 突破定势思维

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指的是,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总会存在一种思维的惯性,会习惯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这种思维定势给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带来的倾向性,对于人们解决一般的问题,可以达到“驾轻就熟”的积极作用,使人们熟练地解决问题。但是,当人们需要开创性地解决问题时,思维定势往往会成为一种障碍,一种束缚。它使人们局限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内,打不开思路,不能形成创造性的新观念、新意识。

如马谡失街亭后,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当时诸葛亮只有老弱残兵和一些文官,情况危急。诸葛亮便坐在城楼上焚香抚琴,让军士撤去城头旗帜,打开大门。司马昭建议应该攻进城去。司马懿却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于是下令退兵。等司马懿觉悟过来,赶回城中,早已不见诸葛亮的踪影。强兵压境,或全力拒之,或一走了之,这是常见的思维策略。可是,诸葛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新情况,认为无论采用哪一个办法,都只能兵败被擒。于是,他打破常规,既不走,也不拒,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高台端坐,抚琴自乐,以一座空城吓退了司马大军。

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越有可能做到。大家认为不可能,必然谁也不去关注,谁也不去攻击,谁也不去设防,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必然没有竞争对手,你正好独身一人乘虚而入。

在史称“布匿战争”之中,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率军越过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这条道路是一条被认为不可能穿过的死亡之路,然而罗马人做梦也想不到汉尼拔如此神速地出现在面前,猝不及防。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肯定是十分困难,甚至是难以想像的事。因为太难,所以畏难;因为畏难,所以根本不敢尝试;不但自己不敢去尝试,认为别人也做不到。其实,只要是有规律可遁,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办到的事,办成只是个时间问题。客观上没有“不可能”,并不等于主观上没有“不可能”,如果主观上认为“不可能”,那就真的不可能了;主观上认为“可能”,那么,任何暂时的“不可能”终究会变成“可能”。人类的创造力已经使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打破了思维定势,许多不可能就会变为可能。

例如,水的声音可以卖钱看起来是异想天开,但是美国的贝尔,四处周游,灵机一动,用立体声录下了许多小溪、小河、小瀑布的“潺潺声”,复制后高价销售。买“水声”者居然络绎不绝。德国一家酒店抓了不少青蛙,这种青蛙发出的有韵律的叫声,被誉为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店主灵机一动,便推出一台“青蛙音乐晚会”,每位交150美元可以享受五个晚上的青蛙“乐章”,结果获利甚丰。水声、蛙声,对一般人来说不可能想到让其成为获利工具,但有人确实靠这发了财。

新加坡有个大型海鲜企业——海鲜市场和餐馆。它的广告牌上有一句话:“海里游的,这儿都有。”大到鲸鱼身上的每一可食部位,小到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富有营养的浮游生物,应有尽有。至于龙虾、鲍鱼、梅花参等更是常品,随时可以买到。

广告牌所说的似乎不太可能。怎样才能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呢?那就是除去惰性,不惜重金,不吝时间与精力,到世界各渔业公司组织货源。一次,一位客人要吃新加坡活的壳鱼,海鲜公司闻讯立即行动,派人用特殊渔网到特定海域打捞,渔网出水前一刹那,用特殊吸管连鱼带水一起装入一特殊容器,专车送到机场,等待的专机立即起飞。在飞机上,还要保证适当温度的海水,适量的氧气供应。到达目的地,又有专车抢运,保证客人得以尝鲜。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由于人们被胆怯束缚,打破了胆怯,许多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

一个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一个与风险拼搏的一生,除非不干事业,干事业则必有风险。松下幸之助发迹之前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学徒。他不屈服于命运,将小小的客厅改为作坊,把积攒的全部家当97美元全部用来制造电器插座。几次试验的失败,竟把老本全部用光。松下又把结婚时购置的衣物送入当铺,终于渡过难关,发明出第一项新产品——双插座接电器,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如果松下当初胆怯了,不敢冒倾家荡产之险,就不可能有20年以后的松下公司。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反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为你的工作风险越大,你的成功几率也大,因为无人与你竞争。在发明创造和市场营销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正是在上述各实例中起作用的因素——未预料性。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你不妨试试。如果你害怕失败,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

解放心灵吸纳新知

有限的目标会造成有限的人生,在设定目标时,要尽量伸展自己。若是你一直都不曾尝试过走出那个有限的小圈子,不能突破心灵的防线就不可能吸纳新知,更不可能有成就的突破。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

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正当父亲解说之际,马戏团里失火了,大火随着草料、帐篷等物,燃烧得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动物的休息区。

动物们受火势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频频跺脚,仍是挣不开脚上的铁链。

炙热的火势终于逼近大象,只见一只大象将被火烧着,它灼痛之余,猛然一抬脚,竟轻易将脚上铁链挣断,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带。

其他的大象,有一两只见同伴挣断铁链逃脱,立刻也模仿它的动作,用力挣断铁链。但其他的大象却不肯去尝试,只顾不断地焦急转圈跺脚,竟而遭大火席卷,无一幸存。

在大象成长的过程中,人类聪明地利用一条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样的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

在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链条在系住我们。而我们也就自然地将这些铁条当成习惯,视为理所当然。这种思维的限制,致使许多可以吸纳新知的机会一闪而过。

于是,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煞,认为自己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难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屈服和让步成了我们一贯的作风,怨天尤人,沉默寡言成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就这样越来越消沉失落,终致郁郁而终。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可是,扪心自问,有谁愿意庸碌一生?毫无成就的人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而是为心灵的铁链禁锢。

或许,你必须耐心静候生命中来一场大火,逼得你非得选择挣断链条或甘心遭大火席卷。或许,你将幸运地选对了前者,在挣脱困境之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道:“人必须经苦难磨练方能得以成长。”

除了这些人生习以为常的方式之外,你还有一种不同的选择。可以当机立断,运用我们内在的能力,当下立即挣开消极习惯的捆绑,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只为分数而学习,那么你也许能够得到好分数。但是,如果你为知识而学,那么你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分数和更多的知识;如果你为做生意而努力,那么你可能会赚很多钱。但是,如果你想通过做生意来干一番事业,那么你就有可能不仅赚很多钱,而且会干一番大事;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有可能只得到一笔很少的收入。但是,如果你是为了你所在公司的前途而工作,那么你不仅能够得到可观的收入,而且你还能得到自我满足和同事的尊重。你对公司所作的贡献越大,就意味着你个人所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

在一开始,就要先绐自己一个忠告,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当然,这并不是要你完全抛弃常理。如果你身高只有1.5米,就别指望明年参加美国职业篮球大赛的投篮比赛会赢,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帮助你移开可能的限制呢?

戴不同颜色的帽子

生活中,你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周围的人都戴同一种颜色的帽子时,那个戴着不同颜色的帽子的人最显眼。周围的人都穿同一种样式的衣服时,那个穿不同样式的衣服的人最显眼。在现代社会,要竞争就要有让自己戴不同于其他颜色帽子的勇气。让自己区别于人,而不是随同于人,这样你才有闯入新境界的理由。

古希腊有一个“戈迪阿斯之结”的故事:

凡是来到弗里吉亚城的朱庇特神庙参观的人,都会被引导去看戈迪阿斯王的牛车。人们都交口称赞戈迪阿斯王把牛轭系在车辕上的技巧。

“只有很了不起的人才能打出这样的结。”其中有人这样说。

“你说得很对,但是能解开这结的人更加了不起。”庙里的神使说。

“为什么呢?”

“因为戈迪阿斯不过是弗里吉亚这样一个小国的国王,但是能解开这个结的人,将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国家。”神使回答。

此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阿斯打的结子。各个国家的王子和政客都想打开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根本就不知从何着手。戈迪阿斯王死了几百年之后,人们只记得他是打那个奇妙结子的人,只记得他的车还停在朱庇特的神庙里,牛轭还是系在车辕的一头。

有一位年轻国王亚历山大,从隔海遥远的马其顿来到弗里吉亚。他征服了整个希腊,他曾率领不多的精兵渡海到达亚洲,并且打败了波斯国王。

“那个奇妙的戈迪阿斯结在什么地方?”他问。

于是他们领他到朱庇特神庙,那牛车、牛轭和车辕都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原样。

亚历山大仔细察看这个结。他对身边的人说:“过去许多人打不开这个结,都是陷入了一个窠臼,都认为只有找到绳头才能将结打开,我不相信,我不能打开这个结。我也找不到绳头,可是那有什么关系?”说着,他举起剑来一砍,把绳子砍成了许多节,牛轭就落到地上了。

亚历山大说:“这样砍断戈迪阿斯打的所有结子,有什么不对?”

接着,他率领他那人马不多的军队去征服亚洲。

没有人能够因仿效他人而获得成功,哪怕他是仿效一个伟大的成功者。成功不能从抄袭、模仿中得来,成功是必须经过创造完成的。一个人一旦丧失自我,他就会失败。

我们身边的每种职业,都有可以改进的余地。有创造力的人,永远不怕没有用武之地。

有一位叫刘耀庭的人就有一绝——为小提琴诊断看病,经他的手给以“针刺”,小提琴立刻变得音色美妙,令世人称奇。刘耀庭的这手绝活就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他大学毕业分到北大荒一个农场工作。他学的是中文,搞过美学。后来,他开始沉湎于探讨小提琴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三百年来世界音乐界对小提琴美妙音色的来源和各种争议。之后他开始做动态研究,从刮削琴体的各个部位入手,探寻琴板厚薄与音色之间的关系。时间长了,琴板刮削之后显露出的一道道清晰而又神奇的纹理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试探着改变某些木纹结构,结果一种奇特现象发生了,相关的琴音发生变化。经过多次摸索,他终于把握住了琴板木纹和琴声之间关系的规律,练就了一手通过改变纹理纠正琴音的绝技。

刘耀庭的绝技引起音乐界的注意,他被请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有几位专家教授想亲眼看看他的“针刺疗法”。他们随意将一把小提琴递给他,只见他对琴背部的木纹做一番细致观察之后,就诊断出这把琴的毛病。他手握一把小钢锥,在缜密的木纹之间确定穴位,然后进行“针刺”,轻轻敲打。几番功夫下来,被“针灸”过的小提琴的音色即刻变得优美起来,犹如换了一把琴似的,把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他的技艺堪称“神州一绝”,自然为他赢得了成名的机遇,从此他在音乐界成了奇人、名人。

刘耀庭就是在一个冷门中钻出成绩,形成绝技,在这个领域中创造出无人匹敌的独到优势,成了难得的人才。自然,这绝技也就成为赢得机遇的资本。可见,从捕捉成功机遇的角度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冷门上建立优势是十分容易出成果的。

不要担心你的主张或计划没有先例可援,虽然你年纪轻轻,阅历不多,不一定会为人所尊重,但凡是能够将自己的创造力奉献给世界的人,凡是敢用自己的思想、敢用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去捕捉机遇的人,最容易在创造中获得成功并被人们所接受。

学会从尾看到头

通常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是按照由此及彼、由始到终的正向思路来运行的,而逆向思维者则不然,他们善于采用反常规的思维方法,或从事件的结果向前推导,或故意从反向的角度看待某一事物,或在某种特定情境下逆大势而行动,以达到自己特定的思维目的。这种从尾看到头的思维方法有时恰恰可以解决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从正向出发思考问题一直是人们思维取向的主流,如果有人采取与之相悖的思维取向来思考问题,则会被视为异端,甚至会遭到“卫道士”们的排斥和压制。但是实践证明,正向思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逆向思维也有其独具的应用价值。在很多具体情况下,正向思维不能对客观事实做出最为准确而深入、简洁而有效的认知和判断,这是因为在思维过程当中,思维起点和思维终点各有不同的思维视野,有的问题从正向的起点出发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却局限在思维起点有限的认识范围,难以掌控思维过程中的诸多变数,而未能对整体事件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伊索寓言》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年老的狮子生病了,躺在山洞里不出来,它可怜的呻吟声传出洞外,许多动物听到了呻吟声,十分同情老病的狮子,纷纷进洞探视。狐狸听到了消息也前往探视。它走到洞穴前,刚要进去,忽然竖起了耳朵,收回正欲跨进洞穴的前脚,在洞穴四周来回踱步。洞里的老狮子忍不住问道:“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来呢?”“我只看见向里走的动物的脚印,却没有看到出来的脚印,我怎么敢进去呢?”狐狸回答。

如果寓言当中的这只狐狸仅从思维起点进行正向的思考:有那么多进去的脚印,说明许多动物都进去了,那我也进去吧?它这样想的结果,无疑将使它成为狮子的腹中美食。狐狸在进行正向思考的同时,又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了潜在的危机,这才避免了杀身之祸。在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骗局就是依照人们正向的思维习惯来设计的,骗子都善于利用别人爱财、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请君入瓮”,当人们遇到“意外收获”时,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避免落入陷阱。

这种从尾看到头的思考方式,是先设定将要抵达的目标,然后反向梳理问题的脉络,从中归纳出抵达目标所要经历的变数和风险,依此确定所需的条件,最后回到思维的起点,这时会发现对整个过程的变数把握得更明晰、更准确。

习惯于正向思考的人往往持这样的观念:即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据此步步导向目标,不是更客观吗?问题是,你若对目标以及过程中的变数认识不足的话,你又如何明确、如何准备起点上的条件呢?在我们正向思考的时候,可供筛选的条件是无穷多的,只有对目标和过程的变数充分认识,在起点筛选条件时才能具有针对性。即使有些目标在现有条件下的确难以实现,但通过发掘潜在条件,发挥自身潜能,仍有实现的可能,而这些潜在条件、个人潜能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果人们对目标以及过程中的变数缺乏认识,又怎能明确发掘潜在条件和发挥个人潜能的方向呢?正如美国杰出的管理顾问肯·瑞根说:从最终目标出发倒回来进行逆向思考,就能获得前进的路线图。对未来进行客观有效的规划,离不开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历史上最著名的推广土豆种植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向思考的实例。

土豆在很早以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有毒的植物。没有人敢尝试去吃它,更不用说种植了。为了试验土豆究竟有没有毒,就先让死囚犯去吃。结果,吃了土豆的死囚不仅没有死,反而更健壮了。于是,大胆的厨师就用土豆做了一次盛宴,请王公贵族们品尝。当他们吃完香甜可口的土豆之后,纷纷询问这美餐的原料。厨师公布答案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后来他们慢慢地发现其实土豆根本没毒,并且味道鲜香,不涩不腻,确是上乘美味。于是下令农民改种土豆。可是,农民们没有人愿意种这种“毒品”,造成了宫廷中土豆供应不足的现象,为了扩大土豆种植,国王想了很多办法,可惜都不奏效。正在国王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位机灵的大臣建议道:不妨让人在一块地上种土豆。白天派人严密看管、晚上撤去人马,这样,农民们就会借机盗取土豆,非要看一看是什么植物,并且,他们会想国王为什么重视这种植物,说明它一定非常宝贵,这样他们就会大量偷偷地种植,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国王听了,十分赞赏,并采纳了大臣的意见。结果正如大臣预料的那样,土豆的种植热潮一时兴起,并迅速传到世界各地。

这位大臣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正向思考特点达到了土豆推广种植计划的实施。而他的思考方式却是从尾看到头的反向思考方式。可见,这种反向思考方式的威力之大。我们也应该学会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避免过度的盲目性,又可以达到良好的结果。

换其他的路试试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失败,也从来没有不可能抵达的终点。一条路走不通,不妨换其他的路试试。有时你的心愿和你的目标只有一墙之隔。推倒了这堵墙或者绕过这堵墙都可以抵达目的地。所以,要学会换思路,没有必要一条路走到黑,直到耗尽最后的精力,却仍一事无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他的思维能力成正比关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越强,他的创造力就会越强。而创造性思维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我们能够独辟蹊径,从完全崭新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正如里斯与特劳特说的:“如果你不能成为某类产品中的第一,就应该努力去创造另一类新产品。”

据说,吴道子刚开始学画时,拜一位普通的画匠为师,这位老画匠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全部画技传授给了吴道子。当他发现弟子的画技已经超过了自己时,就胸怀坦荡地让吴道子另择高师,继续学习。而且,他用自己一生总结的经验教训,教育弟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必须要打破常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当吴道子拜别师傅出外求学时,老画匠对他意味深长地说:如今你的画技已经在师傅之上,凭你这身本领,自然可以出去闯荡了。但是一定要记住: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不拘成法,另辟蹊径”。

吴道子在离开师傅以后,始终遵循师傅的教诲,首先在学习上打破已有的框框,勇于从传统学画的老路中走出来,不是拜画家为师,而是拜著名的狂草书法大师张旭为师,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张旭一向以不拘一格、敢于创造的精神而为人称道,人们颂扬他为“狂”,这正是对他创造精神的一种肯定。

吴道子跟张旭学习书法,一方面从他笔走龙蛇的草书艺术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也学习张旭的创造精神。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做到了将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并首创了“兰叶”描技法。当他完成了这段学习任务,准备拜离张旭时,对张旭讲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弟子本习丹青绘画,可惜现今画坛技法俱已陈旧,弟子志在创新。幸得偶见恩师书法,笔走龙蛇,大气磅礴,猛悟得若能以书法绘画,便可一改前代画风,于是拜在恩师门下。现在弟子就此告辞,还要去云游山川、庙宇,再创山水画技!”吴道子的大胆创造精神使得富有创造精神的张旭也为之叹服。

吴道子本着蒙师“不拘成法,另辟蹊径”教导的指引,游遍了祖国壮丽河山,师法自然,最终才有了那张千古绝唱的“天王送子”图。

他的学习过程、创作过程都非从他人之法贯穿始终,而是在不断的寻求其他的路,因而可以成一派风格。纵观古今中外书画大师的作品,他们无一不是因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才可以独立成体、成家。其他领域同样如此。因此,当别人走过的路已经不可再有新意出现时,你就该换其他的路走,而不是继续走原来的老路。

就以中国茅台酒打入国际市场的例子来说吧。

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商品博览会上,世界各地的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中国送展的茅台酒很长时间无人问津,每个参加博览会的工作人员都很着急,一个有着几千年酿酒历史的国度,居然没有人问津自己送展的美酒。其中一个工作人员计上心来。他提着两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大厅最热闹的地方,故意装作不慎把酒摔在地上。一股浓郁的酒香顿时弥漫了整个大厅,“好酒!好酒!”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自此,那些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茅台酒的魅力。这位中国工作人员这个创意果然奏效,为茅台酒打开了国际市场,同时茅台酒在这次博览会上被评为世界名酒,从此名声远扬。

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会总是在一个层次上固守着不动,许多事情,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和别人,也能更清晰地理解一切事物。

在基础上加一点东西

曾经有一位歌曲的作者,写了一支歌,但得不到赏识,因此无法发表。柯亨买了它,并给它加了点东西。

这种“东西”使柯亨获得了一笔财富。他仅仅加了3个很小的词:“HIP,HIP,HOORAY!”(嗨!嗨!万岁!)

托马斯·爱迪生做了一万多次的实验,他在每次失败之后,都能不断地去寻求更多的东西,直到找到了他要寻找的东西。当他所不知的东西变成已知的东西时,钨丝经受住了燃烧,无数的灯泡就被制造出来了。

在莱特兄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非常接近发明飞机了。莱特兄弟除了用别人用过的同样原理外,还加上了一点东西。他们制造了一种新型的机体,所以在别人失败了的地方,他们却成功了。

那一点东西其实是相当简单的:他们把特别设计的可动的襟翼附加到机翼边缘,使得飞行员能控制机翼,保持飞机平衡。这些襟翼是现代飞机副翼的先驱。

你会注意到:这些成功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每个故事中,那隐秘的成分就是应用了先前未被应用的普遍规律。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之所在。

所以,如果你站在成功的门槛上而不能超越过去,你就应努力加上一点东西,突破原有的局限。

这东西并非需要很多。“嗨!嗨!万岁!”这3个表示欢乐的词就使得无人问津的歌曲成为最风行的歌曲的全部内容。

这一点东西的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其“激励人的质量”却是最重要的。

在贝尔之前,就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发明了电话。在那些取得了优先专利权的人中,有格雷、爱迪生、多尔拜尔、麦克多那夫、万戴尔威和雷斯。雷斯是惟一接近成功的人,造成巨大差异的微小差别是一个单独的螺钉。雷斯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个螺钉转动1/4周,把间歇电流转换为等幅电流,那么他早就成功了。跟莱特兄弟的事例一样,贝尔所增加的“一点东西”是比较简单的,他把间歇电流转换成等幅电流。这是能够再生人类语言的惟一的电流形式,贝尔能保持电路畅通,而不像雷斯那样间歇地中断电流。

雷斯绝没有想到这一点,他未能用电信的方式转换语言。贝尔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坚持认为雷斯所做的东西只是贝尔发明的前奏。

这两者的区别是失败与成功的差别。如果雷斯坚持下去他就可能成功,但他却停止了,因而他失败了。

加上最后的一点东西,就像把别人已搁置的99度的热水再加1度一样。烧开了水的人是你,而不是别人。仅仅是一点东西,就是一种创举,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你如果想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就更应明白它的真正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世界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21世纪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已成为构成人才素质和形成人才力量的最根本要素。当代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加速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有效地开发人才的智力。

人类对创造这一词汇的解释,迄今为止还是众说纷纭。中国在《辞海》中把“创造”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日本的恩田间则提出:“所谓创造,就是造出新的设想和新的东西,它又可分为发现新的东西和发明新的东西。”

美国的尔福特则提出“创造就是赋予存在。”

这里认为:“创造”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学以致用活动具有与前人不同之处或超越自我的独特方法,即指活动的产物比以前的作品有实质性的进步。

对于“创造”的含义,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狭义的解释就是,在社会里诞生前所未有的作品及其活动和思维。从这点看来,创造只是极少数人的活动。

广义的解释就是,考察个人的活动,只要个人所从事的活动和思维,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即使对于社会并不具有任何创造性,也是创造性的活动。

从这点来看,每一个人都应具备创造性,同时创造性也可以进行培养。

大量研究可以证明:每个人,都好像是一颗等待加工的宝石,去掉表层的杂质后,都会闪现出光芒,只不过颜色不同罢了。所以,你应多参加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的活动有助于你了解自己的创造精神,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让自己的宝石发出光芒。

人为什么会有创造潜力呢?

让我们先说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也许你会通过它更加相信自己所具备的创造潜力。

例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猴子,从来都没有穿过衣服,但它们却可以在杂技团里学会穿衣服,这就说明它们的脑功能有一定的剩余,这种穿衣就是脑剩余功能的体现。

高等动物的大脑一般都有剩余功能,而人的大脑比高等动物的大脑有更多的剩余功能,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大脑有“功能超剩余性”。所以人们不仅能从事很多工作,还能设计制造很多东西。

例如:人们不仅能写出乐谱,还能制造乐器进行演奏;不仅能写小说,还能拍成电影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脑功能超剩余性及人类的创造性。

由于语言、思维及意识等方面的原因,人类的脑功能超剩余性还未被充分地利用,所以人的创造潜力是难以衡量的。人类现在的创造,虽已超过了前人许多,但我们坚信人类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创造。由于创造潜力的客观存在与尚待开发,所以我们很难说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但是如果你认真挖掘你的创造潜力,不断提高你的创造能力,勇于打破思维的束缚,你肯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