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10650900000021

第21章 妇女、儿童游戏及民间节日体育习俗

妇女结伴荡秋千,儿童成群骑竹马,是两汉社会常见的娱乐游戏活动。

秋千在春秋战国时代即为民间一些青年妇女所喜爱,西汉之世被传入宫廷,成为后庭宫掖中流行的游戏。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求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戏”。实际上把秋千由民间带入宫廷的,是那些许许多多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姓的嫔妃宫娥。西汉之世婚姻不论门第,等级观念很是淡薄,故后庭嫔妃宫人甚至包括一些皇后多来自市里乡间。这些民间妇女们入宫之时正值豆蔻年华,除极少数因颜色巧艺备受恩宠外,大多数则一年甚至数年不见皇帝之面,自然不甘受日守空房、夜伴孤灯的深宫寂寞之苦。有些大胆的嫔妃宫娥便在宫中架起故乡的秋千架,三五结伴荡起秋千,于往来空中之际近观宫内诸般景色,远眺墙外市巷风情,聊以打发时日。久而久之,秋千便成为宫廷妇女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逐渐兴盛起来,并演变为后世历朝皇宫内苑里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而广大的民间妇女们终年忙碌于针刺女红、做饭炊饼,只有在寒食禁火、中秋月圆等传统节日里才稍得几日空闲。因此在这几天里民间青年妇女们都身着盛装,高荡秋千,低唱乡曲,欢声笑语,纵情游戏。

在两汉时代的市里街巷,常见一些天真活泼的儿童将一根短竹竿放在胯下,一手执身前部分,使竿的后梢曳地,一手作扬鞭催马状,一蹦一跳地往前奔跑。这是富有想像力的儿童仿效成人骑马姿势而创造的一种游戏,故其名为“骑竹马”,以男孩玩的居多,且往往是成群结队地集体娱乐。有些别出心裁的地方官吏甚至将大批骑竹马的儿童集中起来,组成一支风格独特、颇具规模的仪仗队,以欢迎上级官员。如《后汉书·郭伋传》记载,郭伋受朝廷之命为并州牧,“始至行都,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少年仪仗队。直至今天,骑竹马这种简单易行、有益健康的儿童游戏,仍能在夏日黄昏的农村时时看到,极富有生命力。

两汉时期的民间节日体育娱乐活动比起前代来大为丰富,堪称绚丽多彩。一些传统节日在这一时期发展定型并日益流行,加速了民间体育娱乐风尚与节日习俗的渗透融合过程,使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史书上的一些零星记载,这一时期比较流行的民间节日体育娱乐风尚主要有:上巳节出外郊游、宴饮踏青,寒食节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重阳节相率登高等。

上巳节出外郊游、宴饮踏青之俗本源于一种传统的迷信活动仪式。我国古代以干支纪时,将阴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上巳节”。是日“掌岁时祓除衅浴”的女巫要前往河边举行祭神驱鬼、消灾除邪的仪式,人们也要齐集河上浸香沐浴,洗秽去疾。而此时正值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时节,人们将这种迷信活动视为出外郊游、踏赏春色的一种形式,趋之若鹜。据《西京杂记》记载,每逢一年一度的上巳节来临之际,京城长安万民空巷,络绎不绝地前往城东的灞水或浐水之滨,沐浴郊游,席地宴饮,群情欢悦。有时连深居内宫的皇帝也游兴大发,带上宠姬侍女或文学侍从,“张乐于流水之滨”,歌舞弹唱,饮酒赋诗,与万民同乐。这种追求健康、愉快、富有浪漫气氛的郊游踏青活动,给原迷信色彩颇浓的上巳节注入了生活的情趣与活力。

重阳节登高之风早在西汉初年就已兴起。九九重阳时近仲秋,天高云淡,气爽山青,田禾登场,桂花飘香,人情悠闲,于此时此节登高远游,自是心旷神怡之事。故《西京杂记》云:“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柭禊登高”。在好神仙谶纬之术的东汉社会,重阳登高的民间体育娱乐风尚也被一些摇唇弄舌的神仙方士纳入了迷信避邪的流俗。《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曾作如是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从方士费长房学神仙之术,一天,费长房告诫桓景道,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大难,令他让全家老幼人人佩戴一只装有茱萸的绢袋,出外登高并饮菊花酒,以避灾祸。桓景遵从师命,在此日率全家人登山躲避。黄昏后返回家门一看,所有的鸡、犬、牛、羊都暴死院中。费长房得报长叹一声说:这些可怜的家畜是替代你全家遭此大祸啊!从此以后,人们每逢九月九日,便举家登高避邪,野游饮酒,久而相沿成俗,重阳之日遂成登高之节。这一荒诞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它表达了古人希冀避祸消灾、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并为当时及后世崇奉迷信的人们制造了一个从事这项强身健体活动的有力依据,因而使重阳登高之风流传千古,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