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10651400000018

第18章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是相对而言的,指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一类病因。内伤病因所致疾病称为内伤病。

一、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概念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情志反应。七情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则称为“七情内伤”。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脏腑气血的变化影响情志,情志变化也反过来影响脏腑气血。

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具体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脏腑气血变化引起的情志变化,如《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当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常直接伤及脏腑,使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

1.直接伤及内脏,首伤心神

七情太过,直接伤及相应内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如忧思、郁怒、惊喜等。数情交织致病,可损伤一个或多个脏腑。如过惊过喜,既可伤心,又可累肾;郁怒太过,既可伤肝,又可影响心、脾;忧思内伤,既可伤脾,又可影响心、肺等脏。

七情内伤,以心、肝、脾三脏病和气血失调为多见。这是因为情志活动属心神的功能,神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血气充盈且运行畅利,是神志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而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脾位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例如,思虑劳神过度,易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会使神志异常、脾失健运等。郁怒或暴怒伤肝,肝经气血郁滞,可见两胁胀痛刺痛,善叹息,妇女痛经、闭经、癥瘕等。

七情均由心而发。心主血而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均与心有关。情志太过,先伤心神,然后影响其他脏腑,导致疾病。《类经·疾病类》:“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

七情内伤致病,常表现为各种情志相关脏腑的气机失调。《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怒则气上

怒则气上指暴怒致使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升、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兼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郁怒则致肝气郁滞,久怒则肝气耗伤。

(2)喜则气缓

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甚则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精神不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

(3)悲则气消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气抑郁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4)恐则气下

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伤肾,致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甚则骨痠脚软、滑精等症。

(5)惊则气乱

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心气紊乱,气血失调,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等症。

(6)思则气结

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致气机郁结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倦怠乏力等症。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但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常可见到一种情志过激伤及多脏,或多种情志异常共伤一脏,导致气机失调的复杂性变化。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良性的情志活动,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或恢复。不良的情志变化,可加重病情,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刺激而恼怒,可造成肝阳亢上,血压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心脏病人常因情绪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甚则死亡。

二、饮食失宜

饮食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但饮食须有节制。若饮食失宜,可成为病因。饮食失宜也称“饮食内伤”,主要损伤脾胃运化功能,是内伤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饮食失宜,包括三类情况:

(一)饮食不节

饮食以适度为宜。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都可导致疾病。

1.过饥

过饥,指摄食不足,或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等。

长期摄食不足,营养缺乏,气血生化乏源,一方面造成气血亏虚,脏腑组织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造成正气不足,易招致外邪入侵,继发其他疾病。

长期摄食不足,也可损伤胃气,导致胃部不适或胃脘疼痛;刻意抑制食欲,可发展成厌食症等顽固的身心疾病。儿童时期饮食过少,可致营养不良,影响正常发育。

2.过饱

过饱,指饮食超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超过脾胃消化、吸收、运化能力而致病。轻者表现为饮食积滞不化,症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厌食、纳呆等。《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严重者可因脾胃久伤或营养过剩,发展为消渴、肥胖、心脉痹阻等。

经常饮食无度、消化不良,还可影响气血流通,筋脉郁滞,导致痢疾或痔疮等。

饮食积滞日久,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致使运化功能受损,则聚湿、化热、生痰,引起其他病变。

另外,时饥时饱也易损伤脾胃。小儿喂养不当,尤易导致消化不良,食滞日久则可致疳积,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等症。

大病初愈,若饮食不当,如暴食、过于滋腻,或过早进补,可导致疾病复发。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指进食不洁或有毒的食物而导致疾病。如进食陈腐变质或被疫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造成脾胃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痢疾或黄疸等症。

进食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可导致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等,表现为腹痛时作、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饮食不洁还是肠道寄生虫孳生的必要条件。

进食被疫毒污染的食物,可致疫病。轻则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则神志昏迷甚至死亡。

(三)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而导致疾病。

1.寒热偏嗜

饮食宜寒温适中。过分偏嗜寒热饮食,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例如,偏食生冷寒凉之物,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里寒或寒湿内生,症见腹痛、泄泻等;偏嗜辛温燥热之物,可使肠胃积热,出现口臭、腹满疼痛、便秘,或造成痔疮;嗜酒成癖,久则聚湿、生痰、化热,甚至变生癥积。

2.五味偏嗜

五味不可偏嗜。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长期嗜食某种性味的食物,会导致相应之脏的脏气偏盛,损伤内脏,发生病变;还可导致脏腑间关系失调,出现他脏病变。

3.食类偏嗜

若仅食某种或某类食品,或膳食中缺乏某些食物,久之也可成为某些疾病的原因。例如,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化热,易致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变;因偏食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也可发生多种病变,如瘿瘤(缺乏碘)、佝偻(缺乏维生素D)、夜盲(缺乏维生素A)等。

三、劳逸失度

劳逸有节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劳逸失度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过劳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三种情况:

1.劳力过度

劳力过度,又称“形劳”,指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作,积劳成疾;或病后体虚,勉强劳作;或突然用力过度与不当而造成损伤。

劳力过度的致病特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过度劳力则伤气。肺为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所以劳力太过,尤易耗伤脾肺之气,表现为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二是过度劳力导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体力劳动,主要是筋骨、关节、肌肉的运动,长期过用,易致形体损伤,表现为肢体肿痛、活动受限等。《素问·宣明五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突然用力过度与不当,可造成持重努伤,既导致气耗,又会造成局部瘀血阻滞,而出现气短乏力、局部疼痛等。

2.劳神过度

劳神过度,又称“心劳”,指长期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

心藏神,脾主思。用神过度,思虑无穷,则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导致心神失养,症见心悸、头晕、健忘、失眠、多梦等;又可导致脾失健运,症见纳少、腹胀、便溏、消瘦等。

劳神过度,精血耗伤,还可造成心肝血虚或心肾不交等。

3.房劳过度

房劳过度,又称“肾劳”,指性行为过频或女性早孕多育等耗伤肾中精气而致病。

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精不宜过度耗泄。性行为过频,则耗伤肾精、肾气,症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等。女性早孕、多育,亏耗精血,累及冲、任及胞宫,易致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疾病。此外,房劳过度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二)过逸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阳气才得以振奋。若较长时间少动安闲,或者卧床过久,或者长期用脑过少等,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失调而导致病理变化。

过度安逸的致病特点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安逸少动,气机不畅。若长期活动量不足,人体气机不畅,可致脾胃等脏腑功能减退,出现食少、胸闷、腹胀、肌肉软弱、虚胖等。久则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造成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内生。二是阳气不振,正气虚弱。过度安逸,或长期卧床,阳气失于振奋,导致正气不足,可见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或抗邪无力,易感外邪致病。三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抑郁、萎靡、健忘等。

另外,作息不规律,也可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发多种身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