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治学修身养性(中华千年文萃)
10646700000011

第11章 哀公问政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门下弟子们思想言行的古书。其作者历来有争议。据孔安国序言所叙,此书由汉武帝时孔安国整理为四十四篇,出于孔子旧宅壁中所藏竹简。但后来学者认为,此书由三国时王肃所撰。也有学者推断它为汉魏孔氏家学产物。由此可见此书经过历代人的增损,至王肃时编定。全书主要记述孔子的思想主张,尤其是其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以生也。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公曰:“政其尽此而已乎?”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斋洁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财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顺于亲,不信于友矣。顺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诚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定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公曰:“子之教寡人备矣,敢问行之所始?”孔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之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之以敬,而民贵用命。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可。”公曰:“寡人既得闻此言也,惧不能果行而获罪咎。”

宰我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孔子曰:“人生有气有魄。气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于下,化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者,此神之著也。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桃,春秋祭祀,以别亲疏,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众人服自此,听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砄芗,所以报气也,荐黍稷,羞肺肝,加以郁鬯,所以报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所由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不敢不自尽也。此之谓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不欲生,忌日则必哀,称讳则如见亲,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见亲之所爱,祭欲见亲颜色者,其惟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则文王之谓与。祭”之明月,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为能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