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创造新思维(科学知识大课堂)
10650100000006

第6章 创造性人才培养(1)

一、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的基本要求

要发明创造,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

这就是要有热爱科学事业的巨大热忱,要有为造福人类而渴望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强烈要求,要有为祖国、为人民而攻克科学堡垒的坚强的决心和信心。爱迪生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是不会有创新的实践和成果的。

所有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创新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都具有强烈的创新热忱。琴纳(1749~1823)发明种牛痘征服天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琴纳是一个立志终身为农民服务的英国乡村医生。那时,天花是一种不治之症。琴纳从挤牛奶的农妇从来不患天花这一现象,研究出用人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他先在动物身上试验,后来决定在儿子身上试验。妻子和朋友都强烈反对,但他信心十足,成功地进行了试验。1796年,他成功地为许多人接种了牛痘。

由于种痘法的传播,终于在全世界消灭了天花病。今天,天花病毒只保留在某些国家的七个实验室里供研究之用。巴黎有一尊琴纳的塑像,下面刻着:“向母亲、孩子、人民的恩人致敬。”

要有敢于破除迷信、破除陈旧观念的革新精神

美国物理学家施温格认为,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要经历肯定否定的曲折过程,要经历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从比较完善到更为完善的过程。

牛顿对光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光是由高速运动的粒子所组成,即光的“微粒说”。“微粒说”解释了许多光的现象,但对有些问题无法解释。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是波的学说。这两个学说争论了大约一个世纪。但由于牛顿的巨大权威,流行的还是“微粒说”。到了1801年,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站了出来。他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托马斯·扬冲破了对牛顿的迷信,大胆质疑,做了一个光的干涉实验,大大推进了光的“波动说”,并得到了大家承认。这是,“微粒说”似乎是被否定了。但是,事情的发展是曲折的,以后的许多实验结果又把光的“波动说”赖以生存的“以太”给否定了。在总结了一系列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学说,认为光是以量子形式穿越空间的。这样,他又复活了光的粒子概念,但不是简单的复活,光量子兼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这就相当圆满地解释了光的许多现象。

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事物在发展,科学在前进,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在科学上,轻信权威就可能扼杀智慧,对权威的迷信是捆绑科学的绳索,对书本和权威要尊重,但不要迷信。只有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能为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要有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个科学理论正确不正确,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实践。科学史上,所有有创见的科学家都忠于事实,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否则,是不会有创新的。

关于氧气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18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一切可燃物都含有一种物质——“燃素”。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1733~1804)在加热汞的化合物时发现分解出一种比空气更易于促进燃烧的气体。本来,他发现的就是“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氧,但是,由于受着燃素学说的束缚,他主观地认为所发现的是什么“脱燃素空气”。后来,普利斯特利访问巴黎时,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拉瓦锡在过去的研究、实验中,对“燃素说”已有怀疑,因此他很敏感地认识到普利斯特利发现的重要性,立即进行了重复试验,并作了定量分析,终于发现了氧,推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把化学这门科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

创新就是要冲破传统观念,而这往往会受到旧观念、旧势力的指责、讥笑、打击、围攻。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全世界只有12个人知道什么是相对论。不仅大多数人表示怀疑,而且像马赫、彭加勒等一些大科学家都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但爱因斯坦没有动摇,继续研究下去,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如果当时爱因斯坦缺乏勇气,受到讥笑打击就泄了气,那就可能前功尽弃。

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创新是和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探索的结果。创新,首先是向未知领域探索。探索,就免不了要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志活动。只有具备了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恒心,才能得到创新的成果。贝弗里奇说:“年轻的科学家应该尽早懂得,科学研究的成果来之不易,他如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耐力和勇气。”他还提出,应该培养自己具有爱迪生那样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我既然在寻找世界上需要的东西,我就一直寻找下去,并且试着创造它。”

要有永攀高峰不断进取的精神

创新是没有止境的。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在已有成绩上停留,就可能成为落伍者。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失败和挫折是一种考验,成功和胜利也是一种考验。要做到不断创新,从思想修养上说,就要戒骄戒躁。自满是进步的敌人。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自满了,那么,他的科学生命的光辉就会黯然失色。

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在科学的征途上永远拼搏,不断创新,保持着科学生命的青春。卢瑟福(1871~1937)是英国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1899年发现了放射性辐射;1902年提出原子自然蜕变理论,冲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1911年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919年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使之变为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1920年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卢瑟福的一生是永攀高峰、不断进取的一生。

我国数学家杨乐说:“人生几十年,可以说相当短暂,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些有益的事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他小时候发现很多数学定理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就想:“为什么都是些外国人的名字呢?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数学发展做出贡献吗?”他决心“一定要把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写进未来的数学书上”。爱国热情鼓舞他不停地向数学科学的高峰一级一级地攀登。他看到一些大数学家的经典著作中常用“显然”二字把一些证明步骤省略了,就偏偏不放过这些“显然”,把每一步骤都补齐,靠笨功夫练出了真本领。政治的风浪,疾病的折磨,都没能阻挡住他向科学进军的步伐。他说:“国家需要科学,人民需要科学。”凭借百折不回的毅力,他攀上了函数论的高峰。从1973~1978年,他同张广厚合作,在函数值分布论方面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成就面前杨乐没有止步。当他发现国际上在函数论方面又出现一个新的分支——Hp空间时,就决心“一定要为祖国填补这个空白”,又向着新的领域发起进攻。从1979~1982年,他又写出12篇科研论文。他说:“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国外的学者也在继续前进。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向新的高峰攀登。”

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我们说的创新是科学的创新。我们讲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是讲思想要符合科学,符合客观事件发展的规律。从认识方面讲,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有事实的基础和科学的根据,要排除那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妄想。

例如,从13世纪以来,有人就开始研究,设计永动机。人们从浮力、水力、热能、光能、化学能、磁力、电力等各个方面来摸索永动机的原理和结构,经过了800年的努力,但都失败了。到了19世纪中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热力学定律,从而宣布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以后,还有不少人忘图发明永动机,其中有的是科学骗子,更多的是缺乏科学基本素养的妄想家。因此,我们提倡科学的创新,一定要排除那些科学的妄想。同时,即使是属于有科学根据的创新,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现实的可能性,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还要有必要的技术水平的支持,否则也是不可取的。

青少年的发明成果与科学家、发明家的成果相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发明过程及思想方法都是相同的。青少年的一项小发明成功,也可以说是其创新精神物化的体现。

发明创造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极有利于青少利实践能力的培养。青少年要完成一项发明作品,从选题到制作成型,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动脑动手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诞生。而且这种实践是一种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实践,其他形式的一般实践活动是无法替代的。

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造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的作用就在于能使广大青少年成长为创造性人才幼苗,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

二、创造与创造力

创造的含义

创造,这个制造奇迹的摇篮,人类一直对它一往情深。为了深刻研究这个制造奇迹的摇篮,人们合乎情理地把人类一切活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再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

再造性活动占人类活动总量的绝大部分,它量大、面广,和绝大多数人休戚相关。在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现代工业,各种工艺要求以技术法规的形式下达给操作者严格执行,最好做到产品与样品一模一样。

相反,曹冲称象,阿基米德判断金冠真伪,米开朗基罗完成“摩西雕像”,以及小女孩孟杨发明的两面敷有不干胶的软塑料薄片“软图钉”(一面贴在黑板上,一面贴教学挂图),是不能靠查现成的“手册”、“资料”或者“学习”所能完成,必须进行构思、求索才能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就是依赖现有知识和经验,不能直接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变革和突破才能实现的活动。

创造性活动占人类活动总量的比例不太大,但影响很大;参与的人数不太多,但作用突出。

人类创造成果令人眼花缭乱,相互之间差异之遥远又令人吃惊。它可能是一个新规律的发现,也可能是一首绝妙的好诗,还可以是竞技场上克敌制胜的新招,甚至是一句人们闻所未闻的幽默话等等,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找得到它的踪迹。

正由于这两种活动各有鲜明的特征,人们才不把它们混为一谈。然而,它们毕竟是人类活动的两个侧面,它们之间没有鸿沟,相反,却存在一大片中间地带,即各种再造性活动可以增加创造性色彩,这样就会给平淡无奇的平凡活动注入可贵的活力。日本有的汽车螺栓将尾柄制成内凹圆窝,既不影响使用,也不影响美观,却节约了材料。有人测算一辆旅行车的螺栓这样处理后,重量几乎可减轻50千克左右,即可多载一人,节能的效益显著。小小的改进,明显的效益,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个中间地带是通往从事创造活动的桥梁,多少个杰出的创造者都是通过这个桥梁最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

创造的本质是反传统的,往往是对习惯的挑战;同时又是继承与借鉴,新成果要吸收原来体系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抛弃陈腐落后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创造——这种推陈出新的活动,不是简单的彻底割裂,而是科学的扬弃。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再杰出的创造性成果,在历史的档案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双亲”。因此,所谓的独创问题,实质上是推陈出新的一次飞跃。

事物往往有两重性,炸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用于战争。怎样评价这项发明呢?这类问题要看它的主导方面。它开矿筑路造福于人类,是它的主导方面。至于战争,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而且它本身并不是引起战争的因素,只是战争的手段,没有它,战争照样进行,只是方式不同。因此,它对人类社会起推动作用是主要的方面,所以炸药的发明属于创造的范畴。

综合起来,创造就是人类运用智慧进行推陈出新,使事物发生性质突变,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的劳动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现、发明、革新、创见、创作等分属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创造。

创造力

既然创造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形式,那么,从事创造活动的人们就必须具有最高层次的能力,即创造力。因此,我们在了解创造力之前,首先要了解能力。

(1)能力什么是能力?能力就是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