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10659500000004

第4章 社交处世能力培养

⊙社交处世能力即社交生活的能力,和朋友、教师、邻居以及陌生人交谈,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能力。想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能顺利地从事社会活动,就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交生活能力。

社交能力

儿童的社交处世评价

社交处世能力是指人类适应外界环境从而赖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作出反应和适应的能力。单有智力能力或单有适应行为不能诊断为社交能力强。

社交处世能力的高低可通过测定方法,使其客观化和数量化,主要遵照两个标准:①个人独立的程度。②满足个人和社会业务和要求的程度。

指导孩子学习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正常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交往的对象不断扩大,不仅有同院的伙伴、同班的同学,而且还有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家长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鼓励孩子大胆交往,礼貌待人多数年龄小的孩子初次接触生人是很胆怯的,家长要鼓励他敢于同生人说话,敢于独自去新地方办事。与人交往的首要原则是讲文明、讲礼貌,如进入他人住房要先敲门,与人说话要先称呼,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为了指导孩子的人际交往,编写了讲文明、讲礼貌的顺口溜:“对待家长有礼貌,说话先把称呼叫。合理要求要服从,不能任性胡乱闹。家长工作或会客,注意安静不搅扰。家长休息或生病,轻声细语不吵闹。来了客人要问好,热情欢迎有礼貌。大人谈话不插嘴,在旁玩耍不干扰。客人问话回答清,送客要说‘再见了’。邻居相处要和睦,互相帮助讲友好。”家长要指导孩子努力做到这些。

指导孩子学会察言观色,灵活办事世界上好人不人鱼龙混杂,好坏难辨,人们在交往时保持一定警惕是必要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在接触生人时既要大胆交往,又要慎重行事。要指导孩子学会察言观色,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对方的意图和品德,果断中止与行为不端的人来往。爱美是人的天性,孩子们都愿意与外貌英俊、美丽的人交往,但是一个人的外貌美不等于他的心灵美,社会中有些相貌堂堂、衣冠楚楚的人心灵是很肮脏的。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能为这些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教育孩子要诚实待人,以信取信与人交友必须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

对人当面恭维、奉承,背后恣意贬低是两面派的做法;对朋友遇到困难口头上“深表同情”

,内心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能长期维持友谊的。真正的朋友还应坦诚相见,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互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讲究信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家长要教育孩子“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偶尔有一两次失信,要及时向对方解释,求得朋友的谅解。如果屡屡失信,就无法保持朋友关系了。

教育孩子对己要严,对人要宽世界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友时不必太计较对方的缺点,要多看到人家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友好相处。当家长听到孩子诉说他人不足的时候,要引导他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孩子的交往难免出现矛盾,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争吵。家长要教育孩子胸怀坦荡,理解和宽容别人,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谅解对方给自己带来的损失。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猜疑确实应当制止,或者至少也应当节制,因为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 至于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就更不应该了。

让劳动贯穿于生活之中

生活中既有享乐,更需劳动创造。家务劳动(这里也包括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劳动)是家庭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同孩子的关系密切。有的家长出于心疼孩子,或怕干扰孩子学习,把家务活全包下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容易使孩子养成懒惰性、依赖性,而且还会助长个人主义,使他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事。

家务劳动不难,只要稍加指导,多数家务劳动孩子都是可以做的。但是,仅有家务劳动,孩子不一定能够养成劳动意识。而后者才是让孩子劳动的主要目的。为此,家长还应通过其它方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使家庭生活与劳动紧密结合。

共同数碗很多家长抱怨:我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孩子身上,可孩子不仅不报答,反而总嫌大人对他照顾不周。我们虽然对这类家长报以同情,但更多地担心孩子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希望这些家长把家务交给孩子做一点,让其亲身感受到家务劳动的辛苦。为了让孩子了解家务劳动的繁重,尊重家长的劳动,并能参与家务劳动,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指导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劳动意识:

让孩子坚持一星期,记录家长清洗锅、碗、盆、筷等餐具的数量。

让孩子计算每周、每月、每年家长清洗餐具的数量。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计算1年所洗餐具的重量。(前苏联有人对一个四口之家统计的结果是:主妇一年中要洗1.8万件餐刀餐叉,1.3万个盘碟,6000个锅,总重量约5吨)。

家长与孩子一起谈心,家长说说洗餐具的辛苦,孩子谈谈做了“统计”后的感受。

家长与孩子一起想想除了洗餐具,还有哪些家务,要孩子谈谈“我该做什么家务”,订一家务劳动计划。

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做家务,做好了,就表扬,做得不好,要帮助做得特别好的,可以奖励,但千万不要给钱作为“报酬”,必须让孩子懂得自己有分担家务劳动的义务。

给孩子过生日家长很愿意为孩子过生日,因为一年才过一次,花点钱也高兴;孩子更喜欢过生日,因为有吃有“拿”。但是,随着家庭经济的富裕,孩子对过生日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爱攀比,总喜欢和同学比阔气、比排场。对此,家长们很为难:满足孩子要求吧,总觉得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不满足吧,孩子不高兴甚至吵闹。所以只好退一步——反正一年过一次,算了,多花点就花点。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提供一些办法,建议家长和孩子一同做,消除孩子过生日攀比行为。主要步骤如下:

在孩子生日前和孩子谈谈心谈心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生日是什么?是一个人出生的纪念日。②为什么过生日?纪念出生的日子,祝贺长大。③长大不容易,有许多人为你付出劳动。如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姥姥,保姆等;在学校有教师、校工等,在社会上有种粮的农民,修路的工人,开车的司机等。④让孩子想一想:我过生日,就是大了1岁,长大是靠许多人帮助的,今天祝贺我的生日,是祝贺我比去年更懂事。

那么我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过生日在过生日那天可以这样选择带孩子到山上,栽一颗生日树,并制作一个塑料牌子挂在纪念树上,记下孩子的生日、姓名及成长足迹。第二年还应该为该生日树培土、浇水,观察它的生长情况。

培养宝宝良好的社交能力

宝宝也需要社交人总是需要相互的交流和学习。大人有社交宝宝也要社交,加入到一个小集体——幼儿园中,所以宝宝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在与同龄孩子的玩耍中,宝宝获得的乐趣和潜在的好处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不过宝宝最初是一点也不懂怎样与小朋友相处的,社交能力同样需要机会学习锻炼,需要父母的指导。好在宝宝这一时期对所有的物和人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学习的好机会。

每星期最好让宝宝有2~3次以上的机会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当宝宝们在一起玩,大人最好在一旁观看,用眼神来鼓励他,不要随意去干涉,让宝宝用他自己的方式去与小朋友交往。

当然在玩耍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除非特别过分,可能给宝宝带来危险,否则让宝宝试着自己去处理,他们相互间会产生属于他们的想法和方式,你的方法可能是不适合处理他们之间的问题。比如当别的小朋友与宝宝争夺自己心爱的玩具时,你如果出于成人的礼貌让宝宝把玩具给了对方,就会使宝宝站在那里发呆,因为他为此不解,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人玩弄着,会感到伤心。这时对宝宝进行所谓不要自私的教育还为时过早。如果宝宝去强夺别人的玩具时,大人可试着告诉他那是别人的东西,抢不好,同时可用别的玩具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总之,给宝宝多一些机会,在大人适当的指导下,让宝宝自己尝试出适合他的社交方式,大人不要随意干涉,对宝宝的保护也不要过度。

很多宝宝非常活泼好动,喜欢与同龄的小朋友去玩。但是几个小孩子在一起没多久就开始抢夺东西甚至打架。对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对待才好呢?

引导幼儿学习社交宝宝与他人的交往也像他对环境的好奇一样,需要有学习的过程,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宝宝现在走得稳了,说话也多了,整天忙于探索,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表现出好奇,这正是鼓励他与别的小朋友交往的大好时机。

虽然这时的宝宝可能还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打交道,但从看见新面孔、相互接触、交换玩具这些简单活动中,他就能得到很多快乐。每星期至少让宝宝有二三次机会与其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让宝宝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别人,去了解别人,你可以在旁边悄悄地鼓励,但不要强迫他用某种方式去认识别人。宝宝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家长不要对宝宝保护过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难免会有小小的冲突,只要没有大的危险,让宝宝自己学习处理冲突,自己经历获取和给予。当其他孩子抢夺玩具时,宝宝会自发地抓住不放。你不要用成人的礼貌而强迫孩子放弃他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会让孩子迷惑不解,并且感到非常伤心。让宝宝有机会保卫自己的权利,这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

宝宝这时只会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各自的玩具,很少就游戏内容作言语交流,这是所谓“平行游戏”时期。尽管他们很少对话,但在一起玩对孩子的潜在好处是成人难以想象的。

培养内容

提高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含义社交能力是指进行社交生活的能力,和朋友、教师、邻居,以及陌生人交谈,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能力即是社交能力。在友人遇到困难时帮助他,在朋友受欺负时援助他,这种能力也是社交能力。在十字路口按红绿信号灯的指示行走,靠右走,爱护公共财物,做到不毁坏、不污损,遵守公共道德,把玩具让给伙伴们玩等集体参与的能力,都属于社交能力。

现在的孩子虽然学习能力较高,但缺乏社交能力和处世常识,无法进行良好的集体生活。想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能顺利地从事社会活动,就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能力。

提高社交能力的方法(1)和同龄的伙伴一起玩常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一起玩,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一起游戏,互相帮助、竞争、吵架,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社交能力的提升便会水到渠成。有兄弟姊妹的孩子,会在与兄弟姐妹们的竞争中长大。

(2)做个好听众母亲不要总是指责、命令孩子,要给孩子发表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自己好好听,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母亲要做一名孩子的好听众。

(3)让孩子去购物或办事。

让孩子进行简单的购物或到近邻亲戚家中串门。这样,孩子把事情办好了,目的达到了,也锻炼了社交能力。

(4)帮助有困难的人摔倒、受伤、掉落东西……,有人受困时,母亲要主动去帮助他们,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受到帮助的人一定会高兴万分,非常感谢你。同样,自己在受到别人帮助时,不要忘了说声“谢谢”。

(5)爱护动植物不要虐待猫、狗等动物。有些孩子用石头、木棒打狗,大人看到要去批评他们。孩子们应从小形成保护动物的观念。

不攀折花园内、公路边的花草树木,要爱护植物。

(6)保持公园和道路的清洁不要弄脏公园和道路。地上有垃圾、碎纸时,要拾起来并扔到垃圾箱里去,保护环境清洁。身为一名公民,应有公共道德观念。

(7)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要靠右行,走人行道;经过十字路口时,先看交通信号灯再通过。交通事故总是伴随某种程度的生命危险,因此要注意交通安全。要有条不紊地进行社会生活,从小就要养成交通忧患意识。

(8)给孩子买玩具,教孩子游戏方法,让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给孩子买些可进行团体娱乐的道具,如羽毛球、乒乓球、扑克牌、纸牌等玩具或体育器材。把游戏方法告诉孩子,同时,提醒孩子遵守游戏规则。

告诫孩子,即使输了也不要气馁,下次好好努力,并因此认真反省,吸取经验与教训。平时多进行有利于交往的团体活动。每一次比赛的胜负,都是锻炼孩子的耐力、勇气、魄力及判断力,并提高社交能力的极好方法。

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

在孩子3~6岁时,对于孩子的社会技能的培养,孩子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增加了。孩子7岁后,仍要继续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同其他的技能一样,是可以学会的,而智商则大多取决于“先天性” 的因素,后来,稍加注意,情商却完全不同;哪怕你的孩子对情商技能没有“先天性”的天赋,但他的情绪是可以改变的。

同样,学会社会技能的办法很多,比如,父母的典范作用,父母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孩子精神发育与年龄相适应等,都能达到使孩子具有社会技能的目的。

7岁的孩子有可能还表现为害羞。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的这一状态,就要改变孩子的情绪——家长和孩子对话。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言语沟通能力相应的表现为差一些,这和所处的环境、人际关系有关。父母在这个阶段应该花费时间和孩子对话、谈心,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些父母常给孩子出些猜谜,脑筋急转弯题目来调节孩子的情绪。

社会技能的培养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

聪明的教育者常在课堂上也给孩子们做这方面的游戏比如:

你的东西掉了怎么办?(答案是捡起来)。

孩子们就按着常规思维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孩子的话又满含着童心的稚幼。对老师来说,也完全是一种艺术享受。

当宣布答案以后,同学们又叫了起来,说:“原来如此!”

这里,提供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给,供给孩子参考。

(1)为什么有的孩子生下来,只有一只左眼!(答案:孩子只能有一只左眼)。

(2)孩子出生后说的是什么话?(答案为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哭)(3)老师在教室里,为什么没了学生?(答案为放学了。)(4)为什么你要学习历史?(答案为向历史学习。)通过对话,即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也便于培育孩子的讲话能力,要进行一些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对话,这样更好。

此时的孩子还应注意让孩子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扮演他的角色,做他的事来尽可能地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

有的父母却不愿让孩子去做一些社区活动,他们怕因此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或荣誉。好似孩子是家中养的花儿,不可以风吹日晒,更不用说雨淋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研究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是社会低能儿。无法适从社会,也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人际交往技能缺乏的缘故,他,欠幽默感,不能很好地和人谈话,甚至会变得终日忧郁,对生活一点儿也不乐观。

谁的父母愿意自己的子女这样呢?当然没有。再次强调一遍:让孩子参与社区活动,是为以后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适者生存的原则也用铁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凡是不适应的东西,统统淘汰掉。

但愿你的孩子不会被淘汰。因为你是负责的父母,希望总会有的。

那么就乐观一点,去培养你的孩子,纵使他浑身都是缺点,但他会改变的,也会变成一个好孩子的。

培养幽默思维法

逐步来培养孩子的幽默,让你的孩子“潇洒”起来,使他具有幽默感和愉悦感。

幽默,能使孩子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谈笑风生,而且亦有助于孩子的交际中的左右逢源,马到成功。往往令人懊恼的事经幽默说得可笑。而没有幽默感的人,即是很好笑的事经他说出来也是味同嚼蜡,也不能取悦别人,当然不能受人欢迎的了。

教孩子幽默,就应教他学会幽默思维方法,现在为你提供几例,以供你参考。

淡然处世意大利著名作家罗西尼听人说,他的一批有钱的爱慕者准备在法国为他建一座雕像。感动之后,他问道:“他们准备花多少钱呢?”“听说是一千法郎”“一千法郎!”罗西尼大为吃惊。“如果他们肯给我五百法郎,我愿意站在雕像的底座上!”

试想想,如果罗西尼没有这样的谦逊,而是对一千法郎和雕像也欣喜若狂,也决不会有如此这般的幽默。

否认现实幽默的人大多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情趣,有一种怪想法,就是不认现实的合理性。

一天,马克?吐温外出坐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马克?吐温翻遍了所有的口袋,都没有找到。

这个列车员认识他,安慰他说:“没关系,如果实在找不到,也不碍事。”

“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这张该死的车票,不然,我咋知道我到哪儿去呢?”

远近联想要掌握这种技巧,只要孩子在脑子里排除一般的常规联想和专业性的联想,那么孩子的联想就是“远近联想”。

俄罗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叫杜罗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间休息时,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恶的脸蛋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一样的脸孔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傲慢的观众的脸蛋,同杜罗夫能否拿双薪本无丝毫联系,但幽默的杜罗夫却巧妙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感,对这位傲慢的观众进行了讽刺。

淡然对待名誉有人曾问做过不凡业绩的林肯,你对于当总统有何感受。林肯说:“你听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全身被涂满焦油并且插上羽毛,然后被运上火车运往外地。人们问他感受如何。那人说不是为了这事的荣誉,我宁可下车步行。

可见,淡然对待荣誉,就会以幽默的力量对待生活,他的形象在人们脑中是不可磨灭的。

妙用对比有一家帽店,一位营业员滔滔不绝对一位顾客说:这一顶吸引人的帽子,戴上它你会年轻,“那我不戴了。”顾客说:“如果我摘了这顶帽子又要老十岁了。”

可见,两件不相关的事,凑在一起,对比就产生强烈的幽默。

一语双关一个男人在市场上大声卖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八十二人?”一个人赶忙奔过去买了份报纸,但是他横看竖看也找不到事件的内容。

这时卖报的人又在大声呼喊:“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八十三人。”这句哗众取宠的话语,一方面是为了招来顾客,及一方面也幽默地说出上当,真正的受骗者正是这些顾客,显得非常风趣。

用语风趣古代有一个贪官离任时,有位百姓送给他一块德政匾。上书“五大天地” 四个大字。

后来,那位百姓解释说:“官一到任,金天银地;官在内署内,花天酒地;官在断案时,黑天暗地;百姓含冤时,怨天恨地;如今去了,谢天谢地。”这幽默辛辣地讽刺了离任的贪官,令人难忘。

童心稚语由孩子天真而产生的幽默感,坦诚待人,毫不掩盖地道出真相,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郁达夫有一次上饭馆吃饭,吃完饭付钱时。把鞋子一脱从鞋底抽出钱。

店小二见了大为惊奇,郁达夫付之一笑:“这东西过去压迫我,我现在也要压迫它。”

巧借话题就是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进行发挥,引出另一个听者未曾预料到的构思,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的方法。

抗美援朝时,一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人民,利用采访的机会,散布对中国人民的敌意。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后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故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啥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朗声笑着答道:

“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我无功不受禄,本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记者听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总理针对外国记者讽刺,讥笑中国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幽默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

当然,幽默的方法不只这些,比如还有故意卖关、寓庄于谐、混淆视听法、旁敲侧击法、善于取笑法、假戏真作法、欲擒故纵法等等,总之,应当教孩子学会和他年龄相适应的幽默才是正确的,当你的孩子具有了幽默,那么他也一定变成了一个乐观的人。

在教孩子学会幽默时,可用幽默感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宽容品性,这也是应注意的。

提高孩子分辨能力

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分清是非的标准总的说是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宪法和各种法规,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具体地说,凡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就是是,否则就是非。由于孩子小,理解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尚不强,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地通过具体事例来讲清道理和利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加深教育,提高要求。如:抽烟赌博为什么不好,说谎、迷信为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叫爱国,什么叫媚外,什么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什么是封建主义的丑恶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切忌说教或指责,而要采取启发式,通过看电视、读书报或具体议论一件事,先听听孩子的意见,从中发现正确的部分给予鼓励,激发积极性,对不懂的或不对的地方加以讲评和指导,久之,在实践中就提高了孩子的筛选能力即吸收有益的抵制有害的能力,等孩子有了一定能力之后,可让孩子独立评议一个电影、一本书或一件事,最后,家长给予评价。

孩子在小学阶段打下了基础,到了中学或参加了工作,在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这种筛选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逐步会成长为一个政治方向明确、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坚强战士。只要家长坚持这样培养下去,孩子一定会成为一名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培养方法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孩子独占玩具或食物的原因独占甚至争抢玩具是幼儿期常见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自己的孩子是“自私自利”。

首先,这是由于幼儿特有的“自我中心化心理”所致,这种心理特点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没意识到别人观点的存在及其不同,更不能主动、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得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既得“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或痛苦的心情,也就必然导致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我们所说的“自私自利”行为有着本质不同,后者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只考虑自己,而前者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这在2~4岁的幼儿表现尤为明显;5~6岁以后的独占行为就与品德有关系了,是有意的自私行为,应该纠正。

其次,幼儿经常争抢玩具,这说明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美德,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这就需要家长平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那么,到底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呢?我们认为有四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树立榜样,对榜样的评价和讨论,培养分享动机,建立分享规则等。前两种方法大家常用而且容易懂,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后两种。

培养分享动机要想让幼儿经常地、自觉地进行分享,就不能只依靠教育者的外部监督力量,这需要幼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分享愿望和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来源于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过程中和分享后所体验的愉快感。家长的任务就在于强化、巩固这种愉快感。

教育者应当在幼儿主动与别人分享玩具时给予适当的物质(不是指奖品)或精神上的帮助与鼓励,让幼儿能充分体验到与别人分享的乐趣。

另外,培养分享动机时还需要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让他摆脱固有的“自我中心化”

心理。家长可通过分析提问或与之讨论等活动,唤起孩子过去的类似体验(如没有玩具时的“痛苦体验”等),并让他转换到他人的位置(角度)去体验或感受,从而达到情感换位和摆脱自我中心的目的,也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可能经常地、自觉地从他人角度着想,做到主动分享。

建立分享规则分享规则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建立与保持也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有效的外部强制因素。对孩子之间的争抢玩具,家长的常见对策是“轮流制”,即让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轮流各玩几分钟。这种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处理争端。但长期效应不佳,它使孩子变得爱告状、自我控制力差等,而使家长穷于应付,忙于调停或处理争端甚至亲自监督“有关执行情况”,常常顾此失彼,达不到目的。

较好的办法是家长给孩子建立玩具分享制度,让孩子们根据制度来分享。你可以提倡“先宾后主”制度,让别的小朋友先拿玩具玩,直到他不想玩为止,自己的孩子如果想玩可以把这个意愿告诉正在玩的孩子,但绝不能抢。

当然,这种制度刚开始实施时孩子会觉得很委屈的,“自己家里的玩具怎么应该让别人家的小朋友先玩呢”。但你可以假设你是否也希望别人先把玩具给你玩呢,这样,他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这时家长再辅以榜样法、评价鼓励法等,则效果更佳。只有建立起这种“先宾后主”的制度,才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和相互协商。

指导孩子与邻里相处

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像温馨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田,陶冶着孩子的性情,塑造着孩子高尚的人格。但是,如果邻里关系处理不好,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还会造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以致对孩子产生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如何指导孩子与邻里相处呢?

尊重邻居。教育孩子见了邻居中的长辈要上前主动问好,打招呼,主动让路,而不能置之不理或抢到前边。特别是对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应主动上前搀扶或帮助提重物。如果想向邻居家借东西,必须敲门,待邻居允许后,进屋说明情况,请求别人的帮助。借后一定要保管好,而且一定要按时归还。如有损坏必须赔偿并要得到别人的谅解,同时注意使用好礼貌用语。

帮助邻居。当邻居家有了困难要主动帮助。如:邻居不在家,主动代收信件,代替邻居招待客人。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天,还应主动为邻居代收衣物。如果邻居家有病人,应主动探望。如邻居家中有急事,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人力、物力的援助。如邻居家遇有不幸,要表示慰问。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要鼓励孩子和邻家小朋友交流,提供一起玩的机会,并告诫孩子要有吃亏精神,能够容忍,特别应该谦让比自己小的孩子,主动把自己的书、玩具等借给小朋友。懂得“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道理。与小朋友在一起时,不攀比父母的职务与工资,要比一比小朋友的学习,达到相互学习与促进的目的。

教育孩子不随便打扰别人。在邻居休息的时间里,尽量把录音机、电视机的音量放小,在楼道里不随便跳皮筋、跳舞、打球,以免影响他人的学习与休息。

教会孩子不介入矛盾中。因为孩子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如果随便发表议论也许会使矛盾激化,产生不良效果。

家长用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正如某某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别人都说我的妈妈是个热心肠。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阿姨因擦玻璃而失足坠落摔伤。妈妈二话没说立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日后,又照顾了阿姨家小妹妹的一切生活……我为我有这样一位助人为乐的好妈妈感到骄傲……”

总之,指导孩子和邻里相处,不仅要知道怎样去做的方法,还应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宽广的胸怀和一定的涵养。因此,在指导上必须辅以有关教育。让大家共同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体会人间的友善与温暖。

培养幼儿协作意识

合作精神的有无、强弱,是对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与其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与事业的成功有极大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培养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得整体活动得以进行。孩子的合作精神与其独立意志并不矛盾,只是要求每个人发挥各自长处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设法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幼儿如果能从协商与合作行为中获益,则以后这些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相应增加。如果我们尽量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互相交往、自愿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评价和被接纳的感受,学会通过协商解决冲突和参与合作,通过合作尝到极大“甜头”,幼儿就会自发地协商与合作的。

一般来讲,孩子在家的游戏和学习活动都是由家长来安排的。但是,如果你能让孩子参与协商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的话,那么他就会玩得更尽兴,更如愿,更乐于与你合作、协商。例如两个家庭准备共同外出野游,父母将准备用品和购买食品的任务分别委派给几个孩子,并让他们协商计划,通过他们的通力合作来完成一次野游活动。刚开始他们会“乱说一气”,但这没关系,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孩子协商下去,并且一旦协商好的事情,双方都不能随便更改。这样可以一劳永逸,使你以后免于天天为时间安排而大发肝火。

通过示范来增进幼儿协商的技能,强化其合作行为。作为孩子的父母,平时在家肯定有很多事情需要共同协商。家长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商量这些事情,这种遇事相互商量的态度和作风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最终使他也养成遇事与人合作和协商的行为习惯。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多与幼儿展开合作与协商,这样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从3岁开始已有了初步的友谊感,并有其相对固定的“朋友”。3~4岁以后,由于性别角色意识的日益增强,幼儿在兴趣、爱好、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也就越来越大,男女幼儿各自分开进行游戏。活动的现象也开始发生。男孩子们开始初步形成社会交往中的“小团伙”,并因此有了一定的“团体归属感”。幼儿希望自己“拥有好朋友”,并对没有同伴共玩而“感到难过”。

孩子们往往都会抢着跟某几个“受欢迎”的幼儿做好朋友,而相对冷落甚至排斥那些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幼儿,使他们形影孤单、郁郁寡欢。

怎样才能使这些幼儿摆脱孤独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获得渴盼的友谊呢?

首先,父母要认真分析幼儿孤独的原因,确定其社交地位或同伴交往类型,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1)“受欢迎型”幼儿一般长相好、卫生洁净、行为积极、友好、性格外向且善于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性强,也容易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难过。这类幼儿很少孤独,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现象,不用家长费心。

(2)“被拒绝型”幼儿大都体质强、力气大,行为消极,不友好。脾气急,易冲动,喜欢交往但却不善于交往,结果弄成“孤家寡人”。对这类幼儿则需要进行行为矫正,要让他们改掉消极、不友好的行为,逐渐削弱性子急、爱冲动的毛病。另外,还要教会他们必要的与人交往的技巧,使他们学会交往。

(3)“被忽视型”幼儿一般体质弱、力气小、能力差、性格内向,好静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而且也不善于交往,有较重的孤独感,常为此感到难过和不安。对这类幼儿,家长应多为其提供或创造社交机会,鼓励并强化他与别人的交往或友谊。另外,还应通过各种榜样或示范作用向其传授积极的交往技巧,以改进其社会交往方式;还可让其与受欢迎型幼儿进行适当的配对活动,等等。

这都有助于消除他的孤独感,增进与小朋友的友谊。

(4)“一般型”幼儿在上述各方面均属中等情况,表现一般,但其中有的幼儿对“没有朋友”感到不安和难过。大多数幼儿都属于这种类型。对此,家长应当有意地安排一些成对或分组活动,以增强他的交往机会,促进友谊的产生。如和邻居家的孩子一块儿上幼儿园、回家、一块儿活动等等,从而改善幼儿的社交环境,减少孤独感,增进友谊。

指导孩子与同学相处

当今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是人际关系极为活跃的时期,人与人之间若没有广泛的交往,生活、学习就会出现许多麻烦,因而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社交处世能力。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少家庭都是“421”型的,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就是缺乏兄弟姐妹的手足情,但他们每天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与人相处,相处得好,孩子心境平和愉快,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相处得不好则使孩子孤独烦躁,影响学习,因此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们应有意识地扩大孩子交往的范围。有的孩子只和一两个性格相投的人经常在一起,不能融入整个集体中,日久天长就会出现大集体中的“小集团”,而"小集团”

的形成就会使孩子性格孤僻,眼界狭窄。要告诫孩子:同学们都是我的朋友,我要和每个同学友好相处,因为每个同学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我学习的长处。

其次教育孩子在和同学相处时,不但要敢于竞争,还要乐于相让,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例如: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伟大巨匠都是同时代的同行。李白与杜甫的合作与交往,歌德与席勒的友谊,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在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牛顿的老师巴罗是剑桥大学数学讲座的教授,当牛顿在科学上发展很快并超过老师时,巴罗并未因此而嫉妒自己的同行学生,而是毅然推荐牛顿当数学教授,这种竞争与合作使牛顿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教育孩子参与竞争,因为正常、积极的竞争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工作,而在竞争的过程中又应该讲究合作,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的失败,而是对其他人的鼓舞和激励。在学习上要争取好成绩,勇于超越同学,但当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应积极帮助。在体育运动会上要敢于争第一,但在集体项目中,又要努力合作。在竞争中,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却置之不理、嫉妒满怀,在同学中既要谦虚做人又要谦让待人。

最后,在教育孩子和同学相处时,要求自己做到“心中有他人”。要学会关心同学,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有的同学忘记带画画的水彩笔,就应主动地借给同学用;有的同学生病没上学,就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同学补补功课,为他送去温暖与欢乐,不能总以自己为中心,处处总想自己占便宜。例如:在小组值日时,总想少干一点,偷点懒;中午打饭时,总想不排队,抢先打饭。这样做难道真的占了小便宜吗?恰恰相反,换来的是同学们的鄙视。当然,还要提醒孩子和同学相处时,不能犯冷热病,几个孩子一起好得不得了,有时却因一件小事,翻脸成仇,甚至打起架来。

作为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社会知识,进行文明道德教育,讲述待人接物的准则,培养孩子与同学真诚、和睦相处的高尚道德情操。

教育孩子书信交往

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信息沟通方式越来越多,而怎样教育孩子通过书信及一些现代媒体结交朋友,则给家长提出了新课题。

家长应正确地引导孩子较好地应用书信及一些现代媒体广交朋友,净化心灵;促进学习,共同提高;互相帮助,增进友谊。目前,书信是现代社会应用最广、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媒体,家长既不要对孩子在校或在家与同学之间相互往来的书信视如洪水猛兽、大惊小怪、横加谴责、粗暴制止,又不能对孩子们之间互相乱递纸条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有这样一个事例,值得我们家长分析和思考。有一位女孩忽然一天之间收到了10多封信,这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和猜测。经询问,女孩说:“我是跟学校同学一起交笔友,通过电台热线交友栏目征笔友。”而综合起这四面八方的信件看,无非有下列内容:自我介绍兴趣爱好,谈自己是如何取得好成绩的,鼓励笔友克服困难,争取进步,交流校园文化等等。十几封信虽然没有涉及一个“情”字,但家长应注意:

①告诫孩子,要交笔友应先交身边的学友,平时注意与同学友好相处、诚实待人、热情助人。

②让孩子懂得,既交笔友,就应以诚待人,有信必回;如中止交流,要礼貌说明。

③让孩子在写信中,注意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④提醒孩子书信往来要适可而止,切忌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对于滥交所谓“笔友”的孩子,则应严格加以控制,因此上当受骗的也不胜枚举。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的普及率日益提高,孩子们之间打电话已成为平常事。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利用好电话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以此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些解不开的难题时,可提倡或建议孩子给同学打电话商量研究,从而解决难题。当然,家长要事先教育孩子不可以讨论为理由,对过程、对答案。否则,长时间如此,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如果孩子利用电话和同学闲聊天或是结交异性朋友,家长必须在给孩子讲明道理的情况下,督促孩子立即停止此类行为。否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将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

现在,电脑已逐步走向家庭,家长还是未雨绸缪为好。一方面,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电脑的初步知识,消除神秘感,满足好奇心;另一方面,在鼓励孩子利用电脑进行辅助学习的同时,对其使用的软件一定要严格把关,防止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污染孩子的心灵,特别是对某些已经上网的家庭,家长一定要有所控制(当然,教育部门或学校为学生建立的网络除外)。就目前社会上的网络来看,其内容不完全适合儿童,网络上的信息可能给青少年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如色情侵犯。据调查表明,因特网上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色情材料被查阅过6百万次之多,还有一些暴力信息、赌博游戏以及与不可靠的人进行危险的交流,导致孩子心灵受创伤或被利诱拐骗。

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使很小的孩子,他们可能也会有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用游戏的方式来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好的一个,帮助孩子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

3~6岁的“再试一下”活动设计活动目的通过“再试一下”的游戏活动使儿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不断努力。不断练习,并坚持到底,如果中途放弃的话就不能学到新技能,所以要鼓励幼儿设法把问题难题解决掉。

活动内容A找几个孩子分成两人或三人一组,每一组的孩子各有四块积木,让他们把积木堆起来。然后慢慢增加积木数量,直到孩子无法轻易完成工作为止。

B让孩子围成圈,抛接球。然后往前双腿跳跃一至三步再抛接球。往后倒退5~6步甚至更多步抛接球,直到不能轻易抛到位、接到手。之后让孩子们做单脚跳跃,走平衡木等较困难的活动。

活动分析在活动后期,小朋友可能会不能成功进行,试了几下之后就会放弃努力,甚至有生闷气的行为出现。这时,家长或教育者要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在卡片上记下每次完成的效果及总次数,直到儿童完成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分析在各次活动之中,哪种方法更容易实现。家长要适时给予鼓励与赞美,而不应指出怎么做,使孩子最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画连城游戏5岁以上的孩子可作“画连城游戏”,引导孩子在娱乐中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20多张卡片,每张卡片写上参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不给你玩具,吃饭时总撒落饭粒,总系不好鞋带等等。把卡片顺序弄乱,从年龄最小者开始,拿出最上面的卡片大声读出内容,然后要求孩子提出方法,不管多少,选出最好的一个划上一红勾,不断轮流,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孩子建立必胜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孩子积极步入社会

许多父母反映,自己的幼儿特别好动,看见与他同龄的小孩就希望和他们去玩。但是几个小幼儿在一起没多久就开始抢夺东西甚至打架。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才好呢?

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也像他对环境的好奇一样,需要有机会学习,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幼儿现在走得稳了,说话也多了,整天忙于探索,对所有的人和事都表现出好奇,这正是引导他与别的小朋友交往的大好时机。

这时的幼儿可能还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幼儿打交道,但从看见新面孔、相互接触、交换玩具这些简单活动中,他就能得到很多快乐。从现在开始,每星期至少让幼儿有二三次机会与其他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别人,你可以在旁边悄悄地鼓励,但不要强迫他用某种方式去认识别人,宝宝经过尝试,会找到自己合适的方法。

不要对幼儿保护过度。这个年龄的幼儿在一起难免会有小小的冲突,只要没有大的危险,让幼儿自己学习解决矛盾,自己经历获取和给予。当其他幼儿抢夺玩具时,幼儿会自发地抓住不放。

你不要为成人的礼貌而强迫幼儿放弃他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会让幼儿弄不明白,并且感到十分伤心。让幼儿有机会保卫自己的权利,这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

幼儿这时只会与其他幼儿在一起玩各自的玩具,很少就游戏内容作言语交流,这是所谓“平行游戏”时期。尽管他们很少对话,但在一起玩对幼儿的潜在好处远远超出了我们成人的想象。

让孩子参加社区服务

美国许多中学都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否则不能毕业。根据教育机构1994年所做的一项调查,美国国立和私立中学中,超过 30%的学校已经这么做或正准备这么做。参加服务的时间要求不一,从加利福尼亚的40小时到圣路易斯的24小时。然而这一举动实际是为父母的失败补上了悲哀的一笔。尽管有些宗教团体搞了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但是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定期参加类似帮助老弱病残者的活动,因而就没有亲身体会,也不懂得其真正的含义。即使父母不断地把这些思想灌输给他们,但是,只有亲身经历过了,孩子才能真正受到影响。

让孩子和家人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定期帮助他人,不仅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不是某些宗教和社区服务团体的成员,不能让孩子至少每两个星期参加一次社区服务,那么下列几项资料可以教你如何开始。

①在厨房帮忙。

②参加拯救濒危物种组织。

③帮助邻居打扫卫生。

④给老年人阅读书报。

⑤给小孩当家庭教师。

⑥给生病的小孩做玩具。

仔细打听一下,就会知道你所居住的社区中的许多有价值的活动,其中总有能吸引你和孩子的事。要想让社区服务活动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有几点你必须牢记:

①选择对你和孩子有意义的事。

②优先考虑这些活动,不要丧失兴趣。

③尽量与孩子一起参加。

但必须要牢记的以下两点①要想让孩子关心爱护他人,亲身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说是绝对不够的。从本章中,你也许会看到,某些处世技能,尤其是人际关系,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有效地在大脑中发育出来。

②尽管思维大脑中的语言和逻辑能力对培养孩子的价值观非常重要,但它们不能塑造孩子的行为,这一任务只有成为照顾或帮助他人活动中的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宿感才能完成。

家长加入团体,给孩子做个榜样

家长永远无法估计你作为榜样的力量以及对孩子所能产生的影响。如果家长消极对待各种成人活动,那么就该好好考虑参加活动对你和孩子的好处。孩子会看出父母的态度,而这点对他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父亲喜欢垒球运动,经常穿着运动衫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孩子肯定会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亲勉强加入了“父母——老师协会”

,每次开会都抱怨不停,并且嘲笑其他孩子的父母如何无知,那么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对协会产生负面印象。

当然,要想让孩子充分了解团体的价值,最好的办法便是带孩子一起参加。费城保留了一个很好的传统——邻里俱乐部,每年大家一起举行化装游行。往往是一家几代人同时参加,一起制作服装、演奏音乐、排练小品等,从中享受无尽的快乐。对费城居民来说,俱乐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社会网络,几乎和家庭一样重要。

几乎每个社区中都有户外活动团体、业余爱好团体,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参加。

0~1岁社交能力训练

眼跟踪红球训练目的通过训练视觉,培养探索和交往的能力。

训练内容在孩子仰卧位时,可用一红绒球放在他的眼睛正前方,左右缓慢移动,使其眼睛能跟着红绒球看,在追视的基础上,有时会四肢舞动,向家长发出微笑。

熟悉环境训练目的通过视听,了解周围环境。

训练内容出生半个月以后,每天可抱起片刻,沿着房间环现室内四周景象,一边看还可一边讲述室内的东西,使宝宝了解周围环境。

注意与反应训练目的通过视听训练,表现情绪反应——笑。

训练内容在视觉方面首先练习视力集中,可将红球、铃铛或玩具移至宝宝面前,当他注视后,可缓慢移动物体,使宝宝的眼睛能跟着物体动,以此提高他集中和注意能力。也可以试着看画片,可提高注视力,高兴时会发出笑声反应。

加强母子情感交流,保持愉快情绪训练目的建立母子亲情,建立情感交流。

训练内容婴儿出生后不愉快的情绪占主导地位,饿了、冷了、尿布湿了、困了,只会用哭来表示,母亲要多抱抱宝宝,抚摸和亲吻宝宝,这样会使满月后的孩子出现愉快情绪,对妈妈的脸发出微笑,有时甚至手足舞蹈,与母亲进行情感交流。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给孩子信赖感、安全感,是日后孩子做人的基础。

研究表明,儿童身心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愉快情绪占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醒着的时候,家长经常亲切地和他说话,用玩具逗引他微笑,使他在醒着的时候积极活动并形成愉快的情绪。另外,还应当经常给孩子换个环境,背在背上,抱在腿上,抱到另一个房间,抱到室外看看花草树木、看人、听听动物叫声等等。总之,孩子和外界接触越多,越能促进智能发展。

叫名字训练目的能转头向着叫他名字的人,训练小儿发出声音。

训练内容家长用亲切的声音在小儿背后叫他的名字,当小儿转头向家长时,要亲切和蔼地向孩子笑笑,并说:“啊,是在叫你呀!真乖。”逗小儿发出声音。

藏“猫猫”

训练目的逗引孩子发出笑声,并和大人建立感情。

训练内容家长面对孩子,互相观看,而后拿出一张白纸,突然遮住大人的脸,稍过片刻后忽然又将纸拿开,看着孩子,反复进行几次,孩子会高兴地发出喜悦的笑声,并伴有四肢的活动。

微笑迎人训练目的见到亲人示以微笑,建立母子感情。

训练内容当孩子醒着时,家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看着他但不做任何表示(指说、笑、逗等),孩子看着看着有时面部会露出微笑。

见亲人或食物兴奋训练目的增强和亲人的交往,提高对食品的兴趣。

训练内容爸爸上班去了,一天都没在家。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和孩子“说话”,交流情感,还要主动逗着他玩或给他放音乐。时间长了,便建立起感情,以后爸爸回来后,还未主动对话前,宝宝看到后,便会主动发出笑,四肢活动,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同样,每天用固定的餐具喂孩子,时间长了,尤其是在他有饥饿感,看到食物或餐具时,他都会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家长还在喂哺前穿插一些相关的语言,逗引孩子,时间长了,只要听到声音他就会兴奋起来。也可训练孩子自己吃饼干,开始时最好是软一些的饼干,笑着对孩子说:“宝宝,吃饼干啦!”边说边帮着将饼干放在孩子的嘴边,孩子会高兴地将饼干咀嚼后咽下,流露出兴奋的情绪。

游戏活动训练目的活跃情绪,提高社交能力。

训练内容可以反复玩藏“猫猫”游戏,先由家长掀去遮在脸上的纸,接着鼓励孩子自己掀,并在揭开纸的时候,发出“喵”的声音,同时发出笑声。也可继续玩照镜子游戏,和妈妈一起在镜子里观察彼此的五官和表情,配合相关的语言和动作,逗引孩子发出笑声。

举高高训练目的通过举高高游戏,建立愉快情绪和父子亲情。

训练内容爸爸将孩子抱好,然后高高地举起来,接着再放下来。可以穿插一些相应的语言,孩子一般会很高兴的。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既不能吓着孩子,更不能做抛空和接住的动作。连做几天后,只要爸爸抱起孩子,孩子便会做出准备举高的动作,同时也逗得孩子高兴,增进了父子亲情。

强化母子亲情训练目的训练幼儿与母亲对话,培养交往能力。

训练内容当妈妈下班回来时,家里的大人抱着孩子迎上去说:“妈妈来了,妈妈来了。”边说边将孩子交给妈妈。妈妈怀抱孩子后,对孩子说:“叫妈妈,叫妈妈。

”同时要耐心亲切地教小孩发出“妈妈”的音节。这个时期的孩子,常常会主动与他人搭话,大人无论在做什么事,都应当停下来尽量地向孩子做出“回答”,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亲切对话,为小儿创造良好的语言条件。随着交谈中语言的发展,近而增加了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招招手“再见”

训练目的使小儿理解语言并能使动作和词联系起来,培养礼貌行为。

训练内容当爸爸、妈妈上班离开家时在大人的配合下,训练小儿招手,说“再见”,或说“爸爸、妈妈再见”,每天练习,以后说“再见”时,就会自己招手了。

歌词:再见呀,再见呀,招招手。招招手,招招手,再见,再见!

拍手“欢迎”

训练目的培养小儿两手动作,促进愉快情绪和行为发展。

训练内容大人唱一首拍手歌,使小儿情绪愉快地拍手。

接着大人也拍手表示高兴,说“欢迎”,并扶小儿的双手模仿拍手动作,以后小儿听说“欢迎”就会拍手。

歌词:拍手,拍手,拍拍小小手;拍手,拍手,拍拍小小手。

认识自己训练目的激发情绪,培养社交能力。

训练内容每天抱孩子照镜子2~3次,让他认识自己。边看边告诉他镜中人,如“这是宝宝”,“这是爸爸”等,还可以给孩子化装,当他看到色彩多姿的自己时,会流露出高兴,甚至能发出笑声。

注视大人行动训练目的通过观察,模仿大人行为。

训练内容大人要经常在宝宝面前做事,并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注视大人的行动,开始时应给予引导,如“宝宝看爸爸拿什么呢?”,“妈妈提着菜筐上街了!”等等。

从中让他了解和模仿大人的行为活动。

继续练习招手“再见”,和拍手“欢迎”

训练目的使小儿理解语言,并能使动作和词相联系,培养礼貌行为。

训练内容当爸爸或妈妈离家上班时,大人要引导小儿招手,同时说“再见”或“爸爸,妈妈再见”等。也可配合唱再见歌,招手表示再见。接着,大人拍手表示高兴,说“欢迎”,并扶小儿双手模仿拍手动作,以后小儿听说“欢迎”,就会拍手表示。

模仿大人动作训练目的观察大人活动,引发孩子模仿行为。

训练内容小儿在注视大人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一套包括拍手、摇头、身体扭动、挥手、踏脚等动作,并配上儿歌,开始时家长可一样一样地做示范,边做动作,边唱儿歌,边教孩子学。孩子熟悉或理解后,便开始模仿和掌握这些动作,学会和做对一种都要给予赞许和表扬。最后将这些动作串在一起,配上儿歌进行表演,从中培养了孩子观察和模仿的能力。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目的逐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增进交往中的独立性。

训练内容在培养定时睡眠,定时进食,大便坐盆,定时小便,使用小勺和用杯喝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能配合大人穿、脱衣服(如穿上衣知道把胳膊伸入袖内等)和自己捧杯喝水的良好习惯,开始时允许孩子洒漏,慢慢地越来越熟练后,便不再洒漏。家长应放手让孩子练习自己做。

继续模仿大人的动作训练目的观察大人行动,引发孩子模仿行为。

训练内容小儿在注视大人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一套包括拍手、摇头、身体扭动、挥手、踏脚等动作,并配上儿歌,开始时家长可一样一样地做示范,边做动作,边配儿歌,边教孩子学。孩子看熟和理解后,便会逐渐模仿和掌握这些动作,学会和做对一种都要给予赞许和表扬。最后将这些动作串在一起,配上儿歌进行表演,从而培养了孩子观察和模仿的能力。根据这种模式,可以按孩子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内容,扩大模仿的范围和能力。

指认动物训练目的认识常见动物,并模仿其叫声。

训练内容在活动室的墙上布置小儿所熟悉的动物玩具或图片,或桌上放上动物玩具,大人告诉小儿动物的名称和叫的声音,然后问“小狗在哪里”,让小儿用眼睛找,用手指,并模仿“汪汪”的叫声、小鸡、小鸭、小猫、小羊等类推。

平行游戏训练目的培养愉快情绪,加快独步行走。

训练内容让小孩和小朋友或家长一起玩,找出相同的玩具同小朋友一块玩,培养小儿愉快情绪。学步的小儿如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玩具学走,能互相模仿,互不侵犯,加快独走进程。

指五宫训练目的教会小儿认识五官。

训练内容大人指着布娃姓的眼睛说:“娃娃的眼睛在哪里?”用同样的方法指出鼻子、嘴巴、耳朵等反复认识以后,再以游戏方式让小儿指认。大人唱“认识五官歌”

,并做动作,指出五官部位,教小儿模仿指出。

歌词:

鼻子,鼻子,鼻子,在哪里?在这里!(同时指鼻子)眼睛,眼睛,眼睛,在哪里?在这里!(同时指眼睛)耳朵,耳朵,耳朵,在哪里?在这里!(同时指耳朵)嘴巴,嘴巴,嘴巴,在哪里?在这里!(同时指嘴巴)摇头,摇头,摇头,摇摇头。摇摇头!(同时指头部)用动作来表示配合或表达愿望训练目的增进和大人的交往能力。

训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训练和培养孩子逐步具有配合大人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如进餐前,知道伸出双手让大人给他洗手。吃完饭后,也会做出动作配合大人给他擦脸、洗手和收拾用具。同时,还应建立起向大人表达愿望的动作,如将玩具或食品放在他的面前,如想要,训练他会点点头表示同意;如不想要,教会他用摇摇头来表示不同意。

1~6岁幼儿社交能力训练

独自玩训练目的培养独立性。

训练内容为孩子准备他喜欢的玩具,如小汽车、积木布娃娃、图片等。在大人可以观察到的范围内,鼓励孩子坐在地板或地毯上自拿自玩。在玩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提出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认真回答,不能搪塞或敷衍了事。

继续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训练目的逐步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训练内容在培养了定时睡眠、定时进餐、定时大便等生活习惯后,为逐步过渡到建立独立生活的目标,培养能主动控制大小便,能主动坐盆,或能用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物品,如鞋、帽等,能自己脱掉,并放在固定的地方。

能观察和分辨大人的表情训练目的在和大人的接触中,孩子逐渐体验到大人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他懂得做大人高兴的事,见到大人高兴,他也会高兴。大人也可以用自己的表情,来促使孩子的动作,如孩子做了错事(如将脏东西倒放满地),家长只要做出不高兴或气愤的样子,孩子就会不再继续满地乱扔。家长要用自己表情的变化,来启发孩子的分辨能力。

听音拍手训练目的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孩子们能在大人的引导下,能达到听见声音便会做出相应的动作。也促进孩子们能理解“拍手”等的词意,练习“拍手”等动作。

训练内容阿姨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边拍着手,边说出“拍拍手”,同时让孩子们也模仿阿姨来拍手。熟悉后可以跟琴唱歌,一边唱一边拍手,孩子也跟着拍手。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只要听到这一歌曲的琴声时,便会主动先拍起手来,加强了孩子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和小朋友玩,分享食物、玩具训练目的培养与同伴建立友情和分享物品。

训练内容要创造各种机会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做集体游戏(如拉大锯和盖房子游戏),建立起亲密的友情,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食品主动拿出和同伴共同分享。

和大人玩训练目的培养亲子感情。

训练内容培养孩子能和大人一起玩游戏,如玩“开飞机”,大人当飞机,孩子做乘客,孩子骑在大人的肩头上,大人要抓好孩子的双手,说:“现在飞机起飞了,请乘客坐好。”在室内转着走几圈后,说:“飞机到上海了,请下飞机!”接着将孩子放下来。同时也可和大人一起玩“过家家”游戏,孩子可当理发员,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