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前建人脉 30岁后赚大钱
10650300000020

第20章 8、温州人凭什么这么牛

在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地区中出现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到了近代,这个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便会邻里和睦、社会安定、经济发达,自然会被说成是“人杰地灵”。

在这一点上,温州人是运用得最为熟练到位的。

温州人的许多生意经是其他人无从学起的,这主要因为温州人相互之间重视老乡之间的感情,紧密相连的人脉实际孕育了许多商机。

浙江商人非常注重老乡,出门在外的浙江人都非常愿意照顾自己的老乡。诸如“浙江村”“温州街”等,都是老乡相互支持的表现。正是这种老乡关系,让浙江商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归属感,走到哪里都有人帮助,他们的经商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

2004年,温州有名的印刷设备经销商李方源决定移师南京,但是怎么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展业务呢?李方源自然有他的办法。这是每一个温州商人经商的套路。

首先,他摸清一大批在南京经商的温州人的下落,然后挨门逐户地拜托他们为自己承揽一点业务,拉开一张有几百户的“老乡网”。

然后,他利用全国个私企业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的机会,在会场上结识了不少南京人,尤其是与本行业有关的客户。

最后他开始在南京招兵买马。

在产品推销过程中,李方源又遇到了麻烦。由于多年前“温州货”质量低劣的负面影响在南京人心目中烙印很深,他的产品无法一下子让南京人接受。但是,李方源并不担心,他只是耐心地等待机会。机会终于被李方源等到了。

在全国印刷材料展销会上,他请许多专家介绍他的产品,并给企业免费使用。通过这一招,国内的企业都知道了他的产品质量,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声誉下,产品的推荐就容易多了。现在,李方源的公司已不再上门推销了,他们的产品在南京已经有了良好的声誉,客户都会直接找上门来,公司也开始赢利了。

从开拓市场到盈利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却不到一年,这让许多人不可思议。其实正是这种拓展人脉的能力,每一个温州商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很快在当地“扎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

每个人都有老乡,共同的人文背景、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使老乡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出门在外,老乡之间的感情是最深的。这也就是使乡情成为老乡之间无形的办事资源。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情,来自一个地方的两个人会因此在他乡乃至异国彼此扶助而建立深厚的感情或长久的关系。这种难忘乡情的行为自古已有之。

当今时代,利用乡情办事的事例数不胜数。近至一般的人物,远到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只要事业有成者,无不想为家乡做一份贡献。如果掌握恰当地利用好“老乡关系”,不论是于人于己,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某知名企业家王先生原是河南人,解放战争时,由于兵荒马乱,他跟着父母逃荒到广东,后就在那里定居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王先生一家为了当地的建设,就再没有回河南。改革开放以后,王先生以敏捷的思维和大胆的投资,创办了一家工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与拼搏,现已成为全国同行的佼佼者,个人资产总额已过亿。王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现在他年龄大了,很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但苦于工作太忙,无法回去。

这时,王先生的家乡为了创办当地特有产品的加工厂,需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筹万措,才筹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于是就派小钱去找王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小钱是政府对外联络办的,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到王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判断出王先生这时一定也很有为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广东,并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王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信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吧?王先生不由起了疑心,但出于礼节,还是同小钱见了面。

小钱一见王先生的神情,知道他还未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况及最近三十年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王先生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了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很显然,王先生记忆深处中的思乡情结已被小钱的话语深深地触动,那份几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经过3个小时的聊天,小钱对借钱一事,只字未提,只是与王先生回忆起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王先生不但自己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答应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小钱就是充分抓住了王先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王先生埋藏几十年的思乡之情,不但完成了任务,还了却了王老那份心愿。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地域的接近,带来心理上的亲近,同乡间也许更容易打交道吧。你是否有意识地组织参加同乡间的活动?是否从中发掘了你需要的某种资源,或者遇到了职业发展中的“贵人”?

老乡会,顾名思义是同乡人的团体。老乡会存在是有理由的。一方水土养育出一方人士,自然有割舍不了的乡情。大学里都经常可以见到某地区同乡的学生组织成一个“联谊会”,有些人或者会觉得他们落后狭隘,后来甚至发现有些教师也参与其中,更觉不可思议。但事实证明,他们那种同乡之间“抱成团”的思想还确实给大多数的同乡们带去了“实惠”,比如,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再后来,这种同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形式虽是松松散散的,但“亲不亲,故乡人”这种观念还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当一个人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处于陌生的环境,他就会怀念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在他的记忆深处,始终都有一块领地属于家乡。也许现实的生活会暂时将这块领地掩盖起来,而一旦触及这块领地,特别是受到挫折时,那一股思乡潮便源源不断地涌泻开来,充满他的大脑,触及记忆的神经,而在这时,与老乡谈起家乡的话题,以此来触动他的思想情绪,达到共鸣,老乡的关系就会更近一层。

中国的老乡关系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脉关系,既然是同乡,那涉及实际利益的时候,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会让“老乡圈子”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大多会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如此看来,搞好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交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