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10645100000014

第14章 一身正气的书画家朱克敏

书画立身的“五朝老人”

朱克敏(1792—1873),字时轩,号游华山人、凤林山樵,晚号太华山人,颐道人。甘肃皋兰县(今兰州市)颜家沟人。他的一生正如他曾经自刻的一枚印章文字总结的那样:“乾隆年生,嘉庆秀才,道光优贡,咸丰教官。”这句话基本上概括了他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半生科场徘徊,半生教书育人,终年81岁,自称“五朝老人”。《皋兰县志》称:“朱克敏性通脱无城府,然绝口不谈人短,亦不论时政得失。”此话并不尽然。面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也会表露出一身正气来。如他在林则徐等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曾写出一首《戒鸦片烟歌》长诗就是明证。

他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他所处的时代适逢“康乾盛世”,这一时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其与汉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贞观之治”都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给文化也带来了生机。清代的泛古思想导致文化艺术的全面拟古与观念的泛化,当然,作为地道庶民艺术家的朱克敏,也无法回避这个现实。

朱克敏自幼苦读经史,博览群书,书画俱佳。年轻时,他无缘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法改变日渐窘迫的生活,聊以教书为业,一生致力于书画,仅以笔墨糊口。他毕生从事书画创作,尤以书法成就为最,在陇右颇负盛名。其隶书摹汉唐诸碑,楷书摹颜鲁公家庙碑。行书则糅隶楷于一体,苍劲隽逸,恣肆跌宕,独具一格。时轩善画花卉,尤工于画菊,常效法白阳山人(明陈道复)笔意写菊,不求其真,但求其意,淡墨欹笔,自成风格。精于诗文,留下诗文墨宝不下百篇,著有《赋律入门》等传世。

恬淡闲适的书画风格

清代以来流传于世的书画作品甚多,除甘肃境内,外地也有所流传,在北京故宫的书法藏品中也有他的书法佳作,多受世人瞩目,尤其在书法上所下功夫甚深,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最有创建的当属隶书。这与其所处的这个时代相一致,打破帖学垄断,顺应包世臣、康有为上溯六朝碑版以及秦、汉、魏、晋金石文字,下承碑学大兴的“碑学期”时代,加上他勤奋钻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朱体隶书”。朱克敏的书法,犹以隶书为最,取法庄严浑厚的《衡方》、《三公山》、《校官碑》等,加以自由豪迈的《石门颂》,优美秀丽的《曹全碑》、《乙瑛碑》。其笔法多同于邓石如。以其个人的审美趣味来改造隶书,发展成为自己气魄博大的风格,它不同于郑板桥的“七分半书”,也不同于伊秉绶的“八分”之体,以其自身的阅历、身世、才学凝结的心智,追求一种雄阔、含蓄、静穆之美。

在其隶书“活计敲诗读画,生机养竹听松”一联中,透露出一种恬淡与闲适,如“养、计、诗、读”等横画的纤细与“生、活、听、画”等字线条的粗细对比中,可看出书家“无意于佳”且“随处立真”的自然心态。代表了其书法成熟阶段的风格,具有其作品的典型特征。四围方整,不斤斤计较于隶书的蚕头燕尾,体势茂密充实,稳健平直,具有较强的魄力,二边行书落款,回转盘于隶书两边,和协相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博大的气魄表现出的不是优美而是壮美,犹如孟子所肯定的神奇意境:“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这幅隶书从其落款可以看出是其晚年八十二岁时所书,可谓是“人书俱老”,在形式上以一种粗犷、激荡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同时,在朱克敏的真书、行书、草书作品中,也能感受到这种激荡人心的心理体验。其真、行、草书作品均受时风所致,追求汉唐雄风。清代包世臣在《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写道:“真书虽不入晋,其平实中变化,要自不可及。”朱克敏的真书有六朝气象,力追真率,无丝毫做作之气。观其册页《坤象》篇,体势开张,左高右低,欹侧取媚,端庄安详,意与古会。行、草书作品稍逊于隶书,取法高古宏阔一路,清健雄奇,直追颜鲁公,尤于《争座位稿》用功备至,曾反复临习,深得其笔法三味。作为书法家的朱克敏,不仅上追魏晋两汉碑版刻石,而且下及宋元明清诸法家名帖,对“宋四家”苏、黄、米、蔡诸法帖作过认真的临习与研究,力争如《书诀》中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稍间断,永存乎生意。”书法作品中无喧嚣气,无世俗气,作为一介布衣书生,这一点犹是难能可贵的。

在花鸟画中,朱克敏选择了菊花作为喻象来表现绘画意象,晋陶渊明笔下“秋菊有佳色,哀露缀其英。”以其“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袁山松《菊》)的秉性赢得历代文人墨士青睐。朱克敏的墨菊,以表现菊花的精神以自慰。多以水墨泼墨为主,用书法的线条入画,画中有书,书中有画。

《颐园论画》中道:“惟文人墨士所画一种,似到家似不到家,似能画似不能画之间,一篇书卷名贵,或有仙风道骨,此谓之逸品。”朱氏墨菊,古质且新颖,似有沧桑的历史感浮现,傲霜凌寒,劲节华瀚。非有半世苦功而不能臻斯境界也。在一幅《菊石图》中画家这样题道:

一幅黄花一首诗,一诗一意自家知。

花应笑我年将暮,我笑花开九月迟。

画家达观自适的心态在诗画中表露无遗:

介亭书法介兰亭,昆仲时轩笔砚馨。

片纸如金人共宝,陇头松竹万年春。

这首诗一方面盛赞了朱克敏与唐琏在书画上双峰并举的艺术辉煌,从另一个方面也肯定了朱克敏对于书画艺术的毕生追求与不息探索的历程。

在他的一首题菊诗中这样写道:

书画消磨四十年,三秦到处姓名传。

而今再写辋川蔻,犹是秋风八月天。

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知到当时秦陇一带对朱克敏其书其画的认可和欢迎程度。朱克敏以其高尚的人品和诗书画才能,赢得当时不少名人学士的青睐。据说左宗棠在兰州期间,不少社会上流人士收礼只收朱克敏的字,它物一概谢绝。

朱克敏留下的隶书对联较多,有一副五言隶书联“浅深看水石,来往逐云山”,题款“重游青海太华山人”,融隶楷于一体,笔力遒健,古拙浑厚,是他晚年所作。时轩在青海湟中县为他的契友写了一副隶联,联文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联文两旁书有大段题跋。朱克敏的小楷遒劲有力,秀逸隽永,神韵天成,颇具颜鲁公书风,书写内容也十分广泛。他留下的绘画作品也很多,这里着重介绍他的松、桐、菊、荷四条屏。千年古松一株,老干欹斜,直干云霄,枝叶茂密,遮天蔽日。道光十八年,时轩游华山,登落雁峰,见古松屹立,龙鳞虬势,奇怪难名。十多年后忽忆及此,乘醉挥毫,遂成一图。题诗一首:

风涛起处卷云烟,错节盘根数百年。

漫说健人凉九夏,鹤眠最爱岁寒天。

并有大段题记。酷暑时节,人人喜爱松之阴凉,岁寒古松,则是鹤群最佳栖息之处。

梧桐一株,上不见梢,下不见根,顶天立地,枝繁叶茂。

朱克敏有一幅回忆道光十年,他登龙门眺黄河孤桐的写意画。右下侧题诗曰:

色老秋深疏雨滴,高题百尺忆龙门。

朱克敏的绘画,多以水墨花鸟画见长,兼写山水、人物。由于清代整体绘画风格呈现出一种萧条淡漠之气,绘画相对统一在“四王”和“四僧”为基调的美学对峙上,体现出一种清新的世俗生命意味,由于石涛画学系统的确立,最终使得中国绘画思想体系的全面营建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境中的朱克敏,当然无法回避作为古代文人对于绘画的基本认识。因此,绘画作品多言志、抒怀,表现出文人画的一般特征。所以说,朱氏的绘画属于文人画的范畴,基本上是以学养涵天机。另外,在其绘画风格上,对于民间绘画的借鉴多以表现绘画意象,同明清大多数画家相一致。

与林则徐的传奇交往

朱克敏在兰州老百姓中的确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至今人们还一直流传着一段美好佳话。

那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与一介布衣书画家朱克敏带有传奇色彩的交往故事。早在道光七年,朱克敏赴西安游学。他们相识于陕西学使院,身为陕西布政使的林则徐十分赏识朱的才华。林则徐长朱克敏七岁,当时林则徐已名震天下,虽仕途受挫,亦身为封疆大吏。朱克敏则受考试院科场初北,两人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相遇,林对朱“一见如旧识”,评其“文艺颇佳,兼工楷隶,余甚喜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下层文士能够为一个当朝权要所赏识,历来都被传为佳话,要产生较深的友谊,更属不易。正因为如此,文士才津津乐道于此,希冀有一跃龙门之机遇。林则徐对朱克敏的赏识,是由于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胸怀使然。朱克敏的被礼遇,更大方面是因满腹经纶,深厚的学养,长于诗文,并在书画艺术上的出众才华。时丁亥之夏(1827年),朱正而立之后,在众多学子中已经具有了非凡的书法造诣,给林则徐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十八年后,林则徐从被贬地伊犁被召还代理甘陕总督。他仍惦怀朱氏身世,与其交往甚笃。身为朝廷命官、封疆大吏的林则徐,赏识和推崇一介布衣朱克敏的才学和艺术,使得朱氏声名大震。

这时朱克敏的书法,已经由广泛的积累阶段转入纯熟的创作阶段,独具个性的“朱体隶书”逐渐创立,用笔更加自如灵活。在清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文人环境中,朱克敏靠刻苦勤奋和超凡的颖悟之性,走在了有清一代隶书极为发展的学术前沿,展示了他的艺术风采。朱克敏母亲去世后,林则徐立即发出信函,中有“正结因缘于文字,旋增别绪之潆洄,枉送临歧,殊甚怅惆!满拟耒歌鹿宴,借堪再接尘谭,乃展讣函,惊悉太孺人驾返瑶池,曷胜骇悼!”“尚冀葆身白玉,以礼节哀”等语。从这里足见林、朱二人友谊之深厚。其时朱克敏书画名声远播,上至省抚,下至百姓,慕其书画者甚多,靠卖字画赉赠,以供养老母,借此安贫乐道。师友开诚相谈,情谊相融。林则徐大为心动,为朱母作了《朱母颜孺人寿序》。

寿序是一篇具有史料价值的传世文物,是一篇未曾面世的少穆逸文,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寿序》为12条屏,纸本,约1200字,条长163厘米,宽41.5厘米,每条书6行,整行26字。称赞时轩“好学书画,借笔墨糊口,陕甘上下垂青”,“文艺颇佳,兼工楷隶,余甚喜之”。称赞朱母“经理家务,艰苦备尝,子子孙孙慈爱弥笃”。落款:“前署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林则徐撰”,“前甘肃布政使、署陕西潼商道程德润书”。

与撰者、书者一同署名的有祁隽藻、姚元之,冯赞勋、颜伯焘、萨迎阿等26人。代笔者程德润,湖北天门人,嘉庆年间进士。道光初年任兰州道,兼理兰山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甘肃按察使,旋升甘肃布政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改任陕西潼商道,是朱克敏的业师。祁隽藻,山西寿阳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历任侍讲学士,光禄寺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长于许氏文字之学,善诗文、书法,延纳寒素,士林归之。姚元之,字伯昂,学宗族祖姚鼐,文章典雅,书画俱佳。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十三年典陕甘乡试,历任工、户、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时轩进京时,元之官翰林院侍讲学士。颜伯焘,广东连平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历任陕甘按察使、甘肃布政使、陕甘巡抚、云贵及闽浙总督等职。冯赞勋,进士出身,曾任太仆寺少卿、提督陕甘学政。道光七年,朱克敏到西安,就是在冯学使院认识林则徐的。萨迎阿、奕经、图明额,皆清之宗室。萨迎阿曾任兰州道、甘肃按察使、伊犁将军、陕甘总督等职。一同署名的还有杨国祯、韦德成、孙念祖、田树祯、曹炯、林汝舟、韩振先、王元等人。他们在当时都有较高的官职和身份,联署与林则徐一起为朱母送寿序,可见一介寒儒,在当时上层眼里得到的器重。朱克敏虽出身低微,然德艺出众所产生的人格魅力,已引起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普通百姓所看重。他的声望已远远超过了本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里这种奇特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

今天在其人其事隐退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再次拜渎这篇寿序时,一切依然那么鲜活,依然会由衷地产生对林则徐、朱克敏的敬慕之情。林则徐与朱克敏的真挚友谊千古留名。