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教出好孩子
10657300000007

第7章 好孩子是妈妈的一粒“金”豌豆

许多妈妈成天渴望着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众人眼里的好孩子。可是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一般情况下,学习好、分数高、听话乖巧,只要符合这三个标准就是妈妈心目中的好孩子。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曾说: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如果妈妈能把这粒响当当的“铜”豌豆变做一粒光芒四射的“金”豌豆,想必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吧!

做独立自强的好孩子很多妈妈认为孩子是需要呵护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就会自然而然地独立起来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孩子的独立性必须从小培养,但是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许多妈妈又感觉束手无策。

其实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

例如,孩子从1岁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技能,包括穿衣服、系鞋带、扣纽扣、开拉链、刷牙、洗脸、梳头、吃饭、上厕所等,幼儿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8至24个月大的婴幼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捡起玩具;2~3岁的婴幼儿能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又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3~4岁的幼儿能学会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几乎不用妈妈帮助,5~6岁幼儿能学会自己洗碗,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这样孩子的独立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的妈妈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和笔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她们会笑嘻嘻地,很高兴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然后妈妈还会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根据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妈妈经常给孩子提出任务,创造成功完成任务的条件,有助于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例如:为训练4岁孩子自己穿鞋,妈妈可以给孩子一双稍微大一码的鞋子,这样可以方便孩子穿鞋。早餐时,孩子向杯子里倒牛奶,妈妈可以提供一个广口的塑制杯子,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实际动手的能力,还能增强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兴趣。

在美国,孩子从小就睡在小床上,稍大后会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从没听说过他们与父母睡在一起。在孩子日常生活的处理上,妈妈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的年龄上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潜意识。美国人认为孩子应该自立,很早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他们看来,孩子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充分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会对孩子有所帮助的。

所以,妈妈应该从小就把一些家务派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李红的小儿子言言,刚满4岁的时候,承担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箱的工作。每天的“工钱”是1块钱。他家大大小小好几个房间,十几个废纸篓,要一个一个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1块钱也赚得不容易。

有一次,李红的朋友故意假装神秘兮兮的样子问言言:“你一共有多少钱?”小家伙自豪又神秘地悄声告诉她说:“50块钱!”连藏哪儿也说了。朋友问李红:“为什么这么小就让他干活?”妈妈说:“从小让孩子接触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独立的生活能力,而且也能让他从中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样,等他长大之后,无论他到那个城市读书,我们都不用再担心他了。”妈妈的做法是明智的。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成人,孩子不能一生都在妈妈的羽翼下生活。要想让孩子永远生活的健康快乐,妈妈就要让他们从小开始学会独立。当然妈妈用金钱刺激孩子独立的做法,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乃是大势所趋,毋庸置疑的。

其次,树立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因为一个习惯于独立思考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人。

有一次,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和妈妈一起参加朋友举办的宴会。妈妈的朋友就问小女孩说:“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女孩自信满满地答道:“总统!”女孩的回答,引得全场一片哗然。朋友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朋友问道:“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说:“当然肯定!”朋友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参加宴会的朋友们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起手。朋友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朋友做出不相信、不高兴的样子,对来宾们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

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纷纷举起了自己的手,甚至有的男士竟举出了双手以示赞成。朋友故作严肃地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手。”朋友这一招很厉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票的男人多了许多。

朋友得意洋洋地说道:“怎么样?‘总统女士’,这一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沸腾的场面突然静了下来,人们要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这是美国一个很典型的幽默故事。我不知道,读者看完之后作何感想。然而我们要问的是,女孩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孩子的妈妈在哪里?她在做些什么?倘若您就是这个女孩的妈妈,您会怎么做呢?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场面,一位叔叔问孩子说:“你的理想是什么啊?”孩子思考了一会说:“做一名大科学家。”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妈妈却突然白了孩子一眼说:“你连数学考试都不及格,还梦想当大科学家?”言下之意是说,孩子不配拥有这样的想法。

通过这个故事的对比,我们就会很明显地发现,女孩母亲的沉默,其实就是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认定和鼓励。倘若女孩刚回答完第一个问题时,妈妈就抢白说:“别做白日梦了。”或者一巴掌拍过去,那么恐怕就不会有下面小女孩充满睿智和机变的精彩对话了。因此妈妈要时刻注意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没有独立的思考,就不能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经常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去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长此以往,孩子就能离开妈妈的呵护,独立自强的生活了。

一加一减一平衡鼓励和压力就像天平的两端,落在每个孩子的肩膀上。但是,仿佛从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远远高于鼓励。

目前,就孩子所承受的压力而言,已经严重“超标”。有人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现在孩子的生活,犹如抱着石头上山,每走一步,都要承受着加倍的压力。那么是不是没有压力就对孩子成长有利了呢?科学证明,如果完全没有压力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那么孩子究竟应该承受多大的压力适宜呢?一般情况下,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取决于妈妈给孩子多大的鼓励。一个孩子在没有压力也没有鼓励的环境下难以成才,因为没有足够的压力使他前进,没有相应的手段对他进行塑造,他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如果孩子接受的是高压力但缺少鼓励,孩子就会感到如孤军奋战,很难走向成功。反之,孩子就会因为缺少压力,而变成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所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需要得到妈妈较多的鼓励。适当的压力和鼓励,既让:孩子充满挑战的信心,又让孩子得到必要的指导,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取得成功。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妈妈却想当然地认为,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每月给他足够的零花钱,就是对他最好的鼓励。其实不然,心理学家算过一笔账说:做妈妈的不亏欠孩子一分钟时间;不欠昼夜不停地为他们开车的义务;不欠他们的音乐课、网球课和昂贵的自行车。当他们长到16岁时,不欠他们的摩托车或小汽车;他们从学校毕业后,不欠他们去欧洲的旅游费用。孩子结婚后,做妈妈的不欠他们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房子首次该付的钱,也不欠他们购买家具的钱,总而言之,妈妈不欠孩子任何一句话,可是唯独欠孩子一句“鼓励”。

鼓励是一针催化剂,可以激发孩子最大的潜能,创造最大的成功。

苏樱是个可爱漂亮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她那小小的身体里面竟长了肿瘤,并住院接受3个月的化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头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魔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课程,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简直是太残酷了!

在苏樱返校上课前,妈妈找到老师,希望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全班的孩子都带着帽子上课。老师深刻地理解妈妈的苦衷。

于是老师热情而郑重地对同学们说:“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星期一终于来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樱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然而她站在教室门口迟迟不愿进去,她担心、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奇怪的帽子。

可是让她感到意外的是,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戴的帽子显得是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

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晚上苏樱回到家里,高兴地扑在妈妈怀中,撒娇地说:“妈妈,今天班里的同学都戴着一顶帽子。”妈妈紧紧搂着孩子说:“孩子,无论到任何时候,也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将是一样的,除非你自认为不同。”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苏樱也似乎早巳忘记了她与别人的不一样。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妈妈的鼓励对一个孩子化解生活的压力,重新找回对生命的自信和热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苏樱在生活面前是个胜利者,但是妈妈的鼓励却是她战胜恐惧、赢得成功的原动力。

那么,在鼓励和压力的两端,妈妈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才能让孩子在平衡中稳步前进呢?

1.交流沟通、对症下药妈妈应该经常和孩子交流,在谈话中听取孩子的心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予以鼓励和施压。

2.与孩子并肩作战当孩子承受压力时,妈妈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失败和成功,认识到“失败”与“挫折”的区别,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过程,注意发现和肯定他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妈妈还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一定不能做,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总之,妈妈要和孩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增强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

3.不要拿他们当孩子看待加强他们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让孩子发表一些建议,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

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古语有云:“凤栖梧桐,焉知不是养精蓄锐,他日当一鸣惊人,翔舞九天。”意思是说,在等待中积蓄力量,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一些孩子放进同一间屋子,告诉他们说,现在妈妈出去办点事情,如果愿意等到妈妈回来,就可以得到两块的蛋糕;如果你不愿等,现在就可以得到一块蛋糕,只能得到一块。实验结果是孩子们各得其所。

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后得到两块蛋糕的孩子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所以,妈妈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有的妈妈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等待的耐心,开始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任性和贪心。

可是当他们一旦离开妈妈的怀抱踏进社会时,那种任性、急躁的性格特点就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为了减少痛苦、追求幸福,学会等待将是孩子从小的必修课。

根据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表明,懂得等待的孩子,具有以下优点:

1.孩子性格沉稳,不骄不躁当孩子需要什么东西时,即便妈妈不能立刻满足,孩子也不会大呼小叫、乱发脾气,而是静静等待。这样更有利孩子今后的成长。

2.孩子会感受到幸福的温暖孩子想要一块巧克力,妈妈不能立刻买;孩子想吃麦当劳,妈妈不能马上带他去;孩子想要一个火车模型,妈妈不能马上送给他。所有的东西,都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孩子才会珍惜,才会感到拥有时的幸福。

3.孩子懂得珍惜当孩子轻而易举地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往往不会珍惜,有些孩子的玩具箱里,放着几十件玩具,哪一件玩具都是玩几天就丢到一边了,有时还拿玩具乱扔、乱摔,对玩具一点都不爱惜。假如这是一件等了几天,甚至是一个月才得到的东西,那么他还会如此不爱惜吗?

在现实社会中,适时地学会等待,有时可以使人把握更好的时机。等待可以从小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从小给孩子一点点挫折感,让他学会等待,从而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懂得珍惜。长大后,这种品质也会在他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妈妈认为,等待教育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慢性子,对什么事情都不着急,也不积极,这样就算教育成功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等待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果不能深刻地把握等待教育的精髓,那么即便是等到老,最终也是一事无成,所以培养孩子学会等待,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妈妈把一小捆韭菜放到孩子面前。孩子便不停地说:“妈妈,这么多韭菜,我什么时候才能择完呢?”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你会怎样回答他呢?

回答一:“有你说废话的这些工夫,韭菜也该择完了。”回答二:“别人能择完,你怎么就择不完呢?”回答三:“不如这样,你每择完20根,就给妈妈送过来好吗?”回答一表现出妈妈没有耐心听孩子的倾诉,妈妈以权威的身份命令孩子择菜,没有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样的回答会令孩子感到妈妈不明白他们的感受,从而形成隔阂。

回答二反映出妈妈跟孩子对立的立场,即使妈妈不是存心跟孩子对立。妈妈没有了解孩子的情况,而且没有必要将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这样的回答,孩子会感到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回答三最可取。妈妈建议孩子把韭菜分量完成,以减轻他的心理压力,而且妈妈承诺孩子每择完20根韭菜就检查他的成绩,这样孩子会感到妈妈也跟他一起面对择菜的任务,分担了一部分压力。

看完这个故事,想必妈妈们一定会有所领悟吧。等待教育就是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就像打一套太极拳,阴阳动静,万物变换,皆在那不温不火的慢条斯理中尽情展现。

此外,妈妈在对孩子进行等待教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行家首先是专家一些妈妈居然自己也不懂什么是等待。她们一方面对孩子无比溺爱,男一方面自己又充满了童稚的幻想。所以妈妈在教导孩子在等待中成长时,一定要先把自己培养成“专家”然后再做“行家”。

2.不要讲玄而又玄的大道理只要一讲到教育,很多妈妈就会滔滔不绝的满口大道理。其实,以身作则,用行动作示范比说大道理更有效。

一个男孩在院子里练习骑脚踏车,辛苦了半天还是骑不好。

这时妈妈从一旁走了过来,接过儿子手中的脚踏车,立刻演示了一遍。然后说:“你会骑得越来越好,只是还需要时间罢了……”后来儿子不仅学会了骑脚踏车,而且骑车的技术越来越棒了。由此可见,示范比讲大道理有用得多。

3.等待不是撒手不管等待绝不是撒手不管,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相反,它更需要妈妈对孩子的细腻关注和耐心等待。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方面,妈妈应该少一些急躁的功利之心,多一些等待的理智。

4.等待不是“食言”的工具让孩子学会等待,并不是意味着妈妈可以用“等待”作为食言的工具。也就是妈妈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否则孩子会认为妈妈不守信用。

相传,曾子之妻要去赶集,儿子哭着也要去,妻子哄儿子说:

“在家里待着吧,我赶集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一听这话,立刻不再哭闹,便在家跟着曾子玩耍。时近中午,曾子见妻子赶集回来便放下手中的书,拿起一把杀猪刀,在磨刀石上霍霍地磨起来,妻子见状忙问:“你这是干啥?”曾子回答说:“你不是说赶集回来就杀猪给儿子吃嘛。”妻子阻止道:“不过哄哄孩子罢了,何必真杀呢?”曾子认真地说:“对孩子不可说谎,孩子是学习父母言行的,如今你欺骗孩子,是教孩子学骗人,这样怎能教育好孩子呢。”妻子无言以对,于是曾子就找人帮忙把圈里的猪杀了,让儿子美餐了一顿。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孩子的等待应该是希望和满足,而不该是妈妈的毁约和失信。否则妈妈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等待,妈妈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待;或者哪个根本就不能满足。总之,为了孩子能有个美好明天,一切都需要妈妈灵活运用。

谁是犯错的宠儿在孩子眼中,犯错误几乎已经成了妈妈的专利,然而生活中有许多妈妈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份“终极审判”。例如,孩子考试不及格,孩子就认为妈妈没有给他请最好的家教;孩子拿了同学的橡皮,孩子就说妈妈没有给他买和同学一样的橡皮;

孩子喜欢在同学家留宿,孩子就说妈妈没有给他买舒适的床垫;于是妈妈接到“判决”后,就立刻给孩子请了最好的家教,买了最好的橡皮和床垫,总之一切都是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事。

其实妈妈的这种做法是有失妥当的,因为妈妈没有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

红丽满13岁了,已经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快,这直接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于是,妈妈决定找她谈谈。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3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些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红丽很爽快地点点头答应了。

~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红丽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红丽。红丽答应妈妈下不为例。

接下来的一周,红丽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它们都被堆在了红丽屋里,几乎占了一地,最严重的是红丽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妈妈决定对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红丽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几周过去,红丽已经再也捡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儿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红丽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红丽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甚至还渐渐喜欢上了洗衣服,并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红丽最终开始动手洗衣服,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迫于无奈,才选择了自己洗衣服。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妈妈一定不能采取强势的态度,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正如故事里红丽一样,倘若她还有一件可以穿的衣服,那么她一定不会动手洗衣服的。这也就是说,红丽妈妈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妈妈主动和红丽谈心,从交流中找出红丽不愿意洗衣服的根本原因,然后指出她的错误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红丽“痛改前非”爱上劳动。正如美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说:“当孩子犯了错误,妈妈应先了解错误的原因,再合理地进行疏导,往往比强迫孩子如何做更有效。”事实证明了,专家的说法是科学的、正确的。因为当孩子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时,妈妈的强制命令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那么,妈妈应该如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女儿已经6岁了,上学时还经常忘记带作业。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女儿送作业。虽然妈妈经常提醒她,但她老是记不住。后来妈妈去向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咨询,这位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那就是当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时,妈妈可以暂时不要去管她,让孩子自己尝尝错误的结果。妈妈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于是决定试一试。回家以后,妈妈把女儿叫到跟前,平静地对她说:“你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应该不用妈妈操心了。以后要记得自己带作业。妈妈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给你送作业。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作业了。”女儿点了点头。但是有一天,妈妈正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女儿的电话。电话中女儿急切地说:“妈妈,快给我送作业来吧。”妈妈还没来得及回答,女儿就挂断了电话。十分钟之后,女儿的电话又一次打了进来。女儿的声音更加迫切了。

她着急地说道:“妈妈,快点送来呀,不然会出人命的!”妈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现在工作很忙。”五分钟之后,妈妈接到了女儿的第三个电话,这次女儿的声音近乎是祈求了,她苦苦地哀求说:“妈妈,快点送来吧,老师说今天不交作业要打手心的。”妈妈听到这里,还是意志决绝地回答说:“妈妈现在很忙,你自己想办法吧。”女儿的希望最终破灭了。晚上女儿回到家就径直回到房间,把自己锁了起来。吃饭的时候,妈妈问道:“你的作业交了吗?”女儿一脸不悦地回答说:“没有。”“那岂不是要出人命了?”妈妈故意说。

女儿低着头说:“还好了,没有出入命,只是被老师打了20下手掌而已。”通过这件事情,妈妈就发现,每天晚上女儿写完作业之后,都会把明天所要带的课本和作业统统提前放进书包里。从此女儿再也没有打电话让妈妈送作业了。

故事中的妈妈,应该说意志很坚决,对女儿似乎很“残忍”。

她宁可让女儿被惩罚打手心,也不肯“委曲求全”帮女儿送作业。此事之后,女儿似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改掉了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但是,她与妈妈的距离却也越来越远了,因为妈妈总是在孩子最危急,最紧急的时候,第一个被想到的人。

可以说,此时的妈妈就是孩子心中的希望。可是,如果在这个时候,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请求,那么就无异于陷孩子于“危难”之中,所以故事中妈妈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还有这样一位妈妈。有一次,儿子要在周日去参加县举办的奥林匹克物理比赛。平时儿子的物理成绩非常好,而且又善于动脑筋,这个比赛取胜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六晚上,儿子像平常一样,吃了饭就去跟同学踢球了,然后看电视、读课外书一直到11点才睡。周日早上,每次都要睡到10点多才起床的。这天,妈妈硬着心肠不叫他,结果儿子果然10点才睡醒。等儿子赶到学校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由于儿子迟到了一个多小时,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儿子回家后非常沮丧,责怪妈妈没有叫他早点起床,使他在这次考试中失败了。

妈妈却对儿子说:“儿子,你明明知道周日要去参赛,为什么不早睡?妈妈周日要去加班的时候,有没有要求你来叫醒我?你总习惯别人提醒你做事。但是,别人是不可能一辈子提醒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提醒自己,做错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做错事就会自我反省,只要他错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样的错误。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会想到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孔子曾评价他说:“贤哉回也,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说,颜回是个大贤人,他从来不迁怒别人,同样的过错,从来不犯第二次。其实颜回不贰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而,这种认识过程是需要自己的深刻反省的,而不是故事中的妈妈,靠苛刻而严厉的手段换取的。如果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必须要如此“牺牲”的话。那么我们宁可不要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我们“牺牲”不起。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想必这才是孩子认识自己错误的最佳选择。如果再配以妈妈的合理教导,那么孩子就一定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了。

好汉做事好汉当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意思是说,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便是孩子也要有一肩挑起的精神和勇气。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却并不这样认为。她们会说,孩子还小,他们有什么责任呀!关键的责任在孩子母亲身上。其实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有这样两家邻居。乔太太在某市一所中学当英语老师,与她家做邻居的是一对日本教授。有一天,这对教授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棒球砸到了乔太太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乔太太估计那对日本夫妇会很快领着孩子登门赔礼道歉。然而她想错了。那对日本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阿姨,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理所当然地乔太太不仅原谅了他,而且喜欢上了这个懂事的孩子,她还款待孩子吃了早饭,并送他一袋话梅糖。但是让乔太太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孩子不在妈妈的带领下登门道歉。就在乔太太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出入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当孩子拿着那袋话梅糖回家之后,那对日本教授却出面了。

乔太太连忙出门迎接,本想她们一定会满怀愧疚地请求自己的原谅。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们对孩子打破玻璃的事情只字不提,反而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话梅糖还给了她,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看完这个故事,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孩子犯了错,为什么一定要把妈妈牵涉进来?正如故事中的乔太太那样,日本孩子打碎了自己的玻璃,而且已经由“当事人”赔礼道歉了。可是为什么她会产生孩子的妈妈没有登门道歉的疑虑呢?

其实在日本妈妈看来,孩子做了错事由妈妈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真正用心并非是“疼爱”孩子,而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妈妈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妈妈给他当“替罪羊”,就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孩子不仅不能从错误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甚至还有可能犯更为严重的错误,所以她们不会代替孩子道歉。

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赏罚分明”。孩子打碎了玻璃,就是犯了错误,既然犯错了,那么就理当受罚。可是为什么当孩子赔礼道歉时,乔太太不仅没有“惩罚”教育他,反而给他奖励呢?表面上看来,显的乔太太很有“度量”,其实不然。因为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犯错误也不需要受罚。.

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宋丹丹主演的《家有儿女》中刘星在学校乱扔纸屑、破坏公物,还把同学的鼻子打破了。但是由于爸爸隐瞒了部分事实真相,于是妈妈就决定给刘星奖赏。可是知道事实真相的小雨,就满心不悦,甚至还发出也要把同学鼻子打破的呐喊。当妈妈教育小雨有“暴力倾向”时,小雨才说出了心中的“秘密”,那就是“打破别人的鼻子有奖励”。

由此可见,当妈妈赏罚不均时,就会对孩子的健康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情节严重者还会效尤此事。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就一定要受到惩罚,并且一定要由自己受罚。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孩子主动承担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取得别人的原谅,还能从小培养他们自律、自强的精神,对他们长大成人、顺利走进社会,具有重大帮助意义。所以请所有的妈妈们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好汉做事好汉当”吧!

相信自己创造未来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孩子雄心壮志地跟妈妈说,长大以后要当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乃至政治家。但是正当妈妈要称赞他时,他却反问妈妈道:“妈妈,你说我能行吗?”其实孩子的这句话就深刻地反应了,他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

一个伟人曾说: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所以妈妈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先有自信,然后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倘若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么别人又怎么会相信你呢?因此自信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可是自信心该如何培养呢?下面我们就给妈妈们支个妙招,看看韦尔奇的妈妈是如何让孩子充满自信,并最终赢得胜利的。

“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这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宫杰克·韦尔奇的名言。他也正是凭借着雄心满满的自信,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20年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其实韦尔奇的自信与他妈妈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韦尔奇从小就患有口吃症,说话口齿不清,因此经常闹笑话,所以经常不敢在人前说话,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妈妈就经常跟儿子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就这样,韦尔奇在妈妈的鼓励下,开始大胆地跟别人交流,而且从此以后对自己的口吃再也没有过丝毫的忧虑了。

韦尔奇的个子不高,却从小酷爱体育运动。读小学的时候,他想报名参加校篮球队,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便鼓励他说:“你想做什么就尽管去做好了,你一定会成功的!”于是韦尔奇参加了篮球队。当时他的个头只有其他队员身高的四分之三,然而由于充满自信,韦尔奇对此始终都没有丝毫的觉察。而且妈妈为了让儿子充满自信地活跃在篮球场上,她还主动当起了拉拉队的队长。

此外,妈妈还经常对儿子说:“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只要你时刻充满了自信,就一定能坚持到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韦尔奇在妈妈的教育培养下,终于拥有了非凡的自信,开创了人生事业的辉煌。

时过境迁,韦尔奇每每想起母亲的时候,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说:是妈妈给予了我成功。因为是她使我懂得自信、善于运用自信,成为赢得成功的人。如果没有妈妈的培育,我想我现在还是一个患有口吃的家伙。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将是多么重要呀!也许有些孩子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和限制,但是只要充满自信,就一定可以冲破樊笼,赢得自由的天空。正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那么要想“九天揽月”就首先要有展翅高飞的信心。要想“五洋捉鳖”也需要有鱼翔浅底的自信。而这自信就来自于妈妈的谆谆教导。

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是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充满自信的成功领导者。母亲是一名护士,她深知生活的艰辛,所以她就一心希望儿子将来不仅要有个好职业,而且升职还要快。因此她就殚精竭虑地一心扑到孩子的教育上。

克林顿上中学的时候胆子特别小。有一次上生物课的时候,老师教他们青蛙解剖,可是克林顿一看到血竟吓得逃出了课堂。于是班里的同学就耻笑他是“胆小鬼”,并且很多同学还故意地疏远他,甚至还经常捉弄他,为此克林顿竟不敢上学了。母亲闻知此事之后,就鼓励他说:“孩子,妈妈相信你可以战胜恐惧,你一定能。”在妈妈的教导下,克林顿学着妈妈的样子,提高了声音喊道:“我不是胆小鬼,我再也不害怕了。”终于,他再也不害怕上生物解剖课了。后来在整个学习阶段,克林顿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因为他时刻牢记着母亲的一句箴言:“在你没有胆量的时候,你要装作有信心——然后你可能真的获得了信心。”母亲不仅在学习上鼓励儿子充满自信,就连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也离不开她的身影。1992年,克林顿初选胜利,他在演讲中满怀激情地说:“你们想知道我是从哪里获得战斗精神的吗?”

你们想知道这种精神叫什么名字吗?那好,我现在就来公布答案,这一切战斗精神都来自我的母亲。这种战斗精神名叫——自信!是自信让我取得了胜利。不久,全国总统竞选开始了。在那段日子里,克林顿经常满怀忧虑。母亲看穿了儿子的心思,就主动对他说:“好孩子,请相信自信的力量吧!”在妈妈的热情鼓舞下,克林顿终于重新找回了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母亲被检查出了“癌症”,但是这个噩耗似乎并不能影响她投入到儿子的总统竞选之中。她发现自己一直都很有用,从电视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物看,大家都渴望了解这位聪明可爱的母亲。

她的头发烫成了波浪状,手上戴满了戒指,出入在各种演说现场。身体力行地支持着儿子的竞选。她总能从一位母亲的心声出发,呼唤大家对她儿子的支持。

虽然在那次总统竞选中克林顿失败了,但是他充满自信的演说却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并且为他参加以后的竞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宣誓就职的那一天,母亲梳妆打扮得很漂亮。她说,我必须在全世界的电视镜头前保持最好的状态,于是她放弃了平时明亮的色彩,穿上了高雅的黑色服饰。在众人的簇拥下,宛如明星一般耀眼。而儿子也总是反复地强调着这句话:“如果没有母亲的有力支持,没有她那样的力量,我不可能当上总统。”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能不感慨,自信是一切奇迹的缔造者。

自信可以让一个人由平庸变得伟大,自信可以让一个人由失败迈向成功,总之,谁能拥有自信,谁就掌握了一半成功。所以为了孩子能早登“成功”的宝座,妈妈赶快让孩子自信起来吧!

想象力知多少一位妈妈教孩子读书。有一天,妈妈问:“雪化了之后,会变成什么啊?”女儿回答说:“雪化了,就变成了春天。”妈妈立刻纠正说:“不对,雪化了就变成水了。”于是这个孩子就牢牢记住了,雪化之后就变成了水。

当然妈妈的回答并没有错,只是缺少了几分灵秀之气和浪漫的想象空间罢了。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妈妈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多动脑筋、多思考,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想象力的提高。

萱萱问妈妈说:“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是不是说那个找剑的古人很糊涂?”妈妈回答:“那还用说,他坐船在江上掉了剑,就在船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才跳进水去寻找,他不想想船已走得很远了,可是掉进水里去的剑并没有跟船一起走啊,哪有这么笨的人呢?”萱萱又问:“为什么船走了,就断定掉下去的剑不走呢?妈妈想过没有,船和剑都在江水中呀!江水滚滚,船在划动,那掉进水里的剑会不动吗?电视里挎剑的人,不是总把剑放在剑鞘里的吗?剑没出鞘,一齐掉入江中,被江水冲着,走得不是更快吗?假如船停在掉剑的地方找,也不算是个聪明人吧?”妈妈便问:“以萱萱的想法,那个人并不糊涂了,可能还是个聪明人喽?”萱萱说:“你没看电视上那些带剑的都不是一般人物吗?他们要是不聪明的话,怎么能持剑闯江湖,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我想那个坐船的入,过的一定是一条流水湍急的江,并且江水弯弯曲曲,江岸凹凹凸凸,他从这边凸处下船,开往对面凹处,由于江水自凸处拐弯,冲得很急,无论是撑船还是划船,都不能直线到达对岸,这样,船就要到达对岸的凸处上侧。在江上,挎剑的人突然剑掉了,根据水流情况,船是不可能停在原地捞剑的,估计这把剑有可能被冲到对岸的凸处上侧或以外的水里,那么必须到对岸下船捞剑才是科学的。如果那个掉剑的人是一位科学家,他早已懂得两点可以画条直线的道理,他掉剑的地方是个点,刚才他画在对面船舷的某个记号也是一个点,这两个点连成的线可以延伸到江岸某个地方,那么江岸就有一个点,这三点都在一条直线上。等船到了对岸,他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彼岸上的另一个点,再目测两岸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与靠岸时确定的三点一直线形成一个角度,再根据船走的弧线,就可以断定这把剑掉在一个扇形的水域里。如此看来,只有靠了岸,才能找剑,只有刻了舟,才能找点。妈妈你想想,他不‘刻舟’,怎么去确定‘求剑’的范围呢?这不证明‘刻舟求剑’的人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吗?”听完女儿的讲述,妈妈不由大吃一惊。一则流传了两千年的寓言故事,已然在女儿的奇思妙想下被彻底地翻案了。且不说萱萱的想法是否正确,但是她敢于想象,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称赞。当然,故事中的妈妈与只会回答雪化了就变成水的妈妈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孩子的培养需要妈妈点点滴滴的关怀,其中包括孩子天真绚烂的想象。在妈妈眼中,孩子的想象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在孩子的心中,那就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自在。所以,对孩子的想象,妈妈只能呵护,而决不能扼杀。

有人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有一次,在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举行的宴会上,一些贵族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全出于偶然。哥伦布没有辩驳,他在宴席上拿起一个鸡蛋,对这些贵族说:“诸位先生,你们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子上吗?”那些贵族拿起鸡蛋,左立右立,怎么也立不起来,只好请哥伦布来立。哥伦布把鸡蛋朝桌上一磕,鸡蛋立住了。贵族们很不服气,说这样他们也会做。哥伦布笑笑说:“问题是你们这些聪明人,谁也没有在我之前想起这样做!”由此可见,想象的力量远比知识本身所产生的能量要大的多。我们不可否认,故事中的很多贵族可能都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可是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把鸡蛋立起来呢?原因就在于知识羁绊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那么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1.给孩子一个轻松、宽敞的自由想象空间有的孩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不太愿意听妈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想有更多自己的东西,但是往往有的妈妈比较限制,从而大大影响了孩子想象的空间。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妈妈就要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不能动辄就说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样会容易伤害孩子的想象欲望。

有一次,妈妈让孩子画一幅未来的房子。4岁的小女儿不慌不忙地拿出画笔,没一会奇迹就发生了。奇特的外形、巧克力的门窗,墙壁上长有一双翅膀,据说还能潜水,总之,完全超出妈妈的预料。当妈妈看完这张画之后,她没有指责女儿的“胡思乱想”,而是用掌声告诉她:“你真棒”。

2.让孩子大胆地提问题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则是从新的角度去探究旧的问题,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每次新问题的提出都将预示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妈妈不要限制孩子提问题,而应该抱以鼓励的态度,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瑰丽想象。

3.不要妨碍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有个小孩子用小铲子把沙装在漏斗中再灌进瓶子。因漏斗下端是空的,所以装不满沙子,小孩子便把手指头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当沙装满时便把它移到瓶子旁边,把手指放开,将沙漏进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会很快,从手指拿开到对准瓶口,沙子便漏得差不多了,这时孩子会锲而不舍,一点一点累积,手指移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突然之间孩子开窍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对准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就满了。这时孩子会发出胜利的笑声,高兴地回头看妈妈,妈妈会拍手以示鼓励。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让孩子自己动手摸索而完成的事情,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在摸索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也是飞速运转的。

然而生活中却有这样的一些妈妈:当她发现孩子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喜欢上前帮上一把。殊不知,这样做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因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即便自己完不成妈妈也会帮我完成的。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想象能力会减弱,而且还会滋生依赖的心理,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没有创造性的想象,那么,一切都将是模仿和抄袭。”所以妈妈们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吧!

竞争沙场多英豪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认为,孩子应该谦和、内敛,不要张扬,否则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坏”孩子。

这是发生在许多年前的事情。林林和默默是同班同学,而且两家又是邻居,所以孩子放学后,都喜欢扎堆在一起写作业。有一次,林林很快就把作业写完了,而默默才刚完成了一半。于是林林就说:“如此简单的作业,你还写这么久呀!”言下之意是说,你好笨啊!刚巧这句话被一旁的妈妈听到了。因为林林家境贫寒,曾多次受恩于默默家的帮助。所以妈妈就走上前,一把撕碎了林林的作业本,没好气地说道:“写得快有什么用,给我重新写一遍。”林林迫于妈妈的威严,只得重新写了一遍。由于默默写作业总是三心二意,所以林林很快就又超过了默默。这下妈妈更不高兴了,更何况默默的妈妈也在跟前。于是妈妈故伎重施,再次找理由撕碎了儿子的作业,最终让默默先于林林完成了作业。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林林母亲的做法完全是错误的。在她看来,默默家有恩于自己家,所以自己的儿子不能先于默默提前完成作业,否则就是对他们家的不恭敬。其实妈妈忘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竞争。只有竞争才能生存,倘若妈妈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残酷地剥夺了他们勇于竞争的权利。那么当他们长大之后,就将会永远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残酷竞争的世界。妈妈应该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竞争的意识,学习做一名文明社会里充满进取心和竞争力的征服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丽丽数学考试得了95分,位列全班第三名。于是她很高兴地把考卷给妈妈看。妈妈勉励她说:“学习和跑步一样,当别人跑百米14秒,你要跑13秒。别人不服气,练了一段时间跑了12.5秒,又超过了你。你服气了,不练了,就不能进步了。你不服气,继续练,就可能达到12秒、11-8秒,甚至达到11.5秒。所以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古人日:“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就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竞争。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只有激流勇进、浪遏飞舟,才能时刻走在最前沿。倘若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那么结局只能有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那就是——失败。所以丽丽的母亲是正确的,她既肯定了丽丽所取得的好成绩,同时又不忘提醒丽丽“不进则退”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妈妈都能如此“圣明”。她们为了促使孩子能更好地学习,往往采取物质刺激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不是给自己学的,而是为了妈妈学的,为了妈妈允诺下的丰厚奖赏学的。所以一旦当这些优越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孩子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妈妈的做法是欠考虑的。她们必须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走向社会,他们所面临的绝不仅仅只是奖赏,还有更为激烈和残酷的竞争。可以说,谁具备了竞争力,谁就赢得了胜利。

也许有些妈妈会问,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呢?教育专家建议如下:

1.树立主人意识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无法独立生活的人,是没有资格去参加竞争的,更不用说去赢得竞争。妈妈要想自己的孩子成为竞争赛场上的强者,必须培养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正好一篇文章所说:我们不是大自然的“客人”,而是它们的“主人”。

2.只有强者才是胜利者所谓的“强者”应该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脱颖而出”的人。

他们不是像一只温顺的羔羊任人驱赶,而是一只凶悍的狼,驰骋在莽莽的草原,把所有的生物都当做自己可以捕食的对象。

倘若你希望孩子是谦谦君子般的温良,那么就注定他成不了强者,也成不了胜利者。

3.要培养孩子的危机意识有一位著名企业家说,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位,除了领导之外,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员工具有危机意识。他们从来不会关心企业这个月有没有赚到钱,他们从不会关心企业如何才能做的更强。其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身上。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至理名言。

培养孩子的危机意识,应注意以下两点:

(1)熏陶。妈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在无形中熏陶自己的孩子。妈妈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刚开始这家企业比较红火,待遇不错,但她并没有被眼前的红火冲昏头脑,她认为过度的红火可能就是危机来临的先兆。她一直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危机意识非常强烈。她酷爱技术钻研,十几年如一日地研究,让她在专业领域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后来这家企业走向低谷,妈妈不得不走进了人才市场。这时她“十年磨一剑”的扎实功底就派上了用场。在一次招聘会上,她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只有中专文凭的她竟被聘为一家大企业的设计。正是由于妈妈的危机意识,使得她在竞争中获得了成功,并在生活中影响和培养了儿子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2)学习。未来的社会竞争是异常激烈的,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变化。所以妈妈应时刻叮嘱孩子,好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溺爱,给孩子提供安乐的“窝巢”。

4.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妈妈应本着对孩子以及社会负责的态度,给孩子灌输科学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同时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过程中,妈妈应注意以下两点:

(1)竞争不是斗争。妈妈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要告诉孩子把竞争与斗争区分开来。竞争是双方按照规则,主要用发展自我的方式去超越对方;斗争是双方各施阴谋诡计,主要用伤害对方的方式去战胜对方。竞争能使双方、社会都得到发展,斗争则常常是两败俱伤,并且,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一种在合作前提下的竞争,妈妈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懂得没有合作就没有竞争。此外,通过比较寻找差距是为了激发竞争,不是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失去竞争的动力,或忌妒别人的成功而使心态不平衡。总之,要让孩子在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下阳光成长。

(2)尊重竞争对手。竞争中的对手,并不是战场中的敌人,所以妈妈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对手。只有尊重对手,才能充分了解对手。真正的强者是尊重对手的,因为只有尊重对手才能证明强者存在的价值。生活中,很多孩子不懂得尊重对手,也不了解对手,单凭一番争强好胜的热情,就去和对手一较高低。一旦失败,便无法接受对手比自己强的事实,于是就忌妒对手,甚至攻击和丑化对手。还有的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参与竞争了。是否尊重对手,决定着自己能否超越对手。聪明的人都善于尊重对手,向对手学习。对于强者来说,这世界要是没有了对手,他们会感到孤独,甚至会发疯。因为只有对手才能证明强者的价值。

总而言之,只有竞争才有机会,让孩子多一份竞争意识,就是多一份成功的把握!

让孩子远离挫折的困扰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其实受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更何况只是区区受挫呢?所以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小雨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妈妈的心就像刀绞一样地痛,但她还;黾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而不是妈妈的眼泪。于是妈妈来到小雨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勇敢的孩子,你一定要答应妈妈,你能做到。”妈妈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小雨的心扉,他扑到母亲怀里“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陪儿子练习走路,做体操,而且每次训练中,妈妈总是满怀希望的对他说:“好孩子,你真是太棒了,比前几次进步多了,下一次一定会更棒!”小雨就这样在母亲的帮助下,一天天地进步。

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但她还坚持下床按计划帮助小雨练习走路。黄豆般大小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儿子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通过此事,儿子大受感动,妈妈的努力付出,让他终于战胜了挫折,重新找回了希望。虽然疾病让他双腿残疾,但是却不能打垮生活的勇气。于是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和赞赏。

小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其实挫折就像一根弹簧,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它,那么它就将会像尘埃一样卑微和渺小了。

当然,我们真诚地希望孩子们永远像天使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世事多舛,挫折之事时有发生。例如孩子考试不及格,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或者比赛中没有取得好成绩等等。那么当孩子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曾经见过这样一件事情。

寒假考试中,壮壮数学只考了56分。妈妈让他脱了衣服跪在地上,做深刻反省。妈妈十分气愤地说道:“考了这么差的成绩,你怎么还有脸面活在世上,你怎么不去死呀!”壮壮委屈地流着泪解释说:“我不是最差的,是因为考题太难才没有考好的。”没想到,妈妈听罢更加气愤了,她只认为这是壮壮为自己没考好编织的理由和借口。于是她气不打一处来地抓过儿子,就劈头盖脸地一顿毒打。而且一边打,一边骂道:

“你这不争气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你去死,去死呀!”壮壮是个要强的孩子,在妈妈的“凌辱”之下,他觉得已经失去了活着的尊严和意义。于是当他独自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选择了轻生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幸亏被妈妈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但是从那以后,壮壮就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妈妈则终日以泪洗面,悔不该当初,可惜,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看着这个故事,我们会感到痛心疾首。孩子没有考出好成绩,已然是羞愧万分了,可是妈妈在这个时候,不仅不能张开宽容的臂膀给予他安慰,帮助孩子战胜挫折,反而落井下石、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这幕悲剧的发生。

孩子处在发育期,心灵比较脆弱,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受到挫折的撞击时,他们的心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坍塌。儿童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孩子遭受挫折,通常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1.美好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一般情况下,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她们总是给孩子制定太过于完美的奋斗目标,当孩子难以实现目标时,现实和理想之间就会形成差距,而这种差距就是造成孩子受挫的根本原因。

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真诚地希望,孩子能实现理想中的目标,但由于现实生活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达到这种目标之前,还会出现许多困难和挫折。那么在不顾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下,一味地追求完美的目标就有可能失败,就有可能受挫。就像故事中的壮壮,他本来就是一位爱学习的好孩子,当考试不理想时,他也会感到愧疚。但是在妈妈的心中他只能考“100分”,因为他是妈妈的骄傲,56分是绝对不容许发生的。所以当双百和56分之间形成巨大落差时,妈妈为之疯狂了,孩子也彻底崩溃了。

2.缺乏必要的抗挫免疫力由于每个孩子的抗挫能力不同,所以有的孩子即便所有科目都不及格,也会坦然处之、置之不理,而有的孩子就会像壮壮一样,受到挫折和委屈,就感到失去了面子,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每个孩子对挫折的感受又各有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每个妈妈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般来说,孩子受到了挫折,妈妈应该鼓励他们从挫折失败中获取经验,同时也有必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挫折情境来锻炼他们的挫折耐受力。总之提高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3.精神压力太大导致受挫秦岚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数一数二的,她是班级学习委员,同时她又是学校的文艺工作负责人,还参加了乐器小组,经常要外出接待外宾……结果由于各种活动无法同时达到满足,于是她感到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乐器也拉得不如以前了,校文艺工作也无心去搞了。从此她便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智商,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一度陷入了焦虑和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

其实秦岚的故事,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再现。秦岚并非是能力不足,也不是智商下滑,而是沉重的精神压力,导致了精神疲倦。倘若妈妈能开导秦岚放弃一些“职务”,专心做一件事情,也许她就不会这么痛苦和无法自拔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受挫的基本原因,那么妈妈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或者当孩子已然身处挫折的泥淖,又该如何把他们拉上岸呢?

(1)理解和宽容。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打击时,妈妈首先要对孩子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影响孩子,让孩子养成对挫折的宽容心态。有宽容心的人,他的世界就时刻充满了阳光,因为宽容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但是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并不意味着对挫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似乎它自己就会过去,或者强作欢笑,装作不在乎的样子,采取这种逃避的态度也是不健康的。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妈妈应该引导孩子从挫折或者失败中吸取经验,从而在以后的道路上遇挫时能勇于面对,战而胜之。

(2)给孩子多一些鼓励。每当听到孩子说:“我怎么又考这么差”、“我真笨”、“我太丑了”、“我太无能了”,以及“我骑不了自行车”等等的时候,妈妈都应及时鼓励他要有自信心,用朴实的、积极的和鼓励的语言对孩子说:“如果你努力,你可以做任何事”,或者“如果你努力,就能解开这道题”。

(3)让孩子有清楚的认识。当妈妈为孩子定的目标过高,超过了他们的实际能力时,就容易因为他们达不到预定的目的,而产生挫折感。所以妈妈应该正确地认识孩子,确立适合孩子的各种目标,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标太高容易使孩子经历挫折、丧失信心,这对他们的进一步成长非常不利。同时妈妈还要引导孩子自己也要有个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才能量力而行,避免再次受挫。

(4)泰然处之成与败。无论是成功还是受挫失败,都要让孩子明白自身的价值所在。孩子不可能在学习上总是第一名,不可能总在比赛中取胜,不可能总是获得奖状。但是他可以总是想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重要的人。

挫折和成功两者如影随形,好孩子在好妈妈的教导下,一定会紧紧地拉着成功的手,在阳光下、在草地上,一起放声歌唱,让挫折的阴影永远背向太阳。

勇气创造神奇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奇迹往往是在勇气之中创造出来的。”其实不然,勇气创造出来的绝不仅仅只是奇迹,还有其他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把一只鹰和一群鸡放在一起喂养,渐渐的鹰就失去了飞翔的功能。有一天,妈妈抓住这只鹰,不止一次地把它扔向空中,试图让它飞上蓝天,但是这只鹰似乎真的变成了一只鸡,一次次地从高空中被摔下来,女儿对这种现象感到既有趣又好笑,她睁大眼睛望着妈妈,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接着妈妈驱车把这只鹰带到了悬崖边,下面是令人胆寒的万丈深渊,妈妈手中的鹰仍然还是萎缩作一团,没有勇气。可是当妈妈把鹰抛向深渊时,女儿惊愕地发现,这只鹰迅速落向悬崖,在生与死抉择的一刹那,它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迅速又飞起来,飞向那浩荡无比的远空,在空中它恢复了鹰的雄姿,振动着双翅,威风无比。

在生与死的边缘,这只鹰用勇气挽回了生命。倘若在最后的一刹那,这只鹰没有鼓动起翅膀,展翅高飞。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实有时候人和鹰的处境是一样的,都需要用勇气去改变人生和命运。

小米患了一种奇特的怪病,她的容颜不可思议地变化着,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她的容貌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几十岁。对一个花季少女而言,没有靓丽的容颜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从此后,小米开始变得羞于见人,一向活泼开朗的她,也变得沉默寡言。即便偶尔说几句话,也是发脾气。

有一次,体育课上她的面具被淘气的男生摘下了好几次。她冲上去跟他们抢,男生就把面具传来传去的当游戏玩儿。小米气愤不过,丢下面具,流着泪跑回家了。

她一回到家,就一头扑在妈妈的怀中,失声痛哭了起来。她颤抖着说:“妈妈,我再也受不了了,求求你了,帮帮我吧!”看着女儿伤心不已的样子,妈妈的心如刀割,她是多么希望由自己去代替女儿受苦呀!可是她不能,她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涌了出来。

“好孩子,我们哪儿也不去了,就乖乖地待在家里,妈妈养活你。”从此后,女儿就告别了学校。没有朋友的生活,是孤单寂寞的。渐渐地,小米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她开始无端地摔桌子,砸板凳,而且家里所有的镜子,都被她砸破了。

此时,妈妈感觉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小米很有可能会精神失常的。于是她决定帮助女儿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让她重新回到朋友身边,回到快乐和幸福身边。

事情远没有妈妈想得那么简单。刚一开始的时候,妈妈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女儿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也绝不愿意走出房门半步,更不愿意见到陌生人。

这可怎么办呢?就在妈妈束手无措的时候,突然从电视中看到一档节目,给了她莫大的灵感。于是妈妈给小米买了一台电脑,并鼓励她上网聊天。

几天之后,有位聊得很好的网友,主动提出要跟小米视频聊天。这下可把小米难住了,因为她怕网友见到了她的模样,会从此离开她。

最后在网友的再三坚持和要求下,小米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小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慢慢摘掉了自己的面具。

一秒……二秒……一分钟……五分钟……小米的心仿佛是在油锅里煎熬。这期间,她没有说一句话,网友也没有说任何一句话。小米的心渐渐地变凉了。她知道网友看了她的真面目后一定会离开她的。

“你很美。”小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用怀疑的眼神,盯着这三个字,许久许久。

“很高兴,你终于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你是勇敢的,我为你鼓掌。”小米大惑不解地看着QQ聊天栏中的文字。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不开心,很多不如意。如果你不能鼓足勇气克服它们,那么受伤和痛苦的人,必定只是你自己。其实不是生活和朋友遗弃了你,而是你遗弃了生活和朋友。”小米的心扉在这一刻被打开了。她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她颤抖着打出了一行字:

“我想立刻见到你。”一个小时之后,小米和网友如约见面了。对方也带着一张格格不入的面具。两人见了面,彼此面面相觑。过了良久,小米才开口说道:“感谢你,是你让我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时,网友的回答让小米不禁感到了震颤。

网友说:“其实,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你母亲。她从医生那里,知道了我的情况,并主动找到了我,希望通过我,唤起你对生活的热爱和顽强活下去的勇气。”小米听完之后,哭得像泪人一样。她冲到家,再次扑在妈妈的怀里,失声痛哭了。这是感激的泪水。

“我要重返校园了。”小米擦干了眼泪说。

当小米回到阔别已久的课堂上时,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当初要是多一份勇气,也许……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到母亲节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勇敢地站在了学校举办的“唱响母亲”的文艺演出会场上,面对台下1000多名师生,小米声泪俱下地演唱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完后她摘下了面具,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感谢妈妈,感谢妈妈给了我勇气,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健康长寿!”小米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不管任何时候,生活都不曾离我们而去,离开我们的只是那份失落的勇气。倘若没有勇气的支撑,小米可能还蜷缩在独孤的一角,暗自饮啜。如果没有勇气的支持,小米可能永远再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所以让我们鼓足勇气,对着所有的不悦和烦忧,大声疾呼:“让你们统统见鬼去吧!”还记得刚才提到的那只鹰吗?其实在自然界中,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雏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因此它们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这时,鹰妈妈就会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雏鹰开始坠向谷底的时候,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老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所以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打破一味溺爱的窠臼,让他们像雏鹰很不情愿离开它们巢穴一样,承受生活中的变化、接受生活挑战,从而激发出振翅高飞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