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学习
10659700000019

第19章 管好学习时间

掌握生物钟

一个月中,一个人的智力、体力、情感有高潮期与低潮期。

人的智力周期为33天,体力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每个周期都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智力临界日时,思路不清。体力临界日时,全身疲乏。情绪临界日时,心烦意乱。三个临界日每年有一次重合,重合时,人便感觉很难把握自己。当三个周期都处于高潮期时,思维敏捷,浑身是劲,情绪高涨,显然这时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学习的任务量。

有的专家为了强调“生物钟”的重要,把它说得神乎其神,任何人百分之百要受“生物钟”摆布。但对自制力强、目光远大的优秀学生来说,“生物钟”的周期律基本不起作用,尽管他们也能感到一点,但自己完全可以控制住,即使在三个临界日重合的时候,他们参加考试也照样能答出好成绩。那些意志不坚强、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受“生物钟周期律”的影响就比较大,有的甚至非常大。他们特别担心临界日的到来,结果这种担心,输入了潜意识,等于加强了临界日的能量。

“生物钟周期律”对人有一定影响,我们应因势利导,在高潮期时,增加任务量,提高效率。低潮期时,保持正常的任务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

英国还有人测出1天24小时内,人的大脑有4次“黄金时刻”:第一次是早4时至6时大脑清醒,是学习的最好时刻。上午9时至11时,脑由抑而扬,注意力强,记忆力好,联想力佳,是第二个黄金时刻。下午5时至7时,人的嗅觉的灵敏度达到最好状态,脑力、体力、耐力又进入一个高峰时期,这是第三个黄金时刻;晚上8时至9时,脑力又处于活跃时期,是一天中第四个黄金时刻,可以从事各种创造活动。但什么东西都有其特殊性。这一“黄金时刻”定律也并非人人如是。

人一天中有几个黄金时刻是一定的,摸准了自己的黄金时刻在哪几段时间,定计划时将较深、较难的题放在这段时间完成,会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有的人喜欢早起,属于“百灵鸟”型,早晨背得快,解题思路也敏捷。早晨1小时,比晚上两小时做的事还多。也有的人,喜欢秉烛夜战,属于“猫头鹰”型,晚上背东西特别快,你让他起早,他情绪就不高,起来以后头昏脑涨,背1小时,还赶不上晚间背20分钟。

每个人最佳时间即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情绪最高涨的那段时间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准自己每天中的最佳时间,保证这段时间不受干扰,以给这段时间安排较多的学习任务,安排最艰深、最困难的学习内容。

上海市少云中学有一位女同学叫李楠,初中毕业后,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了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她是如何利用时间的呢?

李楠说:“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它分秒不停地无情地消逝。为了在短时间内抓出学习成效,将两年的功课在3个月内完成,就要在如何使1秒变成2秒、3秒、4秒上下功夫。时间是拉不长的,无论你有多大的气力。但是,使之‘以一当十’的办法是有的,就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提高效率的诀窍有两个,一是集中精力;二是合理安排时间。所谓集中精力,就是在学习时,要特别专心,把注意力统统放在学习、钻研问题上,而将其他无关的东西统统赶走。否则,看样子你也在看书,实际上心不在焉,结果什么收获也没有,那怎么会有效率呢?合理安排时间,也可以出效率……

“每天早、中饭前,我背背公式,想想定理,把中心问题、章节要点看看。上午一般看教科书、参考书;下午做题,到四五点钟时,找点综合性的难度较大的题做。累了,看看别的内容,换换脑筋。晚上,再看书。3个月中前一段,我是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该看电视就看电视,该锻炼身体就锻炼身体。精力充沛,记忆力好,学习效果好。后一段,全天从早到晚学习,效果并不比前段好,因为精神疲劳,不集中,欲速则不达。合理地掌握最佳学习时间,安排学习、休息、娱乐、锻炼对自学太重要了。”

李楠的成功在于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生物钟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了学习计划。参照计划执行,当然会事半功倍。有的同学可能生物钟与常人相反,他们的最佳学习时间可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经常会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一到晚上就精力充沛,思路清晰,这样的人被称为“夜猫子型”。对于这样的人,他们的最佳学习时间就是晚上。

生物钟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人长期作息习惯的结果。对于“夜猫子型”的人而言,在学校里读书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损失。因为白天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们很少能吸收多少知识。有鉴于此,建议这种类型的人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自制力,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控制好自己的生物钟。

珍惜学习时间

不要缺乏时间观念,特别是学习时间。要知道,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时间也是最宝贵的,时间就是生命。苏联作家格拉宁说:“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

时间就是知识是从学习这个角度而言的。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提出过“3万天学习论”。他假定一个人能活到81岁,那么他拥有的时间也仅有3万天。看起来,3万天是个大数字,其实,在3万天,每天能用来读书的仅有几小时。就从孩提算起吧,假定每天多读书1小时,到81岁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就这3年多的时间,有人算了一笔账,共有26200个小时,如果每小时读10页书,那就可以读262000页书,其厚度将是89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精装本,叠在一起将有3层楼房那么高。特别是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知识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增和更新,知识失效率比40年代加快了1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读书,需要比过去更多的时间才能追得上知识的发展。

时间就是知识,它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警句、一种观念。“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时间无始无终,表现出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对人的一生来说,又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但是它在人们手里所能产生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在同样的时间里,勤奋造就天才,怠惰养成蠢才。

所谓“勤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能够做到“时不空过”。时间的加法,对于懒惰的人,带来的只是衰老、忧郁;对于勤奋的人,带来的是进步、成就。

达尔文花了20年时间写出世界名著《物种起源》。据说,他从不放过分分秒秒的时间。施振起把重要的知识按系统画在一张表上,放在口袋里,贴在床头上,利用工作休息时、开会前10分钟,甚至在家抱孩子的时间来学习。《初等代数复习一览图》、《三角函数复习一览图》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齐白石老人85岁时,有一天连画了四张条幅。当时,他已经很累了,可是仍要再画一张。画完之后,在画上题了这样几句话:“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一张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多么发人深省啊!

抓住时机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爱惜时间最实际的行动,就是把握今天,要做就做。

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大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当罗马士兵的刀剑举到75岁的阿基米德胸前时,这位科学巨人还要求能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把一条几何定理证明完毕。某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医生,身患多种疾病,仍废寝忘食地著书立说。有人劝他说:“年岁不饶人啊!歇一歇,明天再写吧!”老医生回答道:“年纪老了,更要抓紧今天。我还能有多少今天?我的日历只剩下几本了,撕一张就要派一张的用处啊!”这话多深刻!“今天”这张撕下来很容易,可是,要“派用处”,就必须战胜自己的惰性,很好地把握住今天。正如鲁迅所说:要做就做,与其说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

可是,有些人轻视“今天”,一味梦幻将来。往往今天得过且过,而把一切决心的付诸推到明天。说什么“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天冷,一心收拾待明年。”可是到了明年,依然故我,学习照旧没有起色。所以,今日事今日毕,不要等到明天做。柯罗是法国画家,有一天,一位青年画家来到柯罗家里,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他看。柯罗指出了对方作品中几处不满意的地方,青年画家很感动,连忙表示:“谢谢您,明天我全部修改。”柯罗激动地问道:“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天就死了呢?”

看看这些成功者吧!他们永远都是你的榜样。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珍惜所有可用的时间,珍惜学习时间,所以,他们成功了。

即使是机器也需要休息

常常会看到有的人高度紧张,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学习,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也在学习,似乎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奋的人。然而,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他却不如那些看起来经常玩的人。所以,成绩不是磨出来的,是要靠效率来成就的。你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都需要休息,何况你是人。根据生理规律,劳逸结合才能提高效率,学出好成绩。这与珍惜时间并不矛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研究表明,劳逸结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很多高三的同学为了考上大学,真是做到了惜时如金:早上5点钟左右就开始学习,晚上加班加点开夜车,课堂学、课间学、吃饭时间还在学……这种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但不值得提倡。因为,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厂里的机器。大脑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负荷运转。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无疑会导致大脑疲乏,精力不集中,接受或反馈信息的能力也会大大减弱。在高考复习阶段,各种知识、各种讯息每天都空前频繁地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如果大脑疲乏就会使我们反应迟钝,使记忆、反馈速度下降,实际上是时间用的不少,成效却不显著。因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复习时间的绝对值,而应着力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学习,这样我们的时间利用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睡眠是十分重要的。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人需要睡眠就如同需要空气、阳光、水和食物一样。有人还在狗的身上做过一个实验。他用两只狗进行对比研究,那两只狗,同样岁数,大小、胖瘦也没有多大差别。一只狗只给水喝,不给东西吃,但是让它睡觉;另一只狗给水喝,给东西吃,就是不让它睡觉。这样,这只没法睡觉的狗只活了5天,而不吃东西的那只狗,二十几天都没有死掉。这说明,睡觉比吃饭喝水还重要。我们知道,人或生物的全身是一个整体,各个部位所以能和谐地运动,全靠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细胞不能繁殖,但它们的寿命却很长,有的甚至同人的寿命同样长。它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由于神经细胞内部能产生原生质的生化更生。神经细胞活动时即兴奋期间,消耗神经细胞内的物质;当它处于抑制状态时,它们能通过生化更生恢复物质,消化血液中带来的养分。如果兴奋状态持续下去,失去的物质得不到补偿,神经细胞就会死亡。所以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当我们学习到一定时候,必须休息、睡觉,否则就会出现疲劳、头昏脑涨和食欲不振等现象。而休息和睡眠,则有助于恢复大脑的工作状态,使之再次高度兴奋起来,投入工作。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巧妙的设想不是在精神疲惫或是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往往是在入夜酣睡之后的早上产生。大工程师布林德利每当遇到难题时,就一连几天睡大觉,直到解决为止。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各特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之间的半小时非常有助于发挥创造性的任何工作。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的时候大量涌现。”

专家说:“有两种不同的‘勤奋’。有的人一边打瞌睡,一边要求自己刻苦坚持。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实在可嘉,但方法欠妥。真正的勤奋者注意效率。”读书要勤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凡事都有个限度,超越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勤奋而不注意睡眠和休息,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是个很“好学”的不惰者,人也很聪明,能“闻一以知十”,但他不注意身体,29岁头发都白了,31岁就短命死了。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年轻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到了“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所以,我们应当把时间安排好,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为了合理地安排好睡眠,除了应选择安静的环境和舒适的床、枕、被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睡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含有兴奋剂的饮料,不宜进行运动量大的体育锻炼,不去想那些容易引起激动的人或事,尽可能让大脑逐渐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二是睡前做一些利于入眠的活动,如到屋外放松肌肉,散步20到30分钟或打一会儿太极拳,用热水洗洗脚、听听音乐等,使它们形成催眠的条件反射。

把一天的工作、学习、锻炼交错进行安排,可以提高效率。这是因为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一种信息刺激、长时间持续同一个活动内容,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进行其他内容的活动,人体原有的兴奋产生抑制,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为此,注意及时变换学习内容是必要的。例如,马克思写作时从来不是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写作累了,就演算一会儿数学题,或停下来散散步,或背诵一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读一会儿巴尔扎克的名著,或者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接着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同样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珍惜时间学习的实质意义应该是有效地利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不是搞疲劳战。

制定时间计划并坚决执行

许多人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天下来学到的知识很少,精力不能够在规定的学习时段高度集中,结果事倍功半。有的则是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可是无法遵照实施。稍有一点比学习更具诱惑力的事就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自制力很差。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同一种后果:单位时间内所学的知识很少。要做到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会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坚决执行。

学习计划的制定包括长期计划,也包括短期计划。我国著名的优秀教师魏书生就要求学生制定这样的两项计划并遵照执行,成效非常显著。

他要求学生根据学年计划分解学期计划,根据学期计划分解月计划,再将月计划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周计划、日计划中,这种先长计划、后短计划的方法,适用于思考问题比较全面,比较认真求实的同学。

对于那些办事好拖拉、喜欢空想、好高骛远的学生,他就引导他们先定日计划,执行一段时间觉得可以了,再定周、月、学期计划。

原因是好拖拉的学生,中途有一两天偷懒,整个计划就很可能“瘫痪”,无法继续执行,这样就非重新拟定一次不可。反复重新拟定改变计划的结果,无形中就会使你陷入“计划乃是为废弃而制定”的错觉。如果不废弃,非执行不可,又可能被计划束缚得透不过气来,陷入类似“计划偏执症”的困境。

学生一旦进入这种困境,就完全不知计划是为何而制定的了,只为着如何完成计划而用功,反把学习成绩的提高置诸脑后。

有一位时间管理的专家说:“不管如何,要达到生活的组织化,不可或缺的是拟定一天的生活计划,而不是长期的计划。”这话对于爱拖拉、爱空想的人来说显然比较有道理。

这位专家所主张的拟定每一天生活计划的方法,是设置一本“计划簿”,经常放在随时可看到的同一个地方。如果是上班的人,就放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家庭主妇则放在厨房,学生放在自己书桌的指定位置。

每天一早或前一天晚间,就把当天要做的事逐条列在计划簿里。一天过去以后再检查所列项目是否已经照计划执行,如发现遗漏或没有执行的事,就立刻把它重新列入第二天的头一项。这样管理自己每天的行动,将自己的生活加以组织起来,是好拖拉、好空想的人用功的第一步。

对于有一定自制力的同学,当然用不着设置一本“计划簿”,每天都要逐条列计划,这样太繁琐,其实每天做几件事,早晨用脑子想一想,在脑子里排一下顺序也就可以了。魏先生所说的每位同学都要制定的日计划,其实只是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时间表分两份,一份是上学时执行的,一份是星期假日时执行的。

下面是一位同学上学时的作息时间表,你不妨参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份可行的计划表。

上午:

5:50-5:55 起床,整理床铺、房间

5:55-6:10 洗漱,室内健身

6:10-6:30 早饭,简单家务

6:30-6:50上学路上,10分钟路程,其余时间思考全天自习安排6:50-7:30早自习7:40-12:00上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12:00-12:20午饭,简单家务下午:

1:00-1:35 睡午觉

1:40-2:00 上学路上

2:00-2:40 上课

2:50-3:00 练气功

3:00-3:40 自习

3:40-4:40仰卧起坐,俯卧撑,长跑,活动4:40-5:20自习5:20-5:40放学路上5:40-6:50帮忙家务,放松身心,看报纸杂志或课外书6:50-8:50自习,完成家庭作业,中间7:50-8:00练气功8:50-9:30室内仰卧起坐,俯卧撑,洗漱,放松身心9:30休息备注:①每天上学、放学往返两次,家与学校距离1公里,步行10分钟,往返两次仅需40分钟,实际时间安排80分钟,其余40分钟为机动,可开展路上背诵单词的活动,边运动边背诵有助于记忆。

②从表上可看出,每天除了上课时老师让自学的时间外,用于自行安排的自习在校还有3课时120分钟,在家还有2课时110分钟,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定要抓紧抓好,每天早晨上学路上便计划5节自习的具体任务,才能提高效率。

但是,无论你制定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切忌安排不合理,学习时间或休息时间过长。计划表的制定是为了更合理有序地利用时间,帮助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束缚。

学会挤时间

时间是双重性格的东西,最长也最短,最快也最慢,最小也最大。人们很乐意把时间用在下棋、聊天等这样的事情上。但假如有人提议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习时,他们便会立即反对:“我哪有时间学习,我都快忙死了……”等等这样的话来搪塞。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正是因为把各种闲散时间挤出来于学习,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成功者才能取得成功。

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极短的时间,就能积少成多地供给你所需要的长时间。

时间像是海绵,要靠一点一点挤;时间更像边角料,要学会合理利用。一点一滴的累积,便会得到长长的时间,而如果你因为它只有一点便忽略它的话,时间便会悄悄地从你身边溜走了。

向时间要效益,合理利用时间就是与时间争夺宝贵的生命。“忙里偷闲”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息表:

8:00~17:00除早午餐外,校对修改作品清样。

17:00~20:00晚餐之后外出办理出版事务,或走访一位贵夫人,或进古玩店过把瘾——寻求一件珍贵的摆设或一幅古画。

20:00就寝。

0:00~8:00写作,夜半准时起床,一直写到天亮。

这位每天只睡4小时的文学巨匠,摈弃了巴黎的喧嚣与繁华,一个人静夜独坐,手握鹅毛笔管,蘸着心血和灵感,写出了96部小说,演绎了一部《人间喜剧》。勤奋惜时的巴尔扎克只活了51岁,他的作品却流芳百世。

那些伟大的人,有进取心、有紧迫感的人,无不把时间抓得紧紧的,一时一刻也不敢懈怠。而当一个人感受到生活中有一种力量驱使翱翔时,他是决不会爬行的。盛田昭夫说:“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1年后就是182步,10年后即十万八千里。”

在贝尔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研究。两人同时取得突破。但贝尔在专利局赢了——比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他们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时间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是成功者的资本,但时间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有密度有年龄的。明天的时间比今天衰老。衰老的时间没有气势,就好像旭日东升,朝气蓬勃,而日落西山的太阳,就完全没有那种气势。所以想要有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把握零碎的时间。

如果你从家到学校10分钟路程,记住一个英语单词绰绰有余。最要紧的还不是背会了单词,而是养成了节俭使用时间的习惯。只有珍惜零碎时间的人,才会真正珍惜大段时间,浪费时间跟浪费钱财一样,都是从小数目开始的。

美国的富兰克林为自己拟出了13条目标,在“计划管理”目标中,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时间上的财务制度:花时间之前先进行“财政预算”;尔后随时“记账”、“查账”。在花去了一段时间之后,在专用的“账单”上记下那段时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一下“成本核算”,看看收获与支出是否平衡。

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安排时间的精确、严格,更令人叹为观止。他每晚统计时间消耗,月有小结,年底有总结。他自1916年元旦即他26岁那一天宣誓起,直到1972年逝世的一天,56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记录每天时间的支出情况。有一次,他计划完成中心工作(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一共用570小时,实际用去了564.5小时,误差仅为1%。

科学幻想之父、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著名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就是在航海旅途中写成的。奥地利的大音乐家莫扎特,连理发时也考虑创作乐曲,常常一理好发,就赶快把构思出的新乐曲迅速记下来。他常说:“谁同我一样用功,就会同我一样成功。”

一位上海青年,曾是街道房屋修建队的小木匠,他从补习中学课程开始,达到学完大学数学课程,达到用英、德、日、法、俄5国文字阅读数学文献的水平。他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每学完1小时,就在本子上画一条短线,学满5小时,写一个正字……终于被破格录取为研究生,1987年又赴法国深造。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尽可能多的知识,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就要学会“挤”时间。挤时间主要有以下七种办法。

(1)以时换时法。计划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够时,可以在休息娱乐的活动中挤出一些时间来,但此法限于特殊情况,不可常用。

(2)以人替时法。

有些事可以请他人代劳,就不必事必躬亲。

(3)以物省时法。

运用电话、录音机、复印机、计算机等节省时间。

(4)以钱购时法。

出门坐快车、飞机,请人誊稿子等。

(5)集零为整法。

在某种活动进行时,穿插些别的事,散步背单词,等车看书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6)取消法。

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那些纯属浪费时间的事情,那些不做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事情,统统取消。如看电视、闲聊、过于广泛的兴趣、过于广泛的交友,要知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7)统筹合并法。

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情,尽量合并起来办,一举两得,几全其美。初中教材中讲的“统筹方法”就是讲在一道大工序中同时进行几道小工序,能挤出许多时间。

挤时间是一门学问,每个青年都能做一个挤时间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