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
10654500000017

第17章 阅读的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在学校里,老师们常常有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那便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并且对看课外书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当代画家李苦禅有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可见,读书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它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它会让人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

学生给予批评。相信很多家长在自己读书的时候深有体会,那时候课外书本来就很少,在小学与初中时期,只是学习课堂知识和看一些电影,几乎没有课外书,最流行的莫过于一些童话作品了,学生偶尔拿到一本长篇小说,便视为至宝。但在当时,老师们把这些统统视为无用的课外书,并进行收缴。有时还是向同学借来的,为了躲避老师忽然伸来的无情之手,很多同学都选择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当然,这有很多的弊端,既对眼睛有害,又耗费精神。

当然,我们不主张在上课时看课外书。上课的时候学生应该专心地听讲,毕竟完成功课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课后,抽取一定的时间看一些对开发智力与开阔视野有益的课外书是可取的。我们不应该抹杀孩子开拓知识广度的爱好。

阅读的方式有多种,采取一种比较恰当的阅读方式也是有必要的,不过对于不同的阅读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对于课本,应当用心阅读并加以思考,并将所读内容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知识吸收到头脑中加以消化。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宜慢,细细领会其中的意思以及带给人的好处,汲取作者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要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用意,理解其中深奥的哲理。而对于消遣性的读物,适宜快速浏览,只是以此扩展一下视角,广泛了解一些不同层面的信息。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似乎是把阅读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极致。而有时候,一本书确实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巴甫洛夫的父亲是一个品行端正而又多才多艺的人。虽说只是个贫穷的乡村教士,但他非常喜欢看书。在父亲的影响与教育下,小巴甫洛夫便看了很多的书。

有一天,小巴甫洛夫在父亲的书架上发现一本新书《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作者是英国生理学家路易斯,其实这是父亲专门为他购买的。小巴甫洛夫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父亲看到后非常高兴。

后来,父亲支持巴甫洛夫离开神学校,到彼得堡去上大学,在那里,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巴甫洛夫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承认,正是《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这本书,引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

学习需要用心积累和巩固各方面的知识,而阅读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能不能学好,阅读能力是否精深,阅读过程是否细致,阅读方法是否得体,都是极其重要的。

孔予从小就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他的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读书的时代,那些书是竹简编连而成的,读起来十分费力。

《易》是孔子十分喜欢的一部书,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易》既是儒家经典,又是道家经典。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整本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连成,非常重。

一般人对《易》总是充满了太多的疑问,因为它的内容晦涩难懂,很多人读了一遍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孔子读完后却是念念不忘,他总是在静静地琢磨它的高深奥秘。孔子认真地把《易》读了很多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也为了能深入地给弟子讲解《易》,孔予时不时地就将《易》搬出来翻阅,后来,他干脆直接将那一大堆的竹简摆在了自己的案头,一有空闲就坐下来研究。这样读来读去,也不知道究竟翻阅了多少遍。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每断一次,他都不得不重新找结实的绳索来换,就这样断了又换,换了又断,反反复复,原来的竹简早已面目全非。

即使将《易》读了无数遍,孔子仍然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阅读就像一个路标,时时指引着人们的前行之路。当一个人心有困顿的时候,阅读往往便可以使他茅塞顿开。

家长应引导孩子明确阅读目的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尽可能多地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每一种知识都是人生的财富,学习不同的知识,让孩子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你的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