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病还需心药医
10651600000011

第11章 驱除你的嫉妒心理

精彩导读

1.嫉妒心理的内容

2.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3.嫉妒心理的具体特征

4.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5.怎样和有嫉妒心理的人相处

6.嫉妒心理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有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人们嫉妒的对象。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年情绪体验。它是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摧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

嫉妒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不知不觉地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是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

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通常有以下原因引起:①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才会去挑别人的刺;②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③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所、自得其乐;④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万事超人前,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必要的;⑤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产生嫉妒;⑥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

嫉妒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公平心理。在一个公平层次才会有嫉妒的产生。人是要求公平的。当公平心理畸形发展,就可能导致嫉妒。嫉妒是公平心理的消极反映。如果不在同一个公平层次,比如说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对另一个人另一件事自愧不如,就不会产生嫉妒c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

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嫉妒心理有以下几种具体特征:

(1)不易察觉的伪装性。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地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2)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种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3)明确的指向性。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产生抵触和对抗。

(4)明显的对抗性。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

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本来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斜,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时,便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嫉恨的情感状态。嫉妒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嫉人、嫉事、嫉物。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于手段卑劣的行动。

根据嫉妒发生的速度与强度,可分为两种:一种同激情相联系的嫉妒,称之为“激性嫉妒”。这种嫉妒带有强烈的激情性质,来势凶猛,发展迅速,难于控制;另一种与心境相联系,被称为“心境嫉妒”。该嫉妒缓慢而持续,对人体的影响不如前一种明显,但可改变人的性格。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忧心忡忡,产生孤独情绪,乃至积忿成疾。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

对嫉妒的危害,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就有过论述。《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寒,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

嫉妒心理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对生活、人生、工作、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这是因为嫉妒心理:

(1)盲接影响人的情绪和积极奋讲精神。

(2)影响人际关系。荀况曾经说过:“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能反友为敌。

(3)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嫉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就有多大Q偏见不仅仅出自于一种无知,还出自于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

(4)压制和摧残人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时常受到嫉妒心理的干扰,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时、合理的使用。有位历史学家曾断言,中国社会自唐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嫉贤妒能的现象日趋严重。

嫉妒破坏友谊、损害团结,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痛苦,既贻害自己的心灵又殃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有一定的爱好者,则可借助各种的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

◎心病还需心药医

1.自我转换法可以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可以使一个人萎靡不振,但是如果合理地自我转换,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外在环境,就能变为发愤图强。

2.自我抑制,自我宣泄

自我抑制是治疗嫉妒心理的苦药,自我宣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与有嫉妒心的人相处时,最好不要特意采取一些方式来对待他们。因嫉妒心理本身就是多疑的、爱猜忌的。所以,倒不如将有嫉妒心的人当作普通人来看待。俗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与其说费尽心思去琢磨,不如来个“无为而治”,落得个“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4.采取妥协和退让的必要策略

(1)以爱化恨,以让抑争。以爱化恨法主要是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嫉妒者,从而消除和化解嫉妒。老百姓常说,“恨是离心药,爱是胶合剂。”因此,当你遇人嫉妒时,如果能够以德报怨,用爱心去感化嫉妒者,恩怨也就自然会化解了。

(2)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孔子曾说:“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情;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策略,事实是,当一个人在鲜花与掌声中时更需谦虚、谨慎,这不仅防备被嫉妒,而且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

(3)以有原则的忍让来抑制无原则的争斗,这是根治双向嫉妒和多向嫉妒的关键之举。如果嫉妒者向你发出挑战,你不但不迎战,反而退避三舍,以不失原则的适度忍让来求大同存小异,或是求大同存大异,都不失为化解嫉妒、免遭嫉妒的好方式。

(4)多沟通、消除误解

有些嫉妒是因误会而产生,就需要进行沟通和交流,否则误会越来越深,以致严重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的正常化。在说服时要注意心平气和,也要做好多次才能说服的准备。

(5)对嫉妒者还要采取鼓励的态度。因为嫉妒者是在处于劣势时产生的心理失落和不平衡,虽表面气壮如牛,但内心是空虚的,且隐含着一种悲观情绪。所以对嫉妒者采取鼓励的态度十分必要,主要是客观地分析他们的长处,强化他们的信心,转变他们的错误想法,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嫉妒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使嫉妒转向公平竞争。

(6)少一份虚荣就少一份嫉妒心。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是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但现实生活中,二者却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份嫉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