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
10655500000014

第14章 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最严重、发病最广泛的传染病。它不仅损害个人健康,同时还殃及家庭,贻害后代,危害社会。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也称性行为传染病,是指以性行为为传染途径、具有生殖器官明显损害症状的一些全身性疾病,或简称为性病(venereal diseases,VD)。

以往性病只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4类,又称为第一代性病,即过去所称的“花柳病”。现代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已经由以性交为主要传播方式扩展为可由其他方式传染。我国将8种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或比较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列为重点防治性病,除上述4种外还有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性传播疾病的病种目前已有30余种,除常见的外还有:腹股沟肉芽肿、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病、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炎、生殖器念珠菌病、阴虱病、疥疮、传染性软疣、病毒型乙型肝炎。根据国情,我国目前未将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30多种性传播疾病都列入性病范围,因为其中一些疾病例如乙肝、疥疮等在我国流行较为广泛的病,并不是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方式。

我国性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青年为主,20~49岁年龄组占92.8%,近年来母婴传播、间接传播及青少年发病者有较快增加。本章将临床常见的几种性病介绍如下。

11.1淋病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脓性感染,是国内外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主要通过性交传染,直接感染尿道、子宫颈内膜、直肠肛周、眼结膜和咽部。淋球菌也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肝炎,甚至造成不育、失明等。由于产青霉素酶等耐药菌株的出现,给防治本病带来了不利影响。

11.1.1流行病学

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是STD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亿人患淋病,而且出现产β-内酰胺酶的耐青霉素的耐药菌株(PPNG)。

淋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淋病分泌物污染的衣物、床上用品、便盆、医疗器械等间接传染。幼女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毛巾、肛温表、尿布、浴盆及污染人员的手间接传染。孕妇淋病患者若胎膜破裂、继发羊膜腔内感染,也可感染胎儿;产道感染可致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淋球菌仅能侵袭人类,对于低等动物并无侵犯能力。

11.1.2病因及病理

淋病双球菌外形为卵圆形或豆形,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为0.6~0.8μm,常成队排列,寄居在尿道黏膜。淋病的传染源是淋病患者,有症状及无症状患者均可传染他人。

淋球菌对单层柱状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如前尿道、子宫颈、后尿道、膀胱黏膜)敏感,首先侵入前尿道或宫颈黏膜,被柱状上皮吞噬,并在细胞内增殖,引起多叶形白细胞反应,形成典型淋菌性炎症。淋球菌也可进入宫腔,导致严重合并症。安放宫内节育器者,急性输卵管炎发病率高于无节育器者。

11.1.3临床表现

淋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感染部位、感染时间长短、感染株毒力、感染的程度、机体敏感性及是否同时伴有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等。淋病可分为无合并症淋病与有合并症淋病;无症状与有症状淋病;播散性淋病及急性与慢性淋病等。

1.无合并症淋病

淋病初期症状较轻,患者可无症状,易被忽略漏诊。

(1)淋菌性宫颈炎感染主要部位是在子宫颈,常在接触后2~5天发病,患者白带增多,常为脓性,有时略带血色,有臭味,外阴痒及烧灼感。有尿道感染时,可出现尿痛、尿频,阴道分泌物异常或增多,偶有下腹痛及腰痛。妇科检查可见宫颈红肿、糜烂,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宫颈触痛明显。

(2)淋菌性前庭大腺炎及脓肿急性感染时常为单侧,前庭大腺腺体开口部位红、肿、热、痛,严重者伴有全身症状和发热,局部炎症可形成脓肿,腺口可有脓液溢出。

(3)淋菌性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常于性交后1~3天发生,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时烧灼感,尿道口充血、肿胀、压痛,有脓性分泌物,挤压尿道旁腺时有脓液溢出。

2.有合并症淋病

主要合并症为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继发性输卵管卵巢脓肿。

(1)脓肿破裂可导致盆腔炎及局限性腹膜炎。如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致使卵巢发炎,脓肿继续扩散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如输卵管炎症或脓肿被控制,脓液被吸收,形成输卵管积水,输卵管部分阻塞,易发生异位妊娠。如双侧输卵管完全阻塞,可导致不孕。

(2)幼女淋菌性外阴阴道炎幼女阴道壁由柱状上皮组成,上皮缺少糖原及阴道内缺乏乳酸杆菌生长,故易受淋菌侵袭感染。因宫颈腺体发育不全,淋菌不易侵入内生殖器。表现为外阴红肿痒痛、尿痛、阴道口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流到肛门周围,致成肛门周围皮肤红肿,糜烂,并可引起直肠炎。

(3)子宫内膜炎淋病妇女中至少有5%患子宫内膜炎淋球菌感染,可经子宫内膜侵入输卵管,发生输卵管炎,这种情况常在感染后不久或在月经期发生;患者也可有急性的子宫内膜炎,此时常伴异常的月经出血、腹痛和触痛,淋球菌感染侵犯到盆腔,产生盆腔腹膜炎症状和体征,伴有恶心呕吐。在附件肿块发生前,如果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几乎所有的淋菌性输卵管炎病例可恢复输卵管的正常功能和生育能力。围产期子宫内膜炎可导致胎膜早破、早产及产后子宫内膜炎。

3.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累及1%~3%的淋病患者,潜伏期通常为7~30天,系淋球菌通过血行播散到全身,出现较严重的全身感染。比如出现淋菌性败血症、淋菌性关节炎或腱鞘炎、淋菌性心内膜炎、淋球菌性心肌心包炎、淋菌性肝炎、淋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11.1.4实验室检查

包括涂片、培养检查淋球菌、药敏试验。

11.1.5诊断

(1)不洁性交史。

(2)典型体征为尿道口、宫颈口、前庭大腺有脓液。

(3)细菌学检查在白细胞内找到典型肾形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6对以上,可确诊。

11.1.6鉴别诊断

(1)滴虫性阴道炎外阴瘙痒及灼热感,白带稀、色黄绿、泡沫状、有恶臭,可查见滴虫,加10%氢氧化钾液于分泌物内可闻到氨味。由于滴虫病常与淋病同时并发,在诊断滴虫性阴道炎时,要作淋球菌镜检或淋菌培养以便早期发现淋病。

(2)念珠菌性阴道炎白带为豆腐渣样,镜检可见菌丝,加10%氢氧化钾液后无氨臭味。

(3)外阴湿疹外阴有明显瘙痒,大小阴唇可见小红血疹,有搔痕、血痂及脱屑,但阴道分泌物无异常,查不到滴虫、霉菌及淋菌。

11.1.7治疗

1.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的用药原则,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性伴侣同时接受治疗,治疗后随访复查,应注意同时有无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及其他STD感染。

2.一般处理

适当休息,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烈性饮料,治疗期间,暂时停止性生活;注意隔离,污染物如内裤、浴巾、衣物等应煮沸消毒,分开使用浴具,禁止与婴幼儿同床、同浴,保持外阴清洁。

3.治疗方案

(1)治疗原则确定诊断后,应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治疗方案。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三嗪、壮观霉素、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青霉素G、四环素和红霉素等。治疗后应进行随访和判愈。如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氟哌酸800mg,一次口服,或环丙氟哌酸500mg,一次口服,(以上是氟喹诺酮类药,孕妇、肝肾功能障碍者,及18岁以下少年禁用),或头孢三嗪250mg,一次肌注,或阿奇霉素1g,一次口服。治疗结束后2周内,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在治疗结束后4~7天,从患部取材,做涂片和培养阴性为治愈。

(2)慢性淋病的处理原则①加大药物剂量;②联合用药,如可选用头孢三嗪(或其他第三代头孢类)、氟嗪酸(或其他第三代喹诺酮类)、壮观霉素联合治疗;③延长治疗时间;④更换抗菌药物。

4.判断治愈标准

治疗结束后1~2周复查,应符合以下标准:

(1)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

(2)尿液、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3次阴性。

(3)在治疗结束后3~7天,取患者阴道分泌物,作涂片和培养阴性。

11.1.8预防

(1)宣传教育,提倡高尚的性道德,严禁嫖娼卖淫。

(2)使用避孕套,可使淋球菌感染发病率降低,放一隔膜或用壬苯醇醚-9浸透的纱布塞入宫颈内作为杀精子剂,对抵抗淋球菌及衣原体感染有一定帮助。

(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感染的危险,但不推荐普遍应用,或应用于已知与淋球菌患者有性接触的人。

(4)性伴同时治疗。

(5)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与隔离,不与家人、小孩尤其女孩同床、同浴。

(6)执行新生儿硝酸银溶液或其他抗生素液滴眼的制度,防止发生淋菌性眼炎。

11.2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P)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染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本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如一期梅毒的感染部位溃疡或硬下疳;二期梅毒的皮肤黏膜损害及淋巴结肿大;三期梅毒的心脏、神经、骨、眼、耳受累及树胶肿损害等。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危害极大。

11.2.1流行病学

梅毒于500年前从美洲传入欧洲,1497年向亚洲蔓延,1505年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16世纪初梅毒在我国迅速传播。我国在新中国建立前性病(花柳病)流行颇为严重,城市及少数民族地区更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杜绝性病的传播,经过10年的防治,梅毒基本消灭。近年来,国内外人员流动频繁,梅毒发病者重新出现并逐渐增多。

梅毒螺旋体传染方式有性接触(占95%)、母婴传染(垂直传播)、产道传染,其他如接吻、哺乳、接触病人污染的衣物、毛巾、食具、输血或经医疗器械也可受染致病。

11.2.2病因及病理

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长度为5~20μm,粗细<0.2μm,有8~14个规则的螺旋,因其透明不易染色,所以称苍白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系厌氧微生物,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干燥1~2小时死亡,在血液中4℃经3日可死亡,故在血库冰箱冷藏3日以上的血液就无传染性。不耐温热,加热41℃可存活2小时,100℃立即死亡,但耐寒力强,于0℃冰箱中可存活48小时,如将梅毒病损标本置于冰箱内,经1周仍可致病,零下78℃数年仍具有传染性。干燥、阳光、肥皂水和一般消毒剂很容易将梅毒螺旋体杀死。

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因而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11.2.3梅毒的分期

梅毒可根据传染途径的不同而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胎传)梅毒。又可根据其有无传染性而分为早期梅毒与晚期梅毒。

1.后天梅毒

(1)早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内,包括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早期潜伏)。

(2)晚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包括良性梅毒(皮肤、黏膜、骨、眼等),内脏梅毒(心血管、肝脏等),神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

2.先天梅毒

(1)早期先天性梅毒年龄小于2岁。

(2)晚期先天性梅毒年龄大于2岁。

3.梅毒的一般病程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过2~4周的潜伏期,在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称为硬下疳,也称为一期梅毒。

出现硬下疳时,梅毒螺旋体由硬下疳附近的淋巴结进入血液播散到全身,经过6~8周的潜伏期,几乎所有的组织及器官均受侵,此时称为二期梅毒,二期梅毒的症状可不经过治疗而自然消失,又进入潜伏状态,称为潜伏梅毒(也称隐性梅毒)。当机体抵抗力低时,可再出现症状,称为二期复发梅毒,可以反复出现几次。

30%~40%的未经抗梅毒治疗的病人可发生晚期活动性梅毒,包括皮肤黏膜梅毒、骨梅毒、内脏梅毒、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梅毒。一部分病人可不出现晚期梅毒的症状,只是梅毒血清反应持续阳性,称为晚期潜伏梅毒;也可以有一部分病人血清反应滴度逐渐下降,最后转为阴性,而自然痊愈。

11.2.4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一期梅毒

(1)感染后潜伏2~4周,在入侵部位发生硬下疳(hard chancre),又称梅毒初疮。最常发生于生殖器部位、肛门直肠、大阴唇或子宫颈上。数天到1周后,腹股沟淋巴结可能肿大。患者初期的梅毒血清反应呈阴性,以后阳性率逐渐增高,7~8周后血清反应全部变成阳性。

(2)一期梅毒诊断根据不洁性交史或配偶感染史、潜伏期2~3周、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阳性、感染4周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等诊断。

2.二期梅毒

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梅毒螺旋体经淋巴播散引起全身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梅毒螺旋体菌血症,播散全身。皮肤黏膜损害是二期梅毒疹最常见的表现,可有斑疹(玫瑰疹)、斑丘疹、丘疹、丘疹鳞屑性梅毒疹、毛囊疹、脓疮疹、溃疡疹等。25%的皮疹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瘙痒。外阴、肛门可发生扁平湿疣或湿丘疹,浅表淋巴结可肿大及全身轻度不适。梅毒血清试验:为强阳性。

3.三期梅毒

二期梅毒即晚期梅毒最早的病例可在感染2年以后出现,绝大多数在感染后的3~4年,也可迟到5~10年或更长。此期传染性小,但对机体破坏性大,可累及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分为晚期良性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以皮肤、骨骼、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受损为主,重者残废或死亡。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物理检查、胸部X线均缺乏梅毒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正常,而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者,称潜伏梅毒。感染期限在2年以内的,称为早期潜伏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的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潜伏梅毒如不治疗,一部分病人可发生晚期梅毒。在潜伏期间,梅毒螺旋体仍间歇地出现在血液中,可因献血感染给受血者,潜伏梅毒的孕妇亦可感染子宫内的胎儿。

5.先天梅毒(亦称胎传梅毒)

是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源途径感染梅毒所致,通常约在妊娠4个月经胎盘传染,胎儿可死亡或流产。2岁以内为早期先天梅毒,超过2岁为晚期先天梅毒。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对患儿的健康影响很大,死亡率也高。

11.2.5治疗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剂量必须足够,疗程必须规则。治疗后要经过足够时间追踪观察。对传染源及其性伴侣,须接受检查或治疗。治疗以青霉素类药为主。如早期梅毒治疗,用苄星青霉素G,240万国际单位,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3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红霉素。治疗后应随访2~3年,治疗后第一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包括临床与血清,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无复发即可终止观察。

梅毒对性健康有极大影响。梅毒患者常处于恐惧、懊悔、焦虑状态,害怕不能治愈留下后遗症,担心性交后传染给配偶,不思房事,由此可引起阳痿、性欲缺乏等。因梅毒传染性强、多由不洁性交引起,使配偶畏惧、猜疑,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11.2.6随访

梅毒患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方能判断是否治愈。前3个月每月查1次血清反应。以后每3个月查1次,共查4次。血清反应以往为阳性,以后数次复查均为阴性,无症状复发,为治愈。如临床及血清检查证实为复发,应重复治疗,药量加倍。

11.2.7预防

(1)加强对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

(2)夫妻双方同治,治疗期禁止性生活。

(3)重点发现一期梅毒,及早治疗,防止播散。

(4)严格挑选血源,供血者一律做梅毒血清试验。

(5)提倡使用避孕套。

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以及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炭酸、酒精等,很容易将其杀死。因此,注意个人卫生,严禁不洁性生活,避免接触感染,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11.3生殖器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HSV)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多种器官感染。通过性接触感染发生的生殖器疱疹(GH)属性病范畴,本病可呈慢性复发过程,尚未有根治的良药。

11.3.1病因及流行病学

单纯疱疹病毒(HSV)可分为HSV-1和HSV-2两个亚型,HSV-2是生殖器疱疹的常见病原体(占90%),少数生殖器疱疹是由HSV-1引起(约占10%)。人群中HSV感染较为普遍,人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传染源是GH患者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大多数GH患者是在与性伴侣的性接触中感染上本病的,而这些性伴侣通常不知道自己已患上GH。

HSV-1常由飞沫和唾液传播,而HSV-2型不稳定,在体外不能长期生存,其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产道传染、胎盘传染以及游泳池或污染HSV-2衣物传染等。

生殖器疱疹感染后,经过一定的静止期复发。引起复发的因素有发热、月经期、精神创伤等。

11.3.2发病机理

HSV经皮肤黏膜或破损处进入体内,并在表皮或真皮细胞内复制,并感染感觉或自主神经末梢。病理改变以细胞变性为主,表皮内水疱形成,水疱内有纤维蛋白、炎性细胞及气球状细胞。HSV-1常潜伏在三叉神经根和颈上神经节内,HSV-2则常在骶神经节内,且血清学均为阳性,患者终身有泌尿生殖道HSV间歇性活动。各种刺激因素,如紫外线、免疫抑制以及皮肤或神经节创伤等与病毒复发有关。

11.3.3临床表现

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初次感染中80%~90%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只占少数,一般初次感染恢复后多数转为潜伏感染。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潜伏期多为2~7天,平均6天。生殖器局部出现多个小而瘙痒的红色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3~5天后,小水疱破溃发生糜烂或溃疡、结痂,并有剧烈疼痛,至少持续1~2周,经过一段时间后病变结痂、愈合。血清中抗HSV抗体阴性,此型全身症状最重,常伴有发热、头痛、乏力和肌痛,以及腹股沟淋巴结炎等。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多在原发疹后1~4月内复发。以往有HSV感染史,血清中抗HSV抗体阳性,一般复发疱疹全身症状较轻,病程较短,在10天左右消退。

HSV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出现中和抗体,3~4周达到高峰,可持续多年,这些抗体能清除病毒,使机体康复,但大多数个体不能彻底消灭病毒,也不能阻止复发,病毒以潜伏状态长期存在宿主体内。患者受复发因素,如发热、月经、日晒、寒冷、某些病毒感染等的影响而复发,其特点是每次复发往往发生在同一部位,复发前可有前驱症状如局部瘙痒,发疹前数小时感染部位有烧灼、麻刺感。

孕妇感染HSV-2分娩时可传给胎儿,对胎儿的传播率,母亲患原发疱疹时约为50%,患复发疱疹时则少于8%,因为患复发疱疹时母亲的HSV抗体可传给胎儿,所以减少了胎儿的感染。胎儿受感染可发生流产、死产、胎儿畸形。患阴部疱疹的孕妇,易发生早产或流产,其中所生的婴儿40%~60%在通过产道时感染,新生儿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有60%的新生儿死亡,如胎儿幸存,出生时可发生先天性疱疹病毒感染,表现为带状分布的疱疹、癫痫发作、出血、肝脾肿大等,尚可遗留后遗症,如胎儿畸形、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11.3.4诊断

诊断要依据不洁性交史、生殖器部位出现皮肤红斑和原发性水疱、自觉灼热疼痛、病程较短且反复发作时,临床即可做出相当准确的诊断。但临床诊断只能发现HSV-2感染者的20%左右,故实验室检查颇为重要。如病毒分离、细胞学方法找到大的多核巨细胞并可见到核内包涵体、从水疱底部取材做组织培养分离病毒,为目前最敏感、最特异的检查方法,需时5~10天。

11.3.5治疗

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常用药物如下。

1.无环鸟苷

可抑制该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合成。严重原发性生殖器疱疹,静脉滴注5mg/kg体重,每8小时1次,连续5~7天。门诊病人可口服200mg,每天5次,连服7天。早期治疗可减轻全身、局部及合并症症状,缩短病程,但不能防止复发。5%无环鸟苷霜剂外用,亦能减轻皮损疼痛和缩短病程。复发的病人在前驱症状期口服无环乌苷,可产生部分或完全的保护作用。

复发感染时,可口服无环鸟苷200mg,每天5次,连服5天。或口服无环鸟苷800mg,每天2次,连续5天。对复发频繁(每年6次以上)者,可口服无环鸟苷200mg,每天3次,连续服用,1/2~3/4患者可完全抑制复发。服用1年后应停药观察。此法虽能控制症状,但不能制止继续排毒,因此,增加了对性伴侣传染的危险,且费用昂贵。

2.局部处理

皮损处以收敛、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保持疱壁完整、局部清洁与干燥。外用龙胆紫或疱疹净软膏等。也可涂3%酞丁胺霜。并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敏感抗生素,局部疼痛明显时,可用5%的利多卡因软膏或口服止痛药。

11.3.6预防

(1)避免与生殖器疱疹患者性交。

(2)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在前驱期应口服无环鸟苷,可产生部分或完全的保护作用。

(3)早期妊娠妇女患生殖器疱疹时,应终止妊娠。晚期妊娠感染HSV者,应作剖宫产,避免传染新生儿。

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ACV也有预防作用,阴茎套可能减少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在无症状排毒期,但出现生殖器损害时,使用阴茎套也不能避免传播,此时应避免性生活。

11.4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CA)系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会阴和肛门部位的表皮瘤样增生。由性接触感染者属性病范畴。尖锐湿疣是当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且与生殖器、肛门癌有关,加之亚临床感染增多,易于复发,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1.4.1病因及流行病学

尖锐湿疣已成为STDs中的最常见疾病,迄今已发现HPV有约35种型别与生殖道感染有关,HPV6,11,42,43,44等常引起外生殖器湿疣等良性病变,HPV16,18,31,33,35,52等则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关。

近10多年CA在美国发病数增加了5倍,性滥交是本病流行的原因,CA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而发病。尖锐湿疣发生在性活跃的人群中,其危险因素有多个性伴侣及过早性交、免疫抑制、HIV感染等。

11.4.2发病机理

尖锐湿疣的HPV感染通过性接触传播,接触部位的小创伤可促进感染,3种鳞状上皮(皮肤、黏膜、化生的)对HPV感染都敏感。一般来说,每一型HPV与特殊的临床损害有关,且对皮肤或黏膜鳞状上皮各有其好发部位。当含有比较大量病毒颗粒的脱落表层细胞或角蛋白碎片进入易感上皮裂隙中时,感染就可能产生。它可因直接接触或经污染的内裤、浴盆、浴巾、便盆而感染。

病毒感染人体后,在表皮细胞层复制,HPV侵入细胞核,引起细胞迅速分裂,同时伴随病毒颗粒的繁殖与播散,形成特征性的乳头状瘤。晚期基因表达结构多肽,即出现结构蛋白装配颗粒,病毒主要集中在颗粒层中的细胞核内,在表皮的颗粒层出现凹空细胞增多,组织学上正常的上皮细胞也有HPV DNA,治疗后残余的DNA常可导致疾病的复发。

11.4.3临床表现

潜伏期1~6个月,通常为3个月,CA多见于性活跃的青、中年男女,发病高峰年龄为20~25岁。HPV感染可分为:

(1)尖锐湿疣早期多无不适,形成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增生物后,只30%有瘙痒、灼痛症状。妊娠期尖锐湿疣生长快,分娩后又可逐渐缩小,可能与雌激素变化有关。

(2)亚临床感染指虽有病毒感染,但临床上肉眼不能辨认的病变,当用3%~5%醋酸液局部外涂或湿敷5~10分钟后,在HPV局部感染区域发白,即所谓“醋酸白现象”。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典型的尖锐湿疣同时发生。目前认为CA复发是由于亚临床感染的再活动,较之从性伴中再感染更为常见。CA如不治疗,可自行消退或无变化或继续增长。

HPV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有关,现已明确高危型持续性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HPV感染与皮肤鳞状细胞癌、鲍温样丘疹病等均有关。

11.4.4诊断

大多数CA经肉眼观察结合不洁性交史就能作出初步诊断。尿道、阴道和宫颈,可通过阴道镜和尿道镜检查。单独使用阴道镜检查或与5%醋酸外用于病损皮肤处方法相结合,对检测亚临床感染效果极好,阴道镜的放大作用使醋酸白试验变得更清晰明显,有助于检测临床上不明显的HPV感染。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浅层或浅中层有特征性的灶性分布空泡化细胞。HPV检测:可证实标本中HPV感染,还可进行HPV分型。

11.4.5鉴别诊断

尖锐湿疣皮损形态可为扁平丘疹,有时需与阴茎珍珠样丘疹、女性假性湿疣、二期梅毒扁平湿疣等疾病鉴别。如阴茎珍珠样丘疹呈白色、肤色或淡红色珍珠样小丘疹,直径为1~3mm,表面光滑,也可呈尖锐毛状或丝状,沿龟头后缘冠状沟处,排列一行或数行,可部分或完全环绕龟头;无不洁性交史,醋酸白试验不呈白色,易于鉴别。女性假性湿疣呈1~2mm直径的淡红色或白色丘疹,表面光滑,对称分布于两小阴唇内侧,阴道前庭,呈绒毛状或鱼子状外观,有时可见息肉状小丘疹。后两种情况都不需要治疗。

11.4.6治疗

治疗尖锐湿疣方法很多,但目前任何治疗方法都不能完全根除,其治疗目的只是去疣体,改善症状和体征,故尽可能不用有毒性或造成瘢痕的治疗方法。局部外用疣敌或疣脱欣(注意孕妇禁用),或三氯醋酸,任选一种;或采用激光、电灼、冷冻方法治疗;巨大疣可采取手术治疗。尖锐湿疣预后一般良好,一次性治愈率较高,但各种治疗均有复发可能。

免疫治疗干扰素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增殖作用。配合干扰素α、干扰素α-2b制剂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妊娠期CA处理禁用足叶草脂和鬼臼毒素,而且在妊娠期CA组织变得较脆,且有迅速增大的倾向,因此,建议用手术切除较大或巨大的妊娠CA。由于行剖腹产预防CA的作用不能确定,故不能为了预防新生儿HPV感染而行剖宫产。

11.4.7预防

控制性病是预防CA的最好方法。发现时,应同时治疗患者及其性伴;进行卫生宣教和性行为的控制;阴茎套具有预防HPV感染的作用。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11.5沙眼衣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CT)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引起输卵管炎,导致输卵管妊娠和不孕症。

11.5.1病因及致病机制

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V)感染中衣原体约占40%~50%。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新生儿则在分娩过程中感染。

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有两种发育型:感染型,即原体,此型适应于细胞外生存;复制型,即始体,是细胞内的,无传染性。原体附着于易感染细胞的表面,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此过程可使衣原体的毒力因子有所加强。感染早期衣原体变成始体,后者按二分裂方式繁殖。此后始体重新组织,并一对一的基础上缩合而成原体。后者从空泡释放而感染其他细胞。在整个发育周期中,衣原体始终在一个吞噬体中,直至细胞损伤或死亡。

11.5.2传播方式

(1)直接传播多数是男性首先感染衣原体,为非淋菌性尿道炎,通过性交传给女性,潜伏期为7~12天,可引起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

(2)间接传播由感染的母亲垂直传播给婴儿,常侵犯眼结膜,并可扩展到鼻咽部,多发生在出生后4~16日,也可通过唾液、泪液、毛巾、内裤、玩具等传播。

11.5.3临床表现

沙眼衣原体在女性感染中,最多的是上行感染所致的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近年来青少年女性患者日渐增多。

(1)CT感染的主要症状为来自颈管的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尿频、尿急、下腹部隐痛,少数患者有发热,CT亚临床感染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2)沙眼衣原体子宫颈炎症状为白带多、异常出血、下腹痛等,或完全无症状。检查子宫颈,可见大量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糜烂面较大,伴宫颈水肿。细胞学诊断可见炎症现象和异型上皮,但皆为淋球菌性和其他颈管炎也都有的非特异现象。因此,不会首先想到是特异性的沙眼衣原体感染,以致子宫颈炎长期不愈,转成慢性或上行感染致子宫内膜炎。沙眼衣原体子宫颈炎可合并淋球菌性感染,故需同时检查。

(3)沙眼衣原体性子宫内膜炎来源于子宫颈炎的上行感染,有时也与子宫颈炎一样无明显特异症状。沙眼衣原体子宫内膜感染是附件炎等上行感染的通道,同时也是流产的重要原因,其症状为不规则出血、下腹痛,不治或治疗不彻底,可导致附件炎。

(4)沙眼衣原体性附件炎输卵管炎是沙眼衣原体性盆腔炎中最严重的疾病,多表现为亚急性、长期持续性低烧,伴轻微双下腹疼,久治不愈,常在宫腔操作后(如取放宫内避孕环、子宫输卵管通液、造影、刮宫)病情加重,伴有高烧、下腹剧痛。盆腔检查,双侧附件组织增厚,压痛明显,发展为急性附件炎。腹腔镜检查,可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子宫直肠陷凹内呈黏液性并有黄色炎性假囊。长期反复感染,可引起输卵管不通、不育、异位妊娠等。

(5)男性尿道炎CT是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后尿道炎的常见致病因素,潜伏期为7~12天,常伴排尿困难和稀薄的黏液脓性尿道分泌物,常合并淋球菌感染。

11.5.4诊断

1.接触史

有可疑性接触或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史。

2.临床表现

有尿频、尿急、尿痛,黏液脓性分泌物增多,伴下腹隐痛等临床表现。

3.衣原体检测

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3种,即细胞学、血清学和衣原体培养。

(1)衣原体培养取子宫颈标本,窥阴器暴露宫颈,先用1个拭子擦去宫颈口的脓液和黏液,再用另1个拭子伸到宫颈口内转动或用小刮勺刮取细胞,放到试管中送到实验室。

(2)衣原体的细胞学检查可在标本的上皮细胞中找到衣原体的包涵体。标本应含1000个上皮细胞才能获得正确结果。

(3)衣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查有补体结合实验、微量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11.5.5治疗

CT对四环素、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类药物敏感。

(1)红霉素500mg,口服,每日4次,共7天,或250mg,每日4次,共14天。

(2)羟氨苄青霉素500mg,口服,每日2次,共7天。孕期可用。

(3)强力霉素l00~200mg,口服,每日2次,共7天。效果与羟氨苄青霉素相似。

(4)美满霉素属半合成四环素,100mg,口服,每日2次,共7天。

(5)阿奇霉素又称希舒美1g单次口服或0.5g每日2次口服,连服3天,总量为3g,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

对存在衣原体感染危险的新生儿,至少应住院一周,证实有无衣原体感染,若诊断为衣原体性结膜炎,可用1%硝酸银滴眼,同时服用红霉素50mg/kg,分4次口服,连服14天,能预防衣原体性肺炎发生。

11.6软下疳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流行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个别地区有数例病例报告。本病发病男女之比为9:1.潜伏期2~5天。临床表现:男女生殖器或尿道口出现一个或多个直径0.5~1cm的丘疹或结节,1~2天后形成脓疱,3~5天脓疱破溃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齐,基底软,疼痛明显。50%~60%人合并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破溃排出脓性分泌物并形成溃疡,愈后形成大块状瘢痕,还可合并阴茎干淋巴管炎,包茎和包皮嵌顿及阴囊、阴唇象皮病。通过直接镜检和培养,可检出杜克雷嗜血杆菌。

治疗可服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连服10~14日,或红霉素每次500毫克,每日4次,连服10~14天,局部外用鱼石脂、红霉素软膏。

本病会明显地影响性生活。患病后早期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待临床症状消失,直接镜检和培养阴性后,再恢复性生活。

11.7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又称腹股沟淋巴肉芽肿或第四性病。本病是通过性交传染的一种性传播疾病,由沙眼衣原体L1、L2或L3血清型引起。发病多为青壮年,男女比例为5:1.全球分布,以热带与亚热带多见。新中国成立前,在妓女中发病率仅次于淋病和梅毒,近年来国内尚未见本病的报道。

本病潜伏期3~20天,平均10天左右,感染后初发损害为小水疱,无明显症状。常侵犯男性的龟头、包皮、尿道;女性的阴唇、阴道、子宫。初疱1~4周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开始为孤立、散在、质硬、有压痛的结节。以后融合成块状,表面皮肤呈紫红色,质软,可破溃排出脓液或形成多数瘘管,似“喷水壶状”。一般经数月愈合,留下瘢痕,在淋巴结肿大化脓时常有发热、头痛、倦怠、关节痛等症状。

本病并发症有两种,经数年或十几年发生。长期慢性淋巴管炎可引起生殖器象皮肿,局部皮肤变厚、肿胀、表面粗糙如同大象皮肤。因溃疡、瘘管愈合瘢痕收缩引起直肠狭窄,造成排便困难。

治疗可选择下列药物一种,并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强力霉素100mg,每日2次,连服21天。四环素500mg,每日4次,连服21天。红霉素500mg,每日4次,连服14天,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2次,连服14天。波动的淋巴结应用针筒抽去脓液,严禁切开引流,以免延迟愈合。直肠狭窄,严重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患病期间因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破溃、流脓,以及到晚期出现并发症时,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性生活。因有生殖器及腹股沟处溃疡,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患病后早期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患病期间禁止性生活,待症状消失,化验检查正常时再恢复性生活。洁身自爱,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是预防本病流行的最佳办法。

人类与性传播疾病的斗争反反复复地进行着,至今已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性病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性病的防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清醒地认识现状,从而影响了性病的防治效果。只有人们时时提高警惕,洁身自爱,处处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对性病各种传播途径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和他人免受性病的危害。消除性病,任重而道远。

(唐良萏雷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