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10651900000012

第12章 夫妻之爱 教育之源

父爱是高山,是大海。

高山的巍峨与大海的浩瀚,是孩子精神的天空、思想的原野和成长的乐园;

母爱是白云,是田地。白云的纯洁与田地的丰美,是孩子生命的发源地,是孩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靠。

父亲的爱是理性的;

母亲的爱是神性的。

理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才会有孩子成长的顺畅与茁壮,才会有英才辈出、栋梁蔚起的宏阔与壮观。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高屋建瓴,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见解独到。他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一书中写道:“人的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谁用自己的生活为爱的宝库增添财富,谁就能在教育自己的同时也教育孩子。”他认为,“出色的孩子,总是生长在彼此真诚相爱,也真诚热爱、尊重别人的家庭。这些孩子心境平和,心灵健康,听从教导,真心相信人世的美好。语言教诲和美的熏陶这些影响人心灵的教育手段对他们很起作用。”这充分说明青年人择偶时一定要选择聪明善良、品格高尚、身心健康、志同道合、性格相近、情趣相投、文化程度相当的人做自己的终生伴侣。这是两人一生相伴的思想基础、物质条件和精神寄托,也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子女成才的基本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用一个生动的事例来说明“爱情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尼古拉·菲利波维奇是位极富同情心的著名外科医生,他和妻子生育了6个子女。每当尼古拉·菲利波维奇做完大手术,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时,妻子总是深情地请他到凉亭里躺下休息。而尼古拉·菲利波维奇医生却总是笑着回答:“不,亲爱的,世界上最辛劳的是母亲。母亲的工作最繁重,最劳累,也最光荣。”无论是酷热的夏日还是严寒的冬季,妻子还在睡梦中,尼古拉·菲利波维奇就轻轻地起床,到花园或温室里剪下一枝玫瑰,轻轻地走进卧室插在妻子床头的花瓶里。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也每天早晨为母亲送上一枝鲜花。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不仅友善文明,理智谦让,而且个个孝顺,人人成才。父亲去世后,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依旧,每逢生日总会从四面八方团聚在母亲身边,与母亲共享天伦之乐。

中国科学院生命信息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焕明一次接受香港记者采访,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家里每次炖鸡,母亲总是把鸡肉全给父亲吃,自己仅喝点汤。母亲说,父亲体力劳动繁重,需要补充营养。这在杨焕明心中深深地植入了孝敬父母、尊重关心他人的种子。他回家乡讲学不去住为他特意安排的宾馆,而是陪母亲睡在家中的草屋。家庭教育专家陈春江在介绍教子经验时说,他们“夫妻团结和睦,相敬如宾,从不吵架。还经常在孩子面前互相表扬,肯定对方的优点。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对于孩子的成长却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责任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只有夫妻情感稳定和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唱一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譬如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有序,父亲突出创新发展;母亲传递着细腻与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而父亲传递的则是坚强、勇敢、承受与担当等阳刚之气……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造就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相反,如果夫妻关系不和,相互拆台,相互指责,或者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理性,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有的夫妻却不是这样。一方管教孩子,另一方便出来“挡横”;虽然生活在一起,却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经常将夫妻之间的矛盾暴露给孩子,相互攻击谩骂,甚至不惜用孩子做整治对方的手段和砝码……有一对夫妇,妻子怀孕几个月时闹离婚,虽然经多方劝说、调解又走到一起生活,但却给子女教育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孩子长大后,与父亲似有天然的仇恨,经常争吵,有时竟然将父亲摔在地上。有专家认为,这是夫妻矛盾“胎教”的必然结果。

夫妻之爱是人间最美好、最神圣的情感,是人生的积极因素、家庭幸福的源泉,也是特别重要的教育资源。年轻的夫妻尤需珍视,因为孩子总是“从母亲怎样对待父亲,父亲怎样对待母亲开始,逐渐认识人的世界。孩子正是由此形成了关于善恶的最初观念和概念。”这些情感因素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