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与伤痕干杯:失小节 伤大雅
10645600000091

第91章 想像力的悲哀

得与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出结论。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可能只在一念之间。一个微小的细节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世界在变幻,人也在追求着,地球载着我们一起转动。

一天,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孩子们的想像力是多么地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回答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好!”一颗想像力的春芽被机械的成人无情地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地唱着:

“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

“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捉小鸟!”

“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

孩子们的奇特想像力是令人惊叹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着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不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问到机关干部,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气呼呼地说:“没有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问题呢?”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则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中学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喊“英文字母O”,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后问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名字“中国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我们看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甚至要非研究一下才能回答。中国现行的填鸭式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

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要学生循规蹈矩地进行机械式思维,孩子们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艰难,生怕一不小心便被老师痛斥为“回答得不好”。学习变得异常的呆板,枯燥,同学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也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填鸭式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机器,哪里有半点想像力,创造力可言?我们即不能让传统束缚了我们的情感,也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别人,多样的世界给了我们五彩的选择,为什么要用单调的心灵来冲淡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