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10651900000030

第30章 莫对孩子夸聪明

2000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以《聪明的烦恼》为题播出了一期节目,曾被称作“神童”的两位嘉宾陈小薇、张满意诉说了自幼被夸赞聪明的烦恼。他们在学校的时候,“为了互相比聪明,大家看得见的时候不读书,都假装玩,然后等到半夜,到水房去看书。”他们说,老被夸赞聪明的孩子,“自主权被不知不觉地剥夺掉,会被表扬牵着鼻子走,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也有曾被夸赞“聪明”的人看了节目后说,他们好歹还知道“到水房去看书”呢,我那时候被老师和家长夸赞为“聪明”之后,就根本不学习了,最终是考试名落孙山一事无成。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聪明”已非它的本意,更多的是理解为聪敏智慧。《辞海》注释“聪明”的本意为“视听灵敏”。《管子·业内》曰:“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如果按此标准,天下又有几个孩子是不聪明的呢?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夸赞孩子聪明都是不明智的误导。把本来是孩子靠勤奋和努力换来的成绩,归功于天资天赋了。事实上任何成功都是与心血和汗水相伴而生的,绝不可简单地归结于聪明。总以聪明称赞孩子,他们的自尊心、虚荣心被过分地强调出来,会导致内心和性格上的脆弱。张满意曾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率先进入著名学府南开大学,成为令人艳羡的少年大学生。而入学时间不长,却因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被迫退学。

据美国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介绍,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选择了412名11岁的儿童进行了6次实验,发现那些被誉为聪明的孩子恰恰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将获得理想的分数和名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有的为了保住“聪明”的赞誉,不愿选择新的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有的少年大学生毕业后不愿甚至不敢报考研究生就是一个明证。而那些被称为学习努力刻苦的孩子,则富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永恒的动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记述了一个反面事例,“莱恩是一个自幼就表现出某种天赋的孩子,因为他一出生就让别人感到灵气逼人,聪明伶俐。人们都说这个孩子一定是个天才,他的将来一定极为辉煌。”“四五岁的时候,他不仅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而且会演奏多种乐器,并且举办了个人的音乐会。”莱恩的父母把他当做宝贝,逢人便夸孩子聪明,“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说,莱恩的音乐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和其他同时代的音乐家。”这使莱恩始终陶醉于沾沾自喜之中,连他的老师也不放在眼里,最终竟将他的老师赶走。结果可想而知,莱恩最终变成了一事无成的酒鬼。我国古代的方仲永也是倒在“聪明”赞扬声中的牺牲品。

卡尔·威特非常注意这一点,当督学官克洛尔得知小卡尔·威特特别优秀时,一定要当场考考他。卡尔·威特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不能表扬孩子聪明,否则是不能接受考试的。当克洛尔考了许多问题后,对小卡尔·威特的表现情不自禁地要赞赏时,立刻被他父亲巧妙而又礼貌地制止了。这些独到的关注使小卡尔·威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表现出骄傲的情绪来。

冯·卡门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他小时候是一个智力超常的“神童”,6岁时就已能进行多位数的乘法心算。一次哥哥问他924×826是多少,他连头也没抬就答出了得数“763224”。哥哥一下子把小卡门抱了起来,高兴地对父亲说:“爸爸,小卡门真聪明,是神童,我们可以让他登台表演,那样可以赚很多钱。”作为著名数学家的父亲一下子变得非常严肃起来:“多么愚蠢的念头!小卡门是有非凡的才智,但是天才只有和严格的训练结合在一起才能开花结果,他只能去接受系统的数学学习,真正的数学必须依靠冷静的头脑,靠精确的数学语言一步步地演算,而不是靠心算。对小卡门既不能称神童,也不要夸聪明,更不能去登台表演!”

常夸孩子聪明,孩子在这耀眼的光环笼罩下成长,不但对现时的学习没有好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也是不利的,会使孩子坠入畸形发展的轨道。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不等于他的业务能力,更不代表工作效绩。有些在夸赞声中长大的孩子,一旦在工作中稍有不如人处,找不到始终占上风的感觉,便会表现异常,或心胸狭窄、嫉妒猜疑;或投机取巧、中伤他人;或附庸风雅、媚强凌弱;或邀功取宠、骗取荣誉……作为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取得成绩时,要多称赞他们勤奋学习的精神,绝不能用是否聪明来进行简单的评价,不能用先天遗传来否定后天的努力和培养。要知道,拥有了奋发努力的心理素质和进取精神,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这是远非“聪明”二字所能包含的。

教会孩子勤奋,教给孩子自信,赋予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才是至关重要的,这远比夸赞“聪明”好得多。否则只会使孩子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