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惊人大发现(科学知识大课堂)
10650000000020

第20章 化学大发现(3)

奥斯特瓦尔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1932),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853年9月2日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他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一个一贫如洗的手艺人,母亲是一个贫穷的面包师的女儿。多年的流浪经历使父亲备尝艰辛,他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宁可做出最大的牺牲,也要为孩子出人头地提供一切机会。也许就是这条家规,促使奥斯特瓦尔德在青少年时期就充分发展了未来创造者的个性和才能。

10岁的奥斯特瓦尔德进入了里加的一所中学。头一年,奥斯特瓦尔德还是一个遵守课堂纪律、听从教导的好学生,后来,他兴趣日益广泛起来,他亲手制作的焰火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他亲手洗印照片,还没有上过化学课,就总是寻找各种机会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这么多的兴趣、爱好,分散了他的时间和精力,当然难以埋头学业,就这样,这位未来举世闻名的化学大师,5年制的中学,他却读了7年!尽管广泛的爱好一度耽误了他的学业,但双亲的支持和宽容,没有给他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奥斯特瓦尔德艰难地迈进中学教育的门槛,1872年入爱沙尼亚多帕特大学学习。大学学制3年,他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读完了大学课程,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1878年奥斯特瓦尔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81年,28岁的奥斯特瓦尔德应聘担任里加工学院的化学教授。

奥斯特瓦尔德在化学动力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里加工学院期间,他把研究触角伸到了化学反应速度、催化作用、化学反应转化率等许多方面。

1884年,不仅是奥斯特瓦尔德科研的丰收之年,也是他发现了名不见经传的瑞典年轻人阿累尼乌斯的一年。阿累尼乌斯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电解质溶液方面的。

一开始,阿累尼乌斯的论文受到了包括门捷列夫、阿姆斯特朗等著名化学家的反对,奥斯特瓦尔德开始也认为他的电解质导电的概念纯粹是胡说八道。但经过进一步研究,奥斯特瓦尔德悟出了论文中的深奥哲理。

他在同年8月赴乌普萨拉,拜访了阿累尼乌斯。这次访问是他们毕生友谊和合作的开端。他们规划了一系列重大的物理化学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影响了20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人们把奥斯特瓦尔德、阿累尼乌斯、范霍夫三人,称为“物理化学三剑客”。

在创立物理化学的过程中,奥斯特瓦尔德的阐释、表达和写作能力,帮了他的两位伙伴的忙。阿累尼乌斯和范霍夫的工作也是经他的手才广为人知的。

在里加工学院,奥斯特瓦尔德开创了两项使他闻名于世的事业。一是出版《普通化学教程》

,这部著作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创立了20世纪的普通化学和物理化学。另一件事,是奥斯特瓦尔德于1887年2月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奥斯特瓦尔德明智地认识到,一种专门杂志对于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该杂志成了科学界物理化学学科的喉舌,成为连接各国物理化学家的纽带。

1887年9月,奥斯特瓦尔德到德国著名大学莱比锡大学任物理化学教授,开始了他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使他进入了科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科学家的行列。

莱比锡大学的条件无疑是优越的。奥斯特瓦尔德的化学列车开始全速前进了。他在莱比锡建立的著名学派,主要以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范霍夫的溶液渗透理论以及热力学对溶液和化学平衡的应用为基础。

但是,这一切与他1888年发现的稀释定律贡献相比,又相形见绌。该定律的历史意义在于,质量作用定律首次被用于弱有机酸和弱碱稀溶液。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最先将质量作用定律应用于电离上,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1894年,奥斯特瓦尔德立足于离子平衡原理,提出了酸碱指示剂理论,最先对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机理给予解释,奥斯特瓦尔德指示剂理论到现在还为分析化学所采用。同年,奥斯特瓦尔德建议将分析化学的反应看成是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他提出过错误的“唯能论”,后来在实验事实面前,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19世纪的最后10年,奥斯特瓦尔德还对催化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揭示了催化剂的特点及规律。1898年奥斯特瓦尔德兼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02年,他发明了由氨经过催化氧化制造硝酸的方法,后称奥斯特瓦尔德法。同年,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成果《论催化作用》

出版,震动了整个化学界。奥斯特瓦尔德指出: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影响化学平衡,它的催化作用是由于降低了活化能的缘故。正是鉴于“在催化作用与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方面的工作,以及由氨制硝酸的方法”等贡献,奥斯特瓦尔德荣获了19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莱比锡大学时期,奥斯特瓦尔德在物理化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首先是教科书的建设。他编著的《电化学:它的历史和学说》,是一本长达1100页的巨著。《实用物理化学测量手册》则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实用的实验工具书。其次是物理化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奥斯特瓦尔德除担任专门的化学联合会的领导之外,还创立了德国电化学学会,并出任第一届主席。

1906年夏天,53岁的奥斯特瓦尔德提前退休了。奥斯特瓦尔德年老时还致力于研究颜色学,这使他成为20世纪起主导作用的颜色学研究者之一。1932年4月4日,奥斯特瓦尔德卒于莱比锡。

奥斯特瓦尔德将物理化学建成化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他是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他所开创的物理化学领域,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薛定谔方程的发现

和20世纪来临相伴随的是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从此,古典物理学让位于现代物理学。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和框架是什么呢?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发端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继之以玻尔的原子结构论,完成于20年代中期的薛定谔方程。普朗克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基础”。

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力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建立描述电子和其他亚原粒子的运动状态的波动方式,而与狄拉克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怎样创造出“奠定现代量子力学基础”的方程式的呢?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薛定谔仍是物理学出版刊物中出现频率颇高的学者,他推开了波动力学的大门。

薛氏1887年8月12日出生于维也纳一个手工业者家庭。老薛定谔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他受过多种教育,热爱自然科学和艺术,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幼年的薛定谔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

薛定谔只进过一次小学的校门,时间不足两个月,他的启蒙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教师和父亲担任。儿童时代的薛定谔就能流畅地使用英语等多种语言,11岁时,薛定谔进入了维也纳高等专科学校的预科。这时的薛定谔已经偏重于发展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爱好,表面上他是一个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内心里却只偏爱数学和物理。最终,这名一直受到各科老师宠爱的学生,进入维也纳大学物理学院。在那里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哈泽诺尔和实验物理学家埃克斯纳。

1910年,薛定谔在哈泽诺尔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幸运地留校担任埃克斯纳的助手。在这一时期,薛定谔受到了实验科学方面的严格训练,获得国家科学的大奖。哈泽诺尔和埃克斯纳终于把薛定谔铸造成了一位新的科学大师,就像他们的老师玻尔兹曼一样。

经过几次调动后,薛定谔最后落脚在瑞士风光美丽的旅游城市苏黎世,他的生命交响乐中最辉煌的主旋律开始了。但是温馨恬静的苏黎世,并没有成为科学家的世外桃源,物理学的黑色风暴开始席卷整个欧洲。

当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以后,1913年他的学生玻尔把量子论与经典电磁理论结合,成功地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特别是用轨道量子化比较理想地解释了实验现象。

“玻尔理论是量子理论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后来,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等人从原子光谱数据的内在联系出发,建立了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矩阵力学,才突破了理论上的旧格局。

薛定谔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关心原子结构问题的,他对玻尔的理论很不满意。他一方面应用玻尔量子论从事研究,一方面试图发展它、突破它。从1919~1923年,薛定谔涉足了原子结构的几乎所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扫清外围障碍式的科研成果。他坚持认为,玻尔理论应作为某种本征值问题自然导出,但却苦于无法找到适当的突破口。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理论,为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打开了第一扇大门。而爱因斯坦从德布罗意的理论中悟出了真理,并发表了关于理想气体量子统计的论文,这引起了薛定谔的注意。

从1926年1月26日到6月22日,薛定谔接连发表了6篇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这些论文融玻尔理论、海森堡矩阵力学、哈密顿相似关系和德布罗意波理论为一炉,从而使波动力学成为一个有效的完整体系。

怎样描述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的状况,从汤姆逊发现阴极射线粒子流即电子以后,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现在问题解决了,了解电子的运动状况,只要用薛定谔方程就可以解出。薛定谔方程对于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同牛顿三定律对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一样。这就是薛定谔方程的地位。

波动力学的问世,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受到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赞赏并得到广泛运用。它不像矩阵力学那样遭人冷遇,因为波动力学采用的是经典理论常用的偏微分方程描述方法和易于理解的概念,这是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的。

薛定谔晚年一直致力于用量子力学来促使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统一研究,用波动力学的最新成就和方法分析生命现象。1944年,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出版。这本不足100页的小册子在科学界再次引起了“薛定谔轰动”,极大地推动了量子生物学的发展。

《生命是什么》一书引起的轰动,不亚于18年前的波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作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提出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研究生命的本质,预告了生物学革命新时代的黎明。《生命是什么》的出版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物理学家进入这个充满胜利希望的前沿阵地。

光散射效应的发现

水是无色透明的,大气也是无色透明的,但大海是蓝的,天也呈现蔚蓝色,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对此给予正确解释的是拉曼。拉曼(1888~1970),印度物理学家,因发现光通过透明物质时波长发生一定变化,荣获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蒂鲁吉拉伯利,他的家庭属于印度婆罗门教。拉曼小时候是个神童,12岁就以优异成绩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马德拉斯大学的一所学院。

1904年,拉曼16岁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他的成绩在全体学生中名列第一,因此获得学校颁发的物理学金质奖章。三年后,他又顺利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1906年,拉曼在英国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数理方面的学术论文。

1917年的一天,加尔各答大学副校长穆柯伊爵士在一次集会上,结识了年轻的拉曼。他十分赏识拉曼的才华,当他了解拉曼在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已发表了三十余篇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时,更加赞叹不已,邀请拉曼到加尔各答就职。

在加尔各答大学,拉曼夜以继日地进行声学和光学的研究。很快,他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英国科学界的注意。当时的印度属于英国的附属殖民地,拉曼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认为欧洲人能办到的事,印度人也能办到。1921年,拉曼代表加尔各答大学出席了在牛津召开的英国大学会议,会上他为皇家学会作了科研报告,备受人们的欢迎。

在取道地中海回国的途中,他偶然听到一对母子对话,这促成了他科学研究的新转折。轮船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一碧万顷的地中海,蔚蓝色的海面风平浪静,一位印度年轻母亲领着八九岁的小男孩,正在谈话——“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显然,这个小男孩是聪明好学的,他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碧蓝的海水成了小男孩疑问的对象。慈爱的妈妈一时语塞,她只好向拉曼投去求援的目光。拉曼蹲下身来,亲切地牵着小男孩的手,说:“小朋友,海水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蓝色。”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可是疑问却压在了拉曼的心头。刚刚回到加尔各答,拉曼立刻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呈现蓝色的课题。拉曼把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光线散射与水分子关系的典型物理现象,通过大量的实验,他获得了成功。在1922年《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发表了论文,他用细致的分析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颜色的机理,它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拉曼从研究海水蓝色的普通常识出发,进而深入到分子与光线散射相互作用的科学前沿。

拉曼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进行研究,观察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的散射现象,取得了充分的实验数据,最后他成了散射问题专家。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爱因斯坦继而提出光量子的概念,从这些理论研究的进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光的粒子性。拉曼的伟大贡献,就是为科学界最后接受这一观念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拉曼从1919年开始研究散射问题,他取得的第一项重要成果,是形成海水颜色的分子散射理论。1923年4月,他与助手一起研究光被其他物质散射时,分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拉曼,把这种光散射效应称为“拉曼效应”。新发现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人们普遍认识到这一发现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巨大意义。

拉曼效应的发现为研究物理结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而也为全世界的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拉曼因此在1930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0年10月,拉曼这位伟大的印度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