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说话更到位
10649100000007

第7章 7、说话时要注意风俗习惯

语言学问博大精深,区域不同,语言文化也会出现差异,往往同样一句话,却有着多种含义。有些自认为是辱骂性语言,而他人却可能认为那是一种敬语;而自认为是尊敬性的话语,别人有可能认为那是一种侮辱性语言,所以在与不同人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语言忌讳,这样才能使说出来的话,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

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生意,妻子是南方人,与他一同前往北方。

一天,妻子教保姆怎样洗衣服,她说:“这些衣服洗好后,要拿出去晾晾。”

由于口音问题,妻子本来说的是“晾晾”,而保姆却听成了“浪浪”,“浪浪”一词,在北方明显有辱骂的意思。保姆听了,脸上顿时出现不悦的神情。

妻子了解到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一词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意思,可保姆听了后,连忙鞠躬,道谢说:“太太,不敢当,不敢当!”妻子这次被弄糊涂了,询问保姆原因后,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地,“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虽说这只是一个生活中的小笑话,但它却说明了一个道理:由于各地的语言习惯不同,使语言含义产生了差异,因此,每个人在说话时都要格外留心,千万不能触犯他人忌讳的地方,否则会破坏辛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例如:有些地方把小男孩,叫做小弟弟。可如果对太仓人这么称呼,对方会认为是在骂他;有些地方把老年男子称作老先生,可是江苏嘉定却把这个称呼看成一种侮辱;安徽人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代表了一种尊敬,可江浙一带,却认为这样的称呼简直是不敬到了极点;华南各地将女子叫做姑娘,那是一种尊敬,与小姐是同样的意思,而华北各省的女子被别人称做姑娘,会感到非常耻辱,因为华北各省认为“姑娘”是妓女的代名词。

与同事相处时,更应注意每个人的语言风俗。一个规模很大的单位,不可能只由本地人组成,肯定还会有来自各地的同事,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同的地域,语言习惯也不尽相同,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言,别人也许认为很刺耳,更甚者认为是侮辱性语言。

有这样一例:小赵是西北人,小王是北京人。一次两人在业余时间内闲聊。谈得正起劲时,小赵看见小王头发有点长,便随口说道:“你头上毛长了,该理一理了。”

不料,小王听后勃然大怒:“你的毛才长了呢!”最终的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毫无疑问,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小赵的一个“毛”字上。小赵那个地方的人都把头发叫做“头毛”,他来北京的时间不长,言语之中还带着方言,所以不知不觉中说了出来。而北京人却把“毛”看作是一种侮辱性的话,像“杂毛”、“黄毛”这些都是骂人的话。小王在这种情况下,生气、发火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完全是由于各地的风俗不一样,以致说话上的忌讳各异。在和同事交往过程中,必须留心对方忌讳的话。粗心大意、脱口而出的说话方式,最易伤同事间的感情,即使对方知道你是无心之谈,情有可原,但终究还是会产生一些想法,因此应该特别留心。

处事过程中,必须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言语忌讳,如果稍不留心,说错了话,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虽然说不知者不怪罪,一次两次出现口误,对方认为情有可原,但如果频频出错,不免显得有些失礼。或许对方不会把你怎样,但至少会影响彼此友谊的进展。

有些语言忌讳会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对方可能会认为那不是十分严重的侮辱,可是,如果你将这个词,用到北方男人身上,或许他不会太冒火,但是,如果用到北方女人的身上就不同了,她会把那当成奇耻大辱,非与你争个高低不可。

与他人交际时,话出口前要再三斟酌,想想有没有触犯对方的风俗习惯、语言忌讳,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对于没有地区差异的或许不用特别的留意,可是,遇到有地方差异的人,就必须留神了。

§§第二章 多摆事实,以理服人

俗话说得好:“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即使有一张巧舌如簧的嘴,不用事实说话也很难让人信服。这就要求与人交谈时,必须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这样才能说出令人信服的话,才能把话说得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