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10651900000032

第32章 惩罚孩子有学问

“胡适的母亲23岁就成了寡妇,在管束孩子方面,她自有法子。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胡适一句,或者打他一下。每当胡适做了错事,若是犯的事小,她总要等到第二天早晨胡适醒了才教训他。若要犯的事大,她则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是责备一番,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他的肉。而且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他哭出声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得出“母亲的体罚造就了胡适这样伟大学者”的结论,但是,应该承认,体罚的确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使用这种手段的目的就是要否定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引起他们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使之内疚、悔恨、畏惧、痛苦,从而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这种手段运用得好,能促进孩子明辨是非,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体罚是一把双刃剑,是具有一定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和艺术,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施。

体罚的时间性 胡适的母亲不在外人面前惩罚孩子,就是给孩子留有一定的“面子”,恰当地把握了惩罚的时间。但对有的孩子来说,“延时体罚”基本上不能防止错误的再发生,早“打屁股”比“晚打屁股”效果明显。根据惩罚的终止原理,如果在儿童开始发生错误时立即给予惩罚,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伴随着恐惧和焦虑,因此就会不得不中止这种不良行为。

有的父母碍于面子,或不想亲自对孩子进行惩罚,当发现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时,常常会对孩子说:“你等着,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看我告诉你爸爸,等他回来就有你的好看的!”这样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大多会起这样的作用,一是诚惶诚恐,赶快逃离,二是根本不当一回事,只当耳旁风,这样根本起不到惩罚或震慑的作用。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出现严重错误时,必须立即采取惩罚措施。古人所说的“当面教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还要考虑体罚施用的年龄段。美国最有影响的家庭问题专家詹姆斯·杜博士认为,体罚没有任何理由打18个月以下的孩子,也不应该打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体罚应在6岁时开始,以后逐渐减少,到12岁时完全停止。超过12岁的孩子成人感已经很强,他们渴望被当做大人来对待。这时期再进行体罚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体罚的适度性 体罚的强度当以不伤害孩子身体为前提,以孩子可以忍受为标准。强度过小会使孩子对惩罚满不在乎;过重则会使孩子产生逃避、远离行为和怨恨心理。

一般而言,惩罚的强度当与孩子违规的行为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体罚的频率也不可太高,否则就会出现“打皮了,骂滑了”的败局,使家庭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

体罚的说理性 在对孩子实施体罚前或后,一定要讲清道理,说明他的错在哪里,为什么要惩罚他,使孩子明白哪些常规是必须遵守而不可违犯的,否则就会被“打屁股”。同时也使孩子清楚地知道他所受到的处罚完全是由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从而引起他们对某些行为后果的焦虑反应,又不会萌生抵触行为和情绪。事实上处罚前的说理过程也等于给孩子一个信号“我要打你了”,使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思考的时间。

体罚的一贯性 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求标准要前后一致,不能对同样的错误行为,有时毫不留情地进行处罚,有时又熟视无睹,使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但不能消除和改变,甚至还会得到强化。

体罚的统一性 在体罚孩子的问题上,夫妻和其他家庭成员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切不可一人在实施惩罚,其他人持不同意见,甚至出面“挡横”、“说情”。有的家庭是对孩子的惩罚还没实施,夫妻已打得不可开交。这对孩子的教育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反而起到负面效果。如果对孩子的惩罚有其他想法和理由,也要背后去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之目的。

体罚的情感性 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时,内心还是要对孩子充满爱的情感,要相信他们是个好孩子。这是因为,爱心是惩罚的底线。

在对孩子进行体罚后,在孩子有所悔悟的情况下,父母应该对孩子做出示爱的表现,或拥抱、或亲吻、或拍拍孩子肩……使他们明白父母的惩罚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长成一个好孩子,这种体罚也正是出于对他们的真爱。通过示爱表现以消除隔阂,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但同时又要把握尺度,不能表现出歉疚后悔的意味来。

体罚的教育性 美国一位学者认为,人类有五条源远流长的家庭教育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这是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基础。当孩子公然对抗和挑衅父母的权威时,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采取一定程度的体罚,孩子就可能成为小独裁者和终生的叛逆者。“父母展示权威而获得尊重的过程与其他任何过程都不一样,孩子当初的泪水消散之后往往会表现出对父母的爱。”

体罚的多样性 骆风先生在写作探索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的专著《成才与家教》中,寻访了很多北大的高材生。他们的家长施用的体罚手段也不尽相同。陆津红的父亲在发现孩子有错时,就叫她靠到墙角面壁思过,半小时后,才问为什么犯了错误?让她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有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外出讲学回来后,发现儿子没有完成写日记的任务,就把他推进厕所去反思,使孩子彻底改掉了毛病,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其实,以上这些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更具震慑力,他们不知道父母还有什么手段,比“举手就打,张口就骂”效果更好。

对于孩子的惩罚绝不仅仅体罚一种,还有许多惩罚措施也是相当有效的。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校长对他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一张是狗的血液循环图,一张是骨骼结构图。正是这种包含理解、宽容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高明校长的做法很值得家长借鉴,在惩罚孩子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深入谈话法 有人在回忆成长过程时说,父母采取谈话的方法进行教育比挨打罚站还要难受。因为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话,会使孩子产生深深的愧疚感和强烈的精神反省。家长越是心平气和,情理交融,越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逐步学会用理智调节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行为。

情感打动法 孩子做错事后,家长表现出伤心、痛苦、失望的表情。如前苏联著名青年英雄舒拉小时候,一次跟别人打架,把大衣撕破了。母亲了解这一情况后,十分气愤。但她没有采取打骂的方法,而是把大衣拿在手里,久久地注视着这件破损的衣服。然后,默默地一针一线地细心地缝补起来……舒拉“经受着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灵的鞭挞。”他低声地保证说:“妈妈,我以后永远也不再这样了。”

即刻改过法 惩罚的目的不仅是要制止某种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发好的行为。因此,对有些错误可以让孩子做好事来修正错误,将功补过。例如,孩子将另一个小朋友推倒了,马上让孩子将小朋友扶起,并向人家真诚道歉,这也是很有效的惩罚方法。

取消奖励法 例如与孩子讲定,在一段时间内不说粗话不骂人,就带他到动物园去玩一次,或者给他卖什么东西作为奖励。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就立即取消这个活动或奖励。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越小,内容要越具体,时间也不要太长。

作为家长一定不能忘记,“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孙云晓语)放纵比惩罚效果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