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前建人脉 30岁后赚大钱
10650300000026

第26章 4、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有时,我们发现,那些经历过贫贱、困难、挫折、痛苦的人,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有体会,所以为别人着想还容易一点。一帆风顺的人、条件优越的人、有名望有地位、才高力大的人,办起事来碰钉子时少,走起路来抬轿子的多,自己达到目的很容易,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权力的人,在运用这点权力时,为别人着想都不太容易做到。坐办公室的人,想不到前来办事的人的困难;超市站柜台的人,不愿体会购物者的心情;医院做医生的人,总忘记体贴病人……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不过前者更普遍些罢了。

邻街有两家餐馆的汤做得都很好,但是第一家的生意冷冷清清,第二家的生意则红红火火。有一个客人想看看这其中的奥妙。他首先来到第一家餐馆,要了一份他感兴趣的汤。入座不久,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面前。他一愣,问道:“我怎么能喝得了这么一大盆的汤?”服务生理直气壮地回答:“你只说要一碗,没说要一小碗呀!”客人无奈,喝汤的心情也没有了,匆匆喝了几口,便按一大盆汤的价格付了钱后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这位客人又去另外一家餐馆喝汤。他要了一份自己感兴趣的汤,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上来一小碗汤,并说:“如果不够,可再来一碗。”他只喝了一小碗,当然只付了一小碗汤的钱。

这位客人终于弄清楚了这两家餐馆生意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后来,只要想喝汤,他就去第二家餐馆。

只有切实为顾客着想,而不是想方设法算计顾客的商家,才能长久地赚钱,因为最聪明的永远是顾客,算计顾客的商家永远是愚蠢的商家。

有人说,“替别人着想也是一切道德,特别是公共道德的基础,如果人们心中都只有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那也就不会有公共道德”。这一点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普遍适用的,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生活愈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愈密切,对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会影响,想到社会和他人。在现代世界已经愈来愈成为地球村的情况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一点上看,将心比心的做人准则在生活中也就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就像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的表情和态度上看得清清楚楚。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

有位同学曾经问著名的李开复博士:“为什么我不受欢迎,同学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对我笑呢?”李博士反问他:“你跟他们打招呼吗?对他们笑吗?”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漠;想要得到他人的友善,不妨先对他们表达自己的友善。

又有同学问李博士:“为什么我总是认为同学对我不怀好意,想和我竞争?”李博士同样反问他:“你对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你想和他们竞争吗?”

想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敌意,不妨先消除自己对他们的敌意。所以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让别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也将自己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爱人,希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善待你,就要先善待别人——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耶稣说:“爱他人就像爱自己。”佛祖说:“你想要人们怎样对待你,你也就要怎样对待他人。”可见东方、西方圣人关于这一点的见解都是相同的。

朋友做了在你看来是错误的事,但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个隐藏着的原因,那你就拥有了解释他行为或者个性的钥匙。试试看,真诚地使自己置身于别人的处境里。如果你总能对自己说:“我要是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反应?”那你就掌握了与人相处的精髓所在,免去许多苦恼。而除此以外,你今后的人脉构建也会容易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