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10650900000018

第18章 赏心悦目的角抵活动

角抵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角力”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摔跤或相扑运动。两汉时期的角抵在宫廷中往往与音乐歌舞、杂技幻术并列,称为“百戏”,常用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客人,其表演与娱乐功能愈显突出。汉武之世,曾在京城长安举行盛大的宴会,“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舞名)、都卢(爬竿)、海中砀极(乐舞)、曼衍鱼龙(兽面假形戏)、角抵以观视之”(《汉书·西域传》)。这种既有助酒兴,又炫耀国力的表演活动,使角抵迅速兴盛起来,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汉书·张骞传》即记载由于当时西域及四方客人往来于京师者相望于道,因此武帝时常命以“大角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而角抵奇戏岁增多,其益兴,自此始。”

汉武帝本人是历史上有名的角抵活动爱好者。他不仅以角抵百戏招待四方宾客,还在京城宫苑中不时倡导和组织盛况空前的角抵表演或比赛,周围群众纷纷扶老携幼前来观看,造成一时轰动。如《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三年春天,“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之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观”。这种“天子与民同乐”的盛大场面,说明当时的角抵活动无论在京师还是在乡野,都有广阔的市场和众多的观众。汉武帝以后,皇帝爱好角抵成为传统的风尚。西汉的昭帝、宣帝、哀帝及东汉顺帝等,都是角抵表演场上常见的观众。哀帝甚至宁愿罢宫中乐府,也要如醉似狂地观看角抵表演。

汉代的角抵如何进行表演和比赛,张衡的《西京赋》和李尤的《平乐观赋》中都有细致生动的描绘。张衡写道:

乃使中黄之士,育获之畴,朱鬒髽,植发如竿,袒裼戟手,奎踽盘桓。

意思是说,当时表演或比赛角抵的,都是像古代中黄、夏育、乌获那样的大力士,他们头上扎着朱红色的抹额,头发梳理成笔直如竿的朝天辫,袒衣露体,手伸如戟,脚步盘桓,互推互搏,较量胜负。这种角抵活动的形象从河南密县二号东汉墓壁画上得到进一步印证。画面上,两个身体壮实、浓眉虬髯的大汉,正侧身虎步,注目相视,寻求战机,准备进攻。两人头顶都扎一冲天独角辫,腰系护腹,下着短裙。在河南登封汉画像石刻中及山东临沂汉墓壁画中,都有与此相类似的角抵形象,足见角抵是当时北方民间极为流行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

在汉代西北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角抵活动尤为盛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沣西客省庄出土一上有角抵透雕图的铜牌,图中两人均赤裸上身,下着长裤、短靴,相互纠缠作摔跤状。其中一人想用“抱腰推举”式掼倒对方,另一人则以“大抱腿”式企图将对方兜裆托举起来。两旁大树之下各拴有一匹鞍具齐全的高头大马,似为双方坐骑。已故的民族史专家马长寿先生根据图上两人的面容、发型、服饰、角抵方式及侧旁拴马等特征,考证这是匈奴族骑士或牧民的角抵场面。从画面上看,这两个匈奴人的角抵比赛似乎并非正式场合上的较量或表演,而是双方偶尔相遇于途中的即兴游戏,恰好反映了匈奴族十分爱好角抵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